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兄弟夺权时老皇帝的大臣们肯定不答应,赵光义夺权为何无人找出来反对

以史为鉴 2023-06-30 21:29:36

兄弟夺权时老皇帝的大臣们肯定不答应,赵光义夺权为何无人找出来反对

还不知道:赵光义夺皇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般来说,古代的传位方式都是“父死子继”,很少有“兄终弟及”的情况。如果老皇帝死了,老皇帝的兄弟想要依仗权势夺取皇位,老皇帝的大臣们都是不会答应的。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想继位。结果,皇太极的旧臣们都不答应。他们说,皇位只能传给皇帝的儿子,不可能传兄弟,所以要誓死守卫。为此,他们不惜和多尔衮拼个鱼死网破。而多尔衮最终也不得不让步,把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扶起来当皇帝。虽说那时候福临只有9岁,实际军政大权依然掌握在多尔衮手里,但好歹多尔衮不敢随便称帝。

不过,历史上也有老皇帝去世,其兄弟夺老皇帝儿子的皇位,而大臣们一言不发的情况。这事发生在宋朝时候的赵匡胤、赵光义身上。

(赵匡胤)

那么,赵匡胤去世,赵光义作为兄弟夺位,为什么大臣们没有一个站出来表达不同的意见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都是赵匡胤自己造成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赵匡胤极大地削弱了大臣们的权力,让大臣们没有能力站出来说话。

当年皇太极的部下鳌拜们,之所以敢于和多尔衮抗争,最主要的原因,是鳌拜们手下有兵,他们掌握着军队。如果当时多尔衮硬上,不听鳌拜们的意见,鳌拜们就会举兵攻打多尔衮。多尔衮兄弟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镶白旗。凭借他们的实力,是无法和鳌拜等大臣掌握的军队抗衡的。所以多尔衮才不得不让步。

但是赵匡胤上台后,害怕大臣们权力太大,做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举动。这个举动,只能让赵匡胤那些忠心耿耿的义社兄弟们,只能在家里当富家翁。手里没有兵,他们想和赵光义抗衡,也办不到啊。

而文臣们呢?也都不怎么亲附赵匡胤。一是因为赵匡胤只喜欢赵普,二是赵匡胤的文臣们很多都是后周的旧臣,三是赵匡胤不大能笼络人心,反而是赵光义比较能笼络人心。

(杯酒释兵权)

有一次,赵匡胤看见赵光义在大街上走,身边前呼后拥一大群人。他当时就感叹说:“好一条软绣天街!”由此可见,赵光义多么会笼络人心。

总之,赵匡胤实际上在最后阶段,并没有非常忠心的大臣。因此赵光义想夺权,谁会帮赵匡胤的忙呢?

其二,赵匡胤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们权威,反而给了赵光义权威。

赵匡胤在世的时候一直在培养赵光义。给了他非常高的权利和地位。不但封他为晋王,而且还让他京兆尹,朝廷排位上,也把他排在众臣之首。朝中的大事小事,赵匡胤都会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商量。

而他的儿子们呢?则基本上没有给他们什么封赏。

一般来说,皇帝的儿子肯定都是天然的王。但是,赵匡胤却没有给他任何儿子封王,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而且,那时候他最大的那个儿子都满20了,也没获得重用锻炼。

所有这些做法,都让大臣们产生一种感觉,似乎赵匡胤就是要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不是传给他的儿子们的。

(赵光义)

史料记载,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去把赵德芳喊来继位。但是王继恩出去以后却想,赵匡胤平常都在培养赵光义,要继位,也只可能是赵光义继位,怎么可能让赵德芳继位呢?所以他擅作主张,去把赵光义喊来了。

后世有些专家认为,这个王继恩是赵光义安插在赵匡胤身边的卧底。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也有可能王继恩并不是什么卧底,而是赵匡胤的做法,确实让所有的人都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当然了,也不能说,没有人支持赵匡胤的儿子们。赵光义当了皇帝以后,发动了对辽国的战争。但是那场战争打败了。打败以后,赵光义路往南狂奔,跑得不见了踪影。这时候,众大臣以为赵光义已经遭遇了不测。于是大家商量着,把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扶起来当皇帝。但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又寻到赵光义了。因此,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臣们其实还是倾向于赵匡胤的儿子们的。毕竟当时作为皇帝的赵光义如果去世了,大臣们本来应该扶立赵光义的儿子,而不是赵匡胤的儿子。他们最终扶持了赵匡胤的儿子,这也说明,他们心中是比较支持赵匡胤儿子们的。

只不过他们只是浅尝辄止,态度并不那么坚决而已。

(参考资料:《宋史》《宋太祖实录》)

赵匡胤是夺权上位的皇帝,为何历史上没有骂名?

历史上关于大臣夺取君主制的事件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通过篡位的。即使他们在统治时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不可避免地会被称为“无序的臣民”,相反,宋太祖赵匡胤作为一个将军出生,但他不是因王位的成功而得名的。

这完全是由于赵匡胤心胸深厚,他从掌权到掌权都极具社会性,几乎没有发动过残酷的杀戮,所以留给后人的印象是仁义君王。赵匡胤世世代代出生在将军家庭,所以他年轻时就和父母一起学习兵法和武术。后来,他到后汉去服侍郭巍。因为他在每一次战斗中都取得了战绩,所以他回来了,勇敢而足智多谋,所以深受郭伟的赏识。

郭维手下的赵匡胤并不出名。柴荣登基后,高平战役爆发,柴荣亲自出征。但是,由于契丹与北汉的结合,他们太强大了,后周的将军们弃械而逃,使得军队混乱的士气低落。这时,赵匡胤勇敢地站了起来,率军杀敌,终于凯旋而归。他身受重伤,在全军心中树立了一定的威信,更受到柴荣的爱戴。回到王朝后,他立即把他提升到皇宫的前面。咸德三年,柴戎亲自进军南唐,赵匡胤随王进军,经过几轮,击败了南唐齐王。他还为柴戎征服了寿州、滁州等要地,扩大了后周的疆域,增强了后周的影响力。由于赵匡胤战功卓著,仕途稳步推进,官阶晋升为介杜石。

后来,柴荣将张永德的前宫撤职抽检,改任赵匡胤。柴荣死后,柴宗勋成功了。当时,皇帝只有七岁,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掌权的赵匡胤,深受军人爱戴,是夺取政权的最佳时机。

赵光义和赵匡胤,两兄弟为什么在迁都的问题上争执呢?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正月某日,宋太祖下诏,决定在当年四月去洛阳,祭拜自己的父亲赵弘殷。

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来到洛阳,参观了城中修葺一新的宫殿。

宋太祖出生在洛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忽然觉得这里比都城开封老旧的宫殿好多了,于是向百官提出了迁都的想法。

宋太祖的理由是:开封城无险可守,需要数十万禁军防御,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出现冗官冗兵现象,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巨大,而洛阳据成皋之险,易守难攻。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迁都的理由充分,决定也合情合理,可是以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为首的大臣们却出奇地一致表示反对。

皇帝的决定,弟弟带头反对,这是什么原因呢?

反对迁都的大臣之中,起居郎李符的态度极为坚决,他向皇帝提出八个困难理由:?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

洛阳城早已破烂不堪,恢复困难;

宫殿缺乏,需要时间营建;

郊庙年久失修,也需营建;

官府机构不健全,一时半会儿来不及设置;

城内百姓贫困,税收有限;

军粮无法供应,养不起大量的禁军;

尚未建壁垒,无法保障京城的安全;

千乘万骑在酷暑迁徙,过于辛苦劳累。

起居郎李符负责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应该算得上宋太祖身边的宠臣。

这位一向逢迎皇帝,可如今却成为反对迁都的急先锋,这令宋太祖极为不爽,没有听从他的谏言。

宋太祖的不爽不在于是否迁都,其原因在于,他已经明显意识到,晋王赵光义已经羽翼丰满,满朝文武差不多都上了晋王的船。

宋太祖祭祀父亲的仪式结束后,依旧居住在洛阳,不肯回京。

大臣们知道皇帝的倔脾气上来了,也不敢劝。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却冒死直谏:?开封城水运极为便利,每年从江淮调运粮米数百万斛,如果现在迁都洛阳,一切物资还要经过开封转手,耗时费力,且难以保障都城巨大的需求。?

宋太祖依旧不为所动。

晋王赵光义谏言,认为目前不适合迁都。

宋太祖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迁都洛阳也是权宜之计,将来迁都长安才是长久之计。

赵光义叩首坚持反对,宋太祖无可奈何地说:?我决定迁都,没别的意思,就是因为洛阳有天然的屏障,可以裁撤大量冗兵,仿照周朝、汉朝的旧例,从此可保天下安定。?

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

他认为,江山是否稳固,不在于地势险要,而在于帝王是否仁德。

宋太祖赵匡胤没有正面表达对这句话的看法。

晋王离开后,宋太祖环顾左右大臣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晋王的话也不是没道理,可是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就会被消耗殆尽啊!

不久,宋太祖?下诏东归?,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宋太祖可谓一语成谶。

百余年后,?冗兵?问题依旧困扰着宋神宗,民力消耗过大,以至于徽钦两朝,出现了?靖康之难?。

皇室被迫向南迁移,永远失去了北方的疆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