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杜伏威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1.饿疯了的少年强盗
山东自古出豪士。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然少不了山东人的戏份。
齐州章丘有一位叫作杜伏威的,就对大隋江山有了点野心。
杜伏威是贫民出身。大业九年,他年方十六岁,生来豁达大气,年纪轻轻已是一方豪侠。当然,这个豪侠是要加个引号的。他所干的事,无非是穿门入户,强抢民财。
如果生活顺顺利利,谁也不想放着正经事不干,去做没本的买卖。穷,可以多种点地,再不行,去给富人家养牛放羊,混口饭吃总是没问题的。只是,大环境没给他机会。
大业九年前后,天灾人祸组团狂虐山东人民。这边厢隋炀帝不断征发百姓当兵,或是强迫壮劳力们去辽东送粮草,或是驱使人们在海边造大船。据说很多人长年站在水里造船,腰以下都被水泡的溃烂了。
那边厢老天爷也跟着凑热闹,今年发大水,淹的整州整县的粮田绝收。老百姓各种祈祷,结果明年又是连月干旱,旱的禾苗全玩完。老百姓完全没吃得,只好相聚为盗,冒着生命危险挣口饭吃。
2.兼并
山中做强盗,靠的是义气。杜伏威虽然只有16岁,却非常仁侠大气。他与群盗外出劫掠,每次厮杀都冲在前、走在后,几场仗打下来,众盗都非常佩服杜伏威的勇气和义气,没得说,你把哥们儿当亲兄弟,哥们儿自然拿你当老大。群盗义气相投,拜杜伏威当了带头大哥。
杜伏威不光豪气干云,为人也很有头脑。他明白光靠自己手下这点人马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而放眼当时的山东大地,烽火已经烧遍了每一寸土地。是时候做出点什么了。
如果联系到几百年后的北宋,同样是在山东发生的一场传说中的农民起义,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起一个办法,土匪强盗能怎么样,不就是杀人放火受招安呗。
错。
以大隋朝此时的状态,你敢去接受招安,饥饿的山东农民会百分之百地保证,一定把你撕成碎片,并且吃掉你身上每一块肉。
杜伏威为了自保,并没有选择向官军投降,而是投奔了另一位山东贼帅——左君行。
左君行是谁?抱歉,史书除了他的名字之外,并没有留下太多事迹。
一般来说,一个历史人物在史书上占有篇幅的多少,与他的智慧、能力、成就是成正比的。那么可以想见,与在《旧唐书》专门开设人物列传的杜伏威相比,只有一个名字的左君行有多菜。
杜伏威去长白山求见左君行,请求将自己的小部队置于左将军的麾下,一块吃肉喝酒发大财。
左君行傲慢地接受了这个嘴上黄毛还没褪净的小强盗的请求,有道是,放屁添风。来就来吧,多多少少壮点声势也成。
杜伏威忍着不舒服带人来了长白山,结果没几天就感觉不爽,他气不过,也不打招呼,带着手下人离开了左君行,转而向南,到了淮河流域一带。
杜伏威率众一路南行,当时隋朝的控制力确实下降。杜伏威一路浩浩荡荡,从山东腹地进入今江苏省腹地,基本没遇到官府的拦截。这倒也不怪隋朝官员不作为,实在是兵员都被抽走了,一般郡县早就失去了捕盗能力,看见强盗路过,闭城自守还来不及,哪敢开城主动撩拨强盗呢。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杜伏威一路不断收编小股强盗,实力越来越强,终于引起了隋朝官军的注意。
隋朝驻扎在淮南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江都留守的手中。江都是隋炀帝在南方最下力经营的都会,是江东一带的政治中心。如果任由义军南下威胁江东,甚至对江都郡构成袭扰,这可不大好,弄不好会被炀帝砍了脑袋。江都留守于是派出校尉宋颢率军进击杜伏威。
宋颢名声不大,也没有什么过硬的战绩,但却带着一股隋军将领极为普遍的骄傲自大之意。在他们眼中,义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官军只消人马开到战场,便会理所当然地取得胜利。
正是这股要命的骄傲情续葬送了这支官军。杜伏威设计引击败宋颢,宋颢当场阵亡。这场意外的战斗,不仅令江都方面极为震惊,也让江东本地帮会十分眼红。
3.老乡老乡,背后一枪
创业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业十一年,也就是杜伏威南下两年后,他终于遇到惨烈的挫折。
在他纵横奔驰之时,另一支来从山东来到江淮一带的山东义军李子通所部,也逐渐崛起,杜伏威一度对李子通互相声援,但也正是这位山东老乡,在背后狠狠捅了杜伏威一枪。
李子通是东海郡人,与杜伏威一样出身贫寒。
但李子通与杜伏威风格迥异,杜伏威性格粗爽质朴,崇尚简单粗暴的办事方式。李子通却颇有宋江式的义气,虽然自家穷得叮当响,却经常周济穷人,在家乡很有一点名气。
山东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这位穷大方的李子通活不下去了。毕竟义气不能当饭吃。村里三老四少都饿得吃不上饭,只好都出去逃命。李子通也逃到长白山一带,在义军首领左才相部下当兵吃粮。
当时的所谓起义军,内部纪律都很混乱,只靠不断地抢劫维持存在。在一片污浊之中,李子通洁身自好,对待士兵很讲义气,从不滥杀。如果是老乡被义军当俘虏抓了,李子通还亲自带人把他救回来。
很多人冲着李子通的名声来投奔他,作为一个外来户,他居然已经拥有上万人的部属。这令左才相感到不安。你只是我一个小马仔,这么嚣张的扩充实力,还把我当领导嘛!
李子通不受这个窝囊气,大概他也看出了跟着左才相没啥前途,于是和杜伏威一样,率领自己的人马南下,到淮河以南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共同的敌人隋朝官军面前,两支同气连枝的山东义军很快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起初两家合作的还算亲密无间,但是合作的过程中,李子通渐渐发现了问题。
杜伏威虽然年轻,但这位兄弟气场简直太强了。不论冲锋作战,还是笼络部属,都是响当当的好手。以至于他的光环完全掩盖了自己。
李子通是慢热型的,他的优点,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杜伏威是个胆汁质的领袖人物,天生自带BGM,到哪都能用充沛的感染力抓住人心。没法儿比啊!
要这么合作下去,自己早晚有一天被吞并。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先发制人。大业十一年某一天,李杜两军驻扎的很近。李子通忽然严令本寨戒严,他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趁着夜黑风高,悄悄出寨,对杜伏威的大营发起了猛烈的袭击。
李杜两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谁能想到亲密战友会暗地捅刀子。单纯的杜伏威,甚至连基本的警戒工作都没做。所以当李子通的骑兵打到寨外,杜伏威的士兵们根本来不及反应,瞬间破防。
杜伏威仓促上马,一看居然是李子通的兵,不由得怒火填胸。然而再怒又有什么用,慌乱中他连兵器都没找到,便被一名敌兵刺伤。
眼看就要毙命于乱军之中,这时,杜伏威严格治军的效果体现出来了。
杜伏威崇尚武力,他在军中挑选了30个勇士,都认为义子,让他们担负自己的贴身护卫。其中最勇猛的两人,一个是临济县人叫做阚棱,一个是济阴县人叫王雄诞。阚棱能使一杆长达一丈的双刃刀,称之为陌刃,一刀能砍死好几个人。王雄诞则是智勇双全,屡屡给杜伏威献计。军中称阚棱为大将军,称年纪稍小的王雄诞为小将军。
这30个养子深受宠信,对杜伏威非常忠诚。当时其他军士都已乱成一团,唯独这30人死战不退,王雄诞危急之中把杜伏威抱上战马,奋力冲出重围,这才保住杜伏威一条性命。
这场突袭几乎瓦解掉杜伏威的全部力量,他只好隐藏在大片的芦苇丛中,侥幸躲过李子通的追杀。
这场突如其来的偷袭,不仅让杜、李二氏结成死仇,也给剽轻自负的杜伏威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乱世之中什么人都有,单靠古惑仔式的猛打猛冲,不足以在险恶的世事中立足,他必须改变策略才能求生存。万幸杜伏威不久后痊愈,他招揽部众,没过多久重出江湖,继续在江淮间劫掠郡县。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隋朝为防止江淮形势恶化,再派武贲郎将来整率军围剿。
来整大有来头,他的父亲就是隋朝名将来护儿。此人子承父业,作战非常骁勇。山东义军蜂起,他率领隋军左右进讨,杀得山东群盗狼奔豕突。山东义军流传一首顺口溜:“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十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
可以说,把山东义军都打出心理阴影了。
来整率军来到江淮,目标很明确,捡出头鸟打。
李子通与来整交了几仗,全败。李部抱头鼠窜,逃往长江以南。
杜伏威也没讨到好处。他刚刚招拢的人马再度被来整打散,伤愈不久的杜伏威在作战中也受了重伤。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非常悍勇,她背着杜氏逃跑,小将军王雄诞率死士在后护卫,再次将杜氏救出死地。
4.决战江都
或许是隋朝对江淮群盗不够重视,他们认为这些盗贼不过是一击即溃的乌合之众,所以在来整尚未完全铲除诸股义军时,隋朝便召回来整,让他参与到保护皇帝人身安全的近身保卫工作中。
这个喘息的机会太难得了。
几经挫折的杜伏威低调地隐藏起来,默默地休整、扩充实力。大约过了一年半,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春天,杜伏威实力有所恢复,各地的剿匪奏报中,他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又多了起来。
此时炀帝已在江都。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隋朝官方反应很快,再派右御卫将军陈棱,率8000官军进剿。
陈棱性格比较沉稳,加上宋颢失利在前,他没有立即出兵决战,而是按兵不动,耐心地杜伏威相持。
义军与官军最大的区别是,缺乏稳定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这样的条件,是没办法打持久战的。陈棱虽然胆子有点小,场面上弄得有点难看,但毫无疑问,持久战这一招,还是很准确地掐中了义军的要害。
要进攻,官军缩在坚城中,义军要打下来势必付出惨重的代价,何况杜伏威现在还处于低阶状态,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器械、没有人力,根本没办法打攻坚战,只能野战决胜。
要相持,义军的粮食必然比官军先吃完,到时候军心散乱,不战自败,下场只有一个,死。
从理论上看,杜伏威无疑是死定了。然而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是不讲理的。
杜伏威派人给陈棱送去了女人服饰,并送给陈棱一个绰号:陈姥。姥就是老年女子的意思。这种场景,熟悉不熟悉?没错,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求战不得的诸葛亮,就是用送女人冠服的方法刺激司马懿的。只不过司马懿胸中有丘壑,不因一时意气影响大局。
但陈棱却没忍住。他见物大怒,立即领兵出城,要与杜伏威决战。
有时候,格局真得能决定人的生死。
杜伏威要得就是这个。
愤怒的陈棱甚至连基本的战法都忘了,他没有给自己安排预备队,而是将全部兵马都开了出来,意图与义军决一死战,胜就是全胜,败就全败。对于一个皇帝寄予重望的大将,以如此草率部署对敌,从庙算上就失了着。
两军在江都附近发生了激烈的交战。
官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攻守之间甚有法度,正面与侧翼的配合,步骑兵种类的搭配,近距离搏杀与远距离投射,都经过成熟的训练。
而义军则全然反之。人都说起义军都是乌合之众,确实不是瞎说。义军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不善于组织严密的战阵。也不太擅长以配合成熟的阵法进行攻防,更何谈不同兵种的合理利用。
之所以以往能战胜官军,全靠义军首领过人的战场嗅觉,以及义军旺盛的战斗精神。
这场战斗也一样。陈棱的官军展开之后,虽然指挥官情绪严重波动,但士兵们的职业素养却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官军密切的配合以及熟练的战法,有效地阻挡了义军的冲击。
杜伏威见迟迟不能打开局面,又是焦急又是愤怒。他亲自来到阵前,以自己为箭头,率领精锐骑兵再次冲击官军大阵。
对付这样的冲击战术,官军仍有成熟的应对之策,只消干掉对方的头目,这种看似威赫的冲击便会立即崩溃。一名隋军部将悄悄来到阵前,张弓搭箭,瞄准耀武扬威的杜伏威一箭射去,正中杜伏威前额。
天幸那支箭嵌在杜伏威骨头中,并没有深入脑中,故而只算得上皮肉之伤。我们所说的不讲理进攻,就在此时发生了。
杜伏威指着放冷箭的隋将大骂:不杀你我誓不拔箭。他带领众军继续不要命地冲向隋军大阵。
放冷箭没有起到阻止对方攻势的效果,反而意外地使其加速。陈棱一时间没了主意,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冲击过来。
杜伏威头上插着一枝箭,鲜血不断流下来,咬牙切齿,目眦尽裂,令人望而生畏。放冷箭那名隋将越看越害怕,掉头藏到阵中,不敢与之对视。
杜伏威已经被这枝箭打疯了,他不顾一切地带人冲入隋军阵中,如砍瓜切菜一般把隋军杀得东倒西歪,杜伏威亲自抓住放冷箭的敌将,将之生擒带回了本军阵中。
怒发冲冠,万夫辟易。杜伏威真乃神人也。
隋军也被杜伏威这不要命的阵势打懵了。杜伏威虽然只冲开了一个小缺口,但慌乱的隋军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扑,缺口很快扩大成致命的溃退,陈棱这时已经无法阻止阵形溃散。
杜伏威斩杀了放箭敌将,顾不上包扎伤口,又如一头猛虎一般率军冲杀,彻底将隋军击败,陈棱带少量残兵败逃。
这场与正规军的决战,基本上扭转了义军的劣势,在正面对决中,杜伏威从此不再畏惧任何官军。而义军的作战形式,也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
5.群雄争霸之一
杜伏威乘大胜之威,决定改变作战形式:从流动作战转向建立根据地。
陈棱惨败之后,江都附近隋军官兵各自缩首潜踪,不敢主动寻找义军作战,杜伏威便乘机分兵攻占郡县,逐渐占据了一片不小的地盘。他攻占历阳后,自称为总管,级别又上了一个台阶。
正在此时,江东一带形势发生了突变。
大业十四年三月,隋朝大臣宇文化及发动政变,宰了隋炀帝,另立隋炀帝的侄子为傀儡皇帝。宇文化及把大将陈棱留下据守江都,自率隋朝中央骁果军主力北上返回中原。陈棱对这位甩锅侠也没什么认同感,他关闭江都城,不再与宇文化及联系,事实上成了一个割据者。
隋军主力撤出后,陈棱无法继续控制形势,江东形成了四股势力并立的局面。
哪四股呢?杜伏威、陈棱自不必说。
那位背后捅枪的山东老乡李子通,被隋军打垮后跑到海陵躲了起来,部众又慢慢恢复到2万人左右。
第四股实力,则是隋朝前地方官员沈法兴旗下的割据势力。
沈法兴是什么来历呢?
简单地说,此人是江南本地人氏,曾任隋朝吴兴郡太守。大业末年曾率军围剿江东的农民起义军,后来一见隋炀帝被杀,便摇身一变自立为王,乘乱连连打下余杭、乌程、毗陵、丹阳等十几个郡。实力比李子通和陈棱都强,仅次于杜伏威。
这位沈太守野心大肚量浅,刚刚打下十几个郡就自我膨胀,公然建立一个梁国,急不可耐地自立为帝。
无法调和矛盾的四家势力,连互相多瞅一眼的时间都没用完,就开始了混乱不堪的互掐。
6. 群雄争霸之二
四家之中势力较大的是杜伏威和沈法兴,较弱的是李子通,最弱的是陈棱。
然而任谁也想不到,两家强的还没动,两个弱的倒先开始互啄。
捅刀专家李子通变得越来越阴,他与任何一家都不能消息,表面上看似乎人畜无害。然而,一等宇文化及撤走,李子通立即开足马力,挥兵杀向了江都城的陈棱。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李子通实力不强,如果干坐着不动,杜、沈两个狠人任谁先动手,自己只有死得份。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干掉最弱的陈棱,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此时已是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一上来就放了大招,命令诸军不惜任何代价展开疯狂进攻,务必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拿下江都城,干掉陈棱。
然而陈棱虽弱,也不是白给的。他一面依托坚固的江都城城苦苦支撑,一边遣使分别向杜伏威和沈法兴求救。
杜伏威与李子通是有着捅刀之交的死敌,沈法兴则是一只张开獠牙的贪婪之兽,他们都不可能坐观李子通先占便宜。于是很短的时间里,两家都派出了军队,到江都帮助陈棱。
三打一,而且是两强打一弱。这个结局似乎明摆着的,李子通根本没有招架之功。
然而正是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李子通上演了一出惊天大逆转。
真正善战的高手,都会从绝无可能的死局中找到一线生机。李子通看准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杜伏威和沈法兴向来互不通使,双方没有形成联盟关系。这次来江都解围,实际上是各打各的。
第二,杜伏威在西,沈法兴在东,两军至今没有接触,互相陌生。
针对这一情况,李子通设计,派出一支小部队,假扮成沈法兴的人,乘夜偷袭杜伏威大营。杜伏威吃过偷袭的亏,这次遇袭之后他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反而是立即行动起来,对沈法兴的大营发起迅猛攻击。
沈军不明所以搂头被打了一闷棍,发现竟然是一道来解围的友军,也是愤怒的不得了。双方根本无法解释误会,反而都认为对方心怀不轨。于是也不管是来干嘛的,先确保自己安全再说,两家各自退兵相持,谁也不敢贸然进攻。
不得不说,这一招离间计,李子通耍得确实漂亮。趁着杜沈相持,李子通抓紧时机,再度加紧对江都城的攻击。陈棱孤立无援,在李子通暴风骤雨般打击之下终于再也支撑不下去。不久城池打破,陈棱孤身逃到杜伏威军中,后来被杜伏威找了个借口杀了。
李子通腾出手来,调转矛头全力进攻沈纶部。客地作战的沈纶抵挡不住,被打的溃不成军。杜伏威眼见形势不利,也收兵回归历阳。李子通又乘势追击沈军,渡过长江攻陷京口。这场大混战以李子通的胜利告终,入据江都这座政治意义很强的大城后,李子通迫不及待地步沈法兴的后尘,建立大吴国,改元为明政。
隋末唐初的史籍中,屡有“山东豪杰”之语。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包括黄河以北地区在内。隋末唐初的山东豪杰大略有三个系统: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领的河北豪杰,以翟让、李密、徐世绩(李绩)为首领的河南豪杰,以秦叔宝、程咬金、徐圆朗、辅公祏、杜伏威等为代表的山东(今山东)豪杰。窦建德、刘黑闼为清河郡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初起兵时以高鸡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为依托,而后在乐寿和洺州建都,前后持续八年。翟让、李密、徐世绩等起初以瓦岗山为依托,而后向荥阳、洛阳发展。山东豪杰三系统相比较,以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豪杰的社会基础最为深厚,势力最为兴盛,持续的时间最久,因此也最具典型意义。?
隋末唐初的山东豪杰是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的集团。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指出,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的民族渊源是北魏早期的屯兵营户,在六镇起义后被安置在了冀、定、瀛、相、济、青、齐、徐、兖等内地各州,其中尤以分散在冀、定、瀛三州的居多。北方游牧民族本就有擅长骑射、组织坚固、融军事与政治经济为一的传统,因此他们的后裔就自然会具有善战斗、务农业、有组织的特点。不过,纵观河北燕赵区域的前后历史来看,豪杰势力的兴起并不只限于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和隋末唐初山东豪杰这两次,也不仅是这两次军事割据具有胡汉杂糅的民族背景。楚汉相争时,已有燕人、北貉的枭骑参与。东汉初刘秀徇河北,又有渔阳、上谷铁骑的力助。同时在河北民间,还有铜马、尤来、大枪等十余部势力,直到汉光武十六年仍在四处并起,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其组织能力、战斗能力、生存能力都非寻常可比。东汉末,又有张角的黄巾军在巨鹿首倡、袁绍在邺城被推为盟主、张牛角和褚飞燕黑山军百万众的活动。就是在隋末唐初的山东豪杰之后,也有唐后期安禄山、史思明及“河朔三镇”在河北一百五十年的割据,以及宋元明清时期流配军人、犯人在沧州的影响和白莲教等众多会党的活动。这些史事虽因时代的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仍可明显看出其中贯穿首尾的共同线索。由此而论,豪杰势力在燕赵区域的大起大落总共应有七八次之多。?
陈寅恪又说,在隋末唐初山东豪杰三系统中,以翟让、徐世绩一系统在唐初政治上所居地位最为重要。徐世绩等人后来依委于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参与玄武门之变,在李世民即位之后,山东武力集团又与关陇武力集团相平衡。不过徐世绩的作用是在唐朝对王世充、窦建德的抗衡中以及唐朝内部齐王与秦王的抗衡中突显出来的,比之窦建德河北豪杰直接与唐朝分庭抗礼决一雌雄是全然不同的。徐世绩河南豪杰的作用是仅对唐朝而言,窦建德河北豪杰的作用则有关于天下的归属。?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八柱国之李虎家族: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在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最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显赫,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罴等名将,其详细事迹不再一一列述,关陇集团中,其它后起将才如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唐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丰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隋唐英雄排名
一、《兴唐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陈荫荣口述,戴宏森整理)排名:
开隋九老:
1、忠孝王伍建章
2、大元帅高颖
3、靠山王杨林
4、上柱国贺若弼
5、大都督鱼俱罗
6、昌平王邱瑞
7、上柱国韩擒虎
8、双枪将定彦平
9、越王杨素
十六杰:
1、李元霸
2、裴元庆
3、宇文成都
4、雄阔海
5、伍天锡
6、程咬金
7、翟让
8、罗成
9、秦琼
10、单雄信
11、王君可
12、魏文通
13、伍云召
14、王伯当
15、尚师徒
16、左天成
四猛:
1、罗士信
2、新文理
3、秦用
4、来护儿
[如果撇开九老和四猛,按照流行的说法,《隋唐演义》的好汉十三绝应该是这样排名的: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
5、伍天锡
6、伍云召
7、罗成
8、杨林
9、魏文通
10、尚师徒
11、新文理
12、韩擒虎
13、秦琼/尉迟恭
二、《说唐》排名: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
5、伍云召
6、伍天锡
7、罗成
8、杨林
9、魏文通
10、尚师徒
11、新文礼
12、韩擒虎
13、王伯当
14、秦琼
15、尉迟恭
16、单雄信
三、单田芳《隋唐演义》排名:
十三杰: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
5、伍天锡
6、伍云召
7、罗成
8、杨林
9、魏文通
10、秦用
11、尚师徒
12、梁师泰?
13、秦琼/尉迟恭
四猛:
1.罗士信
2.来护儿
3.新文礼
4.王伯超
四绝:
1.罗成
2.尚师徒
3.侯君集
4.程咬金
四、苏州评弹排名:
[共有“老辈”、“小辈”、“野辈”三个排名。共有39人。我只有“老辈”、“小辈”两个排名,哪位有“小辈”排名,不吝赐教]
老辈排名:
1.成都王张显图
2.淮西王焦本忠
3.铜山王姚子林
4.双枪将定彦平
5.皇城总兵史万宝
6.燕山王罗艺
7.靠山王杨林
8.屈突通
9.东昌王杨义臣
10.昌平王邱瑞
11.大元帅韩擒虎
12.定国公长孙晟
13.沙陀国王始罗失毕可汗
野辈十三条好汉:
1.银地国太子朗司马
2.琉球国太子鳌鱼
3.北汉王铁木耳
4.铁木金
5.红袍大力士蓝天毕
6.孽世雄
7.王九龙
8.盖世雄
9.洪天英
10.华公义
11.知世王王薄
12.定阳王刘武周
13.大梁王萧铣
五、其他排法1: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
5、伍天锡
6、伍云召
7、罗成
8、杨林
9、魏文通
10、尚师途
11、新文礼
12、韩擒虎
13、谢映登
14、王伯当
15、史太奈
16、秦琼
17、尉迟恭
18、单雄信
六、其他排法2:
第一杰:西府赵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千里一盏灯,手中一对擂鼓瓮金锤谁也惹不起,为头一条好汉;
第二杰:天宝大将宇文成都,胯下赛龙五斑驹,掌中凤翅镏金镗,勇贯三军,是大隋朝的顶梁柱;
第三杰:银锤太保裴元庆裴三公子,胯下一字没角癞麒麟,掌中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是以后瓦岗山头号猛将;
第四杰:紫面天王雄阔海,一根熟铜棍,压盖武林;
第五杰:双镗无敌伍天锡,胯下青龙马,掌中一对短把凤翅镏金镗,英勇无比;
第六杰:南阳太守伍云召,跨下踏乌白雪马,掌中凤翅镏金镗,曾经大战过宇文成都;
第七杰:少保罗成,又叫罗神枪,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龙,掌中五钩神飞亮银枪!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
第八杰:花刀大将魏文通,跨下花斑马,一把花刀是隋营数一数二的大将;
第九杰:靠山王杨林,胯下金睛兽,掌中一对囚龙双棒,老当益壮;
第十杰:银面韦托秦用,秦琼的干儿子,胯下赤炭火龙驹,掌中八棱紫金降魔杵,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第十一杰:呼罗国王,胯下青鬃马,掌中单锤,乃突厥第一战将;
第十二杰:四宝大将尚师徒,胯下宝马呼雷豹,掌中乌龙提泸枪,山马关大帅;
第十三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秦琼秦叔宝,跨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对虎头锫棱金装锏,擅使一把虎头造金枪;
第十四杰:皂袍大将尉迟恭,武艺和秦琼不分上下,胯下一匹乌骓马,掌中单鞭,擅使丈八蛇矛枪;
第十五杰:赤发灵官单雄信,单二员外,江湖总瓢把子,胯下枣红马,掌中一把金钉枣阳槊,是未来瓦岗五虎上将的头一员;
第十六杰:银枪将苏定芳,胯下银龙马,掌中亮银枪。连罗成都死在了他的手上;
第十七杰:勇三郎王伯当,胯下黄斑马,掌中花枪,一上战场就玩命;
第十八杰:大刀王君可,胯下一匹赤兔马,掌中青龙郾月刀,真好比关公在世。这是十八条好汉!
七、其他排法3:
第一好汉:西府赵王,李元霸。一对擂鼓瓮金锤是当年汉朝时马超的先祖,汉浮波将军马芫使的。共重320斤。历史上就只有这两个人使得动。
第二条: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凤翅镏金镗。
第三条:三公子裴元庆,八十斤一只的八卦梅花亮银锤,最后死在庆坠山。被炸死。
第四条:紫面天王雄阔海。一条熟铜棍,死在扬州千斤闸下,被压成肉泥。
第五条:南阳侯伍云召,是春秋五霸时名将伍子胥的后人,使得是一条亮银枪。
第六条:伍天锡,伍云召的族弟。是一对短棒混金镗。被李元霸一锤打死在扬州城外。
第七条:燕山公少保罗成,家传五钩神飞枪,平生只输在同父异母家兄的五分枪下。绝命枪:回马枪
第八条:老将靠山王杨林,水火囚龙棍。死在罗成枪下。
第九条:花刀大帅魏文通,可想以刀闻名。
第十条:四宝上将尚师徒,金纂提炉枪后被秦琼得去。
第十一条:八马将新文礼,弘霓关总兵。
第十二条:双枪老将,罗成干爹,定彦平。后因罗成狠辣,出家。
第十三条:金刀殿帅左天成,在程咬金搬请裴元庆二次学艺下山时,被裴元庆锤打护城河。
第十四条: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十五条:挂锤庄庄主,梁师泰。是隋唐八大锤之一。
第十六条:兵马大元帅秦琼,镶金锏,绝招:撒手锏。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杀手锏。
第十七条:皂袍大将尉迟恭,曾经日抢三关,夜夺八寨。飞马跃城楼。为救义子薛仁贵撞死皇宫外。雌雄双鞭,龟背托龙枪。
第十八条:聚显庄二庄主,赤法灵官单雄信,金顶枣阳槊
-------------------------------------------------------------------------
更新一(2004.05.10):
陈青远《响马传》第一卷《秦琼卖马》排名:
第一猛是河间府罗士信,出身放牛娃,他手使镔铁枪;
第二猛是秦琼的干儿子秦用,手使人面赤铜锤,胯下骑挠头狮子黑,
第三猛是瓦岗寨的名将,人称扁锤将梁世太,手使—双扁式镔铁大锤,
第四猛是镇台唐壁手下的中军官来护儿,手使镔铁枪,人称铁枪将,胯下骑卧槽大黑马。
第一杰 是山西太原府李渊的儿子李元霸,手使一对擂鼓嗡金锤,胯下骑—匹赖麒麟,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二杰 是宇文化及的长子宇文成都。手使风翅榴金镗,胯下骑万里烟云兽,
第三杰 是刀马关总兵裴仁基的三儿子裴元庆,手使—对西瓜亮银锤,胯下骑挠头狮子雪,
第四杰 是山东金顶太行山公道大王雄阔海,手使齐眉乌金棍,胯下乌骓马;
第五杰 是威震南阳关的南阳侯伍云召,手使五勾神飞枪,胯下骑千里银河一点白,
第六杰 是河北大王伍天锡、手使熟甲棍,胯下骑诨红兽;
第七杰 是北平王罗艺的儿子,燕山公罗成,手使亮银枪,胯下骑金线白龙驹,
第八杰 是铁臂靠山王杨林,掌中一对球龙棒,胯下骑花云豹,
第九杰 是威震潼关的总兵魏文通,手使青龙偃月刀,胯下骑艾叶青龙兽,
第十杰 是总领官三江大帅杨成,手使折铁点钢枪,胯下骑青云兽,
第十一杰 是虹霓关的总兵新文理,手使混铁点钢槊,胯下骑一丈青;
第十二杰 是威震虎牢关的总兵尚师徒,手使提龙枪,胯下骑虎类豹,
第十三杰 是两个人凑了一杰,有山东半杰、山西半杰。
山东半杰:历城县县衙里快班班头马快,姓秦名琼字叔宝,手使一双熟铜锏,胯下骑黄骠透骨龙。
山西半杰:山西潞州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赤发灵官,姓单名通字雄信,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骑闪电乌龙驹。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曾率起义军长驱千里,建立农民政权,打击了隋朝的腐朽统治。后降唐,被毒杀。
典故:杜伏威送女衣
杜伏威与隋朝大将陈陵作战时,主动向陈挑战。陈也知道战局不利,因此龟缩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扬威。杜于是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妇女衣裳(三国时诸葛亮也给司马懿送过),并送了陈一个外号叫陈姥(就是陈老太太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全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不小心被一员隋将暗箭射中,杜怒吼说“不杀汝,矢不拔!”,然后就象夏侯惇一样直冲过去,把那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陈部士气大挫,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陈姥”单骑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佑为长史。
简介:
隋大业七年(611)伏威十六岁时,与至交辅公祏同聚众起义。他勇敢善战﹐被推为主。九年,起义遍及各地,他率众投奔长白山左君行部,因不被礼遇,随即离去,转向淮南。他设计击败江都派来镇压的隋军,先后合并了邳,海陵的反隋武装,兵威渐盛。十二年隋炀帝遣陈棱统宿卫精兵八千人进攻。次年,伏威奋勇突阵,大败隋军。起义军乘胜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北),占领历阳(今安徽和县)。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收取属县。江淮间小股反隋武装争来归附。伏威选敢死之士五千人为上募,待遇优厚,战时作为前锋;又以壮士三十余人为假子,分领部众,与共衣食;军令严整,有功必赏,临阵后退者必杀;所得资财,都作为军资。
十四年,宇文化及弑逆炀帝,任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上表洛阳,接受皇泰主所封的东道大总管,楚王的官爵。武德二年(619),降唐,任和州总管,淮南安抚大使;三年,进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这时另一支起义军李子通部据有江都(今江苏扬州),丹阳(今江苏南京)长江两岸地区。伏威遣辅公祏渡江击败子通,占领淮南及丹阳以至毗陵(今江苏常州)的江南地区,徙居丹阳。他进用士人,修治器械,减轻赋税,严惩奸盗和贪官污吏。子通兵败东走后,重又组织武装,消灭了占有吴郡(今江苏苏州)和今浙江地区的吴兴豪族沈法兴,徙都余杭(今浙江杭州),兵势复振。四年,杜伏威最后破灭了李子通,又进军攻占江东和皖南。
早在武德四年初,唐军攻围洛阳时,伏威曾遣兵助战。五年秦王李世民镇压了河北刘黑闼河东军,进攻据有今山东东部的徐圆朗,取十余城,淮北震动。伏威自请入朝,以辅公祏留守。唐以伏威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六年八月,辅公祏在丹阳举兵反唐。七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6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