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的春联是怎么样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过年贴春联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不仅百姓贴春联,皇家亦是如此。那么皇家的春联和我们老百姓的春联有什么区别呢?本文就以清宫为例,从撰写者到春联的材质到张贴,为大家详细解读皇家春联的丰富内涵!
清人绘 将军门神(一对)故宫博物院藏
1.谁为清宫写春联
清朝的皇宫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故宫的建筑数不胜数,过年贴春联所需的数目必然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额。据道光十七年的一份奏折提到:(紫禁城)东中西三路,通过原册门神一千四百二十一对零四扇,门对一千三百七十七对,这个上千的统计仅仅是部分数字,如此大的春联需求量显然不可能由皇宫主人皇帝本人来书写。
清 张照书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紫禁城中春联……分派翰林书之。这些有资格撰写宫中春联的翰林,都是饱学之士,有的还是著名书法家。比如乾隆年间的张照,经常书写春联,其本人也深得乾隆赏识,据说还获得为乾隆代笔的荣光。乾隆非常喜欢张照的字,旧的春联撕下来乾隆舍不得扔掉,会将张照的字集成诗句,再配上画家董邦达的插图以供玩赏。
清乾隆 御笔行书五言春联 故宫博物院藏
2.清宫春联的材质
我们平民百姓用的春联为红色,红色代表着吉祥,而清宫则不同,他们的春联则为白绢,以白色为底。《养吉斋丛录》有讲到:门联用白绢锦澜墨书,辉映朱扉,色尤鲜丽。其实之所以如此,还是取决于故宫多为红色建筑,如果继续用红色春联色彩对比则会显得不怎么美观。
清宫用白绢为底除了考虑色彩对比,还有则是古代对颜色的崇尚。据说古人名片以白纸制成的为贵,明朝以来社会风气的变迁,才导致人们纷纷放弃白纸。但在《杶庐所闻录》有讲到:清制翰林名帖不用红纸而用白纸,人反视其为高华……那么紫禁城春联用白绢为底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吧。
乾隆画像
3.清宫春联的张贴
从时间来看,清宫春联张贴与民间差不多,都选在农历腊月下旬,《钦定公布则例》有载:各宫殿等处门神门对,每届年终工部具奏于本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谨按挂,次年二月初三日收回贮存。据说这段时间正好是清代人休息的时间,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周末、轮休,过年是主要的假日,但是相较于我们七天节假日,清人从腊月二十六休息到来年二月初三,他们的假期真的很长。
清人绘 福寿文门神(一对) 故宫博物院
从张贴的范围来看,紫禁城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贴春联,据乾隆三十年内务府上奏:紫禁城重要的一百四十九处建筑,有九十四处需要挂门神、春联,但是这九十四处有三十二处不再挂春联,剩下的六十二处减掉十六处不再挂春联、门神,只留四十六处因为位置紧要,需要考虑皇家脸面必须贴春联。计算一下一百四十九个地方只有四十六处保留了春联,当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多物料的消耗,算是爱惜民力的表现。
以上便是关于清宫对联的一些知识,在这里有为清宫撰写春联的博学翰林,了解到清宫春联竟然以白色为底,偌大的紫禁城也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会用到春联,毕竟无论用到绢帛还是木材,都是极大的物力消耗……当然,今天的我们或许无法看到清宫春节的热闹景象,但是通过这些知识也能带我们梦回清朝。
怎样贴春联
意答案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 贴春联的学问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
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过春节为什么贴春联】
这里有两个传说,春联是一个,门神是一个.贴门神肯定是为了吓跑恶鬼了,挂春联嘛,就是为了喜庆喽.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
【怎么写贴对联贴福字的作文】
可以写成探索性质一、写事由.到了除夕日大扫除时,被家人唤去贴对联与福字.写与家人贴春联的过程,并看到对门邻居也在贴.二、写发现.今年注意到每家对联的异同,大多是吉祥语,而“福”字一定要贴倒三、写查找.大人说的,网络查的,书上写的,关于春联与福字的寓意.还可以引用一些名家的著名对联(有一些关于春联的小故事.郑板桥等).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可以联系到中国文化.四、写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春节风俗习惯都充满中国文化内涵,如年夜饭到饮食文化,过年到神话传说,春联的文学内涵与书法精神等.点题,生活在于发现,中国文化需要发展.如今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引发了新的拜年方式,传统的问候与文化在电子时代也将会以不同形式传承,我们在旧文化和新技术交融之际,需勤思考,多行动.也可以单纯的写记叙文:就把贴对联和福字的经过写一下.可以扩展说福字和春联是请某位老先生写的,再讲讲文化。
如何贴春联的正确方法
贴春联首先要知道哪边贴上联哪边贴下联,一般是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但是具体哪边贴上联是要看横联的,横联从哪边开始读哪边就贴上联。
第二就是要知道哪联是上联哪联是下联了,一般来说都会有写,如果没写的话,记住仄起平收,所谓仄就是指拼音中的三四声就是闪声和去声,平指的是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仄要在上联,平要在下联
贴春联记住要选择寓意好的而且要适合的哦,比如你已经腰才万贯,那春联还是低调点的选择平安类的,如果你还不是很富裕,那就要招财进宝了。
贴春联前要把旧的春联给撕下来然后把墙壁清理干净这样有利于新的春联能够贴的更加的久不会掉。
贴春联时用浆糊或者胶水,如果是比较薄的那种纸,就要少抹一点,要不然会破,如果是后的那种纸片型的就要多抹一点不然容易掉下来。
抹浆糊的时候记住对联的四周都要抹上,中间要隔段点上浆糊,这样才能保证春联不会从旁边脱落,才能更加稳当。
贴春联怎么贴
春联的正确贴法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 平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 上声、去声(国字注音第三、四声)及入声字在右边。
其中入声字的判别方法是用台语发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所以如果两幅的最后一字都是第一、二声,就必须用台语念看看是否为入声字哦! 下面举几个例子: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 生意兴隆通四海(右) 财源茂盛达三江(左) 爆竹声中辞旧岁(右) 梅花香里报新春(左) 天赐平安福禄寿(右) 地生金玉富贵春(左) 源运昌隆增百福(右) 富业振兴获千祥(左)。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
您好! 据我所知, 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对联.新春佳节之际,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与领略其意之中确实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并吟诵其中的妙联佳句,这无异于一种别有雅趣的艺术欣赏.因为当你看到和读到那些堪称绝妙的春联并加以品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有益尝试.我还记得很早以前南昌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其中汇集了不少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妙联佳作,可谓〃佳联佳绝句,妙语妙诗章.〃 据说新中国诞生时有人曾作联庆祝:〃北京重庆成都,西安南宁长春.〃作者巧用我国六大城市名称成联,但细细品味却觉得不甚贴切.请看此上联中的〃重庆〃是作为动词之意,且〃成都〃与〃长春〃的词义亦不对等,再则上下联末字同为平声.严格说来,此联乃美中不足矣! 闻说又有人用江西省八个地名巧作对联:〃新建石城万年万载,永修铜鼓乐平乐安.〃则注重了字,词的义,音相对.此不失为绝妙之佳联.笔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镇看到一副好春联:〃三阳开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飘春秋.〃此联中的〃三阳开泰〃与〃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而上下联的〃光照日月〃又与〃香飘春秋〃在字,词的义,音上 巧妙相对.说明此联作者是深谙古人作联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于某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的文学功底不浅,尤擅长吟诗绘画.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新作国画,上面有他题写的一副配画对联:〃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其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那年春节时他于踌躇满志中作联自赏:〃三载寒窗拂扫冬雪遍地,万 *** 程扶摇春风满天.〃此联意蕴深邃,不同凡响,又令我回味不已. 人们熟知的流传甚广的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不同于沿袭的古代对联,又近乎于流传的现代对联.又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都是我国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直至今日仍具活力.我总忘不了自己孩提时代在故乡景德镇过年时看到的许多好春联,至今仍吟诵不忘,记忆犹新. 春联顾名思义用于新春佳节,但其他的对联可用于一年四季.试举古人曾以宋诗吟秋〃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联曰〃彩虹映苍松劲挺,金秋展少年文丰〃.读罢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文革时期人们常用 *** 诗词代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又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回首当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取源自古诗〃五言〃与〃七律〃很有干系,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除上述举例外,五字联如〃沃野千里绿,青山万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尽朝晖〃;六字联如〃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蛇年春联),〃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联);八字联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辞旧岁捷报传千里。
春联属于对联的一种,对联也叫楹联。楹联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分为春联、寿联、挽联、庙联等。楹联起源于桃符,在先秦时期,过年时会在门前挂桃符避灾,后逐渐发展为春节贴春联。另有春联来源于春贴的说法,因古人在立春时会贴?宜春?二字,后演变为贴春联的习俗,唐朝刘丘子有十二幅为立春和岁日所写的对联传世。
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刻于桃木板上,从此让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过年时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非常普遍,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时也已开始将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春联一词出现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当时要求家家户户在除夕时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于门框上,以此来迎接新春。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有云: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从此,之前桃符所承载的避灾、祈福和祝愿等使命,逐渐被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贴门神等红色喜庆春节元素所替代。
?
如何分辨上联和下联:对联的上下联,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收尾字的平仄来区分,也就是常说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靠平仄来判断,还需要把握好语境,弄清楚上下联的语序和逻辑,同时还要找准与横批之间的关系。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如何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首先要区分门的上首和下首,以人面对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古时文字书写习惯为从右至左,现在的书写形式是从左至右,当今的春联是两种形式并存,所以贴上下联时须看横批的书写形式。面对大门时,横批文字的顺序若为从左至右,则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反之则相反。
关于贴春联的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以在除夕当天上午为宜。过年了,家门上贴一副崭新亮眼的红春联,自然平添喜庆,也表达了人们祈好运降临和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的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具体如下: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封印”,是指封闭已经扫除干净,清理整洁的内在场态,让邪气妖氛不能再进入家中。 “封”,是封闭、阻隔之义; “印”,则是标示于显隐两境,我已经封起来了。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贴春联注意事项:
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8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