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君让臣死臣真的要死吗,这才是经典的冤假错案

众妙之门 2023-06-30 17:29:28

古代君让臣死臣真的要死吗,这才是经典的冤假错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君让臣死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高高在上的皇帝怒发冲冠,指着刚才振振有词冒犯自己的臣子,大呼一声: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这个时候,但凡有气节的臣子,都会说出一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认识古代封建专制社会的一面镜子,君权是绝对的,大臣永远处于弱势。

而这种君臣关系脱胎于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于是,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的“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也就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代言人。

可是,孔子和孟子表示,“这口锅我们背不得啊!”

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荒谬的理论也算在孔孟之道当中,是典型的冤假错案。

当然,孔子说过,君君臣臣,意思是君要有君要的样子,君要有君的义务,君要有君的责任,反过来臣也一样。但孔子从来没有倡导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晏子春秋》里面有两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有一年冬天,齐景公和国相晏婴讨论国事,天太冷了。齐景公对晏婴提出个要求,你帮我把那碗热汤端过来,晏婴当场拒绝,说,我不是给你端热汤的臣子。

过一会,齐景公更冷了,再对齐景公提个要求,你帮我把那件皮衣递过来。晏婴再次拒绝,说,我不是给你拿衣服的臣子。

齐景公非常生气,说那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臣子?

晏婴说,我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跟你讨论国家大事的。

用今天的话说,你只有不以对待老妈子对待小丫头的态度对待我,那么我在跟你讨论国事的时候,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才不至于唯唯诺诺,你说什么我就点头哈腰称是什么, 才能尽到我社稷之臣的责任。

他说的很对,齐景公只好认了。

又是一年冬天,趁晏婴到邻国去访问了,逮着这个机会,齐景公把好不容易农闲时候的老百姓全召集起来,给他自己修建一个游乐用的大台。

天那么冷,干的完全是可以不干的活,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他们编了歌谣,说在这样的气候下,让我们干这样的活,生在这样的国家真是没法活。

晏婴在回国的路上,就听到了这个歌谣,见到齐景公,汇报完外交事务,接着说,我听到我们的百姓新创作的歌谣了。

接着他把这个歌谣学唱了一遍。

齐景公当然聪明,说:你指的是给我造大台的事吧,我立刻下令停工。

晏婴领了圣旨,出了宫门,直奔工地,先用棍棒挥向那些老百姓,并恶言相向,说我们的国君让每个百姓都有房子住,现在他要造个大台你们就如此怨声载道。

百姓于是都恨晏婴助纣为虐。

而正在这时,齐景公停工的命令到了。老百姓都说还是我们的国君好,自己知道错了,自己就能改正。

这两个故事的后一个故事,说的是臣事君以忠。当面直言进谏上级的决策错误,但出了宫门之后,最高的威望,最后的荣誉,仍然归于君主,而不是炫耀自己,归功于自己。

而前一个故事说的是君使臣以礼, 如果不符合礼,端一碗热汤递一件衣服都不行,更不要说为所欲为的杀戮了。

孔子听到这两个故事,专门表扬说,这样的君臣关系才是合格的君臣关系。

到了孟子,就更不得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提倡仁政,要求国君都必须是有崇高道德的仁君。

可天底下哪来那么多仁君?你碰上了昏君,乃至于暴君怎么办?孟子明确提出,君主之位,并非神圣永恒的,它是可以改变的,君主个人的品行就是君位去留的标准。

君主如果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臣子,臣子才能成为他的心腹,君主如果对狗对马一样对待臣子,臣子就视他为陌生人,而君主如果像对待土颗粒像芥草这种最不值钱的东西的态度,来对待臣子,那么臣子看你,就像敌寇就像仇人一样,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个实在太刺激了,终于把一个皇帝给整惹毛了。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

朱元璋当了皇帝才读《孟子》,读着读着勃然大怒,说这老头要是活在现在,我是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但孟子的地位早已确定,怎么办呢?朱元璋先下令,把国家孔庙中孔子边上的孟子的像给搬走,然后再明确指示,有敢上朝替孟子说情的人,我用乱箭射死他。

朱元璋还专门找人做一本《孟子节本》,把孟子这本书里他看不惯的上面的这些话,加上我们的中学时代都背过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他看不顺眼的话,统统删光。

他把这个《孟子节文》颁布到到全国,让以后中国的读书人只允许读经过他政治审查的节本。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诸子百家在日本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但孟子学说在日本长期遭到禁止,因为孟子说可以废掉坏的君主,改立好的君主,这跟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制是严重冲突的。

视天皇为性命的日本人,无法理解孟子的无法无天。

明代一位著名学者就在书里记录过,当时的日本人来中国买很多古书,而且出的价格很高。

但他们买这买那,就是不买《孟子》,还扬言,谁要了买了孟子,回日本的船就会在海上翻掉。

那时候没有飞机,中日航行都是靠海,把孟子的书看成了会招灾的不祥之物,而且变成了一种耸人听闻的神话到处传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孟子的畏惧与憎恨。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孟子独具的思想光芒。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汉朝董仲舒说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扩展资料:源自于《左传》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就可靠文献来看,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不论是今存《尚书》中的部分编帙,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诸如《春秋》之类)等,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约,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

而《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左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2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