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史思明。
唐朝的唐肃宗能将唐朝挽救于水深火热之中,其实并不在于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在于时运。其实一个人如果想要建功立业的话,一定离不开时和运这两个字。时就是时机,运就是运气,当然了,还要得民心,手下要有人,才能成功。
如果说是唐肃宗拯救了唐朝,还不如说是他的手下郭子仪帮助他拯救了唐朝,其实郭子仪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就是唐肃宗继位之后的第二年,安禄山的叛军和唐军一直在战争中,彼此消磨着对方的实力。
当时的安禄山的气势非常的勇猛,接连的攻下了长安、洛阳这样非常重要的城市,唐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局势。
然而唐肃宗继位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转变。其实安禄山本就是一个没有水平没有文化的人,他刚刚攻打下洛阳之后就忙着当皇帝,然后建立了燕朝,并做了很多猥琐的事情,他将他抢夺来的财宝都运回了他的老家范阳。从此之后他便变得没有远见,他的臣子们看到之后,都觉得自己在他的手下不会有前途,于是纷纷离心,使得朝中的军心不稳。也正是安禄山的懒散没有远见,为唐朝的复兴提供了机会。
当时的太子李亨在临危时刻受命在灵武山登基,他登基之后就收复了民心。因为民心始终都站在唐朝这一边,而安禄山则没有多少人拥戴他。因为在安禄山继位之后,他就变得越来越无能,总是在洛阳实行一些暴政,到处烧杀抢掠,扰乱民心,使得人们对他有了非常大的意见,离衰亡也不远了。
而这时的唐朝在经历过很大的波折之后逐渐的凝聚起来,有了新的战斗力,并且有了李光弼,郭子仪的加入,使得唐朝军队越来越强盛。李光弼在北边太原坐镇,将叛军包抄粉碎,消灭了很多的叛军。
还有很重要的两点,一是为唐朝的调兵遣将,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机会。二是为平叛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物质基础,因为江淮门户是国家税收获利最重要的地区,所以江南的粮饷,不停的向关中运往。
李亨运气比较好,他虽然算不上一代明君,但是他却有着很厉害的手下。他的手下看出了叛军真正的缺点,就是兵力很分散,战线很长。所以他为李亨出了很多的主意。
李亨有着很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只会想,从来不会做,而且他还有一些急功近利,做事情的时候喜欢大包大揽,其实他并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他的手下李泌知道他的缺点,所以能及时的提醒他,幸亏李亨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李泌对他说,想要收复两京,那一定要着重于削弱叛军的机动力量,绝对不能给他们复兴的机会。就在他们还在定夺计划时,安禄山突然死了。杀死安禄山的是太子安庆绪,他担心安禄山会将他的帝位传给他弟弟,所以就将安禄山杀死了。
即便如此,安庆绪也无法稳定民心,无法收复军心。李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激动,便决定要收复两京,谁都拦不住他。当时唐朝的局势也不是很稳定,而且粮食都供给不足,面对这样危急的时刻,初战就以失败告终,形势非常的危急。幸亏有郭子仪他们来接应,率领15万大军反攻长安。
但是由于安庆绪和史思明在内战中消耗了很多的兵力,所以他们再无回天之力。于是唐朝没有耗费多少力气就占据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唐肃宗很高兴,便封了史思明为汉阳的节度使。
后来唐肃宗突然又变卦,他认为,史思明没有安全性,怕他会造反,所以想要除掉他,但是史思明知道之后便不再想要投降,并杀了所有劝他投降的人。并且发誓与唐朝一辈子都成为敌人。
他凭借一己之力将60万的唐朝军队全部击败,堪称战神!但这个人却过于残暴,他对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所以有一次他的儿子史朝义打了败仗,很害怕会被史思明杀死,所以先将史思明给杀了。
他这死的实在是太窝囊了,没想到如此勇猛之人,这么多唐朝大军都杀不死他,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恐怕他是如何无论也想不到吧!他死了之后军心混乱,这也为唐朝后来平叛叛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安史之乱我们都是知道主角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当然,二人中安禄山是最有权的人,但是安禄山暴毙后,大唐六十万大军还是一触即溃,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原因。
大家都是知道,安史之乱时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打了八年,堂堂一个强盛王朝打一个藩侯竟然用了八年,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军队战斗力是多么的不堪。也恰恰是八年的征战使士兵们身心疲惫,当安禄山暴毙消息传来后自然是全军振奋,进而慢慢看不起没有安禄山的反叛军,骄兵必败这个词用他们身上自然一点都不冤枉。
还有就是打安禄山八年,打的朝廷都有些疲惫了,一直都绷着紧张的心情,只怕哪天被叛军攻打到首都,突然听到安禄山暴毙,朝廷肯定也是一阵轻松,大摆喜宴载歌载舞,朝廷懈怠后将军也懈怠骄傲,再加上当时朝廷当时就减半了粮草,并且在朝非常骄傲地笑看军队打叛军。
你想想从上到下都开始为胜利做准备了,谁还有心情拼命打仗,士兵都在想着回家领赏呢,战斗力可想而知,和他们相比叛军呢?他们的领袖死了,他们是叛军,朝廷抓到要诛九族的,不能投降,你想想看左右都是死,他们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一边是敢死队,一边是想回家领赏的做梦人,怎么能不败。
由此可见,士气和军心在战斗中是多么的重要,只能说唐军败是必然不是偶然。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有违天理的事情,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史思明做了废张立幼的决定后引起长子的不满,最后在恐惧和利益的驱动下终于痛下杀手。
乱世之中废长立幼无疑会造成动荡的局面,秦之二世,三国之袁绍,刘表,隋之二世都是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较成功的立贤不立长通常都是再在国家安定之后,但是在乱世之中或者国家刚安定之时,立嫡长子作为继承人,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做法。
史思明在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选择了反叛,不久之后,便杀了安庆绪,并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自称“大燕皇帝”,并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因为不喜欢长子,史思明想把位子传给小儿子史朝明,而且他还处处为难长子,曾经想要在大军面前,想要杀子立威。甚至放言:“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
长子史朝义面对残暴的父亲十分畏惧,战战兢兢。由此可见,史思明对待部将也是及其苛刻,动辄打骂甚至杀人立威。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骆悦等大将因兵败惧诛便力劝史朝义动手,并且以投降唐军的说法来要挟他,在这般情势下,史朝义终于同意。
怀王(史朝义)当天夜里起事,史思明被绳子勒死殒命,亲信大将周挚等人也被处死。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的三月十四,史朝义即位,年号显圣。仅仅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唐朝军队反攻,史朝义众叛亲离,势单力孤中自杀而亡。
史思明有这样的下场,一是因为他没有正确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观,其次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如果仅仅是被废,我想史朝义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下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康熙非嫡非长,最后是怎么成为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