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魏延谋反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而其中最让人们惋惜的应该就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了,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完美的诠释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最高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而诸葛亮的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让很多人非常的惋惜。蜀国自此之后也走向了衰落,最后灭亡。
其中有一段历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就是诸葛亮去世了,但是魏延却并不愿意回到成都,而是要继续进攻魏国。最后魏延以谋反的罪名被杀死,对于这段历史,人们确实是议论纷纷,而其中确实也有值得争论的地方,比如魏延当时的三个行为就非常的让人疑惑,
第一点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当时的命令是让魏延断后,然后蜀国的大军缓缓的撤回蜀国。那么为什么魏延不听诸葛亮的命令撤退呢。魏延的这个行为应该是处于这样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魏延已经不是诸葛亮的遗令所能够控制的了,如果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可能会压制住魏延,但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去世了,而魏延的资历和功劳已经是蜀国最大的了。所以魏延认为自己应该继续去攻打魏国,而不是回到成都,。们也知道魏延和诸葛亮的意见是不相同的,诸葛亮曾经多次反对了魏延想要从子午道攻打魏国的建议。
第二点魏延让人疑惑的行为是,魏延当时为什么要烧掉栈道,魏延是打算谋反么?小编想,魏延应该是不打算谋反的。魏延烧掉了栈道,应该只是想要阻止杨仪的军队的行军道路,让自己能够先行赶回成都,因为魏延如果想要谋反的话,魏延应该是去进攻杨仪的军队才是。
第三点是魏延为什么往南走呢?当时的魏延已经被蜀国朝廷判定为谋反了,而魏延为什么还是要往南走呢?魏延为什么不去投奔北方的魏国呢?小编想当时的魏延可能还是对蜀国抱有希望的,认为朝中的大臣会有人替自己说话,或者是后主刘禅能够体谅到自己并非是真心谋反。这样的话,魏延逃到了南方还有一线生机,或许能够重新得到任用。但是魏延没有想到马岱会杀了自己,将自己的头颅送给了杨仪。
那么通过以上的三个行为,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惑,那么就是魏延到底想做什么呢?小编想魏延首先是想谋反的,也不是要投奔他国。魏延很有可能只是想要杀掉杨仪,魏延当时的做法可能也只是蜀国的内斗而已。因为我们都知道,魏延在蜀国的威望是非常高的,资格也很老,在刘备在位的时候就深受信任。所以魏延是不认可杨仪执掌蜀国的军队的,而且魏延和杨仪私底下的关系是非常的恶劣,诸葛亮曾经多次劝解,但是依然没有让两人重归于好,所以魏延当时可能也是怕杨仪回到成都之后,对自己有一些不利的行为,所以魏延才会着急的赶回成都抢占先机。
但是魏延确确实实是没有想到谋反的。因为当时魏延的做法确实也是没有错的,毕竟也是没有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取消了北伐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尽管这个人是诸葛亮。在魏延的眼里,诸葛亮也仅仅是比自己强一些而已,所以说魏延应该是被冤杀的,如果魏延还活着的话,蜀国在后来的战争中也不会那样的吃力,或许也还有着一线生机,蜀国还能够多生存一段时间。
严格来说,性格孤傲的魏延最后的确是因为谋反而被杀的,因为魏延当时的的确确是带兵攻打同盟的杨仪了,所以杨仪才会派兵镇压魏延的反叛,后来还让马岱追杀魏延,魏延也是在逃命过程中被马岱斩杀的。
虽然说魏延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诸葛亮其实并不信任魏延,所以一直没有特别重用魏延。后来诸葛亮知道自己病重,于是便下令让蜀汉大军撤退,其中杨仪等人是直接带兵撤退,而魏延则是负责善后。后来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让费祎去问魏延的意见并且说了蜀汉大军要撤退的事情,结果魏延听到要撤退就不乐意了,更何况是要给杨仪等人善后。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对同盟杨仪更加不满了,不仅常常故意带兵走到杨仪军队的前面,还总是毁掉自己军队走过的路,就是为了折腾杨仪。
杨仪与魏延本来就不和睦,所以杨仪便上书控告魏延,还说了魏延打算谋反。魏延得知此事以后也不甘示弱,也上书说杨仪才是要谋反的那个,不知所措的刘禅便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表示杨仪应该不会造反,反倒是魏延有造反的可能性,毕竟诸葛亮生前就说了魏延天生反骨。魏延得知此事以后十分生气,于是便直接带兵攻打杨仪了。
杨仪为了镇压魏延,于是便让手下的王平出马。王平对着魏延手下的士兵大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内讧??士兵们听了都惭愧地丢下了武器,魏延见状,只好带着自己的亲信逃走了。然而,杨仪哪里跟放过魏延呢?杨仪为了追捕魏延,便让武功高强的马岱去追,而魏延在逃难过程中被马岱斩杀了,而蜀汉给魏延定的罪名也正是?谋逆?。
魏延“谋反”被杀,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正史《三国志》中,只记载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发生内讧,并未定性为谋反。
一、魏延与杨仪内讧的始末
刘备在世时,魏延已经得到重视,曾被封为汉中太守,镇守蜀汉三大根据地之一的汉中。刘备死后,蜀国军事人才凋零殆尽,魏延作为硕果仅存的宿将,地位飞速上升,被刘禅封为南郑侯,获得“假节”大权,地位超越五虎将之一的赵云。
但魏延性情刚烈耿直,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与丞相诸葛亮关系不睦。魏延每次提出的意见建议,几乎都被诸葛亮否决,魏延为此对诸葛亮极为不满。诸葛亮临死前,召集主将面授机宜,安排身后之事,任命长史杨仪担任主帅统领三军,组织撤退。
魏延得知后非常愤怒,他声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悍然带领本部人马,脱离主力部队,率先动身南下返回汉中,并向刘禅上书,诉说自己的委屈。撤退途中,魏延把栈道烧断,以阻隔杨仪的部队。
杨仪带领人马,在南谷口追上魏延,双方发生混战。由于魏延部下将士不愿跟着他胡闹,于是纷纷阵前倒戈,作鸟兽散。魏延成了光棍司令,被马岱所杀。
二、魏延起兵只是为了争夺领导权,但自始至终并未谋反
根据《三国志》记载判断,魏延自始至终只是为了争夺领导权。他如果有心谋反,应该起兵北上投奔魏国才对,但事实上他却南下汉中回归蜀国。另外如果他想造反,也不必再向刘禅上书诉说委屈。因此魏延落下谋反罪名,是一桩历史冤案。
《三国演义》是一部极为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但确确实实冤枉了魏延。
魏延是蜀汉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可以说继关张马黄赵之后,他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猛将,以其智勇双全,为蜀汉的伐魏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的死却成为蜀汉乃至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没有之一。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头后生有反骨,诸葛亮预料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诸葛亮在五丈原濒死之时,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灭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说法因为《三国演义》而深入人心。然而,历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要弄清楚魏延之死的真相,首先必须要解决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那就是魏延到底有没有造反?或者说魏延有没有过谋反之心?我个人的观点是,魏延根本没有谋反之心,更何谈造反之事!我说魏延没有谋反,主要是基于以下五点原因。
首先,刘备十分信任和器重魏延,魏延在蜀汉也一直官路亨通,步步高升,没有造反的必要。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是作为刘备的部曲随刘备第一批入蜀的将领。部曲是什么?部曲就是嫡系和亲信,就相当于蒋介石的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而魏延就是刘备的黄埔一期学员。入蜀之后,刘备立即封魏延为牙门将军,和赵云一个档次。等到刘备做了汉中王,要派一个信得过又有威望的将军去镇守汉川,北拒曹魏。选谁去呢?当时朝廷上下都议论纷纷,说是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结果却是让所有人为之惊讶。刘备最后让魏延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相当于汉川地区的军政一把手。汉中是个什么地方?古人有个十分恰当的比喻,“无襄阳荆州不足以用武,无汉中巴蜀不足以存险,无关中河南不能以豫居”,一语道破汉中对于蜀汉的关键所在。汉中的地形易守难攻,四周高山,在当时是北魏进攻蜀汉最方便快捷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在今天入川大多还是要从汉中经过,说汉中是蜀汉的咽喉与门户,丝毫不为过。刘备登基以后,又升魏延做了镇北将军,如此种种,说明刘备是相当信任和器重魏延的。即使是在刘备死后,魏延也同样是顺风顺水。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建兴五年,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使。建兴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可以说魏延在蜀汉政权中是相当有地位的,古人讲究知遇之恩,甚至有”仕为知己者死“的说法,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延虽然脾气很怪,但却是个忠义之人。所以,这是我认为魏延不会谋反的第一个原因,因为没必要嘛!
其次,魏延对蜀汉赤胆忠心,更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为什么这样说?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在刘备策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大会群臣的宴会上,就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忠诚,他是这么说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曹操举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是要誓死保卫蜀汉,欲与曹魏抗争到底的赤胆忠心啊。另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魏延主动提出愿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一举收复中原,诸葛亮出于谨慎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冒险的计划。试想如若不是魏延的赤胆忠心使然,他怎么可能会主动提出这个让自己身陷险境的计划,换做别人,大多数都是要找借口推脱的,因为实在是风险太大。此外,诸葛亮刚死,司马费袆去告诉魏延准备撤军的消息时,魏延的回答更铁腕“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邪?”这个时候,蜀汉所有的将领,包括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都认为应该撤军了,而魏延不,他要留下来继续抗曹。我想在刘备和关张马黄赵死后,诸葛亮的抗曹决心都未必有魏延坚定,魏延此时在蜀汉阵营中是最坚定的抗曹分子。所以说这是魏延不会反的第二个原因。
再次,魏延此时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此时魏延手中大概有多少兵力。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亮制而不许。”子午谷一计,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诸葛亮都不肯给。而且诸葛亮临死安排撤军计划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令延断后,姜维次之;或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说明诸葛亮已经做好了放弃魏延的打算,如果魏延手中兵力很多,足以威胁到蜀汉安危,诸葛亮不会也不敢放弃魏延,他很清楚魏延的脾气。因此我推断魏延手中的兵力肯定是很少的,最多不过一万,甚至不足五千。而此时蜀汉有多少兵力在前线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举倾国之兵。这时蜀汉全国的兵力大概有十三万,除去蜀汉各地的驻军、运输粮草的兵力、老弱病残和屯田的兵力,前线能够打仗的兵力统共大约在6——8万人左右。魏延连一万人都没有,拿什么跟蜀汉的数万兵力抗衡?所以魏延此时根本没有实力与蜀汉抗衡,他自己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魏延不会不知趣到以卵击石的地步,所以这是他不会谋反的第三个原因。
复次,作为一个久经沙场,智勇双全的蜀汉名将,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还不事先统一手下将士的思想,搞好战前动员。《三国志·魏延传》中说,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里据守。杨仪追来过后,魏延带兵去打杨仪,杨仪手下的一个将领何平(就是王平)就大声对魏延的人说,丞相刚死,尸骨未寒,您们怎么就敢这样呢?魏延手下的将士就仅仅听了何平这一句话,觉得非常羞愧,一哄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几个儿子瓜兮兮的在那儿站起。如果说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统一好手下将士的思想,岂不是显得魏延很智障吗?所以魏延的本意并不是想造反。
最后,魏延的行军路线不符合造反的逻辑,这也是证明魏延没有谋反的最有力的证据。以魏延的军事才干,他不可能不知道就凭他手中那几根葱几头蒜,想要造反岂不是天方夜谭。那他为什么要造反了还往南而不往北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延不是谋反。因为往南跑,魏延只会让自己腹背受敌,成为翁中之鳖,而往北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魏延本来就在抗曹的最前线,北投魏无疑是最好的反叛选择,况且北魏一向厚待敌国有能力的降将,张绣就是最好的例子。张绣杀了曹操最喜欢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张绣投降以后,给了张绣比曹操当时所有将领都优厚的待遇,张绣是当时曹操手下唯一一个食邑满千户(总共两千户)的将领,其他所有将领,包括张辽、夏侯渊、荀彧等都只有几百户。像魏延这种不可多得的猛将,投降曹魏,必定会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谋反,也应该往北而不是往南。连陈寿都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善,冀时以代亮”。也就是说,魏延本意是要杀杨仪,和杨仪争夺诸葛亮的位置,这很明显就不能被定义为谋反嘛。
基于以上五点理由,所以说魏延并没有谋反。既然没有谋反,那么魏延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
首先,跟魏延的性格有关系,牛气冲天,得罪了不少同僚,尤其是杨仪,两人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境况。《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就是说魏延很横,其他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给他面子,于是魏延对此非常愤怒,两人的关系水火不容。另据《三国志·费袆传》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足见两人的关系有多恶劣,典型的秀才遇到兵,积怨肯定是非常深的。魏延是什么人?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战功赫赫;杨仪又是什么人?蜀汉名臣,才华过人,处理事务,斯须便了。这样的两个人互相不服气是不难理解的,因为魏延不是廉颇,杨仪也不是蔺相如。诸葛亮在的时候还能管住这两人,现在诸葛亮死了,这两人就爆发了,互相掐起来,都指责对方要谋反,那是“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啊,把成都的文武百官都搞懵了,谁也不知道究竟是谁要谋反。这个时候魏延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就成为了他现在最大的隐患。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想了,杨仪一介书生,每次和魏延发生矛盾都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况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杨仪肯定不会反。那么魏延呢?骄横拔扈,目中无人,动不动就亮家伙,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即使有人反,大家也一致认为肯定是魏延反。
其次,魏延抗曹的决心太过坚定,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来意图。刚开始,诸葛亮的北伐决心肯定是十分坚定的。但是当荆州失守,刘备崩殂,关张马黄赵相继死去,在北伐大业困难重重,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已经不是平定中原,匡扶汉室,而是转移矛盾,缓和蜀汉内部的紧张关系,维护蜀汉内部的和谐稳定。魏延错就错在不能领会诸葛亮的真实用意,抗曹过分激进会给本来就不稳定的蜀汉政权带来致命的灾难。所以诸葛亮在濒死之时,把秘书长杨仪、后勤兼装备部长费袆、禁卫军司令姜维都叫到了中军帐中安排后事,唯独没有召见魏延这个前线总指挥。诸葛亮深知二人势同水火,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想不到,这种时候,召见杨仪而不见魏延,肯定会使二人闲隙更大。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确实需要魏延稳住前线局势,不能让魏国看出蜀汉军营出了大的变故,撤军之时,正好让魏延断后;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深知魏延是个抗曹的铁杆,而自己此时也是将死之人,担心在宣布撤军计划时,魏延会强烈反对,难以控制局势,使魏国有机可乘;第三个原因也可能是,正因为诸葛亮深知二人的关系紧张,死后二人必定会相互残害,两个只能保留一个,保留谁呢?魏延太激进,对内不利于蜀汉和谐稳定,对外在战争中容易将蜀汉基业毁于一旦,而杨仪虽然性格狷狭,但不会对蜀汉基业构成威胁,况且有费袆和姜维在,就更放心了,所以有可能此时诸葛亮已经放弃魏延,只是委婉的借助杨仪等人之手除掉魏延而已。
最后,魏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太过激进,导致不知情人士的误会。当魏延知道杨仪等人要放弃自己,准备撤军的时候,魏延连夜拔营撤军,撤在了杨仪等人的前面,叫做“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你回去就回去嘛,烧什么栈道嘛!他本意是要杀杨仪等人,却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看来魏延是真的反了!这次魏延就是跳一百次黄河也洗不清了,所以在他被杀之后,背了造反之名,落了个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综上所述,说魏延谋反,是不符合逻辑和客观事实的,是一种诬陷。魏延之死的真相可能是诸葛亮的刻意安排,但最大的可能还是死于和杨仪的私人积怨,以及和杨仪的争权斗争。《三国志·魏延传》中说,当马岱提着魏延得脑袋去见杨仪的时候,杨仪一边用脚踩踏魏延的头颅,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庸奴,复能作恶不?“可见杨仪杀魏延的真实原因不是魏延要反,而是他把魏延恨到了骨子里,不杀不足以出这口恶气。同样魏延自己也说过”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更加充分的说明魏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要除掉杨仪,取代诸葛亮的位置,而不是谋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8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