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谋士献策的技巧,欢迎阅读哦~
很多人都经常在一些电视剧里面看到,古代的谋士们在给自己的主公提出一些策略的时候,总是会说,自己有上中下三策,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三种解决办法,并且还有最好的方案,这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三个办法说出来,最后实行的却总是不是上策,既然是上策自然是最好的,为什么都不用最好的办法呢?上策到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既然不好了为什么还叫上策?
1.谋士为何会说上中下三策
古代的局势动荡,决策事关生死,因此君王们相当重视决策,管我给招揽贤士、谋士,专门为其提供决策服务。谋士一般会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君主选择,这也成为历史上比较有趣的一种现象。
“上中下三策”最早的说法来源于《孙子兵法》,书中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一个人只有给自己设置最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取得相对好的成绩。
《谋攻篇》中又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乘的兵法是利用战略挫败敌人,其次则是通过外交斡旋取得胜利,再次就是利用军事威慑迫使敌人屈服,最下等的方法就是攻城略地达到取胜的目的。
613年,炀帝决定第二次亲征高丽。杨玄感认为骑兵反隋时机已经成熟——炀帝在上一年亲率百多万大军征高丽,几乎是全军覆没;此次再度劳师,后方已十分空虚。谋士李密当时给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带兵直上辽东,堵住炀帝征高丽的大军,让他腹背受敌;中策是进军关中,夺取长安作为根据地;下策是就近攻下东都洛阳,但万一久攻不下,炀帝的大军赶回,便十分危险。
天禧三年(1019)三月,为讨宋真宗的欢心,巡检朱能与内侍周怀政通谋,伪造了“天书”放在长安西南的乾佑山。当时寇准是此地的永兴军长官,此时有人进言,如果寇准进献天书,官民才能信服。
五月中,寇准接到入朝的诏命,便收拾行装准备启程。他的门生闻听后深感不妥,给他献了上中下三策:东行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时,可称病坚决请求外任,此为上策;中策是入宫觐见陛下时,揭发终南山天书实乃虚妄之事,尚可保全一世清名;下策则是重返中书拜相。
古代谋士为何都喜欢提出“上中下三策”?这与古代的时局以及谋士的职责和定位有关系。时局复杂,应对的策略也就不可能只有一种,谋士提出“上中下”三种策略,以便于穷尽一切的可能。第二点,谋士的定位在于“谋”而不是“断”,谋士在提出自己的不同策略时也有一定的倾向,他们用“上中下”来区分,不仅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又能把决断权交给上面,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
2.君王为何不选上策
那么,面对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君王又该如何选择呢?这里面的学问很大,不仅与君王的政治格局、军事素养有关,甚至于君王将相的个性品格也有一定的关系。
汉朝时,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问计于薛公。薛公说:“英布反叛是不值得奇怪的。如果英布使出上策,那么山东一带就不是汉朝所有了;如果他使出中策,那么谁胜谁败就未可预计;如果他使出下策,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而卧了。”
刘邦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取楚地,并吞齐地,夺取鲁地,向燕赵两地发布檄文,要他们固守自己的地方。这样,山东地方就不是汉朝所有了。”
刘邦问:“什么是中策?”薛公说:“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占楚地,并吞韩地,攻取魏地,占领敖庚的米仓,封锁成皋的关口,谁胜谁败就不可预知了。”
刘邦问:“什么是下策呢?”令尹说:“向东攻取吴,向西攻取下蔡,把重心放在南越,自己回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也会平安无事了。”
刘邦问:“那么,他将采取哪一个计策?”薛公回答说:“他将采取下策。”
刘邦问:“为什么说他会不用上策、中策,却要出下策呢?”薛公说:“英布原来在骊山做奴隶,他自己做到了万乘大国之王,都是为了自己。他不懂得替百姓的将来考虑。所以,我说他会采取下策。”
后来果真如薛公所料,英布采取了下策。刘邦率军亲征大败英布,英布逃亡到江西一代,后来被他的内弟诱杀。薛公通过分析英布的政治格局以及个性品格,准确判断出他会选下策。
隋朝末年,面对李密提出的三策,杨玄感听罢说:“我认为你所说的下策正是上策,现在百官家眷尽在东都,如果不把他们带出来,哪能指挥动这些人呢!况且遇城不拔,怎能显示出我们的威风呢?”结果,杨玄感未用李密的战略性大计。弃用上策,选择下策,杨玄感的抉择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从历史的眼光看,当时的隋朝统治还没分崩离析,杨玄感起兵的时间太早,无论用什么计策,都可能面例着失败。
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的变化,谋士的上中下三策都可能成为最优的策略。作为决策者,最重要的是分析决断的能力。至于上中下三策哪个最好,不仅和方案本身有关,还要从战略目标和战略全责着眼,这样,才能选出最优的办法。
3.谋士为什么不说上策
上中下三策,并没有什么好坏的分别,主要就是激进和保守的区别,各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谋士的义务是什么?告诉自己的主公,他能有什么选择,并且分析利弊,每一条选择的坏处在哪?能不能接受。如果只说上策,那么久等于是变相的在替自己的主公做选择。
没有哪个人喜欢自己的手下替自己做选择,换个角度来说,这就是僭越,你只给我提这一个建议,摆明了就是让我没得选,不得不选你的策略。成功了还好说,这要是失败了呢?谋士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很显然,担不起,从这两个角度来说,除非是谋主,不然谋士是不敢这么干的。
再换一个角度,决策者需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名声影响,粮草辎重,外界的反应,对于决策者来说,承担风险的人只有他自己,但是决策者也很忙啊,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谋士的作用就体现在这,提供建议,并且尽可能的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利弊,然后给出方案,让决策者自己选。
看历史的人都有个疑问,那些做谋士的人,智慧超群,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单干,而是投靠别人呢? 其实呢,有的谋士单干过,但是失败了,比如张良,曾经也带是着两千多人的大佬,跟刘邦平起平坐的,但是见过刘邦后,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了,于是投靠了刘邦。 有的先做谋士,后来单干的,比如李密,先是杨玄感的谋士,杨玄感失败了,后来就自己单干了。 总的来说,大多人都选择做谋士,而不是自己单干。 就像很多清北出来的,都是找个好公司上班,而不是自己创业。 清北出来的,也算顶级人才了,为什么都选择公司上班,而不是自己创业呢?其实啊,跟谋士不单干,道理是一样的。 第一,谋士不需要成本,且风险小,收益大,老板输赢跟自己无关。 先讲个故事,爸爸妈妈两人赌大小,儿子给爸爸当谋士,输了算爸爸的,赢了分两块给儿子,几局之后,儿子也有本钱了,爸爸就说,「 ”儿子,要不你自己玩呗”。儿子说,「 ”不,还是你玩,我给你当谋士”。 明白了没?当谋士的人,是没有风险的,老板赢了,那他就有分红,老板成功当了皇帝,那我就是出将入相,名垂青史, 老板输了呢?不要紧,那是老板带着全家走向断头台,谋士不会有事,他可以换一家继续打工,只要有一家成功了,他就有分红,贾诩换了很多老板吧? 当谋士的人,基本没有风险,但是老板成功了,收益很高。 第二,当谋士的大多没有本钱自己玩 儿子为什么给爸爸当谋士?显然是儿子没有钱,不能自己玩。 做老板的人,大多有自己的军队、官僚系统、地盘、后面有很多投资家投资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军政系统,这不是一般人可以获得的,而且,要把这些做成规模,很困难的事。 谋士只有一个人,没有人投资自己,没有军队、没有地盘,想要一点点的建立起来,很困难,不如借鸡生蛋,投靠别人,利用别人的基本盘创业。 第三点,谋士只需要提供专业意见给老板,不用做出决策。 一般老板多名谋士,大家献策,每个人一条或者出上中下三策,供老板选择, 遇到一个问题,谋士提供计谋,老板做决策, 老板选择了你的,成功了,功劳是你的, 老板选择你的,失败了,那是老板决策失误,记录历史的时候,会隐去谋士的决策,比如,「 ”赤壁之战”,除了贾诩劝说不要打,还有谁出了主意? 老板没有选择你的,选择别人,后来成功了,对你没影响,老板大度,依然表扬你,史书也会帮你遮掩。 老板没有选择你的,失败了,记录历史和后人读史的时候,就会认为,如果选择了你的计谋,肯定就不会失败了, 提供建议,并不会很难,难的是做出决策,并实施这套方案。 众多建议里做决策,很难,比如李渊,估计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李世民要造反、李建成要造反的消息,你知道哪个是真的?你知道怎么决策? 再比如,曹操打吕布,一个姓田的跟曹操说,我当带路党,带你进去,你怎么办?如果是真的,那肯定灭了吕布,如果是陷阱呢? 第四点,谋士大多只有专才,而不是全才,提供专业意见可以,其他事根本做不了。 比如张良,让他做韩信的事,他做不了,萧何的事,他也做不了,刘邦的事,他就更做不了了。 但是,做老板的人,要有的能力太多了,他要宽广的胸怀、超群的智慧、过人的胆识,需要领秀的气质,需要会识别人才、用好人才、驾驭人才,需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需要应变能力, 曹操概括的很好,「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但是谋士呢?大多并不具备这些能力。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就有一种感觉:当主公不要太容易啊!只要遇事虚心请教一下智慧的手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啊! 那些失败的君主,往往不是愣头青、自大狂,就是一根筋、大脑残,明明有智慧谋士让你往东,他却偏要向西。比如你看看项羽就知道了,只有一个范增长了脑子,他却不听。你看看刘邦怎么成功就知道了,他啥也不会,就会一金句:「 ”为之奈何?”于是一统四海八荒了。 于是,很多人就奇怪了奇谋百出、洞察人心的智谋之士,为什么总给一些啥本事没有的人打工呢? 其实呢,做君主的,需要在众多似是而非的信息,和谋士提供的计谋中,选择一个,并且执行,这才是最困难的。 所以,古代很多有才的人,都是在找人赏识自己,「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想的是「 ”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于是就有了很多怀才不遇的文章和诗词, 如果韩信没遇到刘邦、诸葛亮没遇到刘备,那他们也老死乡里。 就像王安石《浪淘沙》里写的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也所以,现在很多有才的人,都在找大公司上班,而不是自己创业,因为都知道,自己创业承担的风险,比上班大得多得多。
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时常会发现在那些古装电视剧中,不管是在朝堂上,或者是在战场中,那些将军或者皇帝都是需要军师或者一些谋士为他们出谋献策。毕竟有些人就是专门擅长于给人提建议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那些谋士并不是只提最好的建议,而是会说出上中下策。很多人就会想这个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谋士只是起一个建议的作用,并不能主要决定事情的发展。
因为一些事情并不是说最好的办法就一定是最优的。可能那些能达到最好结果的办法,需要耗费的精力或者时间也会更多,说不定到最后还不如一些没有那么好的办法。所以说,这就是要寻找一个最合理最权宜的方法,又不是说能造成好结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既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还能浪费最少的精力。
就很像我们在管理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说最优法则。一些结果可能并不完美的方法,在实际中却是一个好方法。然而谋士只是考虑到种种因素,种种后果,并不能真正决定这件事情最后采用什么方法。这些还是需要交给领导者来考虑的,所以就需要把所有的方法都告诉领导,让领导来做最后的抉择。
总的来说,谋士起的主要是一个提建议的作用,而且谋士提建议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考虑到种种后果和需要耗费的物力财力,谋士可以把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想出来。而且从另一方面上来说,谋士也要顾虑到自己的性命呀,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当选择让整个计划都失败了,所以说一般谋士都会多想几个办法,把决定权交到皇帝的手中去。
很多人都不了解陈宫和刘备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良禽择木而栖,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谋士,在选择自己的主公的时候,一定是要选择一个有能力的人,这个人不仅要自身优秀,而且还要懂得识人,知人善用,这样自己在他手下办事才会有干劲,会有未来。可是汉末三国时期,谋士陈宫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了,但是他为什么却选择了跟随吕布,却不选择刘备呢?
1.陈宫简介
陈宫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等汉末名士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
人物评价
赵蕤:①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於关西;吕布、陈宫,窃命於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②当是时,虽诸葛之智、陈宫之谋、吕布之勇、关张之功,无所用矣。此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救兵有三势,善战者恒求之於势。
陈普:何物曾奴董太师,原陵青草正萋萋。一时翔集多知处,独恨公台不择栖。
罗贯中:①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②亚父忠言逢霸主,子胥剜目遇夫差。白门楼下公台死,致令今人发叹嗟。③不识游鱼不识龙,要诛玄德拒曹公。虽然背却苍天意,谁似忠心映日红?
黄山:宫谓布不用其言,亦综平昔所言论耳。至谋使布自以步骑出屯于外,布尝自将千余骑出战而败矣。其言岂可用乎!
李贽:陈宫之智亦足与操相敌,但布不能用,亦未到出神入鬼妙处。
2.陈宫为何离开曹操
陈宫是三国人物中出场比较早的一位,他开始为大义跟随曹操,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曹操不是他想共事的人,于是又投靠了吕布。最后,因吕布未采纳他的计谋,在下邳兵败,被曹操所擒,英勇就义。曹操能够占据兖州,吕布能够在徐州安身,都离不开陈宫的出谋划策,因此,陈宫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能力较强的谋士。
可是这样一位谋士,为什么起初选择跟随曹操,后来又转投吕布?他既然是一位心中装着民族大义的忠烈之士,为什么不选择汉室宗亲出身的刘备辅佐呢?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当初的陈宫为何跟随曹操一段时间。
当年曹操被董卓通缉,陈宫是县令,得知了曹操的刺杀董卓的英雄事迹,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热血男儿。这个热血男儿敢于和董卓那样的奸贼反抗,是值得自己追随的。于是,陈宫就放了曹操,并跟着曹操一起逃跑了。曹操本以为自己被官府抓到必死无疑,没想到遇到一个惺惺相惜的知己。
曹操在和陈宫一起逃跑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陈宫这个人其实是很有谋略的。但是,陈宫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和曹操并不是真正的一路人。尤其是在曹操杀害了吕伯奢一家,另也有史书记载,是因为曹操乱杀名士,造成了陈宫的不满。不管是哪个原因,可以肯定的是,陈宫离开曹操,是觉得曹操是个奸雄,虽然有英雄气概,但是杀戮过重。
3.陈宫离开了曹操,又为何不选刘备,而选择了有勇无谋的吕布呢?
这里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境况以及陈宫的追求抱负等角度逐一分析。
刘备
第一,从时间的维度分析,那时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的寥寥无几,陈宫更不知道。陈宫离开曹操的时候,刘备还只是个无名小卒,他并没有多大的成就,还到处的找人投靠,其实混得比陈宫还惨,又怎么让别人投靠他呢?至于刘备的汉室宗亲的身份,恐怕只有他的两个结义兄弟知道,其他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在乎。因为乱世中,任凭你是谁,混得差就是没人愿意搭理。
至于刘备的皇室宗亲身份被人们广泛知道,还是在后来刘备投靠曹操,因为军功被汉献帝召见,汉献帝查完族谱才确认了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从此,刘皇叔这个称呼才慢慢传开。而这个时候,陈宫早已经不在了。所以,从时间上来说,陈宫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有机会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
第二,从陈宫的个人抱负来说,他并不看重是否为汉室正统,更看重如何保护百姓,安定天下。当初,陈宫选择跟随曹操,是因为董卓把持朝政,滥杀无辜,而曹操敢于和这样的人作斗争,陈宫以为他也有着和自己一样、拯救天下的心。可当他看到曹操滥杀无辜时,他明白自己选错了。
他选择吕布,一方面是因为,吕布后来杀了董卓,为民除了害。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吕布杀害自己义父,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是,在陈宫看来,吕布是大义灭亲,离开了曹操,他好不容易又找到了一个值得他跟随辅佐的人,这个人也敢于同恶霸斗争,这正是陈宫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吕布杀了董卓,官职也不小,武功又是一流的。头脑简单,没有坏心思,对于陈宫来说,这样的人更容易掌控,而且没有奸诈之心,也更容易相处。与曹操相处,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小命就不保了。若是为大义而死也就罢了,但是从曹操杀人风格来看,实在让人心寒。
第三,从后来陈宫出主意让吕布占领刘备的徐州来看,刘备的人格魅力并没有感染到陈宫。在三国中,因为刘备的特殊身份,他一直是被当成汉室的正统。可是事实上到底怎样,其实史料记载也未必可靠。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刘备是否真的爱民如子,是仁义道德的象征,很难评说。但是,有一点,就是足智多谋的陈宫,见过刘备,并没有想要依附刘备,为他服务的意愿。
不但如此,还鼓动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这说明了可能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刘备在陈宫眼里并不是那个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或许说是和曹操一样的人,所以陈宫对其并无兴趣,也不想投靠。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陈宫本身想借助一定的力量成就大业,而刘备是个枭雄,不适合合作。当然,笔者更加偏向于第二种可能。毕竟,连曹操都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
因此,陈宫不选择刘备辅佐,可以说是时间上不允许,志向上也并不一致。但是,最终,陈宫英勇就义,倒是让人由衷钦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