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但是在这25而儿子当中,仅仅只有4个孩子比较出众,首先就是我们熟知的曹丕和曹植,再就是早年夭折的曹冲,最后就是手握十万大军的大将军曹彰,虽说在曹操继承人的选择中并没有曹彰,但是要论武力,曹操所有的儿子当中,曹彰才是第一,如果曹彰想称帝,在曹操死后完全是有可能的,这种事情在古代发生的也不少,那么为何曹彰在手握兵权,曹操离世的时候,不起兵政变,取代曹丕称帝呢?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却不反曹丕,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曹彰本身对于帝王之位并不热衷,同时加上司马懿从中周旋,让曹彰放弃兵权的同时也将曹彰保护了起来,没有称帝之心的曹彰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之下自然不会造反。
曹彰是曹操第二个儿子,和热门继承人曹丕曹植不同的是,曹彰唯一的志向就是做一个征战沙场的大将军。
小时候的曹彰就展现出了他在武力上的天赋,在别的小孩子都读书的时候,曹彰一个人偷偷跑出去练习骑射之技,后来甚至凭借一己之力射杀了一头白虎,此举被曹操看到之后深感意外,同时对这个儿子很是满意,看到自己的勇猛被曹彰继承自然是开心,但是曹彰似乎有所偏科,继承曹操勇猛的同时却丝毫没有继承曹操的文学天赋,打小曹彰就不爱读书,有一次曹操问到曹彰:“你为何不读圣贤书?”曹彰回应道:“大丈夫应该征战沙场!”
由此可见曹彰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沙场的孩子,是如同卫青霍去病般的人物。
但是有时候造反与否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在拥有足以威胁到皇位的力量之时,就算并不想造反,上位者看到这么一股力量存在的时候,会采取一系列手段,在无穷无尽的逼迫下,最后迫不得已,不得不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起兵反抗。
曹彰的情况便是这样,对于曹彰拥有的十万大军,曹丕深深忌惮,各路将领的军队驻扎在各地,许昌守兵不足五万,如若曹彰有不轨之心,那么曹丕的地位和性命都会受到威胁。
所以,面对此种情况,曹丕必定会在曹彰发难之前采取措施。曹彰也意识到,必须要在曹丕采取措施之前掌握主动地位,不然到时就是任人鱼肉的境地了,双方都陷入到猜疑链中。
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况之下,司马懿站了出来
司马懿独自一人来到了曹彰的营中,先是以孝道入手,讲述曹操当年立下遗诏选定曹丕为自己的继承人必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在临死前召曹彰,也是为了防止兄弟手足相残,如今曹操在九泉之下,知道了自己死后儿子们互相征伐,一定极为痛心,这是大不孝啊。
然后,司马懿在站在曹彰的角度为他考虑:“公子有十万兵马,想必一定在担心魏公会因为忌惮而不放过你把。”这句话说到了曹彰的心坎之中,因为他就是这么想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才不得以更加加强自己的实力。当看到曹彰的反应之时,司马懿就知道自己猜测的没错,当下出主意:当今魏公刚刚继位,正是树立正面形象的时候,全天下人都看在眼里,这个时候只要曹彰当着天下人的面,宣布放弃兵权并自动负荆请罪,魏公不仅不会责罚,还未借此机会好好宣扬自己的宽厚仁德,曹彰自然便会被好生对待。
曹彰仔细权衡司马懿的建议,再加上他自己并没有半点争权夺利的心思,当下便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交出兵权,曹丕自立为王之后,册封册封曹彰为任城王,食邑万户。
曹彰不反曹丕,首先自身并没有做王的心思,这让他对争权夺利毫无兴趣,其次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司马懿站了出来,劝其解除兵权,这让曹丕对曹彰的戒心大为下降,不会再逼迫不想夺权的曹彰被迫造反。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三国志》等
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彰,平时爱好骑马射箭,不仅射的很准,相传还力大无穷,可以赤手与老虎搏斗,他脸上长着很浓密的黄胡须,因此也被叫做黄须儿,在某次战斗大获全胜后,曹彰并不邀功,而是把功劳都归功于他的部下,曹操想到自己的儿子这么优秀,还不贪功,十分喜悦,对曹彰称赞了一番,并即兴赋诗一首,由此可见曹彰还是深得父亲的喜欢的,那么为何曹彰却不争世子之位呢?
1曹彰的自我定位准确
虽说曹彰是嫡子,但是在权力方面他自己不如曹丕,比才华和曹植差的远了。按照朝廷的皇位继承规则的话曹丕和曹植都在他的之前。这种情况下,没有城府,且文化不高的,又是次子的曹彰的自知没有机会争世子之位,主动放弃了。曹彰虽说是武将出身,但也不是有头无脑之人。
2.?曹彰立志要当武官
有一次曹操的儿子都聚在一起,曹操问他们长大以后的志向是什么,曹彰说他以后想要当个将领。他从小就喜欢征战沙场的感觉,立志要当将军,早早地就给自己的未来作好了打算,自幼习武,为父亲,为国家征战四方。
对曹彰而言,世子之位远不如为国奋战来得有意义,从小追随曹操征战的经历让他深深迷恋这种感觉。他不愿卷入宫廷里的勾心斗角,所以曹彰的志向是戎马一生,而不是为了争世子之位闹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对于曹操来说,他们三个是保卫曹氏江山的猛将,但是从曹丕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们三个人是阻碍曹丕掌握军事大权的障碍,所以对于曹丕而言,他可不得想方设法把他们三个人害死,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真正的坐稳皇位。
其次这3个人自认为有着曹操生前对他们的那种厚爱,所以他们觉得可以用这个筹码和曹丕谈条件,甚至有的时候根本都不把曹丕的话放在眼里,试想一下有着这样手握兵权的臣子,当皇上的能不恐慌吗?所以说曹丕杀他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这三个人没有一个人是曹丕的心腹,先说说夏侯尚,虽然夏侯家跟曹家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夏侯尚最初支持的人可并不是曹丕,反而是曹丕的竞争对手曹植,所以如今曹丕上台,他怎么可能会放过夏侯尚,毕竟他属于曹植的势力。
反观东军的元帅曹洪,说实在的他对于曹丕也不是多么的忠诚,毕竟他的辈分比曹丕整整大了一辈,然后曹操临死之前把他列为托孤大臣之一,不仅有着帮曹丕的初衷,更多的是来制衡曹丕,当然曹丕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最后选择害死了曹洪。
像曹彰就更没有活着的理由了,毕竟曹彰是曹操的儿子,而且曹操在世的时候非常看重曹彰,还把曹彰专门的放在张辽的麾下去锻炼,所以这种竞争对手曹丕怎么可能会让他活着!
刘邦曾经这样总结自己:“吾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然能成事者,善用人也!”
可以这样说,出色的文学才能和军事能力是君王出色的品质,但绝不是对君王硬性要求。
举个例子,唐太宗文不如魏征,武不如李靖,这影响唐太宗李世民的伟大吗?
汉武帝制订方针政策依靠董仲舒等文臣,打仗之事依靠卫青霍去病等武将,这能影响汉武帝的成功吗?答案是通通不能。
厚黑学这本书里写曹操成功秘诀是“心黑”,刘备则是“脸厚”,孙权心不及曹操黑,脸不及刘备厚,孙权凭什么能和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割据一方呢?答案是孙权集两者之大成,心比刘备黑,脸比曹操厚。
曹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文采相比曹植略显不足,带兵打仗又不及曹彰,但曹丕却是文体两开花,兼并了二者的优点,可谓文武双全。
曹操的几个儿女虽为人杰,但相比曹操又都差了点。但是曹丕又比其它兄弟要强一点,其实不管曹植还是曹彰都有其很大的缺陷。
先说曹植,曹植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文人,这一领域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其父曹操,可是或许正是这一身份显得尤为突出,其本人带有文人的那种浪漫主义色彩。其名篇《洛神赋》中那种对爱情描写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对洛神美貌的描写和赞美,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不敢说前无古人(因为很多书籍因各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尤其是孔子毁掉周朝博物馆书籍导致中华文化断代),但是后来之人难与之媲美。但是这样的人往往难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至于曹彰,我只能说曹操在满足的长子和最喜欢的儿子曹冲死后在物色新的继承人时可能第一个就将曹彰排除出去。
曹操给曹彰取字为子文,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曹操对曹彰的希望。虽是如此,可是事实却不如意,当被问及志向的时候曹彰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如卫青霍去病一般建功立业。曹操对于这个喜欢舞刀弄枪的“黄须儿”颇为头痛,一直反对曹彰当个将军。这一直到了长子曹昂死于宛城,曹操一脉(单指曹操一家,并非曹仁这些“庶”脉)没有能征善战之人,真正到了曹魏危急时刻还是要有自家人能统领兵马才行。又见曹彰想要效仿卫青霍去病,便默许了曹彰的行为,当然这一行为也直接将曹彰从世子之位争夺中淘汰出局,因为一个能领导一个国家的人不能只是一个纯粹的将军。
如果说曹植继承了曹操的文学才能,曹彰继承了曹操军事才能,那么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性格。
其实原先“世子”这个位置原先根本轮不上曹丕,即使曹操的长子曹昂和曹操最满足的儿子曹冲死后曹丕也是有天然的劣势,因为自己没有相对曹植和曹彰那样的特长优势,所以曹丕在父亲的心里地位应该不是最高的,世子争夺前期曹操是比较喜欢曹植的,因为曹植资质仅次于曹冲,所写的诗文颇受曹操喜爱。可以说曹丕一切都是自己争来的。
当年曹操仅占一州之地,四周强敌环绕,有谁想到宦官之后的曹阿满会统一北方,天下十二州九洲握于手中。同样又有谁能想到,在众多出色兄弟之中,一个不起眼的曹丕能笑到最后,成为世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