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太宗为什么征不下高句丽高句丽的优势在哪里

众妙之门 2023-06-30 17:16:57

唐太宗为什么征不下高句丽高句丽的优势在哪里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唐太宗为什么征不下高句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645年,当唐太宗李世民不顾挚友、内兄、宠臣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亲自率领十余万大军和名将李世绩直趋辽东,与此同时,大将张亮率领多达五百艘舰船、五万水军的庞大舰队从海路直扑平壤,无论是彼时的大唐帝国臣民,还是后世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唐军大获全胜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连接唐代中国心脏地带与攻击高丽前进基地河北的永济渠早在隋炀帝手上已经完成了,既不用耗费额外的民力和资源,也不用承担由此带来的不满和骂名。

其次,隋炀帝连续三次对高丽用兵,虽然全都以失败告终,但却给唐朝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征讨高丽之时,“贞观之治”时代已经延续了十余年,大唐的国力正处在巅峰时刻,可谓兵精粮足,而彼时的唐军先后击败突厥、降服了西域,打退吐谷浑和吐蕃的挑衅,是带着胜利余威的百战精锐。

四月份,唐军在李世绩的率领下迅速渡过辽河,然后一路攻城略地,并接连不断击溃高丽军主力,斩首数万,并攻克曾经顶住隋炀帝大军的重镇辽东城,随后又在安市城外完胜高丽十余万援军,进而包围安市城。唐军大胜的消息传开,高举国皆惊,后黄城、银城的居民都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胜利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高丽守军据城坚守进行殊死抵抗,唐军围攻两个月不下,眼看严冬即将来临,太宗不得不下令撤军,结果在归途中遇上暴风雪,死伤数千人,最终功亏一篑。

公元647年,唐军再次出击,虽然又击败高丽军队,但仍然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唐太宗最终功亏一篑呢?答案是,错误的战略选择!

隋炀帝和唐太宗选择的战略其实并无二致,都是集中优势兵力,以雷霆万钧之势来个短促突击,力图毕其功于一役,殊不知,高丽特殊的地形和气候,再加上高丽人善于防御这三个特点,注定了隋军和唐军无法速战速决。

特殊的气候:高丽地处东北,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夏天的雨水造成道路泥泞,无法通行;秋冬季的低温会造成大面积的冻伤,春季的融雪、融冰同样对交通形成巨大的障碍,真正适合用兵的时间只有从春末到夏初之间短短的三四个月,能够用来作战的时间窗口期非常短暂。

特殊的地形:东北地区既有绵延起伏的山脉和大片茂密的森林,又有数量

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沼泽,没有现成的道路系统供规模庞大的军队使用,高丽则可以依托坚固的堡垒和城池打消耗战。

曾经跟随隋炀帝进攻高丽的前隋朝官员就特别提醒过唐太宗,高丽军非常善于防守。

在这种情况之下,唐太宗正确的战略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在春末之时,以三万左右的精兵为主力,直驱辽河,然后派数千骑兵渡河进行骚扰作战,其余部队就地构筑坚固而又耐寒的堡垒,甚至城池。与此同时,集结在后方的同等数量的军队和大量民夫,用整个夏天的时间修筑从河北到辽东的补给线并分兵据守,确保前线能得到物资和人员的补充与保障。

严冬降临之时,收缩兵力固守,等到来年春末,再徐徐向前推进,不断的压缩高丽军的生存空间,同时让其无暇农耕,消耗其国力,如此一来,高丽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主动进行战略决战,要么放弃抵抗。

表面上看起来,塔防模式耗时过长,但实际上的效果来看,其效率绝对是远远高过短促突击!

唐太宗没有打下高句丽,为什么唐高宗可以呢?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厉害的一个人物都没有打下高句丽而唐高宗却打下了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在其中呢,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与以往的外敌是不同的,因为它既不是小国,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农耕政权,它们有城池176座,人口近70万户。不同于游牧民族是靠天吃饭的,高句丽的发展也是相当稳定的,它们是这样想的,一旦中原的王朝发生动乱,它们就会伺机而动。同样的,要想一战灭掉这样的政权是相当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了。

百济呢它是不比高句丽弱的,这个地方有200余座城池,人口呢,约有76万户。可是在公元660年的时候,苏定方他带着10万唐军一下就歼灭了百济。为什么会这样容易呢?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当时百济皇族发生了内讧。百济王带着太子转到了北方,留守的二王子却趁机就称王夺权了。当时皇太孙也在场,他担心自己的叔叔打退唐军以后会呢就会清理自己,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手下去找苏定方投降了。

在唐太宗时期呢,高句丽的内部一直都是很稳定的,没有出现过“带路党”,不像苏定方攻打百济的情形的。所以呢,唐军就不得不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征讨,但是这种硬碰硬的方式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不仅如此,唐太宗他还为了保持“仁者之师”的形象,对攻下的城池秋毫无犯,甚至他还发放粮食给贫困百姓,对这些人非常好,这加大了当时唐朝的后勤压力。

其实呢,唐太宗还是希望用诚意换来高句丽军民的投降甚至反戈一击的,可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新城、安市、建安三座城池一直在坚守,导致了唐军始终也无法攻下。

而在唐高宗时期呢,高句丽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动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这个也为唐高宗打下高句丽提供了胜率。所以唐高宗就很容易就打下来高句丽,他当时的时机是非常好的,如果唐太宗当朝的时候有这个时机,那么他也一定会打下高句丽的。

李世民几乎百战百胜,但为何说其亲征高句丽的行动,是失败的呢?

李世民可以说是,武德丰沛,仁怀天下,济世安民,做武将打天下,做皇帝治天下都做得完美。开疆拓土,威加海内,带领贞观群臣开创华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篇章。

为什么唐军这么能打?简单地说,唐军的军备、军制、士气都形成了碾压局,单从最简单的例子,别的朝代的骑兵,指的骑马战斗的兵。李唐的骑兵,指的是战场上骑马的兵,唐军步兵也骑马,只不过没好马骑,战场上担任步兵角色。

同样是步兵,李唐士兵从马上跳下来的VS跑了半天路的步兵,几乎百战百胜。

军制上,唐军首创府兵制,这个对单兵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也赋予了军队高超的灵活性,这玩意后世没法复制,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

士气上,李唐有主帅冲锋的习惯,没有冲锋记录的主帅反而极少数,李世民自己就喜欢带头冲锋。

唐军攻打高句丽,这几仗达到了威慑高句丽,占领了辽东重镇,拿下了下一次进攻的跳板,也为国家边境赢得了缓冲区,同时掠夺了大量战略物资,打击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同时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威慑力,稳固了唐朝的统治,赚大了。唐太宗的武功巅峰是连灭多国,和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等等相比,打高句丽的战果不算什么,没有完成李世民自己定下的最高战略目标,所以李世民认为打高句丽是一场失败的军事行动。

高句丽是李世民的御驾亲征,没有一战灭国就感觉很失败。其实就是战略目标定的太高,定的低一点完全可以实现。看过高句丽的历史就会明白,这个国家非常易守难攻,路途遥远不说,而且进军路线非常难走。当初隋文帝也派过三十万大军。结果到了辽河边上因为瘴气弥漫,河水脏污,结果病倒病死一大半,无功而返,仗都没打就死了那么多。

为何隋炀帝和李世民都拿不下小小的高句丽?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广脱不开干系,而隋炀帝远征高句丽造成的劳民伤财,就是唐朝及后世史学家给隋炀帝加上的众多罪名中的一个。

但是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真的是罪过吗?如果是,那为什么唐太宗也选择了远征高句丽?如果隋炀帝的行为存在争议,那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明君形象,也不该犯隋炀帝犯过的错误吧?



其实,不管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他们虽然一兴一亡,但他们都是眼光长远的统治者,他们远征高句丽也是高瞻远瞩之举。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说隋炀帝和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是高瞻远瞩?小小的高句丽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对中原王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胁?别的朝代为何允许朝鲜半岛有其他政权存在?

其实,高句丽招引隋唐两朝的连续攻击,恰恰是因为高句丽可不是什么朝鲜半岛政权,而是雄踞辽东的农耕文明政权,其自身拥有一定的实力,其威胁性甚至远比当时强大的突厥更大。

历史上,中原王朝常常保留朝鲜半岛政权,并没有统治他们的意愿,只要他们不以中原王朝为敌就行,臣服就可以。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你高句丽可以存在,但如果你占领了辽东农耕文明的地域,那就得另说了。

辽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燕国人的居住地,后来统一后的秦朝和汉朝,都对这一地区进行统治,这里主要生活着汉人,和关内连为一体,都属于农耕文明范畴。

而在隋朝统一之前,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逐渐崛起一个不容小觑的政权——高句丽。高句丽与隋唐之前和之后的朝鲜半岛政权不同,它是个比较达到的农耕文明政权,其控制的辽东地区是适合农耕的地域。高句丽,与其说是朝鲜半岛政权,更不如说是割据辽东的政权。


吉林高句丽王陵

你朝鲜半岛可以存在独立性政权,但如果你越过了鸭绿江占据了农耕文明统治的辽东地区,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旦允许你在辽东地区发展起来,那就是养虎为患,就是中原王朝巨大的潜在威胁,等到哪一天中原王朝正值衰微而你又是强大之时,你就会进入关内,入主中原,因为你拥有入住中原的政权结构基础和统治经验,这可不同于迥然相异的草原游牧民族。

而唐朝以后的历史事实也证明,拥有辽东农耕文明的政权,最后都成了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如果说汉唐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也有吃败仗的时候,而拥有东北农耕文明地带的政权,却直接可以让中原王朝灭国。



比如宋朝时期,拥有辽东农耕文明的辽逼迫宋朝签订《澶渊之盟》,继辽之后的金,更是直接灭亡了北宋,而蒙古政权的最终胜利者,同样是拥有汉地并积极学习运用汉人先进文明的忽必烈。

而继宋之后的最后一个汉人明朝,同样面临来自东北的女真人威胁,当满清占据辽东后,积极采取学习农耕文明的政策,清朝也迅速完成了由半游牧、半渔猎社会向农耕文明的封建社会的过度。

而清朝在东北建立的完善的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结构,为其入主中原做好了准备。清朝完善的政府管理班子,可以直接运用在关内的汉地,这比李自成的准备要充足和现成得多。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无疑都是高瞻远瞩的帝王,正是隋唐两朝多位皇帝坚持打垮高句丽,大唐帝国才解决了后顾之忧,才有了大唐王朝的巅峰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