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却始终比不过霍去病

以史为鉴 2023-06-30 18:44:15

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却始终比不过霍去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广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广、卫青和霍去病这三人可以说是汉武帝时期名将的代表,可是卫青霍去病平步青云,封侯自不必说,还一路升到了大将军大司马等要职。而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一生就连一个候的爵位都得不到呢?有道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景帝及武帝时期,李广对于防御匈奴可谓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说卫青霍去病二人是因为凭借卫子夫才有那么高的成就,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我们说卫青,霍去病二人,卫子夫为他们提供了渠道不假,因为卫子夫进宫,汉武帝才会发现卫青,才会发现霍去病,才会使他们有立功的机会。可是之后呢,卫子夫不会替他们去领兵打仗,更不会替他们去杀敌建功。收复河套,河西走廊,漠北大捷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优秀军事素质及胆略。故此二人能够功成名就完全是自身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是军功累积使然。

而反观李广,之所以未被封侯,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汉朝军事政策的改变。景帝时期,依然延续着汉朝一直以来的和亲政策。对于匈奴也只是被动的防御,而在防御战中,要想获得大量斩获以及俘虏,可谓难于登天。在七国之乱中,本有机会,可由于他接受了梁王的将印而受到景帝猜忌,故在景帝时期,李广未被封侯。

其二,便是李广实在是时运不济。到了武帝时期,虽然军事政策已有改变,可此时李广年事已老,再加上卫青霍去病的横空出世,李广的机会非常少。即便是得到了机会,或是因为被匈奴主力针对,或是因为迷路,李广始终无法建立足够的军功,达到封候的成就。

汉承秦制,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军功授爵制,爵位是按照军功授予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人的战斗力。而李广将军一生虽名声在外,可却由于政策及时运不济,始终无法封侯,不免让人叹惋。

为何霍去病对士兵不好却能胜,而李广对士兵好却总打败仗?

李广和霍去病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精于骑射,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而霍去病深入大漠,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将匈奴打的望风而逃,立下赫赫战功。

在对待士兵方面,李广和霍去病完全相反,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李广对士兵好,很关心士兵,而霍去病却不体恤士兵,对士兵不够关心。

然而,就是这样的巨大差别,李广和霍去病的战绩也截然不同,李广败多胜少,因为没有足够的战功,一生都没有封侯,而霍去病每战必胜,几乎没有败过,封侯赐爵,一直当上大司马,和卫青并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史书记载,李广对士兵非常好,在外打仗,士兵不喝足水,李广就不喝水,士兵不吃饱饭,李广就不吃饭,李广对待士兵,非常宽容,可以说,爱兵如子,因此,士兵都很喜欢和李广一起打仗。



证据在哪里呢?

《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也就是说,李广爱士兵,到了什么程度?李广什么都是最先想到士兵,最后想到自己。

除此之外,李广对部队士兵要求也不严格,很随意,李广的部队,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到了有水草的地方,扎下营寨,人人都感到便利,简化各种文书和薄册,晚上也不打更,只远远地布置一些哨兵放哨,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而和李广同时的一位名将程不识,他驻军和李广正好相反,程不识对部队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非常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一直要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值得注意的是,李广这样“松散”的部队,一旦遇到危险,士兵都会为李广拼死一战。

《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而士兵很多都愿意跟随李广打仗,因为跟随李广打仗很轻松,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和麻烦。

《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尽管李广对士兵要求不严,但是,李广打仗也是很拼的,一生打了大小七十余战,历经几代皇帝,虽然败多胜少,但是,匈奴人非常害怕李广,称李广为“飞将军”,经常躲着李广。

《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因此,李广也不愧为名将,否则,匈奴人怎么会怕李广呢?怎么会躲着李广呢?

再看霍去病,霍去病打仗非常厉害,他率军深入大漠,每战必胜,多次大破匈奴,最后封狼居胥,匈奴远遁,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可以说霍去病简直是军事天才,但是,在对待士兵方面,霍去病不怎么关心士兵,不能善待士兵。

史书记载,霍去病从少年时就陪伴皇帝,地位显赫,却不知道体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时,皇帝派太官给了他几十车的食物,等到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很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兵,还有饿肚子的。

霍去病打仗,他的米和肉扔了,都不给士兵吃,而李广的士兵不吃饱,李广就不吃饭,真可以说形成了天壤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塞外打仗时,士兵缺粮,有的士兵饿得都站不起来,霍去病还在画定球场,踢球游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而卫青为人就仁爱善良,懂得退让。

霍去病对士兵不好,证据在哪里呢?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史记》这样记载,《汉书》以及《资治通鉴》记载内容和《史记》大致一样。

《汉书 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B14E鞠也。事多此类。青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

《资治通鉴第十九》记载:然少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票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两人志操如此。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和李广、霍去病一个时代,因此,应该最了解,史料比较可信。而《汉书》和《资治通鉴》也是优秀的史书,和《史记》记载一样,应该也是可信的。

李广对士兵很好,经常打败仗,一生未能封侯,霍去病对士兵不好,却能每战必胜,实在让人感到费解。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原因,李广常败,那是因为生不逢时,当然,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善守不善攻,不善于打突袭战。因为,汉文帝曾对李广说,你没遇到好时机,如果生在汉高祖时代,你封个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

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而霍去病每战必胜,那是有强大的大汉王朝举国之力的支持,皇帝把最精锐部队和最强装备都给他。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

还有,他是站在卫青的肩上。当然,也不否定霍去病突出的军事才能。

不管怎么说,李广虽然一生经过大小七十余战,没有封侯,最终自杀,也不能抹杀他对大汉王朝的功劳。

而霍去病虽然军事才能突出,每战必胜,功勋赫赫,但他也有缺点,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司马迁对他十分推崇?

李广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将领,历经了文、景、武帝三朝,奈何三朝元老,一生与匈奴作战,却一生没有封侯。

西汉之后,多少文人墨客为李广不值,感慨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的司马迁,对李广的记载也是多溢美之词,当李广的孙子李陵因为投降匈奴而遭到权臣声讨,唯有司马迁一人为辩白求情,结果司马迁被判宫刑。

不论是在史书里还是在工作中,司马迁对李广的同情溢于言表。

那么李广到底是因何能得司马迁的青眼呢?

首先,是李广人格魅力征服了司马迁。 李广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将军,所有跟随他的士兵都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在最前面的人,这样的将领是可以得到士兵的敬服的。

不仅作战勇猛,李广还是一个体恤士兵的将军,他爱兵如子。

行军过程遇到粮食水源短缺的时候,路上看见有水源,他总要等全军的士兵都喝上水了,他自己才会去喝水,粮食押运到军中的时候,他一定要让全军的士兵都吃饱了,他自己才会进食。

这就是李广跟士兵的相处之道,他无疑是一个好将领。

在领兵方面,李广也从不苛求士兵,在军队整饬驻防的时候,李广从不要求队形和阵势,他都是让士兵们自由休息,晚上也不安排士兵守夜值班。在文书写作方面,他也很体恤士兵们文化程度不高的缺点,对文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不高。

这样一个战场上身先士卒,战场下关爱士兵的将军,哪个士兵会不爱他呢?

李广无疑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司马迁对他高看一眼也是可能的。

其次,李广的怀才不遇跟司马迁的际遇相似,司马迁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 李广是一个有才华的将领,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年轻人,刚刚加入军队,就在对匈作战的大小战役中斩杀了无数匈奴人的头颅,获封汉中郎,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

当时汉文帝还称赞他,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后来在,齐国之乱中,李广跟着周亚夫又立下了大功,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锋在前,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猛和果敢。

奈何,在文景时期,对匈奴是采取怀柔政策,李广空有一颗灭匈奴的心,却于国政无益,一身铁胆雄心并无舞台施展。

到了武帝时期,总算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了,但是李广却已经老了,武帝手中握有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猛将,对年迈的李广自然不太信任,而且李广历经两朝,德高望重,总不好对李广委任太过危险的任务,所以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汉武帝并没有把军队大权交给李广,而是给了自己的小舅子卫青。

因此,当李广要求卫青让自己跟匈奴正面交锋的时候,卫青想起武帝的嘱托,不能让李广遇险,所以,卫青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而是让李广领军从侧面夹击匈奴。

李广却在暴风雪中迷失了道路,差点贻误战机。

因为这件事,李广羞愧难当,当卫青要撰写战情报告汇报武帝的时候,李广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武帝,竟选择拔剑自刎。

一生都在跟匈奴作战,却在最重要的时机中差点贻误了战机,时运不济已经不足以形容李广的命运了。

而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走遍名山大川,以写史书为己任,却因为在朝堂上帮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投入监狱,还遇到酷吏折磨。

在面对死刑和宫刑的抉择时,司马迁为了写史大任,毅然选择宫刑,苟且偷生,只为完成这本父亲交托下来的《史记》。

一段生不如死的时光,劫后余生之后的生活却是遭人耻笑和白眼的屈辱,即使如此,司马迁依旧义无反顾,强忍身心的剧痛,完成这部“史家绝唱”。

这样的人生经历跟李广一样,一生为匈奴而战,却在老迈之际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不同的是,司马迁忍受了下来,而李广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选择自刎而亡。

用笔记录 历史 的司马迁对过往的 历史 人物,总是能够感同身受,比如屈原和孔子,他们的郁郁不得志常常让司马迁同情不已。

因此,司马迁非常同情李广的遭遇,但他的记录始终是公正客观的,可能因为同情而对李广的生平会多付诸笔墨描绘,不知不觉中也夹杂了一些 情感 在里面。

最后,跟李广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们的起用皆因裙带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因为卫子夫才能得到重用的机会,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宠妃,当然卫青和霍去病是有真才实干的,他们不是无能之辈。

但是他们毕竟不是靠军功一步步白手起家的,他们是因着卫子夫的关系,才能一步登天的。

李广却完全是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人脉关系,从一个小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在事业上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才攒到的军功和地位。

而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运气好得不像话,因为汉武帝给了他们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战成名天下知。

相比起李广,那真是时运不济。

故而,跟霍去病和卫青比起来,司马迁自然对李广更加青睐,因为李广符合一般人成功的标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的好运气。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李广的自刎才更加让人惋惜。

结语: 尽管从战绩上来说,可能李广不如卫青、霍去病一样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在对匈作战的战场上,李广一生兢兢业业,保卫大汉朝的疆域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奈何时运不济,晚节不保,李广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选择自刎。

就如在乌江边上自刎的项羽一样,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只能选择逃避。

自杀也是一种逃避现实。

相比较之下,选择宫刑的司马迁是比他们更加有勇气的真汉子,为了父亲的遗志,为了一部史书,他甘愿选择屈辱的人生,直面父老乡亲的嘲讽,直面自己身体的残缺,因为他必须要成就自己强大的意志。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次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

司马迁曾这样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桃树、李树果实甜美,人们来采摘桃李就踩出路来了。可是,司马迁对于卫青、霍去病却没有这样的盛赞。现代我们在电视剧里会看到很多卫青、霍去病立下过的赫赫战功,然而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对李广之推崇远胜他们二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广之所以被很多后世诗人推崇,应该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主观因素来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对李广这样的悲剧人物倾注了更多的感情。


司马迁不单是用历史的笔法写了李广的一生,而且还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写了他很多轶闻,写出了李广的性格、才气、不幸,以及和命运的抗争。这让怀才不遇或时运不济的人读后,很容易引发共鸣。

后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都会借用李广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类似的境遇,成为了情感的一份寄托。唐代诗人卢纶在《塞下曲》中就写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次,就是李广的死因,他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死。


李广非常看重他一生当中最后一次的漠北决战,因为那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条件远不如年轻人,也不如他以前,如果还不能封侯,那就可能永远没机会了。所以,这次出征是他主动向汉武帝讨要过来的,他孤注一掷,希望能够在取胜立功后封侯身退。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广最终还是未能如愿。李广一直是一个有血性的将军,且个性率真,他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的李广觉得自己的尊严被践踏,所以宁可死也绝不受辱。李广宁可选择自杀,来保全自己的尊严。所以其人格,也为后人所敬仰,得到了后人的钦佩。


再者,李广有群众基础,老百姓喜欢李广。


李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遇到没有水的地方,如果士兵们没水喝,他是绝不喝第一口水。遇到断粮的时候,士兵们不吃饱,李广绝不吃饭。他是一个能够跟士卒同甘共苦的将军,所以李广的官声非常好。这么好的一位将军,最后却被逼上了绝路,被逼自杀,人们同情李广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一点,我们的民族情怀对于“失败者”更多几分同情。


楚汉项羽、三国诸葛,还有很多其他的悲情英雄,如郑成功、陆秀夫、李庭芝、孙传庭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对这些人也是颇为欣赏,而不是单单以成败论英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4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