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冬天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一个出身农民的放牛娃,建立了一个王朝。这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一的大明王朝,经历276年后灭亡。
明朝末期,崇祯虽然想要做一个为农民考虑的好皇帝,奈何自己的家底已经被败得差不多,再加上天灾人祸,最终食不果腹的农民奋起反抗。
当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煤山自缢,宣告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又先后击败了南明的弘光、隆武等政权,直到永历皇帝被杀,南明覆灭,这才建立起满族统治的大清王朝。
其实明朝灭亡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自然原因,那就是温度剧降导致的大旱,从而引起饥荒,尤其是关中一带的百姓,受罪颇深。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中国有史以来千年一遇的寒冬是什么情况。
“冰河时期”这个词想必各位都听说过,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距离的事,毕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又因这段时期很少有被历史记载,但事实上冰川活动从未停止过。
三百多年前,就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冰川推进活动,全球气候都进入到了一个寒冷时期,在中国,这一现象则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据史料记载,这个小冰期大概开始于13世纪或者14世纪,结束于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中国,夏季或涝或旱,冬季奇寒无比,百姓们饱受寒冷的折磨不说,还要承受着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的后果,这个时期的百姓冻死饿死不在少数。
自然灾害一多,国家不仅要减少赋税还要拨款赈灾,但是明朝晚期,国库已经被挥霍差不多了,崇祯自己的能力有限,也只能是有心救国,无力回天了。当积怨达到一定的高度,农民起义便顺势爆发。
当时人们面对寒冷的冬天,应对手段相对匮乏,无非是:添加衣物、适当运动和以烤火取暧。古人们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取暖和照明等手段。
到了春秋时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一种叫做"燎炉"的工具,是专门用来烧炭取暖的。甚至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很有了一些"自动化"的思想,在燎炉之上,多附上炭箕,以添炭或取燃着的炭,保火种不灭的同时,也方便取暖时添加新炭。
而明朝也有相比春秋时期更先进的取暖方式,因此当时的严寒天气,对人的影响其实还是有限。
问题出在严寒气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在面对这种极寒气候的时候,人类或许还能够借助外物抵御,但农作物却不可避免遭受重创。
当时的朝廷也没有做出相应有效地政策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一方面是因为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朝廷根本就不知道灾情到底有多严重,很多官员害怕皇帝认为是自己治理无方所导致的结果,根本不敢上报朝廷,就算上报之后,也尽可能往轻了说。
所以皇帝们根本不了解自然灾害对百姓带来的苦难。明清两代的史料虽然都有对拨款赈灾有所描述,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历史上,关于自然天灾,其实每朝每代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如果生活在政治清明的时期还好,但是如果生活在朝政内忧外患的时期,那就很容易出现朝代更迭。自然灾害是人为无法阻止的,属于不可抗力,但朝廷的无能更容易让朝代走向灭亡。
有些历史研究学者将明清时期的小冰期分成了三个阶段,其中一段就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期间,发生了朝代更替,朝廷对于这些民间"闹事"者只是镇压,但事实上,只不过是"一口饭"的问题。
可以说,在这三个阶段之中,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清初社会安定时五千多万人口,直接锐减一半左右。
自然现象的异动通过生态链的传导,最终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虽然这些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当时的人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异动有足够充分的认识,从而做出尽可能全面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这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
有人说有备才能无患,但面对这样的自然天气异动。我们能做到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春的到来。
1、长春的气候:长春的气候对南方人来讲还是容易适应的,夏天比湖南凉快多了。从南方来的人基本都觉得长春太凉快。春天秋天稍微干燥了点,但相对来讲还不难适应,毕竟东北是半湿润区,不像西北那么变态,虽然不像南方那样湿润,但还是很适宜的。
2、长春的冬天:一个南方人适应北方的冬天远比一个北方人适应南方的冬天容易的多。长春冬天很冷,零下二十多度是经常的,但穿上羽绒服,走在外面还是不冷的。要说冷,江南的冬天才真叫冷,透彻心扉的冷,穿多少都不觉得暖和。在屋子里就更不用说了,有暖气,很暖和的。在南方上学,冬天要冻死。其实上学的话,肯定是东北要好的多。因为南方的学校寝室大多是没有空调的。所以冬天你不用怕。
3、长春的饮食:东北菜都差不多,东北菜的特点就是味重,大多数菜都放酱油,这一点是很多南方人不太喜欢的。我也不喜欢。但如果厨子好,做出来还是非常好吃的。还有个特点就是,炖菜比较多。食堂的大锅饭肯定不会太好吃,偶尔去周围的饭店改善下生活吧,长春的饭店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即使是很小的,也不会做的很差。菜给的还多,一般的南方人初来长春,看到一盘菜给那么多都会被吓到。我偶尔回一次长春,也经常被吓到。量很大,不像南方的饭店,小盘子就给一个盘子底。
4、长春的风俗:没什么特别的风俗。人一般都很随和。对比黑龙江和辽宁人,长春人谈不上火爆,这一点是长春人的优点。所以说长春是最有人情味城市也是实至名归的。在长春主要有三个少数民族:朝鲜族、回族、满族。朝鲜族人喜欢吃狗肉,满族人不吃狗肉,回族人不吃猪肉……就这些吧。去回族馆子吃饭别带猪肉火腿肠就行。
首先你要相信我,我们的古代先人的智慧是伟大的,他们从来害怕的都不是寒冷,而是战乱、疾病与饥荒。
遍翻我华浩瀚史册,冻死骨寥无几,饿死鬼千千万,而因战乱与疾病而死者历朝历代更如星宇尘埃,不胜繁数。
原因很简单,有句大哲名言如是说“人活着,一切皆有可能。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只要能吃饱,身体健康,没有战争荼毒生命,御寒的问题,总能解决,办法总是要比困难多。
唐岑参说“狐裘不暖锦衾薄。”
李太白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宋苏东坡还说“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从古人的诗句里面我们看到,我们的先人早已穿貂戴裘,学会了如何运用动物的皮毛御寒。
虽然说彼时不是人人都能穿的上貂裘织锦,但是我们还是有利用家畜的皮毛做成的鸭绒、鹅绒、羊绒等的伟大先驱的,简而言之就是把一切可御寒的动物皮毛做成绒毛,往麻衣里这么一夹,大抵也不会太冷。再不济,一件麻衣不够,两件三件麻衣来凑。古人即使是贫穷的百姓,貂裘难得,麻衣总还是拿得出手的。只要贴身的衣物,咬咬牙,狠狠心,弄一件织锦汗衫,一个冬天总还是能过得去的。
当然,我们丝毫不用担心拿不出麻衣,毕竟连麻衣的拿不出来的人,估计也早就被饿死了,也就不用考虑御寒问题了。
除此之外,还有些人觉得麻衣太俗,为追求标新立异,倒也不乏有才之士用纸皮做衣服的。
大诗人陆游有诗为证“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
这不,1958年山西樱山县就出土了一件用楮皮纸做的元代纸衣服。而它的最主要材料楮树皮,自唐始就开始广泛运用于造纸。人们发现,楮皮纸性浑厚而疏水,质粗朴而透热性差。于是就有这么一个鬼机灵,用百张楮皮纸,压成一张,再缝裁而成了一件冬衣。这样一件衣服,因为其透热差的缘故,冬天时,能够最大程度把人体散发的热量保留隔绝于体表,而其性疏水,又能够像油纸一样,抵御雪花雨水的浸透,简直是古人冬天御寒独具匠心的扛鼎之作!
(楮皮纸衣)
除此之外,古人们对其所居住的房子与卧榻在御寒方面也颇有建树。有钱人家的房子与卧榻,都是中空夹层与空气接通的,有一专门锅炉烧柴传送热气,比之当今的夹层暖气,怕也不遑多让。
再差一点的家庭,房子多是木制黄泥结构,本就是冬暖夏凉的标配,虽然再追求地暖夹层结构来御寒费劲了些,但一个暖炕,一个火炉总还是能解决的。
且古代百姓到了冬天,大多结束一年农劳,生产区域大多改为室内,除非傻跑到大雪地里喝西北风,否则往那土木茅草房里一钻,把古代最不缺的柴炭那么一点,喝点自己初春而酿的劣质高粱粗酒,男的出力,女的织丝,到了晚上饭毕,直接老婆孩子暖炕头,几平小屋,倒也其乐融融。实际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但凡和平年代,人们的冬天非但不冷,反而是最热闹的。因为难得有了闲暇时间,大家多乐意欢聚一堂,或者觥筹交错,或者吟诗作赋,耍子太多了。
所以,你要知道,古代要把人冻死是很难的。
比如明末崇祯年,西北灾荒,饿殍千里,又赶上小冰河时代和大顺作乱,陕甘的哪一个冻死骨不是做了饿死鬼。而纵观冻死者最多的朝代,多于战乱。每一个冻死骨,死前都曾饱经战乱、饥饿的折磨。与其说是冻死的,不如说是饿死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能吃饱,就能活着,只要活着,凡事都有希望。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薛仁贵有多厉害敌人听其名便未战先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