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就是明朝大将孙传庭,许多人都知道明朝覆灭最直接的原因是李自成带兵造反包围京城,将崇祯皇帝逼得上吊自杀。但是却有极少数人知道,在李自成造反初期的时候,孙传庭多次领兵将其击退。所以在那个时候李自成的势利并没有扩张的很快,那为什么李自成最后居然可以将崇祯推下台呢?这孙传庭一次又一次的将李自成击败,立下了不少战功,而朝廷的一些小人非常害怕他崛起,便想杀杀他的气焰。
于是朝廷将他的军饷减半,但是孙传庭还是照样打胜仗,最后朝廷直接就不给他军饷了。后来孙传庭被逼的没办法,只好带领士兵自己开垦荒土种植粮食,结果又被小人诬告说他造反。就这样孙传庭被关进了监狱,后来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廷眼见控制不住,只好把孙传庭放出来,可是这时候两军的差距已经非常大了,而孙传庭出狱之后也没有退缩直到战死沙场。
第二个就是卢象升,卢象升被重用时,清兵聚集重兵攻入关内,用了三天不到的时间就打到了密云,这时候明朝急需一名猛将,而这时卢象升就被推荐上去了,因为卢象升在行军年间立了不少战功,打了许许多多的胜仗。而他在面对明朝的如此残局时,也丝毫没有退缩。当时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朝廷只给了卢象升三万不到的残兵,但是他面对十万多的清军,并没有胆怯拼死抵挡住了清军的进攻。但是他这种坚持抗清的思想,遭到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嫉恨,最后被崇祯革去职位!
最后一个就是袁崇焕,袁崇焕极有军事才华,在努尔哈赤不断进攻辽东时,袁崇焕便进入兵部,当别人大都在撤退时,只有他这取得了胜利。于是袁崇焕一战出名,在此之后也立了不少战功,屡屡击败清军。而清军在战场上打不过袁崇焕,只好利用崇祯疑心重这一点,来挑拨他和崇祯皇帝的关系。最后,崇祯皇帝便将袁崇焕以谋反的罪名给凌迟处死。
但是笔者想说的是,哪怕这三个人都活着,明朝还是会走向灭亡,只是不会灭的那么快而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体恤百姓,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就因为他的这种政策才使的明朝根基非常牢固。但到了明朝后期,朱元璋的后代们却没有继承祖先们的这种思想,他们只知道安享其乐,才导致明末的各种危机,使明朝走向了灭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应该是最好的诠释吧!
答案是肯定的,会灭亡!大明亡于天灾人祸,亡于多年内乱的积重难返。明朝享国276年,肯定不是哪一个人就能轻易导致它灭亡的,魏忠贤也不例外!
但是魏忠贤被杀,的确加速了大明灭亡的进程!
01 魏忠贤阉党的?发迹?
魏忠贤,年轻时主动自宫进入皇宫,靠阿谀奉承得到上级太监以及天启皇帝乳母客氏的喜欢和照顾,而后天启皇帝登基后宠信魏忠贤和客氏。魏忠贤得到机会一步步壮大,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阉党集团!
02 ?魏阉?的功能
专擅朝政,排除异己,祸国殃民!
明末皇帝除了崇祯,基本都不怎么勤政,那魏公公权势大了,总还是想为国?做点事情?,所以大臣的奏折皇帝是不一定都能看到的,但魏公公肯定是内容全知道的,对于有损于自己的奏折肯定是不能上达天听的!
跟自己过不去的,甭管是忠臣还是奸臣,能干掉的,那都要想方设法的从这个世界上抹去的!
对于百姓,那就更甭说了,草菅人命都是家常便饭!
西周的暴君周厉王限制人民言论,《国语?周语上》上记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到了2000多年后的明末,魏公公又给百姓诠释了?道路以目?的含义!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
魏忠贤的阉党遍布天下,监视百姓言行,稍有不慎就将死的很难看。这里讲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
有四个人晚上在隐秘的室内饮酒,一人喝多了,骂魏忠贤,其他三个人都惊呆了不敢说话,那人还没骂完,阉党的爪牙就将他抓走,直接就给肢解了,还奖赏了另外三个没说话的,那三个人吓得魂飞魄散一动不动。
如此,社会肯定被搞的风声鹤唳,谈虎色变,鸡飞狗跳了。
03 ?魏阉?制衡文官集团
其实这也算是阉党的功能之一,但这里要单独拿出来说。
明朝的党争史实相当的?灿烂?,极少数为国,大多数为名为利争的死去活来。当时就是以东林党为核心的文官集团和魏忠贤的阉党集团相互制衡。
东林党代表的是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而其他非东林党人受到压迫,为自保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以高官为领袖,拉帮结派,对抗东林党,著名的比如楚党,齐党,宣党等等。
所以,文官集团的势力是很强大的,强大到可以左右皇权,阉党虽然不干什么好事儿,但是对于文官集团是个很好的制约。
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明朝仍然会灭亡,但会延期。
吴三桂
吴三桂投降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灭亡了。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在石炭山自射,代表明朝的结束。后来,只有明朝宗室在南京建立的南明政府幸存下来,被称为南明寺。如果吴三桂不向清朝投降,他有三个选择。
李忠王
一个是和李章王联合。当时,李庄王控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想用这个作为筹码,吴三桂要求投降。吴三桂也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想投降。如果向庄王投降,先与庄王合作,掌握轻国公。毕竟庆国一直是关外的一大威胁,他们是胜利还是失败还不确定。即使他们赢了,他们最终也会指向南明。南明没有多少民众基础,败亡是必然的,但时间长短不同。
二是与《南明王朝》联合。毕竟,明朝的臣子,在对明朝有感情之前,他们按照南明政权的命令攻击李某,李某在进京之前反而进京,限制了小农意识的突出,只有绘画是不享受快乐而获得的。因此吴三桂和南明政权、李恭王更快地失败了。然后和清朝争天下。清朝处于事业发展时期时,帝王不能同心协力,气势汹汹。南明王朝的残余势力无法阻止清朝的战役,必将失败。
第三,一个人。没有人会屈服于吴三桂。吴三桂有强大的军队,有6万多精兵,他会先选择弱者进攻。李章王一定是他攻击的第一个目标。南明、吴三桂、李章王三军互相争吵,馆内的混乱只会更加严重。最终,孟青将进入关口,统一全国,南明仍将灭亡。
为此,南明王朝终将灭亡。只是各种力量相互牵制,灭亡需要很长时间。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不妥,请批评指正。
朱标当太子期间,不但个人威望极高,而且富有执政经验。他要是不死当上皇帝,就没朱棣什么事了。可以说自朱标生在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朱元璋就对这个儿子非常的重视,不但跟着朱元璋白手起家的淮西大集团的大臣都是看好朱标接班的,而且朱元璋是做好了一切准备,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至朱标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从没想过换人。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时,朝中的有功勋或者道德老成的大臣兼领东宫,不再太子的东宫外另设府僚,这其中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开国功臣元勋。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朱标监国,朝中的丞相将军辅佐。朱标在二十二岁时,朱元璋下令,今后的一切政事先让太子处处理,然后再报他看。于是朱标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学习处理国家大事,并并且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朱元璋培养了太子朱标十几年的临朝亲政的经验。朱棣再有军功也比不上比起朱标。把皇位递交到朱标的,可惜太子朱标跑去西安,考察都城选址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意外早逝,这让朱元璋伤心不已。
?
朱标这个人是非常得人心的,可以说朝野上下都非常拥戴这个大明未来的皇帝。朱标的脾气温文尔雅,虽然贵为太子的身份,但他却没有一些纨绔子弟的坏毛病,而且为人忠厚,能够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朱标在做太子期间,看脾气火爆的朱元璋杀人太狠,就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朱标不止善待大臣们,对皇室宗亲也是如此对待。为人友爱的朱标作为大哥,非常爱护他的弟弟们,这些王爷们犯了事,朱元璋要惩罚他们,朱标一定会极力进行调节,直到被感动的朱元璋罢手。不但对亲弟弟如此,而且对待朱元璋马皇后视为己出,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每当朱元璋因为一些事要责怪他们的时候,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
就凭朱标极高的威望以及人心所向,朱棣篡位的想法就会去掉一大半,首先在道义上就已经失败,没有人支持他。朱标不但做了储君多年,而且多年的执政经验,让朝中群臣都愿意听命,就算朱棣雄才大略,但他的实力来说,遇到朱元璋留下来辅佐朱标的大将蓝玉,毫无胜算可言,在军事上朱棣也要败。以朱标的宽厚仁义的天性,一定不会采用激进的手段削藩,而且也不会下狠手削藩,这样一来,反抗也不会像朱允文时期激烈,朱标一定是采用温和的手段解除这些王爷的藩镇和兵权。于是起兵不占道义,打也打不过、自己良心也过不去的朱棣就会乖乖的削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