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卫青和司马迁之间有什么仇什么怨,司马迁为什么要贬低卫青

以史为鉴 2023-06-30 19:58:45

卫青和司马迁之间有什么仇什么怨,司马迁为什么要贬低卫青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卫青和司马迁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说起卫青,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汉武帝时期三大名将之一,在汉武帝的荣誉薄上,卫青有着重重的一笔。卫青的出身并不算好,但是由于他姐姐卫子夫的关系而被汉武帝重用。元光五年,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让其率领5万大军抗击匈奴,而这也就是卫青抗击匈奴的开端,是他传奇人生的序幕。

元光五年,卫青直捣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俘敌700,此战汉武帝派出三路大军,只有卫青一人取胜;元朔元年,卫青又出雁门征讨匈奴,斩敌数千人;元朔二年,卫青在河套地区大败匈奴;元朔三年,卫青再次出雁门,杀敌数千人;元朔六年,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歼敌过万;元狩四年,卫青和霍去病又率兵进攻漠北,重创匈奴,此次一战重创匈奴,使匈奴再也没有实力南下。

卫青一生功勋卓著,是汉武帝建立千世之功,开疆扩土,奠定汉朝版图的重要功臣,但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名将,为何不受司马迁待见?

首先是卫青出生卑微。古代社会很看重人的出身,即使司马迁也不能免俗。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曹寿的小妾,但卫青却不是曹寿的儿子,而是卫氏和平阳侯家做事的县吏郑季所生之子。卫青出生后,不被曹寿所容,所以送到了他的亲生父亲郑季家,但郑家也不将他当亲生儿子看待,经常虐待他。

卫青稍年长后,又回到了亲生母亲身边,在平阳公主家做了骑奴。后来他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纳入了宫中,他也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并通过抗击匈奴建立了不朽之功。为此,汉武帝不但将他封侯拜将,还将自己的姐姐平阳公主嫁给了他,卫青也走上了人生高光时刻。

其次是卫青和李广的关系。自古以来,李广就是文人歌颂的对象,主要是李广身上有种悲情意味,使得广大文人对他深有同感,所以都竞相歌颂李广,但卫青却与李广关系不融洽。李广一生和匈奴打了八十多场战役,建了不少功勋,但最后却因卫青而死。当时李广和卫青共同进攻匈奴,李广因为迷路没能赶到约定地点,导致卫青陷入了孤军奋战之地,事后卫青要问责,李广不愿受辱,选择了自杀。

李广的儿子认为是卫青杀了自己的父亲,甚至揍了卫青一顿,但卫青为人宽厚,并没有放在心上,而他的侄子霍去病却为卫青打抱不平,在一次狩猎中故意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汉武帝因为宠信霍去病,故意隐瞒了李敢的死亡真相,也没有惩罚霍去病。司马迁和很多文人一样,也喜欢李广,所以他对造成李广悲剧的卫青抱有不满之情。

最后还与卫青的为人态度有关。卫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他也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在漠北一战后,已经陷入无仗可打的卫青就开始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他整天待在卫府,就是吃喝睡觉晒太阳,不参与朝政,也不与大臣来往,对旧部也不关心,他的这种态度倒让汉武帝喜欢,但却让士人阶层不满。

汉武帝也非完人,他虽然很有雄才大略,建立了不少功业,但也做过很多错事,如汉武帝穷兵黩武,迷信鼓惑之术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不少灾祸,而身为重臣的卫青,只知道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不规劝汉武帝,也不为朝廷引荐人才等,这与司马迁主张的“积极、入世”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司马迁不待见卫青也就不为过了。

同样是将军,为什么司马迁推崇李广,贬低卫青、霍去病?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李广赞赏有加,对卫青、霍去病则以佞臣称之、嗤之以鼻,所谓佞臣,是指靠着皇帝的宠幸,而一步登天的人。而在司马迁看来,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人,即使在牛上天,终究也是不光彩的。

李广能成为将军是靠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他的仕途之路晋升的很慢,按道理说,李广作为三朝元老级的将领,到了武帝朝应该封侯了吧,可惜的是他还是一个将军。所以司马迁在写李广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篇幅,把关于李广的事迹,不管是大是小,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而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人都是外戚,卫青是因为姐姐卫子夫受宠而被汉武帝格外提拔的;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从小在皇宫中长大的,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司马迁在写他们的时候,都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谁谁谁,于某年某月出征讨伐某个匈奴,杀了敌人多少,是胜利还是失败,什么时候归来的,仅此而已。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因为一次得胜而被封侯的,而李广大小仗打了数百次,但汉武帝却不重用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上,司马迁唏嘘不已,故而推崇李广,贬低卫青、霍去病。

司马迁为什么说卫青是低等人

卫青是太子党,司马迁不是。李陵和李广利一起出征。汉武帝刘野猪重用李广利不用卫青就是有意制衡卫青。结果李广利不争气,李陵失败。刘野猪为了保李广利,只能让李陵背锅。汉武帝(刘野猪)也曾营救过李陵,然后假新闻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汉武帝愤怒了,汉武帝开始让司马迁为李陵稍微辩护打个圆场,结果司马迁情绪激动还越说越多,把李广利都拉出来了。所以被阉了。

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的司马迁,因何会有这种想法?

近些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上逐渐有一种说法:司马迁因为看不起卫青与霍去病,所以故意在《史记》里“黑”卫青与霍去病。


更有甚者,认为司马迁是士大夫,而卫青与霍去病是“奴仆”出身,士大夫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这样的“泥腿子”云云。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真的是司马迁的偏见,或者司马迁作为世家子弟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这样奴仆出身的外戚吗?


也许并不是这样的。


对卫青与霍去病的评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越是靠近汉武帝那个时代,越是对卫青与霍去病有很多“非议”,而卫青与霍去病获得比较一致的高评价,要到隋唐时期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么,两汉时期,除了司马迁还有哪些人对卫青与霍去病“有微词”呢?


首推班固。


当然,班固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里对卫青有极高的评价: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汉书·卫青传》


但是,班固在《汉书》里“黑”卫青与霍去病的地方依然不少,比如东汉人班固同样把卫青与霍去病放进了《佞幸列传》里:


是后宠臣,大氏外戚之家也。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汉书·佞幸列传》


千万不要认为司马迁和班固把卫青与霍去病放进《佞幸列传》是为了和那些明确是西汉皇帝男宠的做对比。


竹简

后世史学家们对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卫青与霍去病放入《佞幸列传》可是十分清楚的。


清代乾隆时期的史学家王鸣盛就说过卫青与霍去病本来是可以直接被写进《佞幸列传》的:


一若此二人本可入《佞幸传》者,子长措词如此。——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卫将军骠骑》


清末史学家李景星更是说司马迁用卫青与霍去病为《佞幸列传》结尾,用心太“毒”了:


(佞幸列传)篇末以卫霍结,更是毒笔,史公之意,鄙薄卫霍极矣。——清·李景星《史记评议》


我相信班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大家,不会看不出司马迁写《佞幸列传》时捎带了卫青与霍去病是什么意思,但是班固依然在《汉书·佞幸列传》里加入了卫青与霍去病,这就充分说明,班固其实是同意司马迁在有些问题上的判断的。


两汉留存到今天的史料很少,不过我们还是在一些“犄角旮旯”里发现了一些两汉士大夫对卫青以及霍去病的评价。


三国时期,魏国司空王朗在劝诫曹丕爱惜民力时就提到霍去病,并且认为霍去病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


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三国志·王朗传》


现在一提到王朗,大家肯定第一时间联想到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痛骂王朗的形象: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当然,这是罗贯中天才的杜撰。


电视剧截图

真实历史中的王朗更主要的身份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著作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某种程度而言其实也是历史学家,所以王朗这番话其实透露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一、汉武帝之所以能肆伐匈奴主要原因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积累“祖考畜积素足”。


第二、霍去病只是一个中才之将。


其实王朗这段话最关键的不是对霍去病的评价,而是他对汉武帝之所以能肆伐匈奴的理解:“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


王朗这种看法恰好和司马迁在《史记》里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史记·匈奴列传》


司马迁这段话的大意说匈奴本来不是汉朝的威胁,但是汉武帝被人蛊惑,才会屡次讨伐匈奴。


那么,司马迁这种判断是他个人的“偏见”吗?


其实不是,这是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判断。


电视剧里的晁错

比如汉文帝时期晁错就在《言兵事疏》里表达了汉朝比匈奴强得多的意见: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史记·晁错传》


同时期韩安国也表态了和晁错类似的意见:“得(匈奴)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而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匈奴几次入侵来看,匈奴一直在避免与汉军决战,他们一直是以“骚扰”、“掠夺”为主。


於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世纪·孝文帝本纪》


而早在汉文帝时期,汉军就能一次性拿出8万骑兵、10万骑兵了。“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 发车千乘,骑十万。”


当然,这里不是说骚扰和掠夺就可以原谅,只是想说明匈奴与后世的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和满人不一样,并不构成对汉朝的真正威胁。


汉武帝

所以我才在上一篇文章里说,根据班固《汉书·外戚传》,汉武帝最初是很随意的派卫青的哥哥卫长君为将,去讨伐匈奴的。


也就是说汉武帝本人至少是有绝对把握,即使卫长君失败乃至身死,也不会影响汉朝大局,才敢如此随意。


这和隋唐之后中原君主对待草原游牧对手如临大敌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换言之,汉武帝时代,汉朝无论是国力还是兵力,甚至骑兵人数都远超过匈奴,匈奴在汉武帝时代并不能真正威胁到中原王朝。


这才是司马迁以及两汉士大夫阶层对卫青与霍去病“看不起”或者说“有微词”的真正原因。


只是经过五胡乱华以及魏晋南北朝,游牧民族进入中原长达300年,此时中原王朝才深刻理解塞外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真正威胁,所以,相对的,能在对塞外游牧势力作战中获得胜利的将领卫青与霍去病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1:4惨败巴西,当时舆论对中国队口诛笔伐;但是经过十几年,人们这才发现,原来2002年世界杯那支中国队竟然那么强!


假设司马迁能活到隋唐时期,他可能也会发出类似的感叹:“我原来觉得卫青与霍去病不过如此,不过今天一对比才发现,原来卫青与霍去病这么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5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