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
1644年,吴三桂马不停蹄地赶往京城勤王,却只得到了大明已亡的消息。
为了寻找新的靠山,吴三桂最终投靠了满清。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吴三桂拥有当时最强的军队——关宁铁骑,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
后面的事情证明,吴三桂确实是一条听话的狗。在此后的十几年,吴三桂先是被派去平定了西北的叛乱,又转头南下攻灭了张献忠,最后来到云南地区,亲手绞死了南宁永历帝,为清朝的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跑遍了半个中国,外加卖主求荣之后,吴三桂终于得到了一个平西王的称号,还有云南一大块地盘,这样的结果似乎还不赖。
他的儿子吴应熊甚至还娶了建宁公主(被扣在京城当人质),此时吴三桂的权力可谓达到了顶点。
但是几年之后,吴三桂不顾儿子的死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造反,这又是为何呢?其实原因无非就两点:
一是康熙皇帝采取的削藩政策
。吴三桂坐镇云南之后,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他也想学200多年前的明将沐英,让子孙可以世代为王。
但是
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
,康熙皇帝早就看穿了吴三桂的心思,在吴三桂杀死永历帝之后,康熙皇帝就开始裁撤吴三桂的势力。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让吴三桂猝不及防的事情。三藩中的尚可喜、耿精忠都上书康熙,请求撤去自己的藩号,以求自保。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自然显得十分孤立,于是他也效仿两位上书请求撤藩,想试探一下康熙。但是这样一个好机会,康熙又怎会放过?立即就通过了吴三桂撤藩的请求。
这可就大大出乎了吴三桂的意料,他本想通过假意撤藩保住自己藩王的地位,向清朝要一个铁饭碗,谁知现在连饭碗都被打烂了,吴三桂真的不能忍。
退一万步说,哪怕吴三桂真的忍了,他手下的人也不会答应,毕竟这是动了整个集团的利益,吴三桂实在骑虎难下,不得不反。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自己洗白
。当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残忍地镇压汉人,甚至还杀死了南明的皇帝,这些污点怕是一辈子都洗不掉了。
当时清朝的统治尚不稳固,吴三桂想趁机造反,一来是为了洗白自己汉奸的身份,只要最后能够够成功,自己之前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曲线救国”;二来,如果造反成功,自己也可以过一把皇帝瘾。
于是乎,已过花甲之年的吴三桂揭竿而起。一时间,各地的大明旧臣纷纷响应,大有成功的势头。
但可惜的是,吴三桂的战略严重失误,各个势力之间又离心离德,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吴三桂只能永远带着汉奸的身份,遗憾地死去。
不能说吴三桂善变,其实吴三桂的两次选择都是颇有被逼无奈的原因在里面的。
降清原因:当时是什么情况,李自成攻破都城,崇祯帝自杀,明朝嫡系宗室无一人生还,满清则是降服了蒙古,已经可以专心进攻明朝,吴三桂处于孤立无援的情形之中,当时的他只有三条路走,第一自立,但是他本身就孤立无援,自立的道路是非常难以走通的,第二投降满清,第三投降李自成,他就在第二跟第三个选择间犹豫着,李自成帮他做出了选择,李自成霸占了他的女人,杀了他老爹,愤怒之下,吴三桂直接引清兵入关,灭了李自成。之后他就一条道走到黑,直到清朝建立被满清立为了平西王,成为了满清一大藩王。
反叛清朝:首先来看事情的起因,因为康熙当时要削三藩,他最开始先是将吴三桂的手下一个个的调离了吴三桂处,如平凉的张勇、汉中的王辅臣等。而之后还以不足以提供吴三桂军费的理由来削吴三桂的藩王职权,而当时的平西王吴三桂也已经60多岁了,他就将自己的大儿子派到了康熙处作为质子,自己也上请削藩,康熙就派了朱国治去接受吴三桂手下的势力,但是康熙没料到吴三桂手下竟然仍然有反清的念头,这一点吴三桂也是没有想到,在吴三桂将要离开云南之际,吴三桂手下联手杀朱国治逼吴三桂反清,事发突然令吴三桂措手不及,无奈之际吴三桂只好下令封锁消息,以留出时间营救自己的大儿子一家,但是康熙早就注意着吴三桂,所以他很快得知了消息,直接杀了他的大儿子与孙子,最后将吴三桂彻底激怒。
从以上来看,吴三桂的两次选择可以说也是相当无奈。并不是他善变,而是时势造成的。
众所周知,1673年,也就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二十九年,清朝的汉族藩王,平西王吴三桂揭竿而起,反对清朝,在湖南衡阳称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然后,康熙皇帝用了八年的时间,才终于放下了这件事。
请问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三桂的“平西王”,藩王,过得不好?
繁荣和财富。
为什么吴三桂不顾其一生太平,却要造反?
我们有些历史爱好者评价吴三桂,说他带领清兵入关,然后开始反清,是个“善变”的“小人”。
请问这真的是吴三桂的性格问题吗?
它不是。
作为历史读者,我们应该知道,历史上绝大多数人造反,都是因为走投无路。
除非走投无路,否则人们不会反抗。
反叛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要杀千刀。(凌迟)
你不逼人家“横死竖死。”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意造反。
存在就是合理。
不合理的事情不会发生。
这个道理,我们读的历史书越多,调查的历史内幕越多,就会发现事实就是如此。
/newsapp_bt/0/13393102962/1000
或许吴三桂是明清史中口碑最差的人物,起初他出仕明朝,手握雄兵为明帝国镇守山海关,阻挡清军前进的脚步。后来又因王朝覆灭而转投清朝,而且丝毫不念及旧主之恩,极力剿灭前明残余势力,活捉永历帝朱由榔,成为为清帝国镇守云贵两省的最大藩王。
最后在清廷意图撤藩之时,吴三桂又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举兵造反,却因称帝一事丧尽人心,最终病死在称霸天下的路上。无论是明史还是清史,都对吴三桂这种叛主行为进行了抨击和讽刺,吴三桂本人也为他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自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吴三桂画像
镇守辽东,抵御清军吴三桂出身武将世家,其父吴襄就曾是明朝辽东总兵。自后金在辽东崛起后,吴襄就一直与金军缠斗。亲眼目睹了明军在辽东逐渐失利,后金逐渐崛起。
少年时吴三桂潜心修习武艺,熟读熟背各种兵法,并于成年后迎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促成了吴祖两家的姻亲之好,两家在辽东的势力愈发膨胀起来。不久吴三桂高中武举人,接受朝廷的敕封后统帅兵马与祖大寿、吴襄一同征战辽东。
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军进击大凌河城,祖大寿与诸多明军将士被围困城中无法脱身。明廷急令吴襄率军前往营救,但吴襄却在行军过程中逃跑,导致大凌河明军全军覆没。此战山海关以外的明军精锐丧失殆尽,明廷再也不能支撑在辽东的防御,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进程。战后吴襄逃回明境,被崇祯帝抓捕下狱。吴三桂也受父亲牵连被罢官夺职。
紫禁城
同年山东营兵在孔有德的鼓动下发动兵变,即吴桥兵变。明廷曾多次派兵镇压但效果都不太好。次年只好重新启用吴襄,与祖大弼二人一同领兵前往山东。这次吴镶的表现还算不错,平定叛乱后又将孔有德逼上绝路,只好乘船从海路逃亡后金。吴襄和吴三桂也因此得以官复原职。
三年后,吴三桂升迁为前锋右营参将。参将在军中的地位较高,仅仅低于总兵及副总兵,属于军中的三把手,负责掌管其中一路军队作战。此时吴三桂年仅二十三岁,真可谓是年少有为。
公元1642年,祖大寿打开锦州城门向清军乞降,吴三桂得知消息后致书盛京问候祖大寿安好,于是皇太极心生策反吴三桂之意。对此,《大清历朝实录》中有着相关记载:
"大清国皇帝敕谕吴大将军:我国自兴师征明以来,攻城略地,历有年所,明之将士,至今有立功名、保身家、全忠义乎?非阵亡于我军,卿受戮于尔主。军机一失,峻法随之,良将劲兵,殆将尽失,将军知此,可为昧于从事,蹈覆车之辙哉!"
皇太极此言可谓是戳中了当时所有辽东明朝将士的心。努尔哈赤刚刚崛起时,明军将士还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在战场上奋勇拼杀,以死明志。但明廷有功不赏,有过重罚,已经深深伤透了辽东明军的心。从明军后期的作战情况来看,军心早已尽失,遭遇清军围困时通常会出现严重的踩踏事件,将士们慌不择路纷纷而逃。吴三桂也深知这一现状,也明白就算自己在辽东有所成就,也会因某一次的战败而被明廷剥夺全部官职,如果事态严重或许自己和全家的性命都将难保。
犹豫再三,倒向清廷从这一时期开始,吴三桂的心意就已经发生了动摇。同年春季吴三桂奉命率部赶回京师防御绕道而来的清军,但行军速度却极为缓慢,以至于抵达京师时清军已经退去。这次崇祯帝没有像对待袁崇焕那般对待吴三桂,反而加赏尚方宝剑,令他统领关外全部明军。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也在快速向北京进发,明廷在无兵可调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命山海关守军率部回援。一旦山海关之兵回援北京,则山海关岌岌可危。此时明廷还执意要抽调辽东之兵,可见真的是到了最为危机的关头。但可惜的是,吴三桂还未抵达京师时,北京就已经被李自成所攻陷。
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
吴三桂的身份突然发生了变化,从握有明朝重兵的封疆大吏变成了国家沦丧,占据一方的群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自成也向他投去了橄榄枝,吴三桂再次陷入无尽的犹豫之中。
当下的形势,吴三桂无疑就是当年的韩信,而皇太极和李自成则是刘邦和项羽,吴三桂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在接下来的天下争夺战中占据优势。思虑再三,他还是选择了李自成。在率部前往投奔之时,突然传来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霸占的消息,一怒之下选择投降清廷。
李自成的农民军在进入北京后大兴烧杀劫掠之事,就连吴三桂的家人也惨遭掠夺欺凌,北京城百姓人人自危。《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中曾有相关记载:
"京师陷矣。三桂闻变,顿兵山海。先是,十六年春,田皇亲游南京,挈名妓陈沅、顾寿而北,田还京病死,三桂使人持千金买陈沅去。自成入京,刘宗敏系吴襄,索沅不得,拷掠甚酷。"
吴三桂爱妾陈圆圆
再加上李自成没有政治经验和治国的能力,即便是真正坐上了皇位,也不知如何运转这个庞大的帝国。
相反,自皇太极登基以来,清廷已经构建起了完整且较为成熟的行政体系。虽然皇太极此时已经死去,但在多尔衮摄政的情况下清朝依旧平稳运行着。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也意识到大顺政权绝不能够长久,天下早晚还会落入清廷手中。如果到那时再降,不但得不到任何优待,反而会成为两度叛主之贼,兵败身死后还要遭到后世千百年的唾骂。
如此看来,吴三桂并非仅仅因陈圆圆被霸占而冲冠一怒为红颜,事实上他在行军的过程中就已经分析好了利害,只是以此为借口罢了。
在吴三桂返回山海关后,李自成又整顿军马向山海关发起进攻。在此之前,吴三桂仍想待价而沽延缓投降,从而迫使多尔衮应允将黄河以南的地区划给自己管辖。但渐渐逼近的大军使吴三桂没有更多的时间再和多尔衮讨价还价,多尔衮也明确表示,只有吴三桂称臣,清军才可发兵进关。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
拥兵再起,兵败身死吴三桂表示愿意称臣后,多尔衮即刻发兵山海关,二人联手一同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对此,《清史稿》中有着详细记载:
"己卯,至山海关,三桂出迎,王慰劳之。令所部以白布系肩为识,先驱入关。时自成将二十馀万人,自北山列阵,横亘至海。令三桂居右翼后。搏战,大风扬沙,咫尺不能辨。力斗良久,师噪。风止,自三桂阵右突出,捣其中坚,马迅矢激。自成登高望见,夺气,策马走。师无不一当百,追奔四十里,自成溃遁。王即军前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下令关内军民皆薙发。以马步兵各万人属三桂,追击自成。"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
清廷将旧都迁至北京后,各地仍然存在着诸多农民军势力和前明势力。多尔衮希望利用吴三桂想要复仇的心里命他前去平叛,吴三桂也乐于前往,并声称自己为大清朝的忠臣,自当为清廷鞠躬尽瘁。在随后的平叛活动中,吴三桂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待农民军,时常屠城。对于明朝宗室后人建立起来的割据政权,吴三桂也不遗余力的打击。
公元1659年,吴三桂率军攻下云南一地,并获得清廷允许成为驻守云南一带的藩王。不久,吴三桂因生擒朱由榔而获得贵州一带的控制权,清廷也对吴三桂极尽宠爱,凡是吴三桂所奏事宜六部必须优先办理。
随着帝国境内的各项战事逐渐结束,吴三桂的作用也愈来愈小,朝堂之上也出现了削藩的声音。康熙帝一直想要裁撤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这些藩王不仅每年用掉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且驻守边关重地,手中握有重兵,时刻都能成为朝廷的威胁。
主张撤藩的康熙帝
事实上吴三桂也早已察觉到了这一点,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在公元1663年时清廷就已经以战事结束为由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收回。为了使朝廷回心转意,吴三桂假意上奏称主动要求撤藩,本想让朝廷婉言留用,却正好击中康熙帝下怀批准其撤藩。在意识到朝廷撤藩心意已决后,吴三桂决定起兵造反夺取江山。
吴三桂起兵的由头成为他永生永世都无法洗清的污点,即"兴明讨虏"。在平定农民军势力和明朝残余势力时,唯独吴三桂最为活跃,永历帝也是他亲手擒获送至清廷的,明朝叛臣却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着实可笑。
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定国号为周。此举不但使天下人彻底看清了吴三桂的嘴脸,就连手下将士也与他离心离德。同年八月,吴三桂因病去世,和他的"大周"一同到地下面见崇祯皇帝去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8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