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帝自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在看关于帝王的古装剧或者古装电影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那些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往往有好多不同的自称,譬如“朕”、“孤”、“寡人”等等。那么,这些称谓到底是怎么来的,分别又代表着什么含义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朕
朕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皇帝的自称。但实际上“朕”这个自称原来并非是皇帝的专属,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不分贵贱,人人都能用的。但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之后,“朕”就成了皇帝的专属自称了。除了皇帝,谁也无权使用了。谁再敢自称“朕”那就是僭越了,是要被杀头的。
二、寡人
寡人其实是“寡德之人”的意思。应该算是皇帝自谦的一种自称,但这个自称可就不仅仅是皇帝可以用了,古代王侯都是可以用的。尤其是在先秦时代,诸侯们一般都以“寡人”自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甚至连士大夫或者诸侯夫人也都有使用“寡人”这个自称的权利。但是到了唐朝以后,“寡人”也成了皇帝才能拥有的自称了。
三、孤
孤和寡人意思差不多,都是一种谦称。一般说某人“称孤道寡”,也就意味着他做皇帝了。此外还有“孤家寡人”一说,现在的意思虽然是意味着某人被孤立,但实际上在古代,“孤家寡人”那就是皇帝。但在春秋时期,“孤”和“寡人”的意义还是有所分别的。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界限也逐渐模糊了。孤和寡人,都成了帝王的专属品。
四、予
予这个自称不怎么常见。大多是用于皇帝对先王或者长辈的自称。在先秦时期使用较为普遍。秦汉之后,就不再常用了。但是“予”还有另外一个使用场景,那就是天子居丧期间,也是自称“予”。
五、不毂
不毂又称不谷,比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这本来是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但是随着周朝王室的衰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崛起,诸侯霸主也敢僭越使用了。这个自称就失去了它辉煌的光环了。秦朝之后,这个自称也就被“朕”所取而代之了。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为何称为“皇”和“帝”呢??
《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吴大澄《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
“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了秦王朝的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嬴政为了彰示自己功过三皇、德盖五帝,便以“皇帝”来自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迄至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均沿用“皇帝”作为君主的专用称呼,前后达两千余年。?
封建君主除了“皇帝”这个称呼之外,还有许多专门的替代称呼,现分类列举如下:?
一 皇帝的自称
朕:“朕”这个称呼在上古时,是很普遍的自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尚书·皋陶谟》:“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尔雅·释诂》:“朕,身也。”郭璞注:“上古贵贱皆自称朕。”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群臣在议尊号时,李斯等人建议“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此以后,这个贵贱通用的称呼便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了。?
孤: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注:“孤、寡,人君之谦称也。”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
寡: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见上条引《吕氏春秋·君守》及注。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孤寡:古代君王的谦称,含义与上两条一样。《战国策·齐四》:“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寡人:原是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左传·隐公三年》:“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民不加多。”朱熹注:“寡人,诸侯之称,言寡德之人也。”自唐代之后,“寡人”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自称。?
以上几种皇帝的自称,原本都不是皇帝的专有名词,皇帝真正的专门自称是“予一人”。《尚书·汤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礼记·玉藻》:“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孔颖达疏:“予,我也。自谓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人,与物不殊,故自谦损。”也有称“余一人”的,《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丘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在位。”但“予(余)一人”这个最正统的皇帝的自称,皇帝在讲话的时候却极少使用,史书上也少有记载。?
另外,还有一个自称“予小子”,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尚书·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这是商王太甲的自称。《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遭家不造。”这是周成王的自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
二 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陛下:原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韩非子·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汉蔡邕《独断·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
万岁:原为古人饮酒上寿之祝词,上下通用。《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于见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汉书·武帝纪》:“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汉书·韩棱传》:“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自汉武帝后,“万岁”一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名词。?
上:这是一个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管子·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纪第十二。”今上,指的是汉武帝。?
上主:指贤明的君主。《汉书·谷永传》:“臣闻上主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
皇上:臣下对皇帝的称呼。晋陆机诗《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圣上:臣下对皇帝的称呼。汉孟坚《东都赋》:“于是圣上覩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晋书·周浚传》附周馥上书:“虽圣上神听,元辅贤明,……未若相土迁宅,以享永祚。”?
圣:对皇帝的尊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刻石:“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凡有关帝王及王朝的事物均冠以圣,如圣主、圣旨等。?
圣人:对皇帝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唐王建诗《宫词》:“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先须属内监。”?
官:对皇帝的敬称。如晋石鉴称其君赵太祖石虎(见《晋书·石季龙载记下》)、南朝齐荀伯玉称齐高帝萧道成(见《南齐书·本传》)皆曰官。?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而称之。”?
县官:西汉时对皇帝的称谓。《史记·绛侯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国家:东汉时对皇帝的称谓。《后汉书·祭祀志》:“二月,上至奉高。”注引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礼记》:“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到了晋代仍然沿袭这种称呼,《晋书·陶侃传》:“侃厉声色曰:国家年小,不出胸怀。”这里的“国家”就是指晋成帝司马衍。?
国主:一国的君主。《文选·李少卿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三国志·董卓传》:“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允责邕曰: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受天诛,而更嗟痛乎?”?
至尊:对皇帝的尊称。《汉书·礼乐志》:“舞人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唐李白《赠宣城太守悦》:“赤县扬雷声,强项闻至尊。”?
君王:古时对帝王的一种称呼。《诗经·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君人:指皇帝或国君。《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宋王圮《元民邑众尊胜幢赞》:“自荷吾皇覆育之恩,君人安抚之惠。”?
皇后:指君主。皇,大;后,君。《尚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孔传:“大君成王言凭玉几,所道称扬终命。”?
王后:指君主。《诗经·大雅》:“遹追来孝,王后烝哉。”传:“后,君也。”?
王主:指有王者德行的君主。《管子·法言》:“钓利之君,无王主焉。”注:“王主,必废义而取利。”?
官里:指皇帝,犹言官家。元周密《武林旧事》:“是日,官里大醉,申后宣逍遥子入便门升辇还内。”元乔孟符《金钱记》:“谁不知开元官里好奢华,眼见的翠盘香冷霓裳罢。”?
圣历:指皇帝。南朝粱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方今圣历钦明,天下乐业。”唐刘良注:“圣历,谓天子也。”。?
天:晋时对皇帝的称呼。古时以“天次之序”比附伦常关系,以天为至高的尊称,所以称君为“天”。《左传·宣公四年》:“君,天也。”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授,谓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天子。《诗经·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
天王:先秦时天王专指周天子。《春秋·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清顾炎武《日知录·天王》:“《尚书》之文,但称王,《春秋》则曰天王,以当时楚、吴、徐、越僭称王,故加天以别之也。”后来,天王也用以泛指皇帝。唐杜甫《忆昔二首》之一:“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天辟:指皇帝。《汉书·五行志中》:天辟恶之。”注:“如淳曰:天辟,谓天子也。师古曰:辟音壁。”?
天可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对其君主称“可汗”,唐太宗贞观四年,西北各族君长请太宗为天可汗,表示拥戴。后凡唐王朝给予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皆称皇帝“天可汗”。?
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因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皇帝的代称。《史记·刘敬传》:“即日车驾西都关中。”《汉书·高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不敢指斥也。”?
乘舆:原来指皇帝或诸候所用的车舆。汉贾谊《新书·等齐》:“天子车曰乘舆,诸候车曰乘舆。乘舆,等也。”后来,被用作皇帝的代称。汉蔡邕《独断》:“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托之于乘舆……或谓之车驾。”汉班固《东都赋》:“礼官整仪,乘舆乃出。”?
六龙:皇帝车驾的六匹马,马八尺称龙,因称六龙。用以借指皇帝。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飞龙:借指皇帝,喻其居高位而临下,如飞龙在天。《易经·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唐张愿《著作郎张漪墓志》:“翼戴飞龙,肃清天下。”?
九五之尊:源于《易经·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大。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九字是个位数中最大的,五是个位的中间数,古人特别喜爱九、五这两个数字。术数家说九五这一卦是人君的象征,因而称帝位为九五之尊。?
人主:指君王、皇帝。《管子·权修》:“民贱其服爵,则人主不尊。”《后汉书·班固传》:“肇命人主,五德初始。”注:“人主,谓天子也。”
衮职:借指帝王。《诗经·大雅》;“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疏:“衮职,实王职也。不言王而言衮,不敢指斥而言,犹律谓天子为乘舆也”。
天家:指皇帝,汉蔡邕《独断》:“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后汉书·曹节传》:“车马服玩,拟于天家。”?
宅家:宫中对皇帝的称呼。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汉蔡邕《独断》:“亲近侍从称曰大家,百官小吏称曰天家。”《新唐书·李辅国传》:“辅国谓帝曰:大家弟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初令宫人宣勅示王后,后曰:愿大家万岁,昭仪长承恩泽,死吾分也。”
三、皇帝的其他称谓
天囚:对皇帝的蔑称。汉何休《公羊传集解序》:“以无为有。”唐徐彦疏:“解云:《公羊》经传本无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大行:古时称初死的皇帝。《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李贤注引韦昭曰:“大行者,不及之辞也。天子崩,未有谥,故称大行也。”或谓《逸周书·谥法》:“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天子新崩称大行,言其有大德行,当受大名。?
宋朝时,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神宗为神祖,称仁宗为仁庙等。?另据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宋朝还习以陵寝之名为皇帝之别称。如仁宗称昭陵,神宗称裕陵等。?
明、清之际,习以年号作为皇帝的别称。如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
除以上所述称谓外,皇帝的别称还有云官、驾、衮、上帝、上皇、大王、皇王、大君、王公、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等。
古代帝王对自己的称呼有朕、寡人、孤、予一人等,“寡人”和“孤”这两个称谓原本是诸侯国和小国的君主的自称,有谦卑的含义,后来都逐渐演变成为皇帝和君王对自己的谦称。
1、朕
皇帝都怎么称呼自己,除了朕,还有寡人、孤、不谷、予一人等等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2、寡人
皇帝都怎么称呼自己,除了朕,还有寡人、孤、不谷、予一人等等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如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
3、孤
皇帝都怎么称呼自己,除了朕,还有寡人、孤、不谷、予一人等等古代王侯的自称。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死后都有几种称呼的形式,分别为谥号,庙号和年号。
从周朝开始,对于帝王的称呼采用的是谥号,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当然秦朝时中断)。谥号是在帝王和贵族死后,由大臣和王族根据这位皇帝的一生的作为给予的一种评价,常常是用一个字概括,也有用两个字的称之为“……帝”如周武王等,而汉朝讲究以孝义治天下,因此在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都会加一个“孝”字,如汉文帝应该是被成为汉孝文帝。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所有的谥号也都是两个字的。并且谥号也分为三种,善谥,比如说文,景,武之类的,平谥,比如哀,闵之类的,恶谥,比如炀。各种谥法在《逸周书 谥法解》中都有记载。
当时并不是每一位皇帝在死后都可以将他的灵位供奉于祖庙的。只有能够进入祖庙的皇帝才会有一个庙号,称之为“……宗”,例如汉文帝就被称之为“汉太宗”,而汉武帝居然没有能够进入祖庙,所以他甚至都没有宗的称号。
再说年号,这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一种方式,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之前的皇帝都是没有年号的,而之后的皇帝,直到明清前,每一位都不一定仅仅有一个年号,而且有些帝王的年号都是相同的。其中用的少的就一个,比如唐太宗的年号就是“贞观”,而多的十几个,比如武则天她的年号就将近二十个。
从上面来看,从周朝开始一直到隋朝,可以不重复的,都可以找到称呼的,很简洁的就是用谥号,即“……帝”来称呼帝王。
当然秦朝是个例外,秦始皇认为大臣在死后议论先帝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因此他废除了谥号制度,采用数字,即自己称始皇帝,后世为二世,三世,一直排下去。
到了唐朝事情出现了变化,首先是每位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不利于直接称呼,而同时每位皇帝都可以进入祖庙,拥有自己的庙号,庙号都是一个字的,于是人们开始使用庙号来称呼皇帝。当然这还是有意外情况,如明朝的景泰帝,就没有进入祖庙,被称之为了“帝”。
到了明清时期,每位皇帝都只拥有了一个年号(也有例外,明英宗和皇太极都有两个年号),同时发行印有自己年号的铜钱在市面上流通,比如“乾隆通宝”等等。因此民间老百姓开始使用年号去称呼皇帝,慢慢的这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就成为了我们经常看到的年号称呼法。
皇帝的称谓有很多,尤其是在朝代变更之后。而且即使是同一朝代,皇帝对自己的自称和别人对他的称谓也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最常听到的也最爱模仿的就是朕这个字。例如总有刁民想害朕。因为大多数电视剧里面的皇帝也是这么称呼自己的。比如,朕今日想去御花园走走。这句话,一定是出自皇上之嘴。因为除了皇上,没人敢称朕。
皇帝这个称谓始于秦朝。也从那以后一直流传了很多年。而且陛下这个词也是秦朝以后广泛使用的。是对皇帝的尊称。只能说秦始皇虽有暴政,但是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其次,先皇这个词我们也总能听到。但是根据自己所看的电视剧情节就能知道,先皇指的是上一个皇帝。而且一般指已经去世的皇帝。所以,这个词大多数出现在回忆里面。
万岁也是对皇上的一个称谓。寓意着皇上能够身体健康,有很长的寿命治理国家。这个称谓多出现在早朝和参见皇上的时候。也有一些皇帝身边的人会亲切的称呼皇帝为万岁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