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钦差大臣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清时期,朝廷都有派遣钦差到地方处理临时事务的惯例。清朝尤其频繁,所以清朝对钦差大臣的规定也较为完善。跟一般官职不同,钦差大臣是朝廷临时加派的职位,他们处理事务后,就会被裁撤。当这些钦差大臣被派往地方后,他们跟地方官的关系就十分微妙。
清朝的时候,朝廷派遣钦差大臣,很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制约地方督抚的权力。在整个清朝历史中,地方督抚权力在不断扩张。
他们原本只是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二品官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总督挂衔从一品官职,巡抚也兼职成为正二品。它们不仅地位提高,权力也在增长。它们不仅真正获得实际意义上的地方军政大权,还将权力渗透到原本职权规定以外的领域。
它们逐渐拥有对州县官员的任免。如果任其发展,不受约束,督抚就拥有跟朝廷叫板的权力。朝廷一面缩短总督、巡抚的任期把他们调到不同地方任职,同时派出钦差大臣。
但派遣钦差大臣也分情况。一般情况下,如果地方出现重大刑事案件,朝廷担心地方官互相勾连,不能秉公处理,往往会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同治年间的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地方官徇私枉法,屈打成招,犯人蒙冤。
杨乃武家人喊冤,通过关系,终于说动军机大臣翁同龢和慈禧重审此案。朝廷担心地方官再度勾结,所以委派浙江学政胡瑞澜担任钦差大臣重申此案。
除了重大案件外,遇到赈济灾荒、修建工程等事务,也是朝廷常派遣钦差大臣。因为这些事情最容易引起贪污。但这些都不是固定,只有巡视军队成为钦差大臣的常例。《钦差大臣巡阅各省营伍例》对于钦差大臣如何巡视军队,都有明确规定。
为了让钦差大臣可以更好执行朝廷指令,清朝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但是,钦差大臣本身是根据临时任务设置的,所以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力本身并不固定。有一些钦差大臣只是巡视监察,看看地方上是不是有人贪污腐败。一般来说,他们不会太多直接干预地方其他日常事务。
对于朝廷来说,钦差大臣本身是临时派遣的官职,在清朝法律当中,除了巡视军营时,对钦察大臣有较为明确的条例规定外,其余都是一些成例,没有明确完整的条款约束。
所以,这样很容易造成钦差大臣权力过大,不受约束,进而产生腐败等问题。即便他们不贪污,跟随在钦差大臣身边的“小钦差”,也很难避免。胡瑞澜以钦差大臣时,地方官就贿赂他的随行左右。
从另一个层面讲,如果地方事务都要依靠朝廷推动,不给地方官员职权的话,那整个朝廷也无法运转。地方官也会对钦差产生依赖。康熙就曾经说过:“督抚等不留心预防,及至地方有事,请皇上自能办理,岂谓之大臣乎。”
换句话说,钦差大臣更像是一种纠错制度,皇帝想要维持统治,还是要依靠原来规定下的制度。也就是总督、巡抚这些官员。所以,朝廷对于如何赋予钦差大臣的权力,会慎之又慎。
也有一些情况下,清朝也会授予钦差大臣调动军队的情况。这种就属于钦差大臣权力较大的情况。左宗棠就曾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指挥军务。这种情况下,钦差大臣在职权上就有指挥地方官的权力。
当然,无论钦差大臣权力大小,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皇帝对话的官员。监察御史还需要经过都察院,而钦差大臣如果愿意,可以把地方情况都上报皇帝。所以,地方官员常常拼命巴结,主动交出自己的权力。
乾隆年间,钦差大臣巡视军营的时候,军官们都主动出迎,花大笔银子来招待钦差。后来乾隆听闻后十分生气,认为派遣钦差大臣本来是为了提升军队战斗力,结果反倒成了新危害。所以,才给出钦差大臣出巡军营应该遵守的种种规定。
也就是说,钦差大臣的权力除了受到朝廷规定的职权影响,也受到自身品行才干的影响。胡瑞澜担任钦差大臣的时候,对刑名一无所知,才干平庸,又不肯任事。地方官表面恭顺,实际将他随意摆布,沦为傀儡一般的钦差大臣。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仍未翻案。如果后来不是刑部尚书桑春荣重新查验,这场冤案就要沉淀于牢狱中,化为尘埃。
总结而言,对于钦差大臣而言,虽然他们因为代表皇帝办事,地方官愿意主动巴结,交出权力。但是,更关键的因素在于皇帝是否授予他们指挥地方官的职权,以及他们的品行和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够发挥的职权。
这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大臣当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了。这四位名臣不但功劳显赫、事迹众多,甚至一些举措和理念事到如今仍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人们就将其并称为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那么,作为当时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一群人,他们当中谁的官职最高,去世之后又是谁的谥号最尊贵呢?
首先,我们先看看曾国藩,作为许多人口中中国"两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他的地位被拔高到了仅次于儒家始祖孔子、心学宗师王阳明的程度。
有一说一,曾国藩在为人处事上确实值得称道,他的品行和能力也得到了李鸿章、左宗棠、梁启超,甚至毛主席的高度认可,在晚清混沌的官场上,曾国藩显得与众不同,他也得以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都获得重用,甚至还有过十年连升十级的优异经历。
为官大半生,曾国藩最高曾当过直隶总督,但因为处理天津教案背负骂名而被派往南京避风头。
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接替被杀的马新贻成为了新任两江总督,而这也是他生前担任的最后官职。总督是清朝地方官的最大官职,执掌着一省或数省的最高军政大权,堪称封疆大吏,而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则大概是今天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在任两年后,曾国藩病死于任上,朝廷为之辍朝三日,赐谥号"文正"。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左宗棠,作为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他曾经历任闽浙、陕甘、两江三地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尽管左宗棠已经七十多岁,他还是主动请缨前往福建抗敌,这时,他的身份是"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因为钦差大臣只是临时职务,所以我们姑且将左宗棠的职位按照两江总督来算。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积劳成疾死于福州,朝廷追赐谥号为"文襄"。
和曾国藩、左宗棠相比,李鸿章身上的争议要多得多,因为他曾在列强侵占新疆时主张将其舍弃,还代表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然而,在另一方面,李鸿章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很多正面评价,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东方俾斯麦"。在整个官宦生涯中,李鸿章曾长期担任直隶总督,作为天子脚下的总督,这一职务被誉为"九大总督之首",地位最为显赫。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在被委派签订《辛丑条约》后吐血不止、饮食不进,不久后便病逝于北京。这次,朝廷不仅赐给李鸿章"文忠"的谥号,还下令在全国为其建祠十座,他也就成为了清朝唯一一位得以在京师设祠的汉族官员,这等殊荣是其它几位大臣所没有享有的。
提到张之洞,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会是他一手创办的"汉阳铁厂",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在推动清朝近代化方面也是立功颇多。在为官期间,张之洞曾多次被委任署理两广、湖广、两江总督,而宣统元年(1909)他去世后,被清廷赐予了和左宗棠一样的谥号——"文襄"。
总的来说,如果按照生涯最高官职来排名,曾国藩、李鸿章都曾经担任直隶总督,但后者当得更加稳定持久。甚至,当时的西方人见清朝大小事务都交给李鸿章处理,便采用了自己更加熟悉的称谓,将他叫做清国的总理。
左宗棠、张之洞官职相仿,但因为前者是实授而后者大多是署理,所以排名大概应当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最后才是张之洞。
至于谥号,在文正、文忠、文襄三个谥号当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文正。按照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能够被赐予文正这个谥号的人需要德才兼备,在人臣之位上做到极致。
北宋名臣司马光曾经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在此之后,文正便一直被视为等级最高的谥号,《明会典》中也将其列为第一。在清朝,文忠被视为仅次于文正,因此李鸿章的谥号是稍逊于曾国藩的,在他们二人之后,才是被赐谥文襄的左宗棠、张之洞二人。
?钦差大臣?中的?钦?就是皇帝的意思,钦差就是皇帝差派的大臣。这身份可是不得了,就相当于是代替皇帝外出办事了。?钦差大臣?不是一个常年都存在的职位,一般都是因为某个事情特派某人为钦差大臣。
等到事情一结束了,这个钦差大臣的职位也就免除了。那么需要派出钦差大臣的都是大事,要么就是彻查某个人,不然的话就是彻查某个事件,再不然的话就是走访某个地方。
总的来说,肯定是有些不对劲的地方,才会需要钦差大臣来办事。所以,古代如果某个地方迎来了钦差大臣,那么这个地方必然是有些不对劲的地方。首先,这个地方肯定是有办事不利的地方。
再者,皇帝就是因为多少有些不信任当地官员了,才又派出了钦差大臣来协助处理。说白了,就是来监督当地官员的。但凡有些什么纰漏,钦差大臣上报给皇帝,那么当地官员的乌纱帽也就不保了。
如果更严重一些,甚至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就这样的情况来看,当地的官员自然是害怕的。恨不得好吃好喝地供着,深怕有什么地方懈怠了,都指望着钦差大臣办完事情之后回到宫里,能够帮自己多多美言几句。
总的来说,需要派出钦差大臣的情况大概就是以下几种。第一,某个地方特别的腐败,派钦差大臣去当地查看以下。
第二,某个地方出现了重大的事件,比如说饥荒或者是有人想要起兵谋反之类的。第三,当地官员遇到了很棘手很难处理的案件,主动要求钦差大臣前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大宋开国宰相赵普,为何在历史上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