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宣宗。
其实,唐宣宗最喜欢的儿子是四子李滋,可在朝廷中,长子李漼的呼声却远远高于李滋,因此唐宣宗一直不能做出决定。因为太子之位悬而未决,众皇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让身为长子的李漼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担忧,就在李漼心烦意乱之时,一个好消息驱散了他内心的阴霾:郭妃为他生了一个女儿。
可让人奇怪的是,小公主出生之后不哭不闹,这可让李漼急坏了,他害怕小女儿是因为身体有问题才会这样的。可太医观察了几日后,告诉李漼,小公主其实很健康,让他放心。李漼这才安心,但是过了不久,小公主忽然没气了,李漼顿时觉得心痛如绞,可当李漼万念俱灰,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小公主忽然苏醒了过来。李漼惊喜交加,从此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小公主就到了该说话的年纪了,可她一直没有说话,李漼不禁又担心起来,他想了很多办法想让女儿说话,可都没有用。过了几年,眼看着唐宣宗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可他仍迟迟没有立太子,李漼为了太子之位整日生活在尔虞我诈之中,已经是心力交瘁,一日,小公主突然开口对李漼说了两个字:"得活"。没过多久,迎接李漼入宫继位的仪仗就到了王府面前,李漼想到公主开口说的那两个字,又惊又喜,从此之后将公主视为自己的福星,宠爱更胜之前。李漼进宫之后顺利继位,是为唐懿宗。李漼继位之后将小女儿封为同昌公主,其母郭氏母凭女贵,被封为淑妃。
可被李漼视为福星的同昌公主的却没有得到上天的垂怜,就在公主二十一岁这年,公主忽然一病不起,虽然唐懿宗派了二十几位御医前去为其医治,可仍然回天乏术,公主还是香消玉殒。事后有人对唐懿宗说,公主之所以病死,是因为御医一直不当,唐懿宗深信不疑,立即下令将二十几位御医全部处死,又将其亲族一共三百余人治罪。
唐宣宗李忱(810-859),汉族,他是唐宪宗的第13子,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原名李怡。在位时间:公元846-年859年;曾用年号:大中;庙号:宣宗;安葬地:贞陵。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宣宗是否做过和尚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查阅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正史,虽并无发现唐宣宗为僧的史料记载,但其中也确有些地方让人揣测不透。比如在《旧唐书·唐宣宗本纪》中就记载有宣宗为光王时为了避祸,假装痴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会上把他当作笑料,武宗气盛,对他更加傲慢无礼等等之词。接着又云:“宣宗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民间疾苦。”如此等等。综上所述,我们不能不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如果说宣宗为僧之事完全出自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的杜撰,那么正史中“久历艰难,备知民间疾苦”又从何而来?第二,宣宗为光王时,是否因为受到武宗的迫害,被迫流落民间,隐匿为僧呢?即使退一步说,假若宣宗真的隐匿为僧,武宗病死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宦官立其为皇太叔,不几日,唐宣宗便登基即位,时间仅仅相隔10余天,宦官们在找到他之前,就非常肯定地认为一定能够找到他,而且会这样容易地就将他找到?此外,众所周知,宣宗是一位恩怨分明、报复心理极强的人,如果真像传说的那样,武宗曾差点将其迫害致死,那么他即位后,竟然不对武宗进行任何报复?有一次,朝臣李景让以叔不应拜侄为由,奏请将武宗等神主迁出太庙,宣宗将这件事让群臣议论,结果不了了之,并未采纳李景让的建议。
看来,唐宣宗是否做过和尚一事,根据现存的史料,很难给它定下结论,只有等到发现新的材料后,再去揭开这历史之谜吧。 皇后
元昭皇后晁氏 晁皇后生唐懿宗、万寿公主,晁美人逝世后被追封昭容、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元昭皇后 【子女】 编辑本段 子
唐懿宗李漼
靖怀太子李渼,会昌六年始封雍王。大中六年薨,有诏追册。
雅王李泾,大中元年始王。亡薨年。
通王李滋,
庆王李沂,大中十四年薨。
濮王李泽,大中二年始王。亡薨年。
鄂王李润,大中五年始王。乾符三年薨。
怀王李洽,大中八年与昭、康二王同封。亡薨年。
昭王李汭,乾符三年薨。
康王李汶,乾符四年薨。
广王李澭,大中十一年始王,与卫王同封。乾符四年薨。
卫王李灌,大中十四年薨。
女
万寿公主,母晁皇后。公主下嫁郑颢。公主为唐宣宗所宠爱,前此下诏:“先王制礼,贵贱共之。万寿公主奉舅姑,宜从士人法。”旧制:车舆以镣金扣饰。帝曰:“我以俭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铜。”公主次每进见,帝必谆勉笃诲,曰:“无鄙夫家,无干时事。”又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祸,不可不戒!”故诸主祗畏,争为可喜事。唐宣宗遂下诏:“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改嫁。”
永福公主,曾许嫁于琮。
齐国恭怀公主,始封西华公主。下嫁严祁。祁为刑部侍郎。主薨大中时,追赠及谥。
广德公主,下嫁于琮。初,琮尚永福公主,公主与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为士人妻乎?”更许琮尚主。许琮为黄巢所害,广德公主哭着说道:“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杀我!”巢不许,乃缢室中。主治家有礼法,尝从琮贬韶州,侍者才数人,却州县馈遗。凡内外冠、婚、丧、祭,主皆身答劳,疏戚咸得其心,为世闻妇。
义和公主。
饶安公主。
盛唐公主。
平原公主,薨咸通时,已而追封。
唐阳公主。
许昌庄肃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时。
丰阳公主。 公元810年,唐宪宗李纯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拥立李忱即位。
公元848年,李党领袖李德裕被罢免后,流放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
唐武宗死后,继位者是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唐武宗的叔叔,在武宗为帝时期沉默寡言。传说武宗怕他对自己的皇位有企图,所以设法想害死他。在宦官的帮助下,宣宗出游江表为僧。不过有人认为宣宗为僧的记载并不可信,是无稽之谈。
唐宪宗死后,第三子穆宗即位,数年后服金丹致死。穆宗长子唐敬宗李湛随即登上皇位,朝政混乱,为宦官刘克明等杀害。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等率禁军迎穆宗第二子李涵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立穆宗第五子李e即位,是为唐武宗。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从辈分上说是唐武宗的叔叔。传说武宗即位后,对可能会威胁自己皇位的诸王小心提防,李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传说李忱外晦而内朗,视瞻特异,武宗即位后对他十分不礼貌,而他则忍让不发一言。因为与武宗有了这层关系,所以很多人认为唐末这位小中兴的皇帝曾经有过出游为僧的经历,使这位帝王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说:宪宗死时,宣宗本当即位,但他将皇位让给了侄子唐文宗。武宗即位后,忧虑宣宗可能会对皇位感兴趣,就密令中常侍四人在永巷将宣宗捉了起来,关了数天,然后沉之宫厕。有个宦官叫仇武的十分同情宣宗,就上奏武宗说:‘以前老皇帝的儿子,不宜长期留在宫厕中,应该杀掉算了。’武宗感到他说得很有理。仇武带了宣宗出来后,让他藏于车中,上面盖上粪土杂物以遮人耳目,从另外的小路带了他回到自己的家里,秘密养着。三年后,武宗去世,百官奉迎宣宗于玉宸殿立为皇帝。不久,宣宗也立仇武为军容使。从这段记载来看,武宗想害宣宗,赖宦官仇武的保护,才得以保命。
尉迟《中朝故事》记载的情迹与上书略同,但更进了一步:武宗初登极,对宣宗十分忌恨。一日,在禁苑鞠球,武宗召宣宗,宣宗远远就看到中官仇士良在对他眨眼睛。士良跃马向前说:‘刚好有圣旨到,光王可下马接诏。’士良命宦官用车载了宣宗偷偷溜出禁中。军中诸将上奏武宗说:‘光王落于马下,已经不能抢救了。’于是宣宗就削发为僧,游历江表间。会昌末,中人请宣宗还京,于是即帝位。照这则故事,宣宗不仅逃了出去,而且还流落在外当了和尚。这里仇武成了仇士良,一般估计以本书为确。
《宋高僧传》也谈到这件事,而且说唐朝帝王后裔和尚齐安,能预知宣宗为僧人。宣宗为僧人后,周游天下,险阴备尝,后来武宗让他任江陵少尹,实是恶其在朝耳。《祖堂集》说宣宗曾拜齐安为师,甚有对答言论,具彰别录。《北梦琐言》说宣宗密游方外,或止江南名山,多识高道僧人。《五灯会元》之第一灯为《景德传灯录》,内中谈到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 *** 有八人,内中就有唐宣宗皇帝,并且录有宣宗与黄蘖希运禅师的对话。这一系列的材料都谈到了宣宗曾经当过僧人。
相信这种说法者认为,韦昭度没有记载宣宗出游为僧,而只是被养在宦官家,主要是韦氏身为唐相,和宣宗的时间距离又太近,所以不能不为尊者讳。如果把当朝皇帝的父亲或祖父当和尚的经历明揭出来,在当时恐有诸多不便。
宣宗出家在什么地方?一些人认为宣宗取道江淮后,最后在浙江盐官镇国海昌院(后称安国寺)当了一个小沙弥,其师就是该院方丈齐安,宣宗的法名为琼俊。当上皇帝后,他想接齐安回京师,但齐安已经圆寂,宣宗只能赐给他悟空国师称号。安国寺有许多碑记,谈到宣宗曾逃难出奔,落发为比丘,遍参诸方,独器许于盐官和尚。宣宗当和尚的故事,历代流传不绝。传说苏轼当杭州太守时,曾游海昌院,凭吊旧迹,有感而发: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点明了龙颜曾在海昌院受到齐安的格外照顾。南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说: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蘖禅师同行。清朝康熙《海宁州志》、《海宁县志》都肯定宣宗曾当过和尚。
不过有很多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著名唐史专家岑仲勉曾专门对这件事进行了考证。他指出司马光《通鉴考异》早就认为韦昭度等书的记载皆鄙妄无稽,而宪宗死后宣宗便合绍位是唐末小说的言论,多不足凭。尉迟的说法比韦昭度更加荒谬,当时皇子都居住在十六宅,一般是不出阁的,而宣宗能当僧人;特别是武宗对他十分忌讳,怎么能任其到处乱跑?武宗既然知道宣宗当和尚了,只有明正其罪,岂肯授以江陵少尹?岑先生猜测:大抵武宗毁佛,僧人憎之极深,故不惜为诡说,以遂其诬捏,韦氏等三书,保不为僧说所影响也。
一些人认为《旧唐书》说宣宗严重寡言,幼时宫中以为不慧。他在文宗、武宗时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像《旧唐书》根据唐代的国家文献整理成书的著作,可靠程度远在私家著述之上,却并没有说他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唐武宗在位时,根本看不起宣宗,而不是怕他防他。而宣宗装出一副庸碌的样子,韬晦少言,减少武宗对他的防备。宣宗生于元和五年(810年),会昌六年(846年)即帝位时不足36周岁。他的长子懿宗大和七年(833年)出生,大中四年(850年)女儿万寿公主出嫁,大中五年封三个皇子为王。如果当时削发为僧,长期不在长安,而在南方游方,他哪里会有自己的家庭和众多的子女?宣宗即位前与佛教的关系,仅是就近游玩,多少作点佛事而已。
唐宣宗当过和尚吗?看了上面的不同观点,我们仍是无法作出肯定的答案。
1. 描写太平公主的诗句 描写太平公主的诗句有很多,比如下面的,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王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李白 《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2. 赞美太平公主的诗句 1、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王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二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 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2、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
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3、李白 《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4、李白 《杂曲歌辞·于阗采花》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5、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6、皎然 《恨意联句》 同心同县不相见, --疾(失姓) 独采蘼芜咏团扇。
--严伯均 莫听东邻捣霜练, --皎然 远忆征人泪如霰。 --澄(失姓) 长信空阶荒草遍, --从心(失姓) 明妃初别昭阳殿。
--杭(失姓)。
3. 古文翻译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父亲张擅,是武功县县令。(主史二字可能是衍文,应删去)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考虑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如何这么快就还回来呢?”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啊(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一行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以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主、癫坷三字是衍文,应删除)
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数次来拜访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优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规模。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知卷二字是衍文,应删除)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写了《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当时《麟德历经》推算天象历法渐渐出现偏差,于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撰写新历法,又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考察七曜(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度数,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数”(一种推演阴阳天地之数的方法),确立衍(不太清楚什么意思,大概也是一种推演方法),用来以顺合它,重新撰写《开元大衍历经》。十五年后死去,时年四十五岁,玄宗赐给他谥号“大慧禅师”。(古、魏书三字是衍文,应删除)
之前,一行的从祖(伯祖父或叔祖父)东台舍人张太素,撰写了《后魏书》一百卷,他的《天文志》未完成,一行续写而完成了。玄宗为一行制作碑文,亲笔书写在石头上,拿出出皇宫的府库的钱共五十万,为一行在铜人原(在今在西安市东南10公里)立塔。第二年,临幸(皇帝到某处去)温泉,路过他的塔前,又驻马徘徊,命令宦官到塔前表明玄宗准备秋日巡游的意愿;又赐绢五十匹,用以栽种塔前的松柏。
4. 求一篇文言文的解释没有标题没有写选自开头是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 【原文】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值黄金百镒。
公主纳之藏中,岁馀尽为盗所得。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死。”
长史惧,谓二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史座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素知其能,相与请之至县。尉降阶问计,无名曰:“请与君求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问曰:“卿何计得贼?”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日耳。 ”天后许之。
无名戒吏卒缓至月馀。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馀,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既彻奠,即巡行冢傍,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
”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剖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
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食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设奠而哭不哀,则所葬非人也,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也。 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擒贼,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
天后曰:“善。”赠金帛,加秩二等。
【译文】 武则天掌权时,曾赐给太平公主两盒细软宝物,价值黄金百镒。太平公主把它放在储藏室里,到年底时,这些珍宝全被盗贼偷去了。
太平公主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武则天大怒,把洛州的长史找来,对他说:“三天里面抓不到盗贼,便处死你。”长史害怕,对下属两县主管捕盗的官员说:“两天之内抓不到盗贼,便处死你们。”
捕盗官对差役说:“一天内定要抓获盗贼,如果抓不到,先处死你们。”差役们很害怕,又想不出什么计谋。
这天,碰巧在路上碰到湖州别驾苏无名,因为早就听说他很能干,差役们便把他请到县里。捕盗官恭敬地走下台阶来向苏请教。
苏无名说:“请和你一起到皇宫去才能说。” 到了宫里,武则天问道:“你用什么方法抓获盗贼?”苏无名说:“如果委托我抓贼,不能限定日期,并且还要宽限府县官员,不要让他们急着追捕,同时把原来两县捕盗的官员和士卒,全部交给我使唤,我替陛下抓盗贼,也用不了几天功夫。
”武则天答应了他。 苏无名告诉官员士卒,抓贼的期限可以放宽一个多月。
到了寒食节那天,苏无名召集官员士卒吩咐说:“你们十人一群,五人一伙,到东门、北门去等候,如果看到胡人和十几人成一伙,都穿了丧服,出了城门到北邙墓地去,你们就跟上他们,把情况来报告我。 ”官员士卒在城门等候,果然见到胡人,便按照苏无名的吩咐跟踪他们,回来报告苏无名说:“胡人到一个新坟设祭,但哭得不悲伤,撤祭后,他们绕着坟墓走,还相对而笑。”
苏无名高兴地说:“宝物找到了。”便命令官员士卒,把胡人全部抓起来,然后掘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看,棺材里面全是宝物。
破案后苏无名奏告武则天,武则天问苏无名说:“你怎么才智如此过人,轻易抓到盗贼呢?”苏无名回答说:“臣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能识别盗贼罢了。臣到京城的那天,正是这批胡人出葬的时候,臣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偷盗,只是不知道埋藏东西的地方。
今天寒食节是拜扫坟墓的日子,臣估计他们一定要出城,就盯住他们要去的地方,就可以知道藏物的地方了。胡人设祭,但哭得不悲伤,这说明葬的一定不是人,他们又绕着坟墓相对而笑,这是因为坟墓没有损坏而高兴。
假如当初陛下紧逼着府县抓盗贼,盗贼狗急跳墙,一定会取出宝物逃跑。 如果不加追查,他们自然也放松下来,所以没有把珍宝取出来。”
武则天说:“好极了。”赐给苏无名金帛,并加恩晋升二级。
谢谢望采纳。
5. 张说字道济文言文阅读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他的祖上从河北范阳迁到河南洛阳,成为洛阳人。在永昌年间,武后(则天)考贤良方正策论,下诏令吏部尚书李景谌将应试策论人员名字糊上来比较高下,张说所应对策论排名第一,武后(则天)将其策论批为第二等,封他为太子校书郎,做个左补阙的官。
当唐睿宗登基做皇帝后,张说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国务院秘书)兼雍州长史。谯王李重福造反被杀,被牵涉的洛阳的同党有数百人,案子久拖不决,唐睿宗让张说去办理这个案子,不久张说就将有罪之人查出来了,于是杀了张灵均、郑愔,其余被冤的人都得到平复。皇帝很高兴张说在办理案子时不冤枉正直的人,不放过有罪的人,亲 *** 劳他。当时唐玄宗(李隆基)是太子,张说与褚无量陪太子读书,尤其受到太子的亲近和礼遇。第二年,张说被提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国务院副总理),负责监督修撰国史。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唐睿宗对身边的侍臣说:“算命的跟我说五天之内会有人入宫造反,要早做防备。”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张说对唐睿宗说:“这是有人想阴谋对付太子,陛下您如果让太子来监督朝政,这样名分一定,自然令那些奸人无机可乘,就避免了祸乱。”唐睿宗明白了张说所说的道理,就下令按张说所说的让太子(李隆基)监督朝政。公元712年,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做了皇帝,太平公主引荐萧至忠、崔湜等人做宰相。因为张说不依附自己(太平公主),封他为尚书左丞(政协主席),不让他参与处理政事,让他做东都留守(洛阳市长)。张说心里明白太平公主等人有反叛之心,于是让人偷偷的将自己的佩刀献给玄宗(李隆基),请他早下决断,先下手为强,李隆基接受了张说的建议。等萧至忠等人被杀之后,李隆基让张说做中书令(总理),封他为燕国公,让他享受二百户老百姓的进献。
早先的时候,边镇驻军多六十万人,张说认为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就对李隆基提议让其中二十万人退役回家种地。李隆基认为有问题,张说对他说:“边镇驻军人数虽然很多,但将官们只是用来作为自己的护卫、为自己谋求私利而已。对付敌人,在于精兵不在于人数众多。以陛下您的精明能干,一转圈的家伙都害怕您的威名呢,您不用担心撤军会招来敌人侵略,我愿意以我全家上百口人的性命做担保。”皇帝(李隆基)于是就同意了他的提议。
张说注重气节,言出必行(说话算话),喜欢推举提拔年轻人,对君臣、朋友之间的大义非常在乎。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他参与了非常多的秘密谋划,后来终于成为唐玄宗一朝的大臣。
6. 《姚崇施政》的译文 姚崇因为拒绝了太平公主(的提拔),被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认为他很有道德高尚(或者翻译成“很有美德”)。
太平公主被诛灭以后,徵(?)出任同州刺史。因为他一向和张说不和,张说就婉转说服赵彦昭去弹劾他,但是唐玄宗对他的奏折并不采纳。
不久(唐玄宗)在渭水之滨打猎,在行宫里秘密召见姚崇,对他说,“对于狩猎,你是不是非常了解?”
姚崇回答说,“我(微臣)少年时所学的就是狩猎,现在三十岁了,居住在泽中(请根据上下文确定“泽中”是否地名),以带着猎鹰追逐野兔为乐事,还不怎么读书。张璟对我(微臣)说,你就要位极人臣了,不要自暴自弃。偶尔为此勉强读读书,直至当上宰相。我(微臣)少年时就成为狩猎高手了,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仍然还可以打猎。
唐玄宗非常高兴,于是和他一起游猎(“偕马臂鹰”意译),马走的快慢由手控制,一切行动都说是圣旨,唐玄宗非常高兴,高兴的时候则一起宰杀野兽来吃,闲时则向他咨询政事。姚崇将古今的治与乱全部奏上,可行的就委婉告之唐玄宗。
唐玄宗更加高兴,勤勉不倦地听。军事朝政等事物,都向姚崇问询。姚崇辞去闲散职位,修订以前的规章制度,外事内务整然有序。
又请求行仁恕之政;禁绝营造佛寺道观,不要随意罢免言官,以政绩来任命臣子,唐玄宗都听从他的,于是天下大治。
7. 唐宣宗恭谨节俭文言文翻译 十一月十四日,万寿公主嫁起居郎郑颢。
郑颢,是郑絪的孙子,举进士第,担任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宫职,以言行文雅闻名。万寿公主,是唐宣宗的爱女,所以宣宗选郑颢娶公主。
礼官本来是遵循旧制度用银子装饰马车,宣宗说:“我想以俭朴节约来教化人民,应当从我的亲人开始。”于是命令礼官依照一品外命妇的标准用铜装饰马车。
并颁下诏书要求万寿公主要遵守妇人的礼节,一切都依臣子庶民的规定,并告诫不能轻视丈夫的家族,不能干预时事。宣宗再亲自写诏书,内容是:“如果违反我的告诫,必定会有当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祸患。”
郑颢的弟弟郑顗,曾患了重病,宣宗派遣使者前去探望,回宫后,宣宗问使者说:“万寿公主在什么地方?”使者回答说:“在慈恩寺观戏场。”宣宗大怒,叹息的说:“我对于士大夫家族不愿意和我家结为亲家感到很奇怪,看来是有原因的。”
立即命令召万寿公主进宫,让她站在殿前的台阶下,不看她一眼。公主感到很害怕,泪流满面向宣宗谢罪。
宣宗责备公主说:“岂有小叔生病,非但未前往探视,反而去看戏的道理。”派人将公主送回郑家。
于是直到宣宗过世,皇亲贵戚都能恪守礼法,如崤山以东崇尚礼法的名门望族一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0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驸马拒绝帮助崇祯,最后全家自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