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宦官怀恩,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说到明朝,有一位很著名的贵妃,就是万贵妃。这个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并且十分恶毒,残害了明宪宗的许多孩子,却还能得明宪宗专宠,并且在万贵妃死后,明宪宗太过伤心,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万贵妃在时,只生育过一子,而她的孩子在生下没多久也死了。其他皇子都被她谋害。
而明孝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偷偷长大,在他登基之后,立马派人去凤阳接回了一位老太监,只因为这位老太监曾经救过他的性命。这位老太监名叫怀恩,被称为明朝第一好太监。众人都知道,明朝后期太监结党乱政。而这位怀恩,竟然能让皇帝感恩,让天下人称他为明朝第一好太监。
怀恩的功绩
怀恩是明朝有名的好太监,他原本姓戴,是山东人。族中兄长为兵部侍郎,后来犯罪被杀,就连当时任太仆卿的父亲也被株连籍没,他当时还是幼童,就被阉割入宫成为太监,被赐名为怀恩。怀恩性情耿直,廉洁正义。敢于向皇帝进言,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曾经冒死救了忠臣林俊和刘大夏。多次直言上谏,帮助皇帝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仅如此,怀恩胆识过人。某天宪宗上朝的时候,有一怪物,皇帝都想要逃跑了,怀恩却能镇静的保护皇帝。在万贵妃的谋害下,明宪宗的子嗣全部死亡。多亏了怀恩,才有了后来的明孝宗。明孝宗在怀恩的帮助下偷偷长大。成为太子后的明孝宗,还被万贵妃谋害,想要让明宪宗废太子,立兴王。
怀恩据理力争,阻止明宪宗废太子,却被明宪宗这个昏庸的君主驱逐到凤阳。
明孝宗的成长
明孝宗的母亲纪氏,是在前朝叛乱中被俘入宫中的一个宫女,管理皇帝的私房钱。宪宗某次经过时,与纪氏交谈了几句,见纪氏聪慧又美貌,便宠幸了纪氏。只是宠幸不要紧,这一次宠幸,纪氏便怀上了明宪宗的孩子。当时万贵妃专宠,皇帝还因为她废掉了之前的吴皇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纪氏十分担惊受怕。万贵妃听说纪氏怀孕后,派一宫女让纪氏喝堕胎药。
没想到纪氏的人缘十分好,而那宫女也还有人的良知,不忍打掉这个孩子,就帮纪氏隐瞒了怀子的真相,回禀万贵妃说纪氏只是肚中长了一个肉瘤。万贵妃还不放心,就将纪氏打入冷宫。纪氏为人和善,冷宫中人也十分善待她,帮她瞒住了怀子的真相,在冷宫中被废的吴皇后,也帮助纪氏生产并照顾这个孩子。
没想到还是被万贵妃知道了,万贵妃十分恼怒,派伺候皇帝的太监张敏前去溺死新生子。但太监张敏不忍看皇帝膝下无子,便冒着生命危险,在怀恩的帮助下帮助纪氏将孩子秘密养大。
而怀恩作为一个好太监,在纪氏怀孕和生产期间多次帮助,并多次拿来米粉喂养孩子长大,在万贵妃数次搜查时,怀恩也帮着隐瞒孩子的下落,正是这样孩子才得以长大。在明孝宗六岁时,明宪宗还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
一天,张敏为皇帝梳头时,皇帝叹息自己已经快老了,还没有一个孩子。张敏连忙告诉明宪宗真相,他说,自己在说完这些话之后,可能就要死了,劝明宪宗赶紧找回自己的孩子,怀恩也在一旁劝说皇帝,告诉皇帝孩子的情况。明宪宗听了这些话后,十分激动,立马派人去找回自己的孩子。明孝宗由于营养不良长大,身体十分瘦弱。明宪宗第一次见他时,泪流满面,感慨万千。立马立明孝宗为太子,他的母亲纪氏为淑妃。
但不久,纪氏就在宫中暴毙而亡,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这些事情与万贵妃有脱不了的关系。为了保护孩子不再受万贵妃迫害,怀恩通知了太后,太后也将这孩子立马抱到自己宫中抚养,从此不再忍受饥饿寒冷,不用再阴影下悄悄成长。这孩子终于能够长大成人。但万贵妃一直怀恨在心,在明孝宗稍微长大一些后,万贵妃又想谋害他。就向皇帝吹耳边风,要废了太子。明宪宗听信谗言,与众臣商议要废了太子。
怀恩直言上谏,力劝明宪宗不要听信谗言。惹得明宪宗大怒,将怀恩贬到了凤阳。不久后明宪宗在登山过程中思考废太子一事,忽然山中异响,雷声大动。明宪宗以为是上天对自己要废太子的惩罚,再也没有提起废太子一事。明孝宗一即位,便从凤阳接回了怀恩。
怀恩又帮助明孝宗做出许多正确的选择。比如说,弹劾奸臣万安,将万安排挤的刚正之臣何乔新拉回朝中,并将万安赶出宫外。在陈淮掌管东厂时,怀恩时刻监督,不让陈淮妄生事端。在最后怀恩由于积劳成疾而去世,为了纪念他,并表彰他的功德,明孝宗为他建造了显忠祠。
明孝宗向怀恩报恩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在明孝宗十八岁时,万贵妃因病去世,而明宪宗也因为太过伤心,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明孝宗从此登上了皇帝宝座。
明孝宗一即位,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怀恩从凤阳接了回来,让怀恩留在自己的身边伺候。不仅如此,他十分欣赏怀恩的直言进谏,让怀恩帮助自己做出许多正确决策。明孝宗也是明朝的好皇帝,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不得不说,孝宗皇帝如此高的称赞,是与怀恩在他身边有关的。在怀恩去世后,为了报恩,但怀恩的功绩确实有目共睹,明孝宗还特意为他建造了显忠祠。在封建社会中,忠臣十分可贵。尤其在满是奸佞之人的环境中,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更是可贵。所以怀恩值得后人怀念与尊敬。
虽然他是一个宦官,但做出的事情还是让他的主子受益很大,倘若他是一个能在前朝说得上话的臣子,他的功绩一定不可限量。但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也得碰得上贤明的好皇帝,比如说魏征与唐太宗,否则就变成了纣王和比干。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
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的天下,染着斑斑血迹。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显然不仅是一个赵匡胤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功臣、大将们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这名太监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时候,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给自己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权,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非常勇猛,率军与南兵对冲,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了功。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
朱棣儿子宣宗朱瞻基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宦官学校收取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由司礼监秉笔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秉笔。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
至英宗朱祁镇时代,宦官权力进一步扩张,开始握有典兵之权。朱祁镇即位时年方九岁,还是一个只知道玩乐的顽童,由太监王振带着他游玩。他对这个鬼点子层出不穷的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称为“王先生”。王振利用朱祁镇的信任假传圣旨,总揽朝政,没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为太上宰相,而且成为太上皇帝。朱祁镇成年后,皇家教师刘球上奏章劝朱祁镇亲政,王振认为是讥讽自己,把刘球逮入锦衣卫诏狱,乱刀砍死,尸体肢解,抛掷荒郊。
有一天,王振前往国子监视察,祭酒李时勉对他没有表示特别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时勉盗用国家树木,让他在国子监门前戴枷示众三天。数千学生哭号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后辗转求到朱祁镇的母亲何太后那里。当何太后询问朱祁镇时,他惊愕地说,“一定是王振干的事”,并下令释放。
朱祁镇即位的第十五年,蒙古瓦剌部落向东推进,对中国北部边疆发动攻击,沿边城堡相继陷落。朱祁镇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王振力排众议,极力主张皇帝亲征。他把战争看成儿戏,认为有权就有战斗力。诏书颁下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即行出发,因仓促间没有准备,半途上已有军士饿死,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大军到了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派出去的几个兵团先后溃败,军心大乱。镇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北进,连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关三十公里的土木堡时,瓦剌追兵已至。兵部尚书邝野请求英宗急速入关,但运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有赶到,他坚持等候。邝野再三坚持迅速撤退,王振骂道:“军国大事,你懂什么?”把邝野逐出营帐。很快,瓦剌骑兵合围,大呼:“投降免死!”王振这才发现权力也有不管用的时候。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明军全军覆没,樊忠战死,朱祁镇成了阶下囚。这就是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之变”,为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明代宦官权力全面扩张,是在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他赋予亲信宦官汪直以军政大权。一些外廷官员想得到升迁的机会,往往走汪直的路子。只要汪直肯在孝宗面前美言,则此人官运立刻亨通。由此一来,那些想走终南捷径的人,莫不以结识汪直为荣,这样一来就抬高了汪直的身价,也给汪直的弄权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有一次,汪直受皇上派遣,到北方巡边。那时,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蓟辽、大同、榆林等处,素称北方九边。担任巡边的人,都深受皇帝信任。巡边大臣在皇上面前的一句话,可以决定边镇命官的生死升谪。因此,被巡之地的官员从来不敢马虎。这次汪直巡边,鉴于他已经是皇上的宠宦,官员们更是唯唯诺诺尽显小人相。那些督抚、总兵以及所在地的抚台、按台等各种官员,都出境二三百里地迎接。官员晋见他,都行跪礼。公堂之外,官员们纷纷私下向汪直行贿,以博欢心。这些丧失人格的做法果然奏效,汪直回京之后,所有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全部升官。反之,那些不肯依附汪直的人,都被免官或遭贬谪。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曾经发生了一起假汪直案。崇王府仆人杨福,因相貌酷似汪直,便假称汪直。从芜湖、常州、苏州,到杭州、绍兴、宁波,所到之处,各地官员争相奉承,甚至有人找上门托他打官司。当他南下到福州时,被福建镇守太监识破,杨福被斩杀,轰动一时。此案虽然颇令汪直难堪,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汪直的权倾一时。
武宗朱厚照十五岁即位,是一个只对女人和游荡有兴趣的花花公子,荒唐而且任性。从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刘瑾,犹如朱祁镇的玩伴王振一样,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了政府大权。刘瑾有一个核心集团,被称为“八虎”,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刘瑾使刚上台不久的朱厚照相信,以托孤大臣谢迁、刘健为首的忠心耿耿的朝臣,是阴谋使皇帝陷于孤立的“奸党”,把他们统统地赶出朝廷,连儒家阳明学派的创立人王守仁也于廷杖后贬窜蛮荒。从此朝中文武大臣要么对刘瑾侧目而视,要么争先恐后拍他的马屁,刘瑾牢牢地控制了朝政大权。
有一天早朝时,朱厚照发现了一份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绝相信,把这封信转交给刘瑾。刘瑾大发雷霆,命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到奉先门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级官员们从早晨跪到天黑,许多人当众倒下来死掉。天黑之后,未死的人再被囚进锦衣卫诏狱。后来还是刘瑾发现匿名信来自宦官内部,跟朝臣无关,才把他们释放了。
刘瑾权势熏天,整个政府都围绕着他转圈。宰相焦芳、内政部长张彩、国防部长曹元,几乎跟他的家奴没有分别。政府的大小措施都在刘瑾的私宅里决定,即使最荒唐最恶毒的大政方针也没有人敢提出半点异议。
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少的要上千两,多的则五千两。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会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官位基本上成了刘瑾手中卖钱的商品。刘瑾究竟拥有多少家产呢?据史家考证,刘瑾的家产近乎天文数字——合为三十三万公斤黄金、八百零五万公斤白银,而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崇祯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二十万公斤黄金!
刘瑾当权只有五年,右都御史杨一清利用“八虎”之间的矛盾,刺激张永反戈一击,告刘瑾谋反,武宗下旨逮捕刘瑾,籍没家产。从刘瑾家中抄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其中,有两柄貂毛大扇,里面暗藏机关,以指按动,便弹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武宗看了,也吓得目瞪口呆。刘瑾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整个明政府的结构,几乎被他拆散。
至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完成了其扩张的全部过程,明代宦官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以后魏忠贤的专擅独断,不过是这些前辈们的历史延伸与再现罢了。于是,历史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讽刺剧: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这个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好像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要是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都少不了宦官干政的局面,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管是割据性的还是大一统性的,都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情况。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有感于宦官干政的危害,特意把"内官不得干政"这几个大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奉天殿外。在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四朝中,宦官受到了压制,基本上没有参政的趋势和机会,明成祖虽然设立了由太监管辖的东厂,但仅限于特务活动而已。到了宣德时,由于朱瞻基有时候太懒了,而太监又是他比较信任的群体,故而让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有了批红权,并设立了专门教授太监读书的内书堂,从而为太监参政,干政做了铺垫。宣德在位时,还能监督这些太监,不至于过分,但他在位仅仅十年便一命呜呼,后继者正统皇帝继位时才八九岁,这就为太监干政掌权提供了机会。于是,正统朝便产生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太监",这便是王振。
王振,河北蔚州人,蔚州那时候属于山西,所以他其实是山西人,小时候读过几年书,长大后做了当年的教官,即专门管理教育的官员,这类官员在当时属于冷门职位,升迁的可能性不怎么大,但他还是靠着这个职位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换句话说,这时候的他,还不是太监。他有感于做教官的前程基本上没有空间了,便响应永乐大帝曾经下达的一个旨意,这便是:"凡事在当地干教官不称职的,便可以申请调到京城做官!"这意思看上去还不错,很多地方官挤破了头,业绩突出都不一定有机会调进京城,更何况是教官?虽然看上去还不错,但很多教官却不愿意这样,因为调进京城做的官就是阉割了进宫当太监!试想,除非脑袋被门夹了,不然好好的教官不做,干嘛要做太监呢?教官虽然待遇不怎样,但也能养家糊口,做太监了就享受不了正常人的天伦之乐。但王振却不这么想,因为他胸有大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抱着这样的梦想,王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进宫当了太监。因为读过几年书,而当时宫里的其他太监要么是文盲,要么是半文盲,所以王振很受其他太监的尊敬,都亲切的叫他"王先生",所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连外庭的文武大臣都知道宫里有个太监叫"王先生",很受人尊敬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读书人就是好,起码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嘛。到了后来,王振引起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注意,感觉王振是个不错的人才,便让他做了太子朱祁镇的伴读,于是王振便和后朱祁镇勾搭上了,而且关系很好,连朱祁镇都随哪些太监称呼他为"王先生"。
公元1435年,年仅三十七岁的朱瞻基驾崩,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正统皇帝。因为年幼,所以朱瞻基特意为他找了五个很有能力的辅政大臣,即"三杨内阁"里的"三杨"外加张辅和胡?酰?晌绞且?挠形模溆形洹H绱舜钆洌?梢员Vぶ炱钫蚯字で俺稳定,天下安宁。
可历史总是那么有趣,这五位虽然名为辅政大臣,但真正辅政的却是朱祁镇的祖母,即洪熙皇帝的张皇后,也就是现在的张太皇太后。张氏知道王振和朱祁镇关系一般,为了防止朱祁镇受王振影响,也是为了防止王振干政,特意在朱祁镇继位不久便召集五位辅政大臣开会,而会议的内容就一句话,就是告诉朱祁镇,以后有什么问题都要和他们商量,他们同意了才可以做。按说既然不说其他的就可以散会了,可张氏却叫了王振进来,大声呵斥他说:你只不过是一个太监,却仗着是皇帝的亲信胡作非为,今天我就要杀了,以绝后患。就在朱祁镇和五位辅政大臣还没反应过来时,旁边的锦衣卫就把刀驾在王振的脖子上了。这时的王振才意识上,五位辅政大臣不足虑,真正能威胁到自己的是这个老家伙。后来的结局是王振没死成,因为朱祁镇实在舍不得他,苦苦哀求张氏,连五位辅政大臣也为他求情,张氏才勉强放了他,并告诫他以后不得干预朝政。侥幸逃过一劫的王振便默默的把张氏列为自己的头一号对手,而第二号对手便是"三杨"。
对于这两号对手,王振有自己的策略。对付张氏,王振的策略是:熬!因为张氏历经四朝,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了,已经活不了几年了。而对付"三杨",王振的策略则是夹着尾巴做人,并对他们表示尊敬,尽量不做出格的事,暗地里却广结党羽,暗查亲信。
不得不说,王振的这两个策略相当有效,因为在正统七年,即公元1442年,张氏便离开了人世,在此期间,王振还随带熬死了"三杨"中的杨荣,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已经老的不成人形了。虽是如此,想要对付他们还是不容易的,但还是被王振找到了破绽。王振在其党羽的帮助下,利用杨士奇的儿子故意杀人的案件展开了对杨士奇的攻击,自知理亏而且年老多病的杨士奇招架不住,于是被迫辞官归乡,从此告别了政坛,而王振则一举打垮了这个同样历经四朝的内阁大臣。
就这样,王振利用时间的优势,用了七年的时间,逐一铲除了能阻碍到自己的两个威胁,从而利用皇帝年幼的机会,独揽了朝政大权。虽说王振完全掌权时,朱祁镇已经是十五六岁的人了,但在王振有意引导下,朱祁镇成了只知吃喝玩乐的小皇帝,把国家大事全部交给了王振处理。王振虽说掌握了朝政大权,对他来说,却远远不够,因为他要的是干一番能留名青石的大事业。而这样的大事业是需要时机和运气的,但王振相信自己能遇到的。
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王振终于等来了他要要做的能青史留名的大事业。这一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十万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边境。也先之所以会率兵南下,是因为他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准备恢复曾经的元帝国的风光,而导火线则是因为王振突然稽查了蒙古与明朝的贸易,发现有很多是违法的,故而把蒙古人要贸易的牛羊马匹全部收缴了,让蒙古人血本无归。而王振之所以要突然稽查,是因为蒙古人事先没有给他贿赂。这样说来,王振是无意间制造了自己所谓的要青史留名的机会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在王振的折腾下,已经不复永乐时期的风光了,但实力犹存。不过朝中大臣却极力主张防守,因为暂时没有拿的出手的统帅,而王振却极力怂恿朱祁镇可以像永乐大帝一样御驾亲征。因为王振知道,朱祁镇很依赖自己,朱祁镇亲征,其实就是自己亲征,这样就能青史留名了。而朱祁镇在永乐辉煌的诱惑下,同意了王振的提议,便统帅近五十万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出战也先。当然,这里的五十万存在争议,在这里姑且用之。
王振之所以敢这样做,一个是因为自己那可笑的想法作祟,另一个则是他收到的情报显示,也先的部队只有两三万人,所以他觉得几十万打两三万完全是稳赢的,故而才会极力怂恿朱祁镇。可怜的朱祁镇因为太嫩了,没有经受住永乐辉煌的诱惑,从而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大军行至土木堡的时候,便遇到了也先,而在王振的瞎指挥下进入也先的伏击圈,又是在王振的瞎指挥下,明军全军覆没。王振在战乱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也算对天下人有个交代了。可惜的是,明朝几代人攒下来的几十万精锐部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更可惜的是随此次出征的明朝大部分优秀文武大臣也尽数战死,包括永乐时期遗留下来的名将张辅。这个老将军也是辅政大臣之一,年龄已经很大了,本来可以在家安心养老的,却不放心年幼的朱祁镇,于是便陪同而来,可惜英勇一世,却在王振这条阴沟里翻船。但他做到了为人臣子应有的责任,不负当年朱棣对他的信任。
王振,一个曾经的地方教官,为了自己所谓的、可笑的大事业,抛家弃子的做了太监,一步一步的走向权力的顶峰,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大太监,开启了明朝宦官为患的苦难篇章,他是青史留名了,只不过是遗臭万年而已。当然,这也是明宣宗朱瞻基挖的一个坑,坑了大明的天下,更坑了天下的劳苦百姓。倘若他不设立内书堂,不让司礼监有和内阁的票拟权相媲美的批红权,那王振也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了。当然了,还是那句话,历史就是历史,并没有那么多如果。
"土木堡之变"让王振得到了应用的惩罚,可大明王朝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有点得不偿失了,从此之后,曾经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明朝是中国史上非常有有趣的朝代,当时的明朝太监非常历史,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有太监的身影。不过,后来朱元璋上位后,太监的数量的权利便有所减少了。朱元璋是一位非常节约的皇帝,当时的朱元璋什么事情都要谋划清楚,提倡勤俭节约。为什么明朝太监这么厉害?其实,其他朝代都没有这样的经历发生,具体的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在很多人印象里,明朝最黑暗的地方就是太监专权和乱政。关于这一点,有两本书是宣传重点,清朝编的《明史》和吴晗写的《明代特务政治》。后者这本书里,除了锦衣卫,就是东厂西厂的太监特务。
这两本书里,将明朝太监的丑恶嘴脸揭露无疑。后来,各种影视传播,专家不负责任的演讲,于是太监成为了明朝最黑暗的风景线,权利堪比皇帝,甚至决定皇帝废立,贯穿整个王朝276年。然而,事实真的并非如此,只要皇帝想,分分钟就能拿下他们。接下来,通过讲述两个大太监辉煌和落魄史,来和大家聊聊明朝太监的话题。
刘瑾:被誉为“立皇帝”,但一天就被搞定
关于刘瑾这个人,有三件事值得一提。总体而言,刘瑾忠于皇帝,明白自身是皇帝家奴,也干过不少利国利民之事,最终伏诛只是皇帝一句话,并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当然,刘瑾也不清白,罪状不少,死的不怨。(1)刘瑾最辉煌的时候,是宫廷太监“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2)刘瑾并非无能之辈,也未曾将国事当作儿戏。最让人意外的是,他针砭时弊,推行了“刘瑾变法”。比如,打击贪污腐败和官员失职,降赋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官员不定期考察制度,整顿盐法清查屯田等,遭到了官场的嫉恨。(3)1510年四月,太监内部争权夺利,向皇帝告刘瑾罪状17条。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就去抄了刘瑾的家。毫无疑问,当场就抓了刘瑾,没有丝毫危险和波折。同年八月,刘瑾被处死。整个过程很顺利,刘瑾毫无反抗之力。
魏忠贤:被称为9999岁,但四天被搞定
如今,社会上对魏忠贤的评价,基本上是一面倒,即魏忠贤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事实上,这明显有失偏颇。关于魏忠贤这个人,着重说三点。另外,关于他的伏诛,几乎只用了四天,和刘瑾差不多,也没有抵抗能力。(1)天启皇帝期间,魏忠贤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后来流传“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当然,这个判断有些偏激,那个时代还是有很多硬骨头的,尤其喜欢找皇帝茬的文人。(2)魏忠贤有没有办过好事?答案明显是肯定的!天启死前对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比如,启用辽阳战败后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都说明魏忠贤还是会维护大局的,还真没想玩坏大明江山。(3)1627年8月22日,天启驾崩。同年10月26日,有书生公开声讨魏忠贤的“十大罪状”,魏忠贤非常惶恐,在崇祯面前痛哭流涕。崇祯随之将他发配为天启守灵。11月1日,崇祯宣布魏忠贤罪状,抄家,并将他发配到凤阳守陵。
后记
在去凤阳的路上,魏忠贤上吊自杀。从崇祯清初魏忠贤的过程看,和对付刘瑾一样,可以说没丝毫惊险。因为魏忠贤根本没想过要谋反,毒害崇祯。对他来说,他只想继续保持自身富贵而已,一旦皇帝不信任了,他就完了。所以,如果问明朝太监究竟有多厉害?那只能说,或许很厉害,但皇帝要拿下他们,只是一天和四天的时间而已。至于影视里所描绘的权倾天下形象,那只是影视,并非真实历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也有很多优秀的太监,比如下西洋的郑和,万历时期的冯保等,所作所为,非常了不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