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德国为什么要入侵苏联真的是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引起的吗

众妙之门 2023-06-30 16:05:06

德国为什么要入侵苏联真的是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引起的吗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德国为什么要入侵苏联?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后随即联合了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发动了提前就已经拟定好的巴巴罗萨行动。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火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了三个集团军群开始从南部、中部、北部开始向苏联发动闪击战,至此苏德战争前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虽经过去多年,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中,依然清晰无比,这对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据统计,在这次战中全球一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迫参战,战争涉及的人口超过20亿,因这次战争丧生的人数大概有7000万之多,而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说起这场战争,就不得不说希特勒,因为正是此人掀起了这场腥风血雨,希特勒在战争初期,无疑是成功的,他以闪电战的战略,横扫了西欧,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西欧的秩序或许真会被希特勒捏在手中。

但人总是不会轻易满足的,希特勒也是如此。

取得了前期的胜利之后,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不仅想着把退回大不列颠岛上的英国给击垮,看着背后的苏联也十分不是滋味,但是两面作战,希特勒又没把握,只能选择一方进行打击,历史证明了希特勒选择了苏联。

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只有被迫参战,那么希特勒不进攻苏联不会爆发苏德战争?别天真了,二者之间必有一战,德国即使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谁先下手,也就能掌握战争前期的主动权,希特勒先做了,所以战争初期,德国占尽了上风。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张废纸。

在我们的印象中,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的战争之所以能爆发是因为希特勒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引发的,也就是说,战争爆发的始作俑者是德国,这份协议对于苏德两国真的有效吗,其实未必。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这份协议就是《苏德互补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看似只是约定了苏德双方互不侵犯,其实一张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定的废纸罢了。

为何说是废纸,因为一旦这个条约无法保证苏德双方中一方的利益,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说白了,这个条约签订的目的就是为了划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就好比小孩玩过家家,划出一条线,约定谁也不能越界,但是当线的一边,无法满足自己玩耍的欲望时,自然就会把手深入线的另一边。

对于德国来说是如此,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如此,此外,此条约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波兰被苏德两国瓜分,并且两国在瓜分了波兰之后还举行了“胜利大会师”,相互承认了对方对于波兰的占领,从这点也能看出苏联在二战中绝不是无辜的受害者。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战争讲究主动和被动,往往主动进攻要比被动战争更有优势,这就是因为主动出击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至于最后的结果虽是不可预料的,但在前期往往先下手的那个占据优势。

希特勒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当他把西欧大陆上的障碍扫清,把英国赶回了大不列颠岛上后,就掉头向东,立即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进攻随时会在背后咬自己一口的苏联。

也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战争前期,德国战果累累,而苏联节节败退,但是让希特勒你没有想到的是,苏联这块肥肉里面还带着难啃的骨头,正是这块骨头,硌碎了希特勒的牙齿,因为苏联不是西欧小国。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作战目标,依然是”快“,这也是希特勒一贯的打法——闪电战,希特勒能横扫西欧也全靠了闪电战,但是苏联不是西欧效果,大国之间的较量,最后往往会被拖入持久战,当然对于德国来说,并不适合大持久战,最终栽在苏联也是意料之中。

希特勒不进攻,斯大林也会出手。

希特勒是挑起二战的罪魁祸首,而斯大林在其中亦起到了”帮凶“的作用,和德国划定了势力范围之后,苏联立即着手行动,对于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采取军事打击,足见苏联对于土地亦是贪婪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下沙皇俄国,因为苏联贪婪土地的基因就是从沙皇俄国那继承的,从本质上而言,苏联其实和德国是一样的,只不过两者所宣扬的国家性质不同,造成了苏联是受害者的假象而已。

希特勒如果把英国赶回了大不列颠岛上之后,没有转变策略而继续渡海强攻英国,德国势必会打一场硬仗,因为德国坚无不催坦克发出的炮弹,是无法越过英吉利海峡让英国屈服的。

而一旦德国在攻打英国的战争中失利,看到有利可图的斯大林会轻易放弃攫取利益的黄金时期?显然并不会,希特勒也正是看准了这点,才会放弃强攻英国,而去打不需要渡海的苏联。

网友评论

二战时希特勒如果不入侵苏联,苏联会攻打德国吗?当然会,说不会的要醒醒,因为苏联不是宣扬及爱好和平的主,它与德国的妥协,它拿起屠刀挥向苏联,它在战后确立起的势力范围,都说明了这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希特勒的主动进攻确实是一步好棋,如果苏联真被击溃的话,那么二战的走向,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只是让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会被拖到冬天,也没有想到有不同国家组成的联邦没有被击溃,更没有想到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死了那么多人,苏联愣是不投降,最终希特勒的梦想也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开始破碎。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正是因为希特勒把苏联拖进了战争的泥潭,而把自己也陷入了其中无法自拔,希特勒的结局其实从开始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二战时德国为何向苏联发起进攻?

二战时德国还没解决掉英国时候,为何还向苏联发起进攻?

巴巴罗萨计划”是二战中德国入侵苏联所使用的计划。这份计划最初是由德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结合德军在波兰、法国战役中的经验,起草的一份闪电袭击苏联的计划。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规划,德军将继续采用闪电战术,从三个方向向苏联发起入侵。为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希特勒将320万部队秘密调遣至苏德边界,并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无论是在战术思想、兵力方向还是后勤保障上,巴巴罗萨计划都部署得非常的详尽。

然而我们知道,德国入侵苏联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一、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时间出现了调整。

在原计划中,德军本来是在1941年5月就会向苏联发起闪电袭击。然而当时发生的几件事却导致了计划时间推迟。1941年5月上旬,德国同英国之间的不列颠空战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在德国空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放弃“海狮计划”,转头直接向苏联发起闪电进攻。

就在德国陆军集结完毕的时候,盟友意大利却发来了求援的电报。原来,意大利在侵略希腊的过程中遭到了希腊的顽强反击,意大利军队反而遭到了希腊人的包围。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亲近德国的政府在混乱中下台,南斯拉夫的局势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为了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希特勒不得不暂时叫停了“巴巴罗萨计划”,转头去解决中南欧方向的隐患。等到问题解决后,时间已经来到了6月中旬,希特勒这才着急忙慌地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

希特勒之所以着急,一是因为苏联方面早已经在西部边境上屯集了重兵,随时都可能向德国发起进攻,希特勒不想将战场的主动权送给苏联。二是当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有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俄国的寒冬。希特勒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求军队务必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

要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是越早发动战争越好。事实证明,希特勒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国其实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了,但由于在中南欧耽误了一个月的时间,并且苏联的冬季比往常提前了一些,德国军队最终迷失在了莫斯科的冰天雪地之中。

二、巴巴罗萨计划的战术思想并不奏效。

巴巴罗萨计划是从德军同波兰和法国军队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这两场战役中,德国陆军凭借机械化的装甲部队,在入侵过程中横冲直撞、不可阻挡,仅仅用了几十天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德军装甲部队之所以能有闪电一般的推进速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法国和波兰境内四通八达的公路。在良好公路网络的支持下,德军的装甲部队便发挥出了闪电战的最大威力。然而当希特勒把这一套放在苏联身上时,却已经不那么好使了。

在二战期间,苏联的交通网络主要是依靠铁路,柏油公路路面是非常少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由于苏联的国土面积过于庞大,劣质的土公路已经足够满足交通运输,根本没有必要花钱再修成柏油路。

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尽管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取得了大胜,但由于苏联的雨季持续时间长的关系,德军的装甲部队就陷入了泥泞不堪的公路中,推进速度大大降低。等德军好不容易来到莫斯科城下时,冬季已经非常接近了。

从这个层面来说,巴巴罗萨计划盲目地借鉴了入侵波兰、法国时的经验,强行使用闪电战的战术,其成果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德国在一战中就使用了提前十几年研究出了“施里芬计划”,最终落得了一个惨淡收场。而二战中的巴巴罗萨计划尽管年份更新,体系更为完全,但同样和预期的效果不符。事实上,巴巴罗萨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因为希特勒想在短时间吃掉苏联的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战略纵深完全足够。德国在没有解决掉英国问题的时候,就直接向苏联发起进攻,必然会陷入到两线作战的困境中。再加上苏联军队使用人海战术,以数量压倒质量,德国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

换句话来说,即使德国在冬季来临前攻下了莫斯科,二战的结局也不会发生改变。

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二十一号指令,即作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计划规定:

“德国军队必须做好准备在英德战争结束之前击垮苏联。”

此项计划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后来由于德国对南斯拉夫采取了军事行动,向苏联发动战争的日期才又推迟到1941年6月22日。

为什么希特勒在1941年春天实行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这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一些人将之归结为希特勒那不可思议的头脑与个人品性,也有一些人将其解释为种族观念与生存空间论的不可避免性,另外一些人则把这归结于机会主义及无可置疑的苏德关系的摩擦。实际上,希特勒之所以实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多种因素合力所致,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第一,希特勒的传记作者爱兰·布劳克说: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理由简单而充分,即建立一个千年帝国的根基之一就是占有维斯杜拉河到乌拉尔地区”。

夺取生存空间是希特勒总体战略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而苏联那富饶的领土恰好是希特勒眼中的一块肥肉。

第二,希特勒坚持认为对苏联的战争是场意识形态及种族之间的战争,他反对军队中单为领土而战的意见。1941年3月31日他曾下口头命令解除这些人的战时职务,并将1941年6月6日在东部战线俘获的苏军处决。

第三,希特勒本能地感到斯大林相当危险。1940年末至1941年初,苏德之间日益增多的摩擦证明了这一点。法国沦陷以后,斯大林加紧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的控制,将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从1939年10月以来,苏军驻扎在这些地区。1940年6月末苏联强化了对这些国家政府的控制,到7月份,三国都申请加入了苏联,希特勒自称受到了震惊,也许是这样,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玩他的游戏,但他是敢怒不敢言,因为有秘密条约在案。莫洛托夫柏林之行的态度更使希特勒感到俄国已是靠他最近的眼中钉了。

第四,整个1940年下半年,在希特勒的头脑中,俄国与英国的问题不可分割地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希特勒认为,假如苏联是一个中立国,英国就会被迫接受希特勒不流血的胜利,就是因为有“俄国这只大陆剑”从中作梗。

4月下旬,美国和伦敦多家报纸报道说,苏驻英大使麦斯基拜会了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就苏英签定贸易协议进行磋商。5月,克利普斯被派往莫斯科,7月中旬,斯大林会见了英国大使克利普斯。这是自里宾特洛甫访问以后他还没有给过外国使节的殊荣。两个欧洲强国的关系松动令希特勒焦燥不安,于是,希特勒决定其总体战略,为了减少冒险,必须先打破英国的幻想。

英国对美国抱有很大的希望,而且像一个将要淹死的人一样紧紧抓住了俄国。如果俄国被从地图上抹掉,那么美国也会这样,因为苏联被打垮以后,日本就腾出了手,成为远东强有力的威胁力量,这就是进攻苏联的妙处所在。这样,希特勒就自然地成了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了。

第五,战争第一年里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希特勒的自信。至 1940年6月,希特勒已占领了九个国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另加梅梅尔。这些国家共有八十五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一亿多人口。第三帝国所支配的有几乎整个西欧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命脉和军用资料。现在他相信自己的全能,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军队是没有什么困难可言的。

英国著名的希特勒研究专家罗斯伯格毫不怀疑地认为,希特勒首先进攻俄国有一个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希特勒认为,冒险越过海峡进攻英国将损失一批精干士兵,他需要这些人来实现其大目标,征服苏联。而且,打垮英国,对于德国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好处,付出的却是鲜血。

另外,希特勒意识到对法战争的胜利已使德国军队和人民自我陶醉,他们渴望和平,因而对他征讨苏联起到了一种威胁性的破坏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德国再也不会出现这样有权威的领袖了。的确,与同时代人相比,希特勒是一个鬼雄,但是他不知道此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视政治、经济、军事现状的大胆的疯狂赌徒了。

第六,苏联经济发展神速。在1929年-1939年间的十年里,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以27%的速度递增,英国是17%,而苏联是400%,到1938年,苏联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而且,苏联资源丰厚,继续下去,德国已无法与之比拟。

这样,希特勒一面加紧“巴巴罗萨”的准备工作,一面严密封锁消息,佯装进攻英国的姿态,与苏联保持表面的平静友好关系。然而,这段友好关系在1941年6月22日戛然而止,德国的三个集团军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袭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