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穷木匠在寺庙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成了富翁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15:44:13

明朝穷木匠在寺庙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成了富翁

清朝顺治末年、康熙初年,在浙江发生了一件著名的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这件事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浙江南浔镇一个叫做庄廷鑨的富翁,因为私自掏钱编撰了一部《明史》,庄廷鑨本意是想让明朝的历史得以流传,初心是很好的,不过庄廷鑨却犯了个大错误。

根据史料记载,庄廷鑨编撰的这本《明史》在清朝统治看来,有很多“悖逆”之处,比如在里面直呼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名号,而且纪年依然用明朝的崇祯皇帝纪年,更要命的是,还在书中称呼清朝统治者为“清酋”,这在当时可是死罪!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之后,这件事被一个叫做吴之荣的县令告发,顺治皇帝大发雷霆,命令严肃查处,顺治规定,凡是和此书有关联的人,严惩不贷,轻则充军抄家,重则杀头灭族,当时庄廷鑨已经去世,也被开棺毁尸,可谓悲惨至极。

当时浙江湖州有一个叫做朱佑明(这名字在清朝看起来有点悖逆的感觉)的大富翁,家里有几百万两白银,富甲一方,也被牵连到此案之中,最终被杀头,巨额家产也被抄没。当朱家被抄家之后,朱家的邻居们纷纷感叹:“朱家的财富来得太容易,太血腥,如今败落地也快,真是活该!”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觉得朱家的邻居们太冷血,其实他们这样对朱家冷嘲热讽,幸灾乐祸,是有原因的,因为朱佑明一家的发家史,真的是很不光彩!

根据史料记载,朱佑明的父亲(以下简称朱木匠)本是一个木匠,家里很穷,只能依靠在城里做木工活勉强维持生活,后来朱木匠为了多挣点钱,省点路费,就在城郊的一座寺庙寄宿,长此以往,朱木匠就和寺庙的方丈混熟了。朱木匠是个非常狡猾的人,但是表面看起来却很老实憨厚,寺庙的方丈对此信以为真。

一次朱木匠晚饭后在寺庙里面散步,偶然发现有一间房间封锁地很严密,好像藏着什么东西,就找了个机会问方丈房间里面藏着什么。方丈回答说:“去年有个外地的官员借宿本寺,在这里留下了五十桶桐油,说是过段时间来取,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依然没人来取,老衲怕有遗失,所以老衲就将房门封闭了,等人来取,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朱木匠听了表面上答应着,心里却认为这里面应该有贵重东西,于是就向方丈说:“我现在手头紧,老婆孩子吃不饱饭,希望方丈可以先借给我一桶桐油,让我卖掉赚些小钱养家,日后我赚钱了,会加倍奉还寺庙的;如果当初的官员来取油,我再给他灌满就是。”方丈是个善良的人,听了朱木匠的话毫无怀疑,又可怜朱木匠家贫穷,就答应了。

于是朱木匠取了一桶桐油回家,朱木匠取油的时候,发现油桶非常沉重,也没有言语,回到家打开封口一看,里面居然是金灿灿的黄金,朱木匠大喜过望,赶紧找机会将黄金换成银子,一下子就挣了几千两银子。朱木匠知道方丈还不知道油桶里面是黄金,就找借口陆续将剩下的49桶油全部取走,当然朱木匠也按照油价,双倍赔偿了方丈。

朱木匠得到这些黄金之后,不再做木匠了,而是开始用这些黄金做买卖,不久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上千万两的资产,成为湖州的巨富。然而好景不长,七年之后,当初在寺庙里存放五十桶桐油的官员带人取桐油来了。方丈没想到官员还惦记着这事,就实话实说桐油被朱木匠卖掉了,不过自己可以照价赔偿。官员说:“你有所不知,我的油桶里都是黄金,你根本赔不起,赶紧带我去找朱木匠,我要让他连本带利赔给我!”

方丈这才知道自己被朱木匠欺骗了,他自知理亏,只好派人通知了朱木匠,朱木匠此时已经是富商巨贾,习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要他把黄金还给官员,自然是不肯,不过这件事必须要解决,否则惊动了官府也是个大麻烦。于是朱木匠假装答应了官员和方丈,约定在某时某地还给他们金子,结果官员和方丈去的时候,被人杀死扔进了河水中灭口。

当时正是明末清初,天下大乱,而且官员又是远方的人士,在本地没有亲戚朋友,这件事就这样被压了下来,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这些人都得了朱木匠的封口费,而且此时朱家家大业大,他们自然不敢也不会说出去。直到几十年后,朱木匠去世,他的儿子朱佑明被牵扯到“庄廷鑨明史案”,被抄家杀头,知情人才将这件尘封了几十年的命案公之于众,真相大白!

求歌词:别看今天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说不定明朝腰缠万贯变成富翁,人生之旅有晴有雨也有风…… 求歌名

歌词“别看今天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说不定明朝腰缠万贯变成富翁,人生之旅有晴有雨也有风”出自歌曲《事业发达美如彩虹》。
歌曲:《事业发达美如彩虹》
演唱:竺可成
所属专辑:《与百万富翁同行主题曲》
发行时间:1995年
歌词:
别看今天普普通通贫贫穷穷,说不定明朝腰缠万贯变成富翁。
人生之旅有晴有雨又有风,大海弄潮靠的是有智又有勇!
玩的是心跳,试的是身手。
白天黑夜苦苦寻觅的是成功。
走遍天涯海角,来去匆匆。
紧抓住那机会,成竹在胸。
凭真本事做大买卖,事业发达,美如彩虹

齐白石是怎样从木匠变成大画家的?

  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倘若他不巧犯病或撞了什么邪煞,死在那个年龄上,身后寂寂无名,与草木同腐,也不会让人感到特别奇怪。x0dx0ax0dx0a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x0dx0ax0dx0a  当年,有一位姓齐名纯芝的细木匠,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别人搞不掂的手艺他也能接,渐渐有了名声。但他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觉得有意思,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不止于形似,还能神似。那年月,乡间死了人,不像如今有现成的照片可以放大作遗像,还得临时请行家里手来个“急就章”,当然得把死人画成开眼的样子,芝木匠为了挣钱养家,也不嫌这活儿晦气和丧气,照单全接。对这位多才多艺的小青年,有人早就留了神,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大好的天赋被白白糟踏尽,就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回答道:“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来人说:“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也对付得过去。你如愿意的话,等这里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来谈!”好啊,芝木匠认得来人是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人称“寿三爷”的胡沁园,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认下了这位高水平的启蒙师傅。x0dx0ax0dx0a  中国传统读书人讲求名正言顺,胡沁园琢磨一晌,先替齐纯芝把名字刷新了,为他取名“璜”,字“濒生”,的确雅气了许多。然后,胡沁园再正襟危坐,谈绘事、书法、金石、诗词,齐璜要学习的东西还真不少。好在湘潭县城的大儒王闿运也是孔老夫子那样的教育家,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门下先已收了铁匠张正阳和铜匠曾绍吉,再收一位木匠,正好凑齐“王门三匠”。名师出高徒,这三人后来果然个个都大有造化。x0dx0ax0dx0a  齐璜学画时,已二十七岁,修炼的不是童子功,也无妨,苏轼的老爸苏洵在这个年纪上始知发愤读书,照样名满天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芝木匠学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给他开了个天底下最笨的方子:“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那么聪明的人,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没有半点投机取巧的意思,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没一块干地方。某天,与他同期学印的黎松庵(语言学家黎锦熙的父亲)对他说:“濒生,我不学印了。”齐璜便问他:“为什么?”黎松庵回答说:“坏眼睛。”从此,黎松庵就辍学了。后来,齐璜慨叹道:“我当时的家境要是跟松庵一样,也就没有今日了。”在艺术创造的起始阶段,可能真有“饱者死,饿者活”的规律吧,毕加索年轻时学画于巴黎,只有面包加清水,更别说那位一辈子受憋屈,总共没吃过几顿饱饭,任何一种颜色都燃烧着饥饿感的荷兰佬凡·高了。x0dx0ax0dx0a  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写了一篇悼念文字。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与新凤霞一样,是白石老人晚年所收的女弟子)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就算非常了不起了,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x0dx0ax0dx0a  我最佩服白石老人的倒并非其勤奋多产,而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别的画家早就急于守成了,守得门户严严紧紧的,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背道而驰,一改娴熟的画风,去追求陌生的艺境。x0dx0ax0dx0a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且看他如何说:x0dx0ax0dx0a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x0dx0ax0dx0a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x0dx0ax0dx0a  余平生工致画未足畅机,不愿再为,作诗以告知好:从今不作簪花笑,夸誉秋来过耳风。一点不教心痛快,九泉羞煞老萍翁。x0dx0ax0dx0a  余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x0dx0ax0dx0a  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即陈衡恪,国学家陈寅恪的哥哥)。陈师曾在欧洲学习的是西洋油画,但对中国画的造诣也十分了得。他凭慧眼和法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x0dx0ax0dx0a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曾告诉弟子娄师白:“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x0dx0ax0dx0a  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一人,即以画马著名的大师徐悲鸿。白石老人在《答徐悲鸿并题画江南》一诗中写道:“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可见徐悲鸿对他的评价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非常之高。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x0dx0ax0dx0a  说来不可思议,齐白石五十多岁时,初入京城,深感“居大不易”,一时间,这位山民老艺术家还进不了某些封闭的小圈子。有一次,他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由于穿著普通,又无贵友周旋,被人冷落一旁,很是受窘,暗悔不该贸然赴会,自讨没趣。齐白石正在留与走两难之际,大明星梅兰芳姗姗而至,对他十分恭敬,寒暄了好一会儿,总算将白石老人已丢出去的面子给圆了回来。归家后,齐白石出于感激,很用心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赠送给梅兰芳,题诗中有这样两句:“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齐白石当时的画名既受限,画价也才每幅两块银元,比那些徒有虚名的画家的润格低了一半。后来,识货的荣宝斋老板实在不好意思了,自动将他的画价提高了两倍。陈师曾古道热肠,将齐白石的国画带到日本开了个画展,经他妙语鼓吹,加之日本人对中国画素具眼力,展出的那些画作竟卖得天价,这不仅使齐白石名动海外,掉转头杀回马枪,也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陈师曾的知遇之恩,齐白石充满感激,终生难忘。陈师曾英年早逝后,他写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纪念这位才高命薄的朋友:x0dx0ax0dx0a  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x0dx0ax0dx0a  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x0dx0ax0dx0a  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x0dx0ax0dx0a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x0dx0ax0dx0a  我言君自知,九原勿相昧。x0dx0ax0dx0a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这位知己还是无双的国士呢?不用说,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1917年8月,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有不够满意之处,他也会讲出自己的看法。六年间(1917——1923),两位艺术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彼此的心灵曾作过一次又一次高峰对话,可惜春花委地无人收,珠玉般的咳唾都已随风飘逝了。x0dx0ax0dx0a  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这种蟒蛇蜕老皮的苦乐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x0dx0ax0dx0a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x0dx0ax0dx0a  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x0dx0ax0dx0a  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他最欣赏最喜欢的画家有徐渭(青藤)、石涛(原济)、八大山人(雪个)、黄慎(瘿瓢)、吴昌硕(缶庐)等人,都属于艺术个性鲜明,反对墨守成规,能别开生面的丹青巨擘。齐白石骨子里十分高傲,却也写过对前辈大师心悦诚服以至于五体投地的诗:x0dx0ax0dx0a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x0dx0ax0dx0a  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x0dx0ax0dx0a  愿作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是清初的大画家郑板桥,郑板桥曾刻一印,印文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不啻要作青藤门下的“走狗”,还要作八大山人与缶庐门下的“走狗”,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够辛苦的,可他心甘情愿。我想,在冥府之中,齐白石见到徐渭、朱耷和吴昌硕,执意要拜他们为师,只怕那三位前辈高手都逊不敢当,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折杀老夫”的话来。x0dx0ax0dx0a  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正如狂风骤雨之既逝,只有霁月清风耳。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烈火燃烧,云光灿烂,极尽美观。”那么白石老人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我倒要看看他怎样不合时宜。x0dx0ax0dx0a  最值得一说的,便是他敝屣尊荣。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想都不必想,伸手抓住就行。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夏寿田是个大好人,还要给他捐个县官当当,又因齐老弟没有搜刮地皮的兴趣而作罢。在齐白石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不慕官禄,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确实在彼(艺术)不在此(官俸),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这位山民老艺术家同情一切弱者,悲悯及于虫蚁,平生最看不起的是墨墨浑浑的官场中人,他多次用画、用诗揶揄嘲讽那些大耳阔面、好作蟹行的老爷们,其代表作《不倒翁》更是滑稽万状,一副志得意满的草包样子,活该被齐白石的谑语重重刮上几个耳光:x0dx0ax0dx0a  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x0dx0ax0dx0a  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x0dx0ax0dx0a  一生自食其力的人是可以冷眼看官场的。潇洒的唐(伯虎)解元断了仕进之念后曾作诗自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富贵不种田。闲来写就丹青卖,不使人间造业钱。”四百多年后,同调者齐白石则发出了更自豪的声音。细想来,他们在艺海中遨游,那种纯净的乐趣、不受玷染的情操和自由自在的心境,确然是那些虚伪其身、厚黑其心的官老爷所无法拥有的,纵然胸怀残余,这些“仓鼠”也会尽快加以抹煞。齐白石从晚清一路走来,穿越了民国的沼泽,纵览无穷世象,仍然傲对强梁,无半分攀结的媚态,倒是以处身清白,自食其力,不刮民脂民膏为至上光荣:x0dx0ax0dx0a  何用高官为世豪,雕虫垂老不辞劳。x0dx0ax0dx0a  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x0dx0ax0dx0a  啮到齿摇非禄俸,力能自食非民膏。x0dx0ax0dx0a  眼昏未瞎手犹在,自笑长安作老饕。x0dx0ax0dx0a  齐白石一生俭朴,于银钱事不肯信任旁人,他总疑心这世间马面牛头无所不在。“因为人少鬼多,所以处世对人,总不放心。即家中一切琐务,亦由其自己处理,甚至对油盐酱醋茶叶米面,自己经营,菜蔬劈柴笔墨纸张,自己购买,门窗箱柜钥匙,自己管理。此种生活之烦苦,在他人以为可厌恶,在先生以为有趣味。”(王森然《齐璜先生评传》)然而,他的精明确实有限,骗子的额头又没黥字,自然防不胜防,他受骗上当不止一次两次。曾有人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他在香港卖画,三言两语就轻而易举地哄走了他亲笔订下的润格,他很开心,殊不知那人更开心,回去正好借此公开地卖假画。齐白石的大弟子李苦禅先生曾撰文揭过恩师的“短”:x0dx0ax0dx0a  “齐老师对于艺术之外的事都很‘傻’,常受人骗。那时因国家动荡,钞票骤然变成废纸乃是常事,齐老师不知丢了多少血汗钱,才想到要买黄金。他不瞒我,让我看买来的黄金,我很吃惊:‘金子还有绿色的吗?’老师明知又吃了亏,还不敢声张,生怕惹祸。真是哑巴吃黄连,苦在肚里。”(《忆恩师白石翁二、三事》)x0dx0ax0dx0a  艺术家本是天真的,心如赤子,不通世事,倒也不足为奇。有一回,外宾参观他现场作画,一个个欢笑着叽里咕噜地赞美了一通,白石老人却不高兴,不为别的,就为洋人没翘大拇指!x0dx0ax0dx0a  齐白石衰年变法,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我想,一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白石老人敢于突变,而非渐变,在艺术风格上进行革命,就要冒“见光死”的危险。在一片讥嘲声中——有人甚至将他的诗作哂为“薛蟠体”——他居然轰轰烈烈地“活”了过来,这决非上天保佑,福大命大的结果,而是其天才的悟性和艺术家的实力征服了美惠三女神,因而从她们手中获取了灿灿然的金苹果。x0dx0ax0dx0a  我忽然想到满清王朝也曾衰年变法,可是“百日维新”却只留下腥风血雨的印记。在中国历史上,变法总是不受欢迎,很难成功的,所以吾国吾民在几千年里都积弱积贫积愚积昧,不断受外寇侵凌,受内盗剽掠。你当然可以振振有词地说,政治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前者是群体行为,后者是个体劳动,这话不假。但即算是在文学艺术上吧,衰年变法也罕见成功的范例,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x0dx0ax0dx0a  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它至少证明了一点,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在我看来,齐白石暮年所获得的由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只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x0dx0ax0dx0a  然而,也有人善意地指出,在1953年12月,齐白石以九十岁高龄,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为东北博物馆书写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文,不知那是不是一位大艺术家的份内事?我想,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已没有标准答案,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当时他心里高兴,就提笔写了,事情就这么简单,你大可不必将那幅字视为稀世奇珍,权且当作纯粹的历史活页去看,如果你悟性够好,眼力也不赖,说不定能从字缝里看出别的字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0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