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王翦三代去向之谜,他们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12:43:14

揭秘王翦三代去向之谜,他们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王翦三代人去了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秦始皇一统六国时,麾下虎狼之师及出色的大将,犹如一把双刃剑,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从秦军伐赵开始的15年间,名将王翦无疑是始皇帝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六国中的五国,皆是王翦及其子王贲攻克的,这样的功劳,足够王氏一门封侯拜相。

然而,王翦不同于一般武将,此人极其明智,擅于洞察人心。他大功告成后,没有继续叱咤风云,而是迅速消失了。回望始皇一统天下后,身边是李斯赵高等人,游走边关的大将为蒙恬最先,王翦去哪了?细究史料记载我们发现他的下落。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王翦甚至秦王多疑,为了不被怀疑拥兵自重,王翦装作年老不堪的姿态,攻灭楚国前他就上表告老还乡,秦王准予。后来二度出山帮助始皇灭楚,穿衣钵于王贲,彻底隐居,至死不出,终于逃过兔死狗烹的铁律。

王贲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从不眷恋功名,为人十分低调。公元前219年,王贲跟随始皇出巡琅琊,而后也彻底隐退,消失无踪。他的儿子王离接过衣钵,跟随蒙恬修长城打匈奴。秦末天下大乱,王离率军从边关撤回,中途遭遇项羽,双反大战。

之后,王离也消失了,有人说他战死了,但专家考证认为,王离并没有死,而是像他的父辈一样悄然隐遁了。王家子孙迁入琅琊和太原,衍生出历史上第一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影响历史1700多年。这都与王翦的传家智慧密不可分。

秦国一名功高震主的大将王翦,为什么最终宁愿做逃兵?

导读:战国时期,东周各诸侯国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兼并,出现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后,秦国绝对是一个最出彩的国家,但不得不仰仗于秦国辈出的英雄豪杰们。比如那段历史上被称为“战神”的白起,除了白起,在秦国还有另外一员大将——王翦。

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的又一位良将,他一生历经侍奉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几代秦王,可以说是一个老将,他对秦国忠心耿耿,又是个擅长作战的将军,他的存在也极大地推进了秦国的一统。

王翦由于办事沉稳,机智聪颖,作战勇敢和出色的武功,很快就在军队里崭露头角,尤得秦军统帅白起的青睐。白起把他调到自己身边作亲兵,不久便将他升为将军。在秦赵长平大战中,王翦作为青年将领独当一面,表现十分出色。白起常对一些人说:“吾没,秦欲统一海内,非王翦将兵不可,否则必败。”后他将王翦推荐给了秦昭王。

白起因与秦昭王矛盾激化,结果被赐自杀,同时王翦也因此而未受到秦昭王的重用。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王翦正是“上兵伐谋”这一军事策略的典型人物。王翦使反间计让赵王杀掉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与其他只知道带领硬碰硬打仗的将领来说,王翦高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兵者诡道也,这正是王翦胜人一筹的地方。

王翦一生中最闻名的战役: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与其子王贲一并消灭楚国。

王翦在灭楚之后,马上交出了兵权,再不过问世事,过着隐居生活。秦始皇尊其为师,并拜其子王贲为大将,子孙五代世袭。相传王翦隐居后,坚决反对他的后代投军,他对孙子王离说:“道家忌三代为将,杀戮过重之故。我家已有三人为大将,杀戮过多,现天下已平,投军已非上策。”可惜他孙子王离最后还是成了秦国的将军,后被项羽所杀。

后续文人评价:

李复(唐代名将):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苏轼(北宋文学家):王翦以六十万人取荆,此一拔取齿之道也。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身。

然而,如西汉司马迁所说,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秦统一全国这么强的战斗力为什么刘邦轻松进了咸阳,当时蒙恬,王翦在哪里?

自从周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来,周天子作为实力最强大天子的优势便一去不复返,各大诸侯逐渐取而代之,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

然而就在这数百年间,秦从一个地处蛮荒之地,甚至在中原各国举行集会时都不好意思参加的小国,成为贾谊笔下“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华夏最强大的诸侯,以一国之力与关东六国展开纵横捭阖、斗智斗勇的各项斗争,最终成功统一六国,真应了那句“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秦的强大毋庸置疑,如此强大的秦为什么轻易就被“草莽”刘邦攻破了呢?它曾经依赖征战四方的名将呢?曾经为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如王翦、蒙恬等人呢?

王翦、蒙恬二人王翦此时早已经去世多年,作为白起之后秦统一的最大功臣,王翦并没有白起那么自负,大有功成身退的意思,攻下燕国都后便深藏功与名,任凭嬴政如何劝告都不再步入朝堂,于秦统一六国的前一年去世。

而蒙恬则是继王翦之后,秦拿的出手的大将,蒙恬也赶上了秦灭六国的尾巴,参与了最后的灭齐战争,并因此发迹。匈奴成为中原统一后的敌人,蒙恬奉命率领秦军主力北击匈奴,同时修筑万里长城和行军驰道。可以说,位于北疆的蒙恬用秦王朝最精锐的军队,但是秦始皇死后,蒙恬被赵高等人设计杀害。

失去了大将的秦帝国,真的如同去势的猛虎威风不再,可以任人践踏?那么,秦的崛起何尝又曾过多依赖征战的将军了呢?



秦始皇已死,皇族已经失去了来自于骨子里斗争的天性。秦孝公求贤令的颁发开启了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道路,从此以后每一任秦王对人才都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商鞅变法的成功实施令秦有了壮大的基础。生于战国末期的嬴政和父亲子楚都曾在赵国为人质,受尽人间苦楚,知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即位之后的嬴政对权力的追求也是无人可比,先是清理了嫪毐叛乱,又扳倒“仲父”吕不韦,掌握了国政大权,随后将权力的触角伸向了六国。

公子胡亥显然没有父辈的灾难,也就没有父辈的雄才大略,诸多证据表明嬴政更倾向于长子扶苏继承自己的皇位,对于扶苏的历练也屡屡见于史书。然而命运让胡亥登上了帝位,胡亥的执政本领相比于父亲始皇来说,就是天与地的差别。

嬴政的专权配合着独特的“御下”帝王术,令群臣对他噤若寒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嬴政时期并不是一句空话。胡亥从即位之初便大手一挥,将权柄交给了赵高,甚至丞相李斯都无法阻止乱政。

面对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胡亥宁愿“掩耳盗铃”地相信他们是流寇,而非起义,赵高更是“指鹿为马”,令群臣对胡亥这位秦二世失望到底,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胡亥即位后的诛杀与集权的缺陷导致孤立无援之所以将这两点合起来说,是因为二者相辅相成。分封制在嬴政统一后被废弃不用,郡县制被推广到全国,从表面上来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嬴政“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削去内陆城墙,国内的不稳定因素被消除干净。

分封制的被废,导致了一个后果,原本应该封王封侯的胡亥的兄弟姐妹没有封邑可去了,他们只能待在咸阳,大概嬴政也没有想好怎么安排这些子女吧,充其量好点的结果就是“明+清”的模式,只能是好吃好喝圈在都城养起来吧。

很不巧,即位的不是仁慈的扶苏,而是性格扭曲的胡亥,胡亥雄才大略不行,自毁长城很在行,外面的藩守蒙恬和内朝的丞相李斯被杀,而父亲的安排令他杀起自家兄弟也方便多了,于是手起刀落。

于是当刘邦叩关时,胡亥才惊奇地发现,原来父亲也有错的时候,原本应该被封为藩王,此时应该带军勤王的兄没有出现(被杀了),原本应该带军回援的边疆部队鞭长莫及,而有才能的文臣武将又都被自己给杀了。



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摧毁即便如此,秦帝国的实力仍是不容小觑,蒙恬虽死,三十万大军仍在有王离掌握;李斯虽死,函谷关仍在,更何况“回光返照”下的秦又出了一个少府章邯。

章邯一出关,便将陈胜大军冲垮,骊山囚徒爆发出的战斗力令义军胆战心惊,章邯则一路从函谷关打到定陶,陈胜死,魏王咎死,田儋死,项梁死。黄河以南的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首领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章邯北上与王离大军汇合,围攻躲在巨鹿的赵国。

此时的秦对阵起义军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在他没有注意到黄河南岸此时有一个天才军事家正郁闷呢。

项梁死后,傀儡楚怀王终于转正,暂时获得了对楚军的掌控,他派宋义、项羽去救援赵国,刘邦去攻打关中。而随后项羽杀掉宋义,带领本来毫无胜算的楚军在巨鹿击垮了秦军王离大军。

王离军虽然被摧毁,但是章邯军还在。赵高的弄权压垮了秦帝国最后翻盘的希望,当章邯派使者回咸阳时,赵高的不待见让掌握军队的章邯顿时底气都没那么足了,他开始与项羽媾和。



王离的失败和章邯的投降令秦彻底失去了对关东地区的控制,而此时的刘邦也正在抓住机会准备摘桃子。

刘邦的轻松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张良计。俗话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说明了张良计谋的厉害之处,而刘邦在称帝后之所以将张良提高到“汉初三杰”的高度,张良在他入关时的帮助功不可没。

刘邦并没有走传统的崤山函谷关,而是南阳方向,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宛城。宛城是南阳重地,以刘邦的两万来人的实力难以迅速攻克,便想弃城而去,直奔咸阳。

张良制止了他,阐明若不想腹背受敌,宛城必须拿下。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设计招服了宛城太守,并予以优待。其余郡见状纷纷投降,于是刘邦通往关中的路被顺利打通,直到最后一道关卡——峣关。



峣关虽然不如函谷关坚固,但也是通往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同样有重兵把守,刘邦同样没有能力攻破。

张良再次献计假装招降峣关守将,又趁其疏于防备击垮秦军,最后在蓝田彻底击败秦军,咸阳的大门由此向刘邦打开,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向刘邦投降。

结言秦的成功一方面由于函谷关崤山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天险,可以看得出战国末期强大的国家如秦、赵、楚、齐无一不是依仗了地缘的优势,二来赖于数代君主无一昏庸,那个时期国家的强大极度依赖于长期的励精图治和政策的稳定。齐国楚国的失败便由于国君无能导致国力日下,逐渐被侵蚀。克服了这两大困难的秦始皇成功完成了统一,但是继位的胡亥却没能克服。

秦国堕落的同时,项羽的崛起、刘邦的趁虚而入和张良的计策终于使得咸阳城门大开,曾经辉煌的秦帝国轰然坍塌。

求:文言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翻译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奉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为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的新城。这一年,穰侯担任秦国的丞相。他举用任鄙做了汉中郡守。第二年,白起又封为左更,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交战,斩敌二十四万人,又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为国尉。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再封为大良造。战败魏国军队,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与客卿错进攻垣城,随即拿了下来。此后的第五年上,白起攻打赵国,夺下了光狼城。这以后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楚王逃离郢都,向东奔逃迁都到陈。秦国便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他趁势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两郡。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拔取华阳,使芒卯败逃,并且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当时,白起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上党郡守冯亭便同百姓们谋划说:“通往都城郑的道路被切断,韩国肯定不能管我们了。秦国军队一天天逼进,韩国不能救应,不如把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恼怒,必定攻打赵国。赵国遭到武力攻击,必定亲近韩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于是便派人通报赵国。赵孝成王跟平阳君和平原君一起研究这件事,平阳君说:“不如不接受。接受它,带来的殃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得多。”平原君表示异议说:“平白得到一郡,接受它有利。”结果赵王接受了上党,就封冯亭为华阳君。
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邑。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往赵国逃。赵国在长平屯兵,据以接应上党的百姓。四月,王龁借此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去统率军队。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侵害了秦军侦察兵,秦军侦察兵又斩了赵军名叫茄的副将,战事逐步扩大。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秦国丞相应侯又派人到赵国花费千金之多施行反间计,大肆宣扬说:“秦国最伤脑筋的,只是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已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又反而坚守营垒不敢出战,再加上听到许多反间谣言,信以为真,于是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秦国得知马服君的儿子充任将领,就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让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命令军队中有敢于泄露白起出任最高指挥官的,格杀勿论。赵括一到任上,就发兵进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两支突袭部队逼进赵军。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营垒。但是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入,而秦军的一支突袭部队两万五千人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的快速部队楔入赵军的营垒之间,断绝了它们的联系,把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运粮通道也被堵住。这时秦军派出轻装精兵实施攻击,赵军交战失利,就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的到来。秦王得知赵国运粮通道已被截断, 他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军内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武安君谋划着说:“前时秦军拿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甘心作秦国的臣民而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变化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出乱子。”于是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以后,秦军兵分两路:王龁攻下皮牢,司马梗平定太原。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秦军曾进攻韩国,围击刑丘,困死上党,上党的百姓都转而归附赵国,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如果把赵国灭掉,它的北边土地将落入燕国,东边土地将并入齐国,南边土地将归入韩国、魏国,那么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没有多少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正月,双方停止交战。武安君得知停战消息,自有想法,从此与应侯互有恶感。
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昭王四十九年(前258)正月,王陵进攻邯郸,但战果很少,进展不大,秦国便增派部队帮助王陵继续进攻。结果王陵部队损失了五个军营。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从此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八、九月围攻邯郸,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应侯又请他,仍是辞不赴任。于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天天都有来的。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能让他留在咸阳城里。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武安君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十一月。武安君死而无罪,秦国人都同情他,所以无论城乡都祭祀他。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前 229),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秦二世的时候,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构陷而被诛杀。陈胜起义反抗秦朝时,二世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钜鹿城。当时有个人说:“王离,这是秦朝的名将。现在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战胜它是必然的。一个过客说:“不是这样的。说来做将领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败。说他必定失败是什么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杀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后代就要承受为恶的惩罚。如今王离已是第三代将领了。”过了不久,项羽救援赵国,攻打秦军,果然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就投降了诸侯军。

太史公说:俗话说“尺有短的时候,寸有长的时候。”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出不尽,奇妙多变,名震天下,然而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患。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在当时不愧是元老将军,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王翦父亲爷爷是谁

王翦父亲爷爷是谁,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无从考证。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王翦父亲爷爷是谁,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无从考证,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是关中人士,也是当时秦国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曾经消灭了燕赵两国,并且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平定了楚国。王贲是王翦的儿子,也是秦国的一名猛将,王翦一家三代为将,为秦王朝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三代为将”,指的是王翦、王翦的儿子王贲以及王翦的孙子王离,王翦和廉颇、李牧、白起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6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