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屈原投江为什么选“端午节”《离骚》中暗藏了什么秘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19:43:01

屈原投江为什么选“端午节”《离骚》中暗藏了什么秘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屈原投江的秘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屈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位诗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我们现在的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在端午节的时候,往江里投放粽子,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河中的鱼虾,能够放过屈原。但是屈原投江,为何偏偏选择在“鬼节”当天,《离骚》中暗藏巨大心机!

屈原是当时楚国的一个贵族,在战国的时候,读书识字,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平常人家,连吃放都是一大问题,很少有去读书的。屈原家里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他以后施展才能,成为一代“诗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战国时候的楚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个诸侯国,但是当时的楚国社会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于是屈原被楚怀王任命,进行改革,并且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跟“商鞅变法”一样,屈原的改革,也是触动了当时老牌贵族的利益。

由于受到这些人的排挤,楚怀王听信谗言,渐渐的疏远屈原,最后屈原被罢官流放。白起后来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抱石投入泪罗江。他这样的行为,也表现出了一代能臣的气节,可是为什么他要选择在“鬼节”当天!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鬼节”并不是我们现在的“中元节”,战国时期,五月初五就是楚国的“鬼节”。因为屈原在劝诫不成之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萌生了投江的想法,《离骚》中有这样的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句诗中的“帝高阳”指的是,颛顼(zhuān xū),他是黄帝之孙,号高阳氏,也是火神祝融的原型。颛顼的后人中有一个人叫作彭咸,商纣王帝辛时期,是贤大夫,据说当年帝辛本事有才能之人,且威猛过人,但却施酷刑,且残暴,于是彭咸前去谏言,奈何帝辛不听,于是彭咸投江。

彭咸也就是楚人的祖伯,屈原也是彭咸的后人。屈原在《楚辞》中写道:"彭咸,商贤大夫,可谓与老彭相辉映矣。"在《离骚》中屈原也提到了彭咸,所以选择投江,是屈原早就考虑过的事情,而他之所以会选择在“鬼节”,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想要后人记住他,名垂青史,对古人来说,是无上的荣誉。第二这天代表的是“大凶”,而这份“凶”,他要留给的是大秦。最后大秦帝国历经两世而亡,很有可能跟屈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屈原投江,偏偏选择在“鬼节”当天,《离骚》中暗藏巨大心机,你认为呢?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在端午节这天投江呢?

他投江时已经有端午节了
那时的端午相当于“全国卫生防疫日"大家挂
洗澡
艾条
点雄黄
戴香囊
驱赶家里的百虫
屈原选这个日子
大概是想让自己死的干净点吧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他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传说乡民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引开鱼虾。自此以后,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说回屈原。换做现在,道不同不相为谋,君主不接受劝告,国家是他一个人的,让他自食恶果好了,何必自杀?他是战国时期的人,战国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知识分子也许昨天是宋国人,今天就为齐国的国君效劳,齐国混不下去了,明天再去秦国也简单得很。别看这些国家整天打来打去,其实国境开放,基本是免签证。既然这样,屈原为甚么要投水自尽呢?

  首先,他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楚国和其它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它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屈原著名的诗歌《离骚》,开篇就骄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氏。屈原说,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颛顼帝,这和楚国的世系是一样的。他诞生在贵族之家,父亲伯庸抱着对他美好的期望,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原”也是他的字。因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开阔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则”互为表里。

  虽然是楚国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国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离开,他却在感情上无法抛弃楚国,当祖国亡于秦人之手,他选择了以身相殉。

  第二个原因,是楚国人对于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独特观念。后来在楚汉相争中败给刘邦的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了。项羽当时也并非全无退路。史书上说: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有作者在本栏目说过:项羽的兵败自刎,其实也是楚人风气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仪。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国莫敖屈瑕曾率兵讨伐罗国,因骄傲轻敌而败北,结果他自缢于荒谷,而随从他的群帅们则将自己囚禁于冶父以听从楚王的刑罚。屈瑕曾多次为楚国立功,结果一次兵败就不能不自缢以谢国人。再如《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文王与巴人作战不利,回国时,掌管都城城门的鬻拳却不让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顿人马去讨伐黄国,仗是打胜了,可惜回来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杀相殉。可见在楚国,即使君主丧师辱国也是不可以原谅的。又如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骗到秦国,要他割地称臣。怀王至死不从,最后病亡于秦。据司马迁《楚世家》说,楚怀王死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国而同情楚怀王。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国人把荣誉看得比生死更为重要,自尊心很强,所以也才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国的灭亡虽然不是屈原的责任,但屈原断不会以楚国贵族的身份做秦国的的降臣。

  第三个原因,是屈原自己对于“美”的喜爱。《离骚》中,他用满目鲜花和香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又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就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让我的切云冠高高耸起,让我的佩饰长长垂地。内在芳香与外表光泽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质量没有毁弃。”

  品德的光辉和外表的鲜美一一相扣,不单是拿鲜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满意象的生命力也确实渗透到了人格中,让后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离骚》中创造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新的风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为人臣的身份。这里就要说到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了。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和楚王有血缘联系。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很复杂,一面对他有源于内心的忠诚和希望,一面又对他的昏昧有深沉的不满和惋惜。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埋怨楚怀王偏听小人的谗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又不愿抛弃处境越来越危险的怀王,“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眼看就可以离开混乱的楚国,前往平安的乐土,却在最后一回眸间,感到悲伤和犹豫。

  这是屈原在《离骚》中坦露的对于楚国和楚怀王充满悲剧性的内心历程。当时楚国只是危险,却还没有亡国,等到他写《哀郢》时,楚怀王已经在秦国的羁留中死去,继位的楚顷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没多久秦国大将白起就率军攻陷了楚国都城郢。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这首诗中得到异常深刻的反映。“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说的就是: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选择了怀沙投江,以身殉国,他的《怀沙》一辞可说是绝笔: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眼前浩瀚缥缈的江河让他感到孤独和绝望,虽然世界混浊,没人理解,但还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决心。

  屈原死后,人们怀念他敬重他,端午节的习俗也就渐渐流传到现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5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