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何不废帝自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曹操一步步称公称王,距离称帝只剩一步之遥,但他到死也没踏出这最后一步。其实以当时曹操的权势,他完全可以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朝换代,曹操为什么没这样做呢?这样一来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曹操是一位不忘初心的人,既然答应一生侍奉汉室,就说到做到,把改写历史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操的确是差临门一脚,但这也改写了后人对于曹操的评价。
曹操在世人面前的形象通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面目出现,《三国演义》也有意把曹操刻画成一个奸雄模样。然而他却始终是没有登上帝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不忘”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初心
在曹操早期的时候,其志向则是匡扶汉室,而之后的所做也是往这个方向而努力的,不过在自己一步步走向高位后,由于眼界的原因,对于匡扶汉室的定义并不是那么的简单了,而对于“奉天子”的政策更是始终贯彻,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挟天子”,可以说后期的时候,之所以没有登上帝位,在小编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初心的保守。
另外,外部割据势力未除
在这一时期,曹操一旦是将汉献帝的帝位取而代之,那么也就等于是给了孙权、刘备最好的起兵理由,打着维护献帝、维护汉室的旗号,这样一来肯定是能够有着大量的人来响应其号召,这样的情况之下,曹操也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也就相当于是将袁术的悲剧重新上演了一遍。
还有就是曹操不废除汉献帝也是政治上的需要
在当时那样一个局势复杂的情况之下,各方势力盘踞,而曹操想要一统天下,不管是为了汉室的江山,还是为了以后能够取而代之,这一时期,汉献帝都是一张别人没有的好牌,可以说是将自己放在了绝对的正统,也就是说在对外的命令上,都是由献帝的名义发出的,而像刘备等人则不一样,他们就算是一方诸侯,但也是臣子。可以说由汉献帝在,对曹操是有力而无害的。
在公元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这时候担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汉献帝入驻洛阳,但不久之后马上迁都许昌。这不但反映了但是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成熟,同时也反映了曹操对于朝中大臣忠于汉还是忠于曹的担忧。汉献帝赐曹操节钺,自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但这个时代,曹操所有的政令都是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即便南下讨伐孙权,追击刘备也都不是曹操以自己的名义。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没有登上帝位,一方面是保守自己一份匡扶汉室的初心,一方面是外在的威胁没有清除,再有就是献帝在则是一份优势。
首先,汉献帝当时虽然只是个挂名天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傀儡,但是这个傀儡对曹操来说却有大用。
曹操刚捡到汉献帝时,他的实力并不怎么雄厚。汉献帝当时虽然失去了天子的权威,但他依然代表着汉朝,代表了当时的合法政府,虽然这个政府当时已经形同虚设。
当时天下诸侯都不拿汉献帝当回事,唯独曹操看上了这个金字招牌。史书上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话说的有点夸张了,但拿汉献帝当幌子曹操招揽了不少人才。打着汉献帝的名义,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
官渡之战后,曹操歼灭了当时实力最大的诸侯袁绍,实力因而大增。随后曹操便挥军南下,意图将吴蜀两股势力一并消灭。但怎料赤壁之战让曹操大败而归,从此对吴蜀有了阴影。此时汉献帝对曹操就更有用了,这位代表了正统的汉家傀儡皇帝,成了曹操征战天下攻城略地的好借口。
曹操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帝,但在当时已经有了皇帝之实。曹操爱好自己的名声,他不想成为受千夫所指的篡位奸臣。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对于皇帝那虚无缥缈的称呼没必要那么较真。
曹操留着汉献帝,对吴蜀也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曹操虽然被后世称为枭雄,但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的那么邪恶。曹操治理下的区域,社会经济复苏秩序良好,当时的百姓对曹操应该不是反对和恼怒的。但如果曹操一旦废了汉献帝自立,那百姓就该对他另一个态度了。
虽然汉献帝曾伙同董承等人密谋除掉曹操,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汉献帝赔了夫人又折兵,但皇位依然牢固。曹操不废汉献帝,还有个原因是他觉得汉献帝不是他的对手。曹操觉得能控制住汉献帝,并且汉献帝的存在对他也有用,所以曹操就一直没有废了汉献帝。
但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就不一样了。曹丕接过魏王大位不久就逼迫汉献帝退位,然后自立为帝。当然,此时曹丕以及魏国都已经具备了称帝代汉的实力。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傀儡皇帝,意思就是指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对于这些皇帝来说,实权往往是被权臣或者太后等人掌握了。比如本文所要说的汉献帝刘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傀儡皇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既汉献帝,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汉献帝刘协幼为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为渤海王。经历宦官之乱,刘协被改封陈留王。
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刘协在司空董卓拥立下,即位为帝。董卓伏诛后,汉献帝受到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在杨奉和董承护送下,逃出长安,辗转东行。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刘协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面对篡权的曹操,汉献帝刘协也有所反抗,甚至谋划诛杀曹操。那么,问题来了,汉献帝曾密谋诛杀曹操,曹操得知后,为何不反杀汉献帝呢?
一
首先,建安五年(200年),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在衣带诏这一事件中,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身怀六甲的董贵人也被绞杀。不过,曹操得知汉献帝想要诛杀自己的谋划后,并没有废黜汉献帝,甚至杀了他。
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曹节为皇后。对于曹操来说,不仅没有反杀汉献帝刘协,反而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曹操之后,司马师这位权臣直接废黜了曹芳这位皇帝,至于司马昭,则更加过分,派人弑杀了曹髦。
二
与此相对应的是,曹操虽然具有废黜甚至反杀汉献帝的实力,但是,他却没有像司马师、司马昭一样。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公元200年,汉献帝刘协策划衣带诏的时候,曹操的处境非常危险,不管是废黜汉献帝,还是杀了刘协,都可能让曹操势力走向灭亡。彼时,在东汉朝廷内部,忠于汉献帝,或者说是忠于汉室的力量还是不少的。这是因为汉朝几百年的时间,促使人们还是心怀汉室的。
所以公元197年僭越称帝的袁术,立即遭到天下英雄豪杰的讨伐,从而迅速走向灭亡。而在外部,曹操不仅要面临强大的袁绍,还需要防备刘表、孙策(孙权)、刘备等诸侯势力。在此基础上,衣带诏爆发的时候,曹操只能熄灭自己的怒火,或者说是将怒火发泄到汉献帝刘协以外的人身上,比如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身怀六甲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三
同时,尽管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后,曹操因为还没有一统天下,所以也不愿意节外生枝。如果在公元214年,曹操真的一统天下,也即消灭了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那么,当时曹操即便不会杀了汉献帝,至少也会废黜他的皇帝之位。另一方面,汉献帝刘协存在一定的利用价值,这也是曹操没有废黜或者杀害他的重要原因。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在公元196年时,沮授曾经劝说袁绍迎奉汉献帝刘协,可是,袁绍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这一机会。在此背景下,曹操在公元196年迎奉汉献帝刘协,从而将东汉朝廷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四
最后,可能一些人要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没有让刘备、孙权等诸侯屈服。不过,在笔者看来,虽然对这些诸侯的作用比较有限,但是,对于大部分心怀汉室的英雄豪杰来说,汉献帝这一旗帜,还是具有号召力。换而言之,曹操可以通过东汉王朝的名义来招揽各地的人才,并且用东汉王朝的名义来给他们册封官职,进而让这些人为我所用。比如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曹操上表汉献帝刘协册封的。虽然关羽最终离开了曹操,可是,对于东汉朝廷册封的汉寿亭侯,关羽却是经常挂在嘴边,这是因为东汉朝廷册封的官职和爵位,是名正言顺的,也是最具有含金量的。
在此基础上,不管曹操是杀了汉献帝,还是废除了刘协的皇帝宝座,都会削弱东汉王朝的权威和地位,从而不利于自己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除此之外,曹操曾经是东汉朝廷的官吏,可谓受到了东汉朝廷的俸禄和恩惠,这也是其没有除掉汉献帝的原因之一。中平六年(189年),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对于年轻时的曹操,显然是忠于汉室的,只是伴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曹操才逐渐有了不臣之心。但是,曹操最终的目标,只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既然如此,面对汉献帝刘协的反击,曹操没有痛下杀手,并且将篡汉自立的步骤留给了儿子曹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曹操最怕的人不是吕布,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