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盘点三国时期的五个奸臣,看看他们做过哪些恶心事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19:02:46

盘点三国时期的五个奸臣,看看他们做过哪些恶心事

三国名将的事迹流传已久,今天和小编来看一下三国五大奸臣。

第一个,司马懿。司马懿才是三国里面最奸的一个人了。他的奸诈还是到了一定程度的奸诈,表面上看上去是忠于曹操。实际上去发展自己的势力 ,以求得到更大的利益。它是三国里面奸的最成功,也是奸的最长久的一个人。正是因为他的肩,所以他才能为后代留下了大量的兵力。为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奠基。

第二个,黄皓。若说三国里面最令人讨厌的奸臣,那就要数黄皓了。他就是三国时期的秦桧。在刘禅执掌大权之前,他一直表现得规规矩矩的。然而,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挑拨内斗。并在内斗中获得利益执掌权柄。同时他迷惑刘禅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是导致后期蜀国灭亡的重要人物。

第三个,杨松。杨松作为奸臣以贪财出名。曾经刘备买通了杨松,让其陷害马超,然后马超就转投了刘备,曹操买通了杨松,让他陷害庞德,庞德就转投了曹操,后来他在曹操的营内做内应,一生都是这样出卖别人。后来被曹操发现斩首。

第四个,张松。过目不忘,形容的就是他。为人极富有才能。可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贪生怕死,卖主求荣了。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可是后来亲自手绘了益州的地图,交给了刘备。

第五个,岑昏。晨昏是东吴后期的一名大臣,受到东吴皇帝孙皓的重视。他掌权时,喜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国力与财力,导致民不聊生。在东吴即将灭亡时,在百姓与将领的要求下,孙皓只得斩了他。

三国时期最伪善的小人,却被罗贯中吹上了天,此人是谁?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也是小说《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词,作者本是明朝的一个名臣之后,因为看惯了朝堂的纷争,遂隐居江湖,过起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生活。

历史是人类文明当中最为气势磅礴的诗篇,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当中最不可捉摸的东西,有句诗写得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不要说千年之后,即使是在当时,许多人的是非功过、忠奸贤愚,都是难以分别出来的,有的人明明是大奸臣却被大多数人都当作忠臣,有的人明明是大忠臣,却被许多人当作大奸臣。

那么,《三国演义》当中最大的奸臣是谁呢?有的人可能会说是曹操,不过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篡夺汉朝的天下,有的人可能会说是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从一个篡夺了别人天下的家族手上再进行篡夺,又有什么忠奸之说呢?其实当时出名的天下英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所迫,算不得忠臣,也算不得奸臣。

其实三国当中真正的奸臣隐藏得最深,甚至许多人根本难以想象他会是个奸臣,因为他在《三国演义》当中被罗贯中吹上了天,这个人就是董承。罗贯中在书中写诗称赞董承道:?密诏传衣带,天言出禁门。当年曾救驾,此日更承恩。忧国成心疾,除奸入梦魂。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之所以董承成为英雄,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参与和主导了衣带诏事件。那么这件事真的能够说明董承的忠诚度吗?

董承出身十分的高贵,他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儿,算得上是出身贵族。不仅如此,他还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不知道董卓的?董?与董承的?董?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呢?但是无论如何,他出身高贵,而且拥有自己的部曲,那么为什么在董卓祸乱朝政的时候他不站出来挽狂澜于既倒呢?从这一点来看,至少董承的忠诚度并不是那么高。

而董承发衣带诏这个事情更加不能证明他的忠诚度。实际上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汉献帝向董承发布过子虚乌有的?衣带诏?,很有可能这根本就是董承自己编造出来的。当时的汉献帝自己没权没兵,杀死了曹操他就能够乾纲独断吗?只怕还会被下一个曹操把他控制住,因当年曹操把汉献帝救出来的时候,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大忠臣。

假使衣带诏是真的,董承就是英雄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当时汉献帝里里外外都被曹操的势力控制了起来,就算是衣带诏真的去实施,杀死了曹操,估计汉献帝也会被曹操的部下所劫持,再过一次逃亡生活或者重新陷入另外一个曹操手中。

实际上这还不算最惨的,如果曹操没有被杀死,衣带诏却被曹操发现了,那么很有可能让激怒的曹操去把愤怒发挥到汉献帝身上,甚至于直接杀死汉献帝,夺权登基。古人云,?主辱臣死?,董承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衣带诏的后果,也没有想过应对这种后果的代价,作为一个臣子,他是没头脑、自以为是的,而且还把自己的君王带到了危险当中。

而董承拿了所谓的衣带诏去游说别人的时候所说的话,则彻底暴露了他作为一个奸臣的本性。他为了争取力量,鼓动偏将军王子服道:?郭汜曾以几百兵力击败李傕数万人,所以就看你与我是否同心了!吕不韦有了子楚之后得以富贵,现在我和你能这样。?原来他的最终目标是吕不韦,而汉献帝在他眼中也如同当年的公子异人在吕不韦眼中一把,只是?奇货可居?罢了。

最终董承衣带诏起兵失败,祸及三族,连身为贵妃的女儿都被曹操诛杀,他自己当然也难免一死。他亡了国,也亡了家。所以在历史上他的评价一直不高,比如有着东方黑格尔之称的王船山就批评他道:?董承者,与乱相终始,无定虑而好逞其意计者。?这样一个人却被罗贯中吹成了忠肝义胆的大英雄,实在是让人唏嘘!

三国中哪些武将的作为可以被称为三国最愚蠢,都做过什么事?

熟读汉末三国举历史,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名将辈出,名垂千古有之,遗臭万年的有之,在长达一个世纪的争霸之中,我们不仅仅看到很多名将的聪慧之,也发现了很多名将也存在愚蠢的做法。那么三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将算是比较愚蠢,最终遗憾终生的呢?

top 5 夏侯渊

夏侯渊,曹魏第一代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官至征西将军,属于西北防区最高指挥官,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军至阳平关,夏侯渊率张郃、徐晃等将与其相拒,以徐晃破陈式、张郃驻广石,刘备攻而不克,双方相持至第二年。在第二年,定军山之战,刘备采用烧围角之策,身为一线统帅,亲自前去救火、修补鹿角之时,被黄忠偷袭斩杀,导致汉中丢失,曹操在得知夏侯渊的死讯后感叹道:?夏侯渊本来并不是会用兵的人,军中称他为?白地将军?身为督帅尚且不应该亲自作战,更何况是去修补鹿角!? 夏侯渊的做法,确实有点愚蠢了。

top 4 张飞

张飞,蜀汉名将,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然而张飞此人,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果然,张飞临出兵前,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并将张飞的首级去投奔孙权。张飞的死亡,也是自己愚蠢导致。

top 3 吕布

吕布,汉末群雄之一,拥有势力超强的并州凉州骑兵,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后与司徒王允合力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兴平元年(194年),在陈宫和张邈的迎接下,占据濮阳,争夺兖州牧,兖州所属郡县一同响应。后来,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吕布先依附刘备,后袭取刘备徐州,割据一方。后来,曹操再次征吕布,而吕布虽骁勇刚猛,但少谋而心胸狭隘多猜忌,不用陈宫建议,且听妇人之言,诸将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战多败,最终被曹操俘虏并处死。吕布之死,也是其愚蠢导致。有忠臣高顺、勇将张辽和谋臣陈宫不大胆重用,反用魏续等人。

top 2 袁绍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汉末群雄之一,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但是坐看奸臣董卓执掌朝政,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可惜拒绝沮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又拒绝了田丰的夺取许都,奉迎天子的计策,一次又一次的落后于曹操,导致官渡惨败,加上又让儿子各掌控一州之地,导致袁绍死后,儿子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拥有最好的谋臣和底盘,却被曹操击败,无疑是其愚蠢的表现。

top 1 曹爽

曹爽,曹魏第三代曹军领军人物代表,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早期,谨慎持重,后来任用私人,专权乱政,成为曹魏人人遭恨的权臣。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在有皇帝在手,而且智囊大司农桓范报信,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却遭到曹爽兄弟始终犹豫未决,最终在司马懿威逼利诱之下,曹爽决定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桓范也大哭道:?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不久,不久曹爽因谋反之罪,在朝议后被族诛。曹爽,是因为愚蠢而出名,断送曹魏皇权。

三国时期魏国的忠臣是谁,奸臣又是谁。请举出历史事件

忠臣(对于魏国来说,不是对于汉朝,要不然多多少少都带有点奸臣的意思):夏侯兄弟(夏侯敦,夏侯渊),曹氏家族(曹真,曹休,曹洪,曹彰,曹昂,曹仁,曹爽,曹植,曹熊等等),司马懿(前期算忠臣的),于禁,庞德,张辽,满宠,夏侯琳,夏侯德,夏侯和,典韦,许褚,张绣,李典,贾诩,郭嘉,荀彧,荀攸,刘晔,徐晃,张合,高览,吕虔,曹纯,程昱,毛介(最后又和曹操打起来,但翻脸前比较忠心),蒋济,乐进,夏侯霸,夏侯杰,吕常,(如果还说,徐庶也行)。
事迹不能全说,举几个人的:

夏侯敦[字 元让] 《三国志 夏侯敦传》中记载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敦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自徐州还,敦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敦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

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

《资治通鉴》中载夏侯因偶然而破张卫之事:(曹操)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大将军夏侯敦、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夜迷惑,误入张卫别营,营中大惊退散。侍中辛毘、主簿刘晔等在兵后,语敦、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敦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

王歆曾赞夏侯曰:元让当时雄将,惜乎传记不详,五之一而云劫质事,显韩浩也,五之一而云茂。茂实庸懦之人,不意名将之子,便堕凡俗,是将门不得两传耶?略从粗窥,武则扫荡丑类、绥靖地方,文则劝课农桑、并为军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岂梁沛间真有帝王气耶?

《魏书》曰:魏书载诏曰:“昔先王之礼,于功臣存则显其爵禄,没则祭于大蒸,故汉氏功臣,祀于庙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着,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于是以敦等配飨。

可见大将军生前不爱财,也不求人景仰。真是“夏侯不求人所念,身后只愿随归雁,入赤壁南边。” 敦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这是说明他在魏国的地位和与曹操的关系! 那么他担任魏国十虎将之首不足为过。

No.2文武双全--夏侯渊[字 妙才] 不用说 这位仁兄的能力当列前矛。《三国志 夏侯渊传》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馀屯,豨诣禁降。渊还,拜典军校尉。 魏书曰: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这一段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在曹操全书中也有记载,“吾与尔不如也”这句话估计是他当时对在场的其他将领说的。可见妙才兄的过人之处。每当曹操召见西部酋长时,总要有夏侯渊作陪,那些羌人无不胆战心惊,不敢再生反叛之心。) 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

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中最绝的一招就是神速,善于速战速决,懂得弃强攻弱,用兵灵活。作战中,夏侯渊还极其重视后勤保障,经常亲自督运军粮,作战取胜后也是先取敌之军粮,是做好军事中后勤保障的典范。而夏侯渊——这位为曹操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悍将,也不会因为最终战败身死而失去他在三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无愧于“妙才”二字!(网友说魏军只有张辽,张郃可与其相提并论.此言有待兄弟们评论,在此不做辩解)

No.3擎天之柱--张辽[字 文远] 魏国五良将之首.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说降关羽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斩乌丸单于蹋顿于柳城,又讨平梅成、陈兰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主力,使敌军十万退却,威震敌国,名威天下,为操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抱病退吴将吕范。黄初三年,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三岁。

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三国志 乐进传》

(魏文)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三国志 张辽传》

(孙权)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三国志 张辽传》

引用: 纵观张辽的一生,其军事战绩非常显赫,其中大破袁氏一家、平定陈兰和梅成的叛乱、击退孙权的北伐军成功地守住了合肥为战绩最佳的三次。张辽少有败绩,除最后一战斗失利以外,就只有几次与孙权交战时没有获胜了,且最后一场战斗是因为张辽得病,体力衰退的缘故,而孙权又并非袁尚那一流的对手。现实中吴国的小孩不至于听到张辽的大名后就发抖,但张辽的确是一直以来令吴国相当头痛的人物, 战后张辽更被曹操拜为二品官的征东将军。是曹操生前的其中唯一一个外姓三征, 另外两位是征南将军曹仁和征西将军夏候渊。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在逍遥津叹息良久,最大的伤是说不出话的那种无法形容, 正如曹操对杜畿的感慨(注3), 一切尽在无言中, 比什么赞美之词还来得具信服力, 包括陈寿的评语。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 适时孙权称藩于魏, 于是曹操便召张辽及诸军回救曹仁。但张辽军尚未至徐晃已破关羽, 曹仁之围遂解。此时张辽与曹操会于摩陂。辽军至时, 曹操乘车辇视出慰劳张辽,张辽遂还屯陈郡。不过就算张辽真的要与关羽在战场相见, 就胜负难料, 但之前已在忠与义之间选择了忠的张辽恐怕也会和徐晃一样,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曹丕继为魏王后转封张辽为前将军。到张辽死后,魏国才真正意义上再也无力南下了。张辽仅有的几次失利中,有一次他还只是援军,最后没有取胜是因为被孙权派吕蒙和甘宁先占了皖县。如此战绩,张辽可以说才是三国中一大“常胜将军”!

PS:人言张辽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才能非凡,唯蜀之赵云,吴之干宁等将军方能比之! 请各位仁兄定夺啊!~~

No.4忠义两全--乐进[字 文谦] 魏国五良将之二.从击吕布於濮阳,张超於雍丘,桥昽於苦,皆先登有功,封广昌亭侯。从征张绣於安众,围吕布於下邳,破别将,击眭固於射犬,攻刘备於沛,皆破之,拜讨寇校尉。渡河攻获嘉,还,从击袁绍於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从击谭、尚於黎阳,斩其大将严敬,行游击将军。别击黄巾,破之,定乐安郡。从围邺,邺定,从击袁谭於南皮,先登,入谭东门。谭败,别攻雍奴,破之。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三国志 乐进传》

◆陈寿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乐进以骁果显名…」(《张乐于张徐传》)

◆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乐进传》)

人言他默默无闻的为曹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不求回报 他把做为一个武将的基本理想展现了出来,实在难能可贵。有人说他是二流武将,可是他从不居功自傲,可谓从一而终,无愧“文谦”二字啊!!“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以进数有功,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进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威侯。”

No.5毅重之士--于禁[字 文则] 魏国五良将之三。从讨吕布於濮阳,别破布二营於城南,又别将破高雅於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於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桥蕤於苦,斩蕤等四将。从至宛,降张绣。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於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复从攻张绣於穰,禽吕布於下邳,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斩之。 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三国志 于禁传》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三国志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太祖表汉帝,称于禁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三国志 乐进传》

于禁身经百战,参加了曹操的几乎所有战争,曹操每次出兵,于禁必为前锋;曹操每次退军,于禁必为后卫。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一起,都是曹操集团名镇天下的大将。

襄樊战役前,从曹操先派于禁而不是其他名将去支援曹仁来看,于禁的地位是相当的高的,显然在众将之上。

No.6樊哙之勇--张郃[字 俊乂] 魏国五良将之四。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以众,从攻邺,拔之。又从击袁谭於渤海,别将军围雍奴,大破之。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以功迁平狄将军。别征东莱,讨管承,又与张辽讨陈兰、梅成等,破之。从破马超、韩遂於渭南。围安定,降杨秋。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又破马超,平宋建。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三国志 张郃传》

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导致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陈寿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张郃以巧变为称。

极会用人的曹操得到张郃甚喜,将他比喻成韩信归汉,微子抛弃殷纣。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其为都亭侯,可见曹操是十分器重张郃的。

张郃果然没让曹操失望,屡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他大败雍奴,征讨东莱,击溃马超、韩遂,平定叛乱,大败马谡……纵观其一生可谓战功累累,陈寿称其“识变数,善处营阵”,真是英雄!

张郃就是这样,在自己辉煌一生最后结局——死在战场,死的凄美而壮丽,带着一丝遗憾被射死在木门。

据《魏略》记载张郃是受司马懿之逼,不得已才去追击已退兵的诸葛亮,结果被射死。张郃的确可怜,明知一去不还,还得硬着头皮追。水间不仅可怜张郃的命运,还可惜他的才华,死前他已经知道诸葛亮的埋伏,却因为愚忠而送了命。

曹操之下,星光灿烂,而张郃再次表现出巨大作用,是在汉中之役。“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 ,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陈寿后评称张郃用兵以巧变称,而此战则显示出他的严整坚重。刘备起自河北,又曾北从袁绍,对张郃向来应有所知,阳平广石之役可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魏略》“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意以未得张郃而不满。 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又素号知兵,却为刘备所轻,张郃在关右汉中诸战皆为渊部下,反倒为刘备所重惮,从刘玄德顾诸葛亮于乡野、识马谡于病中的阅人之道来看,也略见张郃的不简单。

夏侯渊败死(注2),“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 。郃出,勒兵安阵,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遂不致为刘备所乘,亦可见张郃在军中的威望。

No.7亚夫之才--徐晃[字 公明] 魏国五良将之五。原跟随杨奉,曾保护汉献帝东行,有功。后降于曹操,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于延津率兵击杀文丑,于官渡率兵截烧粮草,平马超时率先渡河,守汉中时大败蜀将陈式,多有战功。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徐晃率军长驱之入,一举击退蜀军,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赞扬。魏明帝时期,徐晃病逝。
曹操:“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三国志魏书17徐晃传》)

曹操:“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三国志魏书17徐晃传》)

徐晃最闪光的一战,无疑是解樊城之危。曹操都没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亲统大军在后,并调回了张辽等名将,说明了当时形势关羽占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指挥得当还可以收复荆州。可曹操军还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这可是一场苦战,并不象演义里关羽受伤里他乘虚而入那么简单,看看曹操的评价就知道了:“荆州兵围崭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如其中,竟获全功,孤用兵30余年,未尝敢长驱竟如敌围,公明真乃胆识兼优者也”。三国志里曹操如此评价:“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得到曹操如此的评价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他无论在对峙刘备还是周瑜以及诸葛瑾都无败绩,是曹营中也是三国里最为骁勇善战的将领之一。

No.8鬼神之勇--曹仁[字 子孝] 三国时曹魏名将。曹仁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及至长成为大将,则变得严整,奉法守令。仁从曹操多年,屡立功勋。官渡之战时,曹仁从围高干於壶关。当时曹操下令城陷尽坑敌军,结果连月不下。曹仁向曹操示意「围城必阙」,曹操从其言,城池果然立降。录前后功封都亭侯。自此曹操倚曹仁为南方屏障,封仁征南将军。镇守荆州时,仁曾拒吴将周瑜於南郡,又拒蜀将关羽於樊城,其间又行安西将军西拒马超。文帝时,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诸州军事,进封陈侯。又与徐晃共攻破陈邵,进军襄阳,拜为大将军。后曹仁奉诏移屯临颍,左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合肥。仁於黄初四年去世,谥曰忠侯,享年五十六岁。

《傅子》有载云:「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陈矫曰:「将军(曹仁)真天人也!」(《三国志魏书九曹仁传》)

在决定曹操集团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官渡之战中。袁绍趁曹操主力在官渡于自己对峙时,派遣刘备率军攻略曹操的后方,大批郡县开城投降。而韩荀又于西路试图切断曹操西路的补给线。许都以南的人民都人心惶惶,士气浮动。曹操为之大为头痛。局势若再发展下去,将会是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在这时,又是曹仁提出了正确的见解,他提出南方各县投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备军的强大才背叛求生,刘备刚开始统率袁绍的部队,不能得心应手,如果发动攻击,可以击败。曹操遂令曹仁率少量骑兵攻击刘备,曹仁不负所托,大破刘备军,收复所有叛变的郡县。又于鸡洛山大破韩荀军。至此,袁绍就再也不敢分兵骚扰曹军,战场的主动权已逐渐转到曹军手中。曹仁与徐晃等人于此时又频繁出击,烧毁袁军粮车,吃掉袁军散兵,令袁绍军疲于奔命,陷于被动局面。为曹军最终发动乌巢战役,结束官渡之战打下了基础。 在他一生的战役中,可以看出,曹仁统御力极高,可以从他激励士兵的能力看出,战张绣,守江陵,守樊城都能激励士兵,得到士兵的信赖。这种能力,也帮助他成为了守城战的高手。其胆勇更加是无庸置疑,历史中的三国好象还没有多少人能象他那样带着几十人两度冲入几千敌军中抢人。如此攻守俱佳,勇武无敌,可靠,稳健,尽忠尽职的将领,其综合能力,即使在人才济济的曹营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也许他的表现不会很突出,不会很抢眼,但毫无疑问的,他是一个实而不华的,可以让人放心的将领。也许,曹仁的能力足以让曹操说“吾有曹仁,何足惧哉!”

No.9义薄云天--庞德[字 令明] 少年时任郡吏及州从事。从马腾进击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数有战功,迁至校尉。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时,郭援、高干等略河东;庞德时随马腾之子马超拒战郭援、高干于平阳,为军中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破其军,更亲斩郭援首级,于是拜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马腾被征为卫尉,庞德便留属马超。曹操破马超于渭南时,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保守冀城;不久又随马超投奔汉中,从属于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便随众投降。曹操素闻其骁勇,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宛城,斩叛将侯音、卫开,遂南屯于樊城,以讨关羽。其时樊城诸将以为庞德之兄庞柔时在汉中,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遂奋意力战,深为关羽军所忌惮。军败后庞德誓死不降,结果为关羽所俘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于是封其二子为列侯。

◆文帝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三国志魏书十八庞德传》)

◆陈寿评曰:「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No.10温文而雅--李典[字 曼诚] 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吕曹交战期间,李乾因不肯降敌被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所杀,李典助堂弟李整杀敌报仇,李整死后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为离狐太守,中郎将,此后战役中李典多负责粮运后勤,直到任夏侯敦副将讨刘备后才逐渐调到前线作战。李典向来与张辽,乐进不和,但他却不会因私怨而耽误公事,还大败孙权,因此被封为破虏将军,都亭侯,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陈寿: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

奸臣也就是后来的司马氏(司马昭,司马师这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4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