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萧太后和汉人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宋朝时期,北方曾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辽国,虽然这个国家后来被宋朝和金国两大势力联手给灭掉了,不过这个强大的国家也曾对宋朝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我们所熟知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来源于这个时候,一个家族中的男人全部都在与辽国的对战中身亡,可想而知与辽国对峙的那些年,战争是多么的惨烈。
而在杨家将时代,辽国也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与佘太君相差无几,那就是辽国的萧太后。出征时萧太后一只手牵着儿子,一只手挽着自己的情人,而且这个情人还是一个汉人。
这一幕景象让很多人生出了八卦之心,这个汉人到底是谁?为什么此时辽国和宋朝处于敌对的时候,萧太后还如此钟情一位汉人?
图片:萧太后剧照
这个人叫韩德让,原本的家庭也算是书香门第,只不过家中也没出什么官宦和才子,只能说是个普通人家而已。在唐朝末年的时候,韩德让的爷爷被辽国人掳走成为了辽国的奴隶,不过韩德让的爷爷识文断字,再加上自己也聪明,没用多长时间就学会了契丹语,能够和契丹人正常的交流。
在韩德让他爷爷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升到了中书令的位置。这个中书令在古代官职中,最起码是从一品,是和丞相等同的一个官职。你说这气不气人,在国内都快活不下去了,被人拐到辽国来竟然当上了大官。
图片:韩德让剧照
而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也不是普通人,熟读兵法擅长行伍之事,后来被封为了“燕王”。这里要说明一下,在封爵位的时候,这个“燕王”要比其他的王,地位上要高一些。后来因为韩匡嗣和宋朝对战的时候打输了,所以就被降了权限,变成了“秦王”。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在整个辽国历史上,燕王一共出现过九位,而韩匡嗣却是第一个汉人,而且也是第一个非耶律姓氏的人。足以见得,韩德让一家人的基因是真的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宋朝的时候,家里却如此落魄。
图片来源于网络:韩德让
韩德让深受家里人的影响,他爷爷的文采和他父亲的谋略皆是一等一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韩德让自幼机智过人,文采谋略在同辈人中无人能及,对于治国之策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韩德让刚开始步入官场的时候,凭借着谨慎而出名,对什么东西都要深思熟虑后才会去做,所以被封为东头承奉官、上京皇城使、彰德军节度使等官职。虽然关于辽史中关于韩德让年轻时的描述较少,但是也能知道,韩德让的才智让他在官场中平步青云,几乎没有什么挫折。
图片:在官场中平步青云剧照
到了公元979年的时候,韩德让代替他的父亲驻守南京,不过才两个月的时间,宋朝的军队就开始对南京进行攻打。这个时候的南京并非是我们现在的南京,如果要说现在的地点,应该是在北京一带,甚至于是北京城。
韩德让在面对宋朝军队攻击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恐惧,亲自上城墙上指挥将士们作战,连续十五个日夜未曾停歇,一直到援军赶到,内外夹攻之下使得宋军大败而归,史称“高梁河之役”。
韩德让也因为这一次的功绩,被提拔为辽兴军节度使。四年之后,更是被升为了南院枢密使,并且辽国皇帝为其赐名“德昌”,一时之间,韩德让成为了辽国境内汉臣之中权利最大的人。
图片:韩德让军队大胜剧照
同年,辽国皇帝辽景宗因为外出打猎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死在了现在山西大同的行宫之中,在辽景宗去世之前,曾将江山托付给韩德让和耶律斜轸。
为了防止那些觊觎皇位的诸侯们,趁着皇帝去世新皇还未登基的空当篡位,于是韩德让和萧太后私下密谋,通过一步步的策略将这些诸侯手中的兵权全部收回,保证了辽圣宗能够安稳登基。
而因为辽圣宗年纪尚幼,萧太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执政之旅,而韩德让也因为拥立新皇有功,开始全面负责皇室的安保工作,这份官职叫总宿卫事。并且可以对朝廷的政策进行参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萧太后
这个宿卫事其实并不是什么重要部门,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室,是用来保护皇帝安全的。按理来说让一个已经封王的人来做这份工作,未免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是宿卫需要在宫中维护宫禁,得值夜班,就可以在皇宫中居住。
这样一说,很多人就明白了,这个官职便于韩德让和萧太后两个人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不过就这点事,整个辽国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以前的时候也没见韩德让少往皇宫里跑。
萧太后当初和韩德让说过一句话,“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在年幼时,曾和韩德让有过一段婚约,按理来说两个人长大之后就会结婚,但是没想到半路上被辽景宗给截胡了,萧太后被选入皇宫成了皇妃,两个人也只能不了了之。
图片:萧太后剧照
现在辽景宗死掉了,萧太后成了寡妇,只要韩德让还愿意和她在一起,那么辽圣宗就是韩德让的儿子了,韩德让就是辽国的太上皇。
按照历史上记载的来说,还是萧太后主动找的韩德让,但是辽景宗死后,萧太后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在辽景宗葬礼上,萧太后就曾有过表示。在韩德让有所松动的时候,萧太后更是将韩德让的妻子给杀了,不过是怎么杀的就不太确定了,有记载是毒死的,有记载是勒死的。
等到韩德让妻子死了之后,萧太后便和韩德让两人同吃同住,就好像一对夫妻一样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辽圣宗对韩德让也是像对待父亲一样,辽国的政务也都是萧太后和韩德让两个人商议着来。
图片:萧太后和韩德让剧照
而且在历史记载之中,韩德让也的确承认过自己和萧太后有过一段特殊关系,韩德让说:“有辟阳之幸”。这个“辟阳”的说法来源于西汉时期的“辟阳之宠”,意思就是大臣被皇后、妃子所宠幸,或者是满足皇后、妃子两性欢愉的大臣。
宋朝曾两次北伐,皆失利,毁在了同一个女人的手上。宋太宗赵光义对乘辽国辽景宗驾崩后,由辽圣宗耶律隆绪接位,此时君主年幼,由其母萧太后执政,导致"主少国疑",赵高广义发起了收回燕云十六州战役,岐沟关之战的胜利成就了萧太后导致了北宋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是著名的"澶渊之战",迫使北宋的皇帝宋真宗以"兄长"之名结束战争,每年恭送十万两白银为代价的"澶渊之盟"。拥有如此魄力的萧太后为何与韩德让保持紧密关系?
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丞相萧思温的小女儿。萧思温有三个如花似玉、文武双全的好女儿,他一直把女儿们当作皇后苗子来培养。后来也被选为贵妃,同年五月就被封为皇后。
辽景宗是个病秧子,朝政本身就靠萧家打理,于是作为皇后的燕燕也被允许参与。关键萧太后成为皇后后,萧思温就遇刺身亡了,使得辽景宗身体的透支加大,更加需求燕燕的帮忙。
病重的辽景宗看到自己的老板很能干,非常欣慰,干脆就将一切事宜交给自己的燕燕打理。到夫妻俩结婚第八年时,辽景宗干脆让做会议记录的史馆学士以后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着为定式",也就是将皇后的地位抬到与自己同一高度。
辽景宗也是能抗的人,又拖了六年,不得不撒手人寰,将王位传给自己与燕燕生的儿子耶律隆绪,军国大事听皇后命令。同时耶律斜轸与韩德让为顾命大臣。萧太后知道自己儿子年纪才12岁,必然造成"主少国疑"的地步。于是她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流着眼泪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重臣们上前安慰并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为何韩德让愿意帮助萧太后?那是因为他们两曾经差点在一起,曾经的老相好有求于自己,能不帮忙吗?
萧太后与韩德让这位老相好在没有了辽景宗这个绊脚石,他们两又开始了藕断丝连。在这两位柱国大臣的帮助下,开始向宗氏出击。
萧绰采纳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使他们失去兵权,同时将各宗室亲属召至宫中为质,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从此敢于诟病的宗氏也被废去权利,再也没有敢阻拦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的关系。
在赵光义在攻打辽朝时期,萧太后毫不避讳在韩德让中军帐中与其独处。以及后来让自己的儿子辽圣宗将她与韩德让一起合葬,毫不避讳的关系。
或许是在韩德让的帮助下,辽国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了其由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的转化,也改善了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开始或许因为形势所迫,估计也掺杂年少时未能双宿双飞的弥补。
参考资料:《辽史》
萧太后治国方略
萧太后摄政后,她像一切剥削阶级统治者一样,对各族人民起义毫不留情,她对外也发动不义之战。对她来说这都是次要的,因为她做了几件大事。
整顿变治 巩固政权
萧太后摄政主要在用人上作了调整,一方面提拔“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又任用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方军事,以加固边防;另一方面则大力重用汉官,企图通过汉官使辽朝社会进一步封建化,并依靠汉族地主势力加强统治。在汉族官僚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智略过人”的韩德让。
萧绰明达治事,广采纳谏,赏罚分明。她利用加官晋爵、绘像于景宗乾陵御容殿等办法笼络群臣,群臣咸竭其忠,将士用命。 为取得人心,大抓平反工作。统和元年(983年)12月敕告有关司法部门:凡是已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允许到御史台上诉。统和二年(984年)萧绰亲自审决滞狱等。
重视生产 减免赋税
奖励开垦,重视农牧业生产。萧绰摄政27年减免税赋达23次,其中有局部地区的,也有全统治区的。又8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民。这不仅促使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燕云地区的农业发展更有起色。同时,辽海地区也出现了“编民数十万,耕垦十余里”的景象。
促进民族融合
史载:“蕃人(指契丹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在辽朝统治者看来,汉人的生命与牛马相等,而契丹人的生命异常高贵,不仅要以命偿命,而且还牵连家属。有远见卓识的萧太后,毅然抛弃了世代沿袭下来的狭隘的、陈腐的民族偏见,下令明文规定,对上述情况,不再分汉契而“一等科之”,即用同一法律制裁。又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倾向汉化 开科取士
辽代科举制度始于辽太宗会同初年。辽统和六年(988年)萧太后摄政时期,在全统治区域内开科取士,其后定期举行。这是向隋、唐学习汉化的又一举措。由于大量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他们或牧宰一隅,或经帮谋策或详明政术,为巩固辽代统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促进了辽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辽宋结盟
萧太后摄政初,“边防未靖”是其重要忧患之一,一直把对宋的和战当头等大事。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萧太后又以索要后周世宗柴荣所收复的关南地区为名,亲跨战马带着圣宗进兵伐宋。除在瀛州(今河北河间)遇阻击外,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十一月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劝说下也抵达澶州城。
当时宋朝已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寇不在外,而在于内”,镇压所谓“内者”的人民起义。而辽朝以萧太后为首的群臣逐渐明了,没有能力消灭宋朝,更无力统治封建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7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