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王禀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公元959年,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年纪轻轻就一病而亡,他儿子柴宗训年仅6岁,继位登基当上后周皇帝,符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幼帝治理国事。周世宗之死,后周文武百官一时群龙无首,一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权有了觊觎之心,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周世宗柴荣生前对赵匡胤视为心腹,但在诱惑力巨大的皇位面前,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野心勃勃的赵匡胤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赵匡胤如愿以偿当上皇帝,但却并不安心。正所谓做贼心虚,他最担心的是,部下的武将有样学样,也给他来个“陈桥兵变”取而代之。这种心态,从此成为北宋皇帝的“遗传心病”,片刻不能释怀。
从此为了防止这种局面出现,北宋皇帝们处心积虑,费尽心机,采取种种措施,对武将集团进行打压和监管。概括而言,宋朝皇帝最常用的手段是“将从中御”和“以文制武”。
所谓“将从中御”,是指武将带兵出征,所有作战计划和军事行动,必须上报皇帝,经过批准方可实施,不得自专。皇帝还在军中派遣亲信大臣或者宦官担任监军,随时监控武将一举一动。监军有凌驾于武将之上的绝对权威,可以对武将的进退行动横加干涉,武将必须听从。
所谓“以文制武”,是指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枢密院,主要负责人全部由文官担任。武将只能俯首帖耳接受调动,仅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调动军队、任免武将、出兵征伐,大权全部归枢密院掌控,武将很难进入决策高层。
宋朝皇帝的重文抑武之道,固然有效防止了武将叛乱,但也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副作用。宋朝武将长期处于被刻意打压防范的低下地位,既无尊严也无实权,被层层清规戒律捆住手脚,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无所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结果宋朝的对外战争连遭败绩,立国167年,几乎被外国欺压167年,堂堂天朝大国,被迫向周边小国交纳岁币换取和平,辽国、西夏、金国,都让宋朝瑟瑟发抖,令人叹息。
时势造英雄。北宋覆灭时的靖康之变中,宋朝终于有个血性汉子站了出来,给大宋保住最后一点尊严。金国灭掉辽国后,很快与宋朝翻脸,宋金战争爆发。靖康年间,金国调集15万人马,兵分两路挺进中原,东路军直扑北宋都城开封,一路斩关夺隘势如破竹,很快推进到开封城下。
西路金兵却遇到了大麻烦。西路金兵的目标是山西重镇并州,也就是太原。谁知在并州城下结结实实吃了大亏。并州宋军守将名叫王禀,祖籍河南开封。历任宋朝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步军统制、宣抚司都统制之职,是宋朝权奸童贯的老部下,先后参加了平定方腊、宋辽战争等重大战役。
王禀勇武善战,更兼对宋朝忠心耿耿。金军包围并州后,王禀日夜坚守城头,修缮城池,督造守城器械,组织军民布置防务,把太原打造成金城汤池。在金国人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疯狂进攻中,王禀始终心如铁石,站立城头死战不退,让金兵折戟沉沙,寸步难进。
金国主将完颜宗翰眼见强攻无效,只得改为长围久困,在并州城外挖掘绵延数十里壕沟,切断城内外联系,让王禀陷入粮尽援绝的绝境。但王禀毫无惧色,他一面加强防务,一面想尽办法筹集粮草,勉力支撑。
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守卫战,并州城中最终粮草耗尽,守军伤亡殆尽。靖康元年九月十三,并州城终于被金兵攻破。王禀依旧勇气百倍,带领亲兵与金兵展开巷战,直至手下全部战死,王禀也身负重伤无力再战,他怀抱太宗皇帝画像,投河而死,终年五十九岁。
王禀的忠义勇烈,堪称古今军人楷模。如果宋朝武将都具有王禀那样的决心和血性,北宋又岂会亡于敌国铁蹄之下。王禀也成为宋朝末日的最后一抹亮色,给宋朝保住最后一点尊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