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私塾先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古代传统儒学教育中,尊师重教是文化传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也有“教师节”,据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采取“独尊儒术”的国策,儒学被认定为正统思想。读书人便在每年孔子的诞辰之日(八月二十七日)来祭祀孔子、宴请恩师。皇帝还要在这一天带领百官去祭拜孔庙,赐太学的经师们礼物。
古代虽然没有确定八月二十七日为教师节,但老师们在当天已经可以拥有休假、会餐饮、享受福利等待遇,和“节”无异。众所周知,古代的儒学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和私塾先生的待遇是怎样的呢?
一、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
古代私塾,一般是3-18岁的学子上课之所,也被称作为“蒙学馆”,即启蒙教育阶段。到了18岁以上(也有15岁开始的),学子们开始考取童生,考上童生之后,才有资格考秀才。因此,在各县,官府都会设立“县学”,主要针对年龄在15-50岁左右的童生,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不是“私塾”模式了。因此,本文所说的私塾教学方式,指的是3-18岁的蒙学阶段。
古代的私塾和现在的学校区别还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现在的教学提倡各学科全面协同发展,而古代私塾则主要进行语文和传统国学的教学,因为古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仕”。
第二,现在的教学是横向班级,即按照学生的年龄,设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级授课逐渐递进。而古代的教学是纵向的混合班级,也就是说,从3岁入学到18岁,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班级里接受授课。当然,尽管是纵向混合班,先生也会因材施教。而且,纵向混合班也有一个好处:试想,一个刚入学的3岁孩童,先生教他《千字文》,而一个9岁的孩子,先生教他《孟子》。3岁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大年龄阶段的课程,到了他9岁时,耳濡目染多年,《孟子》早就通透了。若先生不在,小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请教大学生,大学生为了不在小学生面前尴尬,就得“倒逼”自己学好课程。因此,纵向混合班,对大学生和小学生,存在一定的益处。
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授书与上书
授书和上书,指的是同一件事情,不过从先生的角度老说,是“授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上书”。
为什么是“上书”呢?因为每逢授课,学生要拿着自己的书,来到先生的桌子旁,恭恭敬敬的等待先生来教。先生在这个阶段要做3件事情。
第①,称之为“识”,先生帮学生认字、断句。认字主要是针对刚入学者。断句是为后来的诵读做铺垫,因为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只有认字和断句完成之后,才会进行下一个步骤。
第②,称之为“读”,首先,先生要范读,学生跟着先生读,逐字逐句的模仿。一般要读三遍或五遍,视学生情况而定。
第③,称之为“讲”,等学生会读之后,老师要给学生讲解书文的意义,这一步非常关键。
第二步,背书和抄书
在蒙学阶段,几乎所有的课本都是要背诵的,而且老师会逐一检查。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抄写和默写。
先生一天要授多少书呢?这个并没有严格规定,因为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进度来定,假如学生在理解和背诵阶段完成的都不错,则进入下一次的授书。因此,优秀的学生,每天先生可能需要授书十来次,若是遇到贪玩的学生,每天只授书一次,也是有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初学阶段的儿童,先生每次授书的字数不多,大多只有几句话。一次授书的内容,类似于《三字经》的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么多。到了学生年龄稍长,一次授书的内容会逐渐增多。
第三步,复讲和检查
这里的复讲,并不是先生讲,而是学生讲给先生听。古人对传统国学内容要求的比较高,比如“四书五经”,不仅要会背诵和理解,还要会讲解。因为你若能将文中意思完整的讲解出来,那才代表你真正的学到位了。
第四步,考试和会讲
一般先生授课,只需要进行前三步,第四步并不是每次都必备的流程。但若遇到特殊阶段,比如年终,或者是某一部书学完,先生会出题考试,若考不过,先生会给与一定的惩罚。
会讲,是比较高层次的授课,类似于讨论。比如一些年长的学生,共同学习了某一段内容后,老师引出话题,由大家各抒己见。讲到最后,由老师再点评。也有会讲完毕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去写一篇文章的。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比较出名的会讲,例如,朱熹在岳麓书院会讲时,各路学子挤满了书院,学子们上台辩论,三天声音不绝,这属于文坛的盛世。这种会讲,算是高规格的,和私塾会讲,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
二、古代私塾的分类
在封建社会,虽然朝廷设有“县学”、“太学”等教育机构,但在读书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大多都在私塾完成。上文讲到私塾的授课方式,其实,私塾和私塾也是不一样的。
古代私塾,按照“劳动关系”来区分,可分为四类。即家塾、村塾、义塾、门馆。
1.家塾
家塾,一般指富贵人家在自己家里开办的私塾,要“延请施教”。一般富贵人家子弟众多,经济条件较好,便会请塾师来为自家子、侄来教书。一般家塾老师都会住在主人家中,主人要负责老师的饮食和住宿,方便教学。在汉朝时期,以“右”为尊,因此在主人和老师对坐时,主人居左,老师居右。右侧为宾师之位,又因为右侧居西向东,所以一般家塾的老师,被称为“西席”,而主人则被称为“东家”。
据《称谓录》记载:
“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在古代,家塾老师地位是较高的,若说某个秀才曾做过某豪门贵族的“西席”,就仿佛是镀了一层金。
2.村塾
家塾只会发生在经济能力较强的富贵人家,若在普通人家,单请一个塾师来给孩子上课,经济负担较重,因此才诞生了“村塾”,即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同姓的大家族,共同出资出力,请一个塾师来教族中的子弟。一般村塾的地址多设在祠堂、家庙。因为古代的村落,都是以家族的形式群居,因此,村塾又被称为“族塾”。
村塾先生一般由族长出面,来聘请一位秀才或儒童来教学,一般村塾老师,村中是不负责他的饮食和住宿的。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提供住宿,由学生家庭轮流负责老师的饮食,不过这种情况极少。
《红楼梦》中,贾宝玉等人上学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家塾,而是相当于是族塾,其教书先生是族中的长辈是贾代儒,而学生大多都是贾氏一族中的子弟,并不一定来自荣、宁二府,也有许多贾氏的旁支。因为贾氏族塾的教学质量较好,像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也来贾氏族塾中“蹭”学。
3.义塾
义塾,在古代又被称为“义学”,一般是由社会人物出资创办,有公益性质。中国最出名的义塾,莫过于清朝末年,在聊城冠县,武训(下图)通过行乞的方式所创办的崇贤义塾。
崇贤义塾有许多非常感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多做了解,这里举一个例子:
《清史稿·武训传》记载:
(武训)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
武训是乞丐出身,积累家业有,设立义塾,让穷苦人家的孩子免费读书,在开学的那天,要宴请老师,武训觉得自己身份低微,便请了当地的士绅为老师作陪,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大家吃完离席后,他才吃一些剩饭残羹。武训因为开办义塾,成为名留青史的乞丐。
4.门馆
所谓门馆,就相当于古代的私人学校,即老师自己在家中开办一所私塾,自己招生。若有学生需要入门馆,需要拜师,并且签订“关书”,相当于合同,这里有约定学费等具体情况。因为门馆的模式中,有商业的气息,古代士大夫轻视商人,因此门馆在古代出名的并不多,大多为先生糊口的生意。
清朝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中写道:
“门馆才情,游客伎俩,只合剪树枝、造亭榭、辨古玩、鬭茗茶,为扫除小吏作头目而已,何足数哉!”
可见,在著名的文学家、画家郑板桥的心中,门馆先生的地位确实不高。
其实,不管是家塾、村塾、义塾还是门馆,都是古代私塾的教学模式,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古代私塾先生的待遇
古代虽然尊师重教,教书先生得到世人的尊重,但这只是“精神”上的荣誉,老师也是人,他们也要吃饭,家中也需要柴米油盐,因此这就牵涉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古代教书先生的待遇问题。
私塾先生的待遇主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修金、束修和节敬。
1.修金,指的是老师的工资,也一年的酬金。当然,在古代,底层百姓普遍没有多少银钱,尤其在大多数的村塾中,村塾先生一般收取的不是钱,而是等价值的粮食,其实是一个道理。
2.束修,同“束脩”,最早出现在《礼记》中,指干的咸猪肉的意思。孔子曾定下拜师规矩,拜师需要“十条腊肉”。因此,束修成了古代拜师的见面礼。《朱子语类》云:
“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值钱底,羔雁是较值钱底。”
朱熹的意思是,十条腊肉来拜师,太便宜了。实际上,在古代底层社会,十条腊肉是非常贵重的礼物。可见,古代拜师的见面礼,也是老师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束修在古代拜师程序中,是必备的环节,因此宋朝皇帝赵恒(宋真宗)曾调侃“圣人教人也要钱”。但到了后期,束修不一定是指腊肉,通常也可以给老师其他的馈赠。
3.节敬
节敬,又称“节庚包”,每逢传统节假日,如清明、夏至、端午、中秋、重阳、春节以及孔子诞辰等,学东(学生家长)要给老师送节敬,这并不是贿赂老师,而是古代尊师重教的一部分。
除了上述所说的修金、束修和节敬外,还有一些其他待遇,例如住宿、吃饭和休假问题,这些问题是延请塾师之前,一定要说明的事情。不同的种类和规模的私塾,教书先生的待遇差别是很大的,一般以家塾的先生待遇最好,不仅一日三餐供应,还有茶点,甚至还配有侍女来打理先生的日常生活。
另外,古代教书先生每年的假期不多,没有所谓的寒暑假。每年在清明、端午等节日各放假一天,每年在腊月初就放年假,正月十五开学。因此,有句俗语,叫“先生不吃腊月饭”。
古代有许多寒门秀才以教书为生,可见,一个教书先生的待遇,足以养活一家人的。当然,古代待遇最好的老师,应该是国子监的专职经师,可以拿朝廷俸禄,但他们是“吃皇粮”的,已经不属于私塾先生了。
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老师拿了学东的“学费”,就要严厉管教自己的弟子,古代讲究“教不严,师之惰”,一旦把孩子交给先生,不仅要行拜师大礼,更不得对教学和惩戒私加干涉。因此私塾中的戒尺和教鞭也是常用的教具,甚至出现“棍棒出人才”的情况,这和今天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四、小私塾,大社会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的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普通的儒学和八股文,还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中国古代一直都注重“师礼”,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杨时有问题要请教老师程颐,来到老师家中时,老师正在闭目养神,杨时为了不打扰老师,在风雪中站立等待,积雪下了一尺多厚,老师才醒来,因此诞生了“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广为传颂。
不论古今,一位优秀的老师,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孔子如此,程颐如此,今人也是如此,因此古代的私塾教育,虽然个体规模不大,但对中国古代文明贡献极大。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无不是私塾教育的产物。因此,私塾虽小,却是大社会的中流砥柱。
虽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私塾教育有它的局限性,但放眼整个古代社会,私塾以及私塾先生,却是坚守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旗帜,需要今人去理解,去尊重。
在教师节之际,祝愿天下老师们,节日安康。
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划线分桌。有时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玉旁的“琅”,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 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 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处,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 古代教育的授课方式,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古代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鸡骨制、铁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一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 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 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2到4小时。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4到8小时。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 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书?我们采录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说,我小时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书啊。那么别人呢?他说,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可见,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这个进度,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 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楼梦》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真正要背过的,首推十三经。科举要考的。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十三经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传(清阎若琚统计)44075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 背过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吗?当然不行。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还是不行。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诗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没有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琴棋书画、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所以说,古人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古代教育没有课本,都是读原著,整本读。 第二步,是背书,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里,要检查。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那么什么是复讲呢?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不是。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 什么才叫真学到了本事?就是能讲给别人听。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三四岁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于是再次授书。其实老师授课的时间不长,每个人一次授书也就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天下来,老师还有很多空闲时间,因为学生是自学为主的,老师只引导、点拨。这没有什么,只要从小形成习惯就好了。现在我们的教学,老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保姆。不厌其烦地讲啊讲啊,学生都理解的,还在讲,浪费时间,浪费老师的精力。学习的效果怎样? 除了授课,还有复习,还有会讲,还有考试。这些都是读书的内容。除了读书,还有别的学习内容,像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复习,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断地滚动,不断地重复。 会讲,是讨论课。出一个题,大家讨论,检验学习成果,发表个人高见。切磋和讨论,也是学习得真知,尤其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会讲。会讲最后,老师点评。 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讲,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会讲,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载,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讲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学子们的马喝光了。台上台下的辩论连续三昼夜不辍。 作者: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