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杀死魏延的凶手是谁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15:04:30

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杀死魏延的凶手是谁

还不知道:魏延是怎么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正史中魏延是怎么死的,先要弄清楚魏延是怎么活的,他是三国历史中最为后世所低看的将领。魏延的死,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

魏延是刘备荆州集团的骨干,当刘备还在荆州忽悠刘表,联盟孙权的时候,魏延就是刘备帐下的一员偏将,此时的魏延并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

赤壁之战,刘备占领了荆州,有了自己的大本营,经营了好几年,受同为汉室宗亲刘璋邀请,入川对付汉中的张鲁,刘备抓住了这次机会,率军入川,魏延此时已经作为了入川的重要将领了。

到了益州,刘备前方抗击张鲁,刘璋却对刘备不放心了,其实谁也不会放心引狼入室,刘璋对刘备突然发动了军事行动,又是魏延和张飞力挽狂澜,打败了益州的冷苞、张任、吴懿(后投降刘备成为蜀汉主要将领),并率军包围了成都,顺利的为刘备拿下了益州。

刘备占领了益州,并一举攻占了张鲁的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却把治所定在了成都,汉中是个极为重要的地区,不但是蜀汉的西北门户,更是重要的产粮大区。

汉中需要得力的将领镇守,当时刘备手下能够具备镇守一方,且深得刘备信任的将领不超过五人,排名第一的是关羽,能力强,有盛名,与刘备亲如兄弟,但是关羽要镇守刘备的根据地荆州。

剩下的人之中,就是张飞最为合适,大家都认为刘备会派遣张飞镇守汉中,但是刘备却出人意料的派遣当时只是个牙门将军的魏延镇守汉中,并封之为镇北将军。

魏延镇守汉中长达十多年,汉中坚若磐石,无论是曹魏大军小队前来,都被魏延挫败,汉中不但成了蜀汉最为坚强的门户,更是能够为成都提供物质支持,甚至部分兵源都在汉中招募。

刘备死后,介于魏延的重要性和建立的功勋,后主刘禅封魏延为都亭候,此时荆州已经被东吴占领了,蜀汉的两大门户只有汉中依然毫发无损,这不得不说魏延在治理郡县和军事对抗方面比关羽还要强大。

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屡次发动对魏的北伐战争,每次都是以汉中为基地进行军事行动,而且每次都以魏延汉中大军为骨干,但诸葛亮却从来只把魏延当作一般的将军看待,并没有发挥魏延的军事才能。

魏延在诸葛亮帐下没有受到重用,甚至是降级使用,有时候军中地位还不如王平、赵云等人,这是有原因的。

魏延此人能力强,但是脾气也大,脾气大就容易得罪人,关键是他常年驻守汉中,与蜀汉朝中众臣关系很一般,甚至连同为荆州派的诸葛亮、赵云等人都交往不深,更别说刘备定都成都后益州那帮新贵了。

魏延就死在他的性格上。

由于长期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同,所有的军事行动魏延仅仅只是一个战略执行者,这大大的损伤了魏延的自尊心和认同感,当诸葛亮死后,魏延彻底爆发,魏延认为,既然诸葛亮死了,北伐事业理应由他来主持。

按照当时的能力以及魏延主政汉中的经历以及魏延的军事才华来看,也只有魏延能够继任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但诸葛亮临死的后世安排是撤军成都,由长史杨仪领军。

这就没意思了,北伐是军政大事,居然把这样重要的举国战略交给一个长史,更何况杨仪几次都与魏延发生严重的冲突,诸葛亮的这种安排简直就是愚蠢。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杨仪组织撤军后,魏延率军追上杨仪,烧掉栈道,期望夺回军队控制权,重新组织北伐,杨仪与魏延对峙,并同时上表后主刘禅说对方谋反。

成都的刘禅不是昏君,他明白魏延不可能谋反,这里面一定有误会,他召开朝议讨论此事,发现群臣都支持杨仪,这个时候魏延的人缘差就凸显出来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当然,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诸葛亮死后,主持朝政的是蒋琬,而杨仪是蒋琬推荐的,这就要了魏延的命了,蒋琬不能说杨仪的不是吧,他也怕受牵连。

刘禅依然没有对魏延作出谋反的定义,只是下旨进行调查,刘禅的圣旨没到,魏延已经死了。

魏延的死和《三国演义》里面查不到,只是没有那么传奇,魏延率军挡住杨仪大军后,杨仪阵前斥责魏延士兵,诸葛丞相刚死,尸骨未寒,你们怎么如此?诸葛亮的声望太高,士兵们就放下了武器,魏延只能带着儿子逃跑回了汉中,怎料到杨仪派遣马岱前往汉中,趁机杀了魏延,并斩其首级送到杨仪面前。

杨仪对魏延的首级进行了百般的羞辱,并下令杀其三族,在未经过皇帝下旨,杨仪敢杀朝中重臣,他的胆子太大。

其实真正想谋反投魏的是杨仪,他回到成都后,因罪免官,对人常说,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率军降魏。

魏延之死,其实主要凶手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临死安排导致了杨仪与魏延的私怨升级,甚至差点引发内讧,造成了蜀汉最后的名将魏延身死,导致最后汉中丢失,朝中再无军事大才。

在正史中的魏延,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三国演义中,武将战死沙场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如关羽、颜良、文丑、典韦、孙坚等人,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不是被敌人杀死的,他是被自己人所杀的,他就是魏延。演义中,魏延刚归顺刘备时,就被诸葛亮猜忌,认为其脑后长有反骨,迟早会反叛。诸葛亮在临终前,安排马岱潜伏在魏延身边,在关键时刻给予其致命一击。



然而,在正史上,魏延被称之为蜀汉的“血肉长城”,受到长史杨仪的迫害而亡。世人读了这一段,不禁感慨魏延之死,乃是蜀汉“长城”之殇,令人潸然泪下。

魏延不愧为蜀汉的“血肉长城”

魏延是最早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将领之一,他任劳任怨,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每次都是第一个突破敌人阵地,夺得头功的。尤其是汉中之战后,魏延因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在庆功宴上,酒过三巡之后,汉中王刘备询问新上任的汉中太守魏延,汉中时益州门户,你打算怎么镇守汉中啊。



魏延思考一番后,起身向刘备行礼,回答道:“大王大可放心,我早已想好了汉中防守策略。我计划采用重门之策,层层设防,在外围多设置据点。如果曹操亲率全国之兵来袭,我保证能够守得住,最少守几个月没啥问题,如果曹操只是派一员上将带领十万大军来袭,我就可以解决了,不劳大王费心了。”

说实话,魏延的口气有点大,他目中无人,认为地大物博的中原无人,没人能够和其抗衡。此时的魏延,还是一个年轻将领,和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相比,差得太远了。



然而,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并没有说大话。在魏延坐镇汉中的十几年间,曹魏连汉中的大门也没攻破,为蜀汉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反观荆州,由于守将关羽盲目北伐,进退失据,遭到曹操和孙权两方夹攻,最终败走麦城,折戟临沮。

关羽个人生死事小,丢失荆州根据地事大。荆州丢失后,刘备集团陷于被动,导致诸葛亮五次北伐无功而返。而魏延镇守的汉中固若金汤,与关羽的荆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魏延是蜀汉真正的“长城”,是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血肉长城”。



“血肉长城”之殇

像魏延这样一个和平时期坐镇边疆,战争时期冲锋陷阵的大将,结局却令人潸然泪下。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大胆的“子午谷奇谋”,遭到了谨慎的诸葛亮的否决。魏延也没表示什么不满,该干嘛干嘛,继续为恢复汉室江山的事业奋斗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前锋。在蜀汉对曹魏大军取得一系列战果的情况下,丞相诸葛亮却病倒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在中军大帐的长史杨仪掌握了军事大权,这一点令魏延感到不安。原来魏延和杨仪素来不和,诸葛亮在世时,还勉强相处,现在丞相病逝,两人的矛盾全面爆发。



论军事造诣,和马谡一个级别的杨仪自然不是久经战阵的魏延敌手,论军队战斗力,魏延是诸葛亮病逝后数一数二的大将。如果魏延不考虑蜀军的火并消耗,和杨仪争权,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然而,魏延心慈手软了,他不想为了一己之私,造成蜀军的内耗。他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想和杨仪火并。

据裴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将兵权托付给魏延。此时,魏延的死敌杨仪害怕魏延掌权后,公报私仇,加害自己,因此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他还号召费祎、王平、姜维、马岱等人发兵攻之。魏延从内心讲,不想和杨仪对战,所以只逃不战。而杨仪却不依不饶,派出大部队追杀魏延,赶到汉中,将蜀汉长城魏延斩杀。



《魏略》: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魏延被杀之后,杨仪还不放过其遗体,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还大骂道:“庸奴,看你还怎么作恶。”对于魏延之死,历史上好多名人都是报以同情心的,如元朝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写的是魏延企图夺取军权而被被马岱所杀,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里面有很多不实的情节。



那么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记载的魏延是如何死的呢,原文如下: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意思就是说,魏延与他的儿子,手下等几人逃亡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杀,马岱追上后杀掉魏延,并砍下脑袋交给杨仪,杨仪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做恶!”之后夷了魏延三族。


那么魏延为何要跑,为何又被杨仪所杀,诸葛亮死前又是否真的留下剿灭魏延的计策呢?其实这些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都能找到答案。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但绝对没有授予杨仪,姜维等人剿杀魏延的计策,原文是这么说的: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大意就是,诸葛亮定下撤军计划,由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那就不管他了,其余人自行撤退,改为姜维断后。



那么根据后来魏延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是非常了解魏延性格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下令斩杀魏延,这就说明,诸葛亮断定魏延也许会闹情绪但绝对不会反,当时蜀国人才稀缺,魏延智勇双全,是蜀国非常重要的大将,诸葛亮怎会临死前决定断掉蜀国一臂呢?

但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决定不管魏延了吗?大军走了,独自留下魏延,他不怕魏延投降曹魏吗?其实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了解魏延,他断定魏延不会反,如果大军撤退,魏延抗议无效,那么他魏延即便心中有万般不愿意最终也会跟着大部队走,事实上,魏延也确实这么做了。


虽然魏延也撤退了,但他很不满断后,至于原因,他是这么说的“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满诸葛亮的决定,而是不满杨仪,那么不满杨仪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率领部下先行南归还烧掉了杨仪等人的退路,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了,你如此行径怎会不引来杨仪等人的怨恨?不贻人口实呢?不仅如此,他还“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到了这里魏延和杨仪已经刀兵相见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升级为仇恨。


之后两人就纷纷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此时的后主刘禅年纪尚轻根本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只能问身边的人,结果就是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大家都担保杨仪是忠臣,魏延是反臣,就这样魏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手下也便作鸟兽散,魏延自知败局已定,只能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跑去汉中。



那么,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魏延的表现来看,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魏延都未曾真正想过谋反,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只针对一个人,就是杨仪。


所以我们就要分析魏延为何对杨仪不满呢?其实《蜀书》里也有过解释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极善养兵,用兵,且勇猛过人,但性子也很孤傲,所以手下的人都不愿与他争执,纷纷对他敬而远之,只有杨仪从来不会宽让他,这令他很生气,所以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后来诸葛亮死后,他又愤愤不平的说“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说明了魏延是非常瞧不起杨仪的。


与杨仪的关系不好,又要受制于杨仪,这对性情孤傲,目中无人的魏延来说根本忍受不了,甚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他才会处处与杨仪过不去,而杨仪虽然是文官,但也不是好惹的,逮着机会就杀了魏延,还夷其三族,所以说,文化人生气起来也很严重。


还是要引以为戒,避免历史重演啊!

历史上魏延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

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扩展资料:

《三国志》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

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

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9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