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张士诚为什么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
在元朝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张士诚是少有称得上“好人”的领导人。
张士诚本是江苏泰州一名盐贩子,兄弟四人都以撑船运盐谋生。盐贩子吃的是苦力饭,又面临着官府层层加码的各样赋税,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可张士诚为人豪爽仗义,每当乡亲遇到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久而久之,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或许正是因为深知底层民众的艰苦生活,张士诚在攻陷平江(今江苏苏州市),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大周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废除元朝的各种苛捐杂税,减轻底层民众负担。至于历年来农民拖欠元朝的赋税,张士诚一笔勾销。就连当年已经交上去的税赋,张士诚也退还四成。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横征暴敛,原本富庶繁华的江浙地区百业凋零、民不聊生。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张士诚亲自颁发《州县务农桑令》,称“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具体举措就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平抑物价等。
在张士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下,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在战乱和饥荒中曾经举家迁往外地的流民纷纷重返家园。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张士诚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却愿意花大力气发展教育,“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他开办了类似于公立学校的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为学生。张士诚慷慨地为学生提供饮食和津贴。
张士诚还开办礼贤馆,吸纳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大家所熟知的施耐庵、罗贯中两位文豪,都曾经在张士诚帐下效劳。朱元璋帐下大军师刘基,在进入朱元璋军队前,也曾经是张士诚一名谋士。
在为人处世上,与陈友谅和朱元璋相比,张士诚简直就是“圣人”。
陈友谅狠辣无情,倪文俊、徐寿辉,赵普胜这些对他有恩的人,都死于他的刀下。朱元璋狠辣无情,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私自酿酒获利,被他亲自杀掉。张士诚对朋友、对手下,都极为慷慨大方,做到了仁至义尽。
二
然而,张士诚尽管获得江浙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戴,但他并没有笑到最后。当朱元璋收拾了陈友谅之后,便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0万精兵倾尽全力来攻打他。
张士诚所占据的平江被朱元璋大军围困了一段时间,粮草所剩无几。张士诚是个厚道人,他不肯杀人为食,几次突围未果,无奈之下弃城投降。朱元璋没有杀降的习惯,照说张士诚完全可以在朱元璋的照顾下舒舒服服地过完余生,可他抵达南京的当晚,就趁人不备,自缢身亡。终年47岁。
据说,朱元璋曾经到平江,听当地人谈到张士诚。几乎人人都感恩张士诚没有死守城池,而是投降了朱元璋,这次躲过了战争,不致生灵涂炭。
那么,深得民心的张士诚为何最终失败?朱元璋有过解释。两个字:“器小。”朱元璋曾经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无独有偶,《明史》也有类似评论:“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的确如此。张士诚生于江浙、起于江浙,江浙商人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已经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他打下了平江后,不思进取,再无作为。偶尔心情好,就在周边攻打一两个城池。打得下来固然好,打不下来也没啥损失。
就在张士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时,他的敌人在做什么?朱元璋在攻城略地,陈友谅在攻城略地。而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张士诚竟然在旁边作壁上观,企图“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不幸的是,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陈友谅。随后,就直冲张士诚而来……
假如张士诚在朱元璋攻打陈友谅时,能够趁机直捣兵力空虚的南京,哪轮得到朱元璋一支独大?就算没有一举灭掉朱元璋,再不济,将他打得半身不遂,也够他休养生息好几年,才能恢复元气吧?
【参考资料:《明史》《明朝那些事儿》等】
元朝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支实力非常强大的起义军,不仅建立了革命政权,还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
与此同时,张士诚在机制的地盘威望非常高,他废除了元朝加在农民和盐民身上的苛捐杂税,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给贫民和老年人。
从他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可以看出他为人正义忠实,远不是心狠手辣的陈友谅以及狠辣无情的朱元璋可比的。
那么深得民心的张士诚为何败于朱元璋?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总结其实还是到位的,只有两个字,器小,器小则无远图。
其实说白了,张士诚没有野心,缺少魄力。在同一时期,朱元璋、陈友谅都在积极地扩大地盘,扩充军队,甚至晚上做梦都在想着消灭对手和敌人,可张士诚却没有这么做,他铁了心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整天与一帮子文人墨客谈论风雅。虽然我们不能说他奢靡享乐,但是至少他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了。
其实这个是很要命的,老大都是这样,那么底下的人就更可想而知了。张士诚作为领导者还有底线恪守,可手下人就不一样了,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都不是省油的灯,贪污敛财,包括书法名画几乎堆满了自己的屋子。?
这样的状态,反映到普通士兵那里,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
可与此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朱元璋就不同了。他在应天也做了很多对当地老百姓有利的事,虽然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军事,但是在争取民心方面也不见的就比张士诚差多少。
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老百姓或者农民军的领导,他确实心系百姓,是个难得的人。但是作为一个君主,缺乏帝王该有的果决,关键时候,张士诚常常犹豫不定。不思进取,在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就丧失进取心,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朱元璋在战胜张士诚最后也给出了两个字的评价器小。张士诚原来就是一个盐贩子,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在元朝末年,这个动荡的年代为了生存他才拉起了一支起义军,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成为对抗元朝的一股强大势力。张士诚骨子里有一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他没有太大的志向,自己能够安稳的享受着生活就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理想。在这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如果不能吃掉别人,就会被别人吃掉。
张士诚依然采取了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能够拿下一块土地是一块儿努力,如果拿不下也可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一辈子。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他们不会让张士诚过这种安稳的日子。张士诚这种骨子里的小农思想也是他最后被打败的根本原因,在这个乱世之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如果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一定会被别人取代的。
张士诚所统治的江南地区是中原地区最富庶的地方。张士诚也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教育和农业。在他统治的地区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地的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统治之下也过上了一种很稳定的生活。这种安逸的生活也让张士诚陷入了一种思想的怪圈,他以为自己能够一辈子在自己的统治区域生活下去,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够走到最后,其他的人都会成为炮灰。
张士诚还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从来不相信自己手下的将领,甚至他的亲弟弟的建议他都不听从,当朱元璋率领着20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元末的时势不仅造出了这个英雄,也创造了张士诚这个徒有满腔热血,却缺少战略眼光的三分钟英雄。作为元末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的一份子,张士诚在 最强盛之时,其势力范围北达山东济宁,南抵浙江绍兴,东至大海,西至安徽,所拥有的军队更是达到数十万之多,完全有能力与朱元璋一决雌雄,但他最终却失败 了。> > > ? 张士诚本在泰州以操舟贩盐为生。因其身份卑微,平时遭到富户、差役的 *** ,而刘福通所领导的起义给了他希望。至正十三年 (1353)正月,张士诚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壮士李伯升等18人,联合李华甫富户起兵,把曾经欺辱过自己的富户、差役统统杀死,以泄心头之 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发动附近盐场深受重役的盐丁,在得到他们的支持后,组织起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并成功地攻克泰州,队伍也随之扩充到万余人。> > 张士诚攻占泰州后,打败了前来镇压的军队。元朝一见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前往招降。张士诚起义本来就不是为了反元,他只是想出一下心中这口闷气。所以 在元朝“剿”、“抚”并施的情况下,张士诚动摇了。但张士诚既没有推翻元朝的宏远志向,也没有对元朝的忠心,他只是醉心于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了不让自己刚 刚拥有的一切付之东流,张士诚投降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还主动提出参加镇压其他义军的战斗。但当元朝把他调往前线时,张士诚却又起了异心,害怕这是 元朝为了消灭自己而采取的花招。当他看到驻泰州的淮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不作防备时,夜劫其营,将赵琏杀死,把官库抢夺一空,并趁机攻克了兴化、高邮两座县 城。此时张士诚的力量也初具规模,自泰州至兴化,到处都是他的战舰。手中有了本钱,张士诚多次拒绝了元朝的招抚,用武力对抗前来征剿的元军。也许是张士诚 运气好,而元朝派来的将领又均为腐败不堪之人。即使有几个骁勇善战的将官,也因为同行者忌其功而不予配合,最终归于失败,丧了性命。感受不到元朝的致命威 胁,张士诚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周,改元天,自称诚王。> > 张士诚又很倒霉。他所占据的高邮,位处内河与海上运输枢纽。故高邮的丢失,严重影响江南财富和粮食通过运河运往大都,等于掐断了元朝的财源。所以元朝必须收复这座城池。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 至正十四年九月,元顺帝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出师高邮,节制各路兵马,所率大军号称百万。十一月,高邮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张士诚连战连败。这下他可慌了 神,马上准备投降,每天与手下商量议和之事。可惜脱脱把他视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肥肉,岂会接受他的投降。幸好这时好运仍然跟着他,由于元朝朝臣之间的矛 盾,在谗言面前,元顺帝竟下令削掉脱脱的兵权和官爵。临阵易帅,乃兵家大忌。脱脱被撤职的消息一经传出,百万大军顿时溃散。张士诚不战而胜。此时的张士 诚,心花怒放,似乎感觉到天命就在自己的手上,开始有了非分之想,不断向外扩张势力,意图问鼎中原。至正十五年冬,张士诚遣其弟张士德率军自通州(今江苏 南通)渡过长江,进驻长江三角洲,并把都城迁到了苏州。> > 可惜张士诚并没有以江浙为基地向外扩张,反而沉迷于江南的富庶。攻占苏州后, 以张士诚为首的统治集团,肆意抢掠,富户自然难逃,连寺庙也无法幸免于难。定都后,各级官僚更是忙着挑选豪宅。原先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无一幸免。就连他 攻占长江三角洲,也是因为听说“江南土地之广,钱粮之多,子女玉帛之富”才下定的决心。可以说,张士诚完全没有远景规划,在政治上的鼠目寸光尽显无遗。> > 随着物质享受的增多,好运似乎也逐渐离张士诚远去。江浙本来就是诸豪强的目标,张士诚涉足此处,不可避免地与周边政权发生摩擦。至正十六年,占据南京的 朱元璋,势力不断向东扩展,双方在镇江形成了对峙局面。在六月,终于爆发了战争,结果张士诚大败,还被反攻常州。迫于无奈,张士诚遣使求和,但这依旧 无法避免双方的战争。朱元璋的势力,继续向张士诚的统治核心渗透,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先后被朱元璋占领。不过张士诚也未让朱元璋好过。以常 州战役为例,虽然朱元璋投入了近十万的兵力,但从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开始,到次年三月朱元璋才拿下这座城池,费时达半年之久。但与此同时,盘踞在 浙江的元朝残余势力也大举反扑,杭州被元收复。太仓、昆山等地也被降元的方国珍趁火打劫,张士诚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 为了摆脱 多方作战的不利局面,张士诚再次向元朝投降。至正十七年八月,张士诚委托投降他的原江南御史中丞蛮子海牙赴杭州请降。元顺帝封张士诚为太尉,其他人等均受 爵有差。虽然张士诚降元,但他却仍将城池、府军、甲兵、钱粮等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此后张士诚与元军联手,对朱元璋控制地区发动进攻。至正十八年 (1358)五月,张元联军攻严州,其后又进攻常州、江阴,均遭失败。朱元璋多次攻杭州、湖州、绍兴等地,亦未得手。在至正二十三年之前,朱、张双方在江 南战场基本势均力敌。但张士诚趁宋政权三路北伐后方空虚之际,将其势力扩展到济宁,甚至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被其占领了。> > 势力的扩大 并不代表着张士诚的雄才伟略,实际上他的北进只是填补了原有的权力真空。而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陈友谅之间爆发鄱阳湖大战,张士诚聚集大军直捣朱元璋的 后方,意图完全消灭朱元璋势力,可惜一点都不成功。张士诚先后派谢再兴进攻东阳(今属浙江),派李伯升率六十万大军四攻诸暨,派张士信攻长兴,都未获胜。 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又派李伯升、谢再兴五攻诸暨,又遭惨败。明明朱元璋的主力已经全部调往西部,张士诚却连几个州县都打不下来,这虽然是因为其 军队战斗力薄弱,但与他本人胸无大志也密切相关。此时他更关心的是,趁机自称吴王,请求元朝批准,寻找无关痛痒的虚名,由此可见,张士诚的所作所为,非成 大事之人。> > 到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剩下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同月,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冯国胜等人水路 并进,讨伐张士诚。到次年四月,张士诚在苏北、淮河流域的全部地盘全被夺取。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布了《平周檄》,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 师二十万攻打张士诚。至十一月,朱元璋已先后占领了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江南地区的城市,对苏州形成了紧密的包围圈。张士诚的重要将领吕珍等人见势不 妙,先后投降朱元璋。十一月,朱元璋发起了对苏州的总攻。至次年九月,苏州终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 > 张士诚据有江南富庶之地,本可以 借此为资本大展宏图。但他胸无大志,仅仅满足于割据一隅,最终只有坐以待毙。而且其政治立场左右摇摆不定,历来为人所不齿。也许,“乱世出英雄”之后还要 再加一句,“乱世同样出狗熊”。不过话又说回来,张士诚本人并非一无是处。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苏州人民竟然能为张士诚死守城池将近一年,让我们不得不佩 服张士诚在取得人心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过他们的后世子孙,却为他们死守城池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说明朝之所以“苏松重赋”,就是因为朱元 璋气恼这些地区为张士诚死守城池而制定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6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