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一战之后赵国损伤严重,为什么还能支持40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赵国灭亡于哪一年?
赵国的灭亡,在六国中相对特殊。因为这笔账怎么算,司马迁也不会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赵世家》的结尾,是这样记载的:
赵王迁八年,邯郸为秦。
意思是,在赵王迁的第八年(西历公元前228年),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占了。
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含糊记载赵国历史,是因为秦军攻入邯郸后,赵王迁的兄弟公子嘉逃到了代郡,建立代国,自称代王嘉。代王嘉在邯郸被秦占领后的第六年,也被秦军俘虏。
代王嘉的这六年国王岁月,给历史学家留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这六年时间,算不算赵国历史?如果算,那么,从长平之战结束,到代王嘉“抗秦”失败,这期间,赵国继续存在了三十八年,约等于四十年。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军队主力被秦消灭,并且,在长平之战后,燕王喜还曾趁火打劫攻打过赵国,但即便这样,赵国还等在近四十年后才被秦彻底覆灭?
个人认为:
秦国方面
秦虽然在长平之战歼灭赵军主力。但是,战争的损耗是双向的。秦在重创赵国主力的同时,秦军乃至秦的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并且由于魏国信陵君及时整合其他诸侯的力量,导致秦受到压制。因为实力受损和信陵君方面的压制,秦东征赵国受到影响。
此外,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的局势陷入动荡状态:秦昭襄王死后,秦的惠文王和庄襄王在位年头浅,秦王政又是孩童继位,这一系列局面限制了秦出去搞扩张的能力,因此,秦消停了很多年,赵国得以喘息。
此外,比赵国还担心秦国东征的韩,为了延缓秦的东征,派人去秦国哄骗秦修建郑国渠。秦大量的人力、财力花费在修郑国渠上,能腾出来打仗的力量也就少了。韩的这个办法,为自己多活几日赢得时间的同时,也让赵国多存在若干年(按:郑国渠修建后,其水利工程带来的效益,为秦横扫六国增加无数资本,因此有说法认为郑国渠对韩来说是饮鸩止渴之计)。
赵国方面
秦在攻占邯郸后,几乎占领除代地之外整个赵国全境,而后秦军的攻击目标转向了其余的诸侯国,暂时放弃对代国的追杀,这一暂时,就是六年光景。
秦之所以暂时不动代地,是因为长期以来,代地处于偏远、贫瘠的状态,并且代王嘉依仗代地,是很难翻盘的,因此当有其他诸侯可以追杀的时候,代不在秦优先考虑范围内。
当秦军准备灭亡代国的时候,诸侯国中除了齐国以外,其余的五国非死即残(按燕王喜的燕国情况和赵国类似,秦攻占燕本土后,燕王喜逃到辽东躲避多年),因此,秦开始考虑收拾代和“辽东燕”这类政权。
最终,在秦军铁蹄下,代国很快亡了。
有些战争以精妙的用兵而闻名,有些战争以微妙的惊险胜败而闻名,但是这次我们所说的长平之战确是以惊人的伤亡数字而闻名的。
这场战役作为参战方的赵国以伤亡45万兵力的代价败于秦国。这其中或许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件事,45万兵力的伤亡,几乎是当时一个国家的根本,那么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不仅并没有灭亡,并且还存活了40多年呢?
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歼灭了45万兵力,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在损失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赵国竟然还没被灭亡,当时赵国总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实际上当时赵国也就剩一口气了,但秦军这个时候却选择了撤退,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赵国,这就有点奇怪了。让我们来结合史实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介绍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战国末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强大的秦国企图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而韩国作为秦国的边邻,自然成了第一个目标。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率领大军开始了对韩国的进攻。弱小的韩国自然不可能是强大的秦国的对手,只能像赵国求援并投降于赵国,这就使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激化。
秦将白起于是率领秦军与赵将廉颇在长平开始了长平之战。一开始,因为廉颇的坚守不出,秦军与赵军不相上下,双方长久相持。但是秦军通过散布谣言的方法使赵国国君换掉廉颇,并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出任与秦军对战,结果,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
白起收赵国降兵四十五万,白起后认为赵兵不忠,将投降的赵国军队全部坑杀,赵国继而衰落。那么为什么秦军没有乘胜进攻赵国,灭亡赵国呢?
其实不是秦国不想,而是秦军在长平之战后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长平之战虽胜,但秦军同样损失惨重
古代作战多是以冷兵器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士兵多是兵戎相见,战争双方都会存在大量的伤亡。长平之战虽然秦军借助谋略战胜了赵军,但是赵军也一样拼死反抗过。
赵军虽然损失了45万士兵,但是秦军同样也损失了30万兵力。这也使秦国伤及到了根本,已经到了必须撤退的地步,如果继续进攻,秦国自己也会有可能遭到痛打落水狗的事情,被其他各国攻击。所以秦军不是没有想过灭掉赵国,而是根本做不到。
二、赵国秦国相聚太远,秦军补给不足
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灭亡,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补给不足。秦军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
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太多秦国的国力,秦军在取得胜利后,也已经是没有了太多的补给,如果秦军继续进攻赵国,补给一定会中断,而在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如果秦军补给一但中断,秦军就会失去方寸,更别说攻城掠地了。
三、赵国的自救,名仕游说秦国,人民武装反抗
长平之战后,赵国名仕苏代前往秦国,买通秦国当时秦君的左膀右臂范雎,并像其分析继续赵秦战争的利弊。最后范雎也成功的说服了秦君,秦军没有继续进攻,灭亡赵国,和苏代的游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再加上因为白起对赵国45万士兵残忍的杀害,使赵国国民对秦军恨之入骨,他们主动武装并防御秦军。秦军将领也深刻明白,如果此时继续进攻,在赵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气势下,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所以秦军军中也主张撤退的占大多数。
而最后为什么赵国还能存活40余年呢?
因为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君也励精图治,对外政治结盟,对内任用贤能,所以赵国在度过了长平危机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除此之外,各国对秦国的共同敌视,使秦国也无法在赵国虚弱之际进攻,赵国也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时间,再加上赵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的附加,这就让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依旧还能存活40余年之久。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仍然紧咬牙关撑了过去,而且凭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撑了38年,这个数字不得不让后世所惊诧
赵国大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赵国末期“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主要包括:廉颇、李牧和庞煖。
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了廉颇,继而以战略失误葬送了45万军队,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中,赵王重新起用老将廉颇,廉颇率领“童子军”大败燕军,并且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
廉颇因事奔赴魏国后,由老将庞煖取而代之,庞煖屡屡重创兴兵来犯的燕军和秦军,令六国所悍然;
同时期的李牧更为厉害,李牧先是率军狠狠打击了齐国,后又于宜安之战再度重创秦军,“李牧死,赵国亡”的名声就出于此。
公元前259年,20万秦军发动了对赵都邯郸的进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赵国任用廉颇组织了由童子军和残兵败将组成的十万军队誓死抵抗。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结束,也促使赵国出现了“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7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