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昶忠诚爱国且颇具能力,为何刘伯温提议杀了他

以史为鉴 2023-06-30 11:48:16

张昶忠诚爱国且颇具能力,为何刘伯温提议杀了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昶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朱元璋的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过朱元璋的众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于底层,对法律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了解的实在不多,所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由张昶来制定新政权的法律。朱元璋也觉得这个建议非常的合理,因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对这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张昶负责这项制定法律的重任。

张昶也确实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来,让朱元璋也感到比较欣慰。只不过这套法律在实行的时候,让朱元璋感到有点不对劲。因为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套法律有点过于严厉了,并且收的税收比元朝收的还要多。本来朱元璋出自底层,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官员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于张昶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表现出一副大清官的样子出来,所以朱元璋也没怎么去怀疑他。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刘伯温说起这件事,刘伯温立刻劝朱元璋赶快杀掉张昶,因为经过刘伯温的密切关注和监视,发现张昶这个人实在是有点问题。因为他一直怀念着元顺帝,一直想回到元顺帝那边去。并且从他家里搜出了一些相关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论。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动机根本就不好,制定出严酷的法律来,就是为了让朱元璋的政权不稳,从而使元朝能够得以复辟。当别人提出异议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的说是乱世就应当采用重典。

朱元璋虽然念他忠诚爱国且颇具能力,但是毕竟在张昶心目当中,北元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归属之地,既然不为我大明朝所用,那么不如忍痛割爱,永绝大患。直到此时,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原来张昶平日一身素衣,并不是清廉之举,而是心念旧朝的表现。大臣衣服旧了不换,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皇帝赏下来的金银绸缎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里也不用。这是什么人?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镜明如水的好官。这件事发生在贪腐成风的明洪武年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件事还真的就发生了,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是原来元朝的户部尚书,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见朱元璋,因为足智果敢,谋略出众,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还给了个参知政事的官,让他帮着参谋国事。

按说张昶人又有才,又特别清廉,他应该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人才。但是张昶却在最后被朱元璋给杀掉了,杀张昶的建议是诚意伯刘伯温提出来的,而刘伯温要求朱元璋杀张昶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换掉的旧衣服。

朱元璋的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过朱元璋的众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于底层,对法律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了解的实在不多,所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由张昶来制定新政权的法律。朱元璋也觉得这个建议非常的合理,因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对这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张昶负责这项制定法律的重任。

张昶也确实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来,让朱元璋也感到比较欣慰。只不过这套法律在实行的时候,让朱元璋感到有点不对劲。因为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套法律有点过于严厉了,并且收的税收比元朝收的还要多。本来朱元璋出自底层,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官员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于张昶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表现出一副大清官的样子出来,所以朱元璋也没怎么去怀疑他。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刘伯温说起这件事,刘伯温立刻劝朱元璋赶快杀掉张昶,因为经过刘伯温的密切关注和监视,发现张昶这个人实在是有点问题。因为他一直怀念着元顺帝,一直想回到元顺帝那边去。并且从他家里搜出了一些相关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论。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动机根本就不好,制定出严酷的法律来,就是为了让朱元璋的政权不稳,从而使元朝能够得以复辟。当别人提出异议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的说是乱世就应当采用重典。

朱元璋虽然念他忠诚爱国且颇具能力,但是毕竟在张昶心目当中,北元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归属之地,既然不为我大明朝所用,那么不如忍痛割爱,永绝大患。直到此时,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原来张昶平日一身素衣,并不是清廉之举,而是心念旧朝的表现。

明朝大臣为官清廉衣着破旧,为何刘伯温认为此人留不得?

这个大臣说的是张昶。张昶是元末元顺帝时期的户部尚书,后来顺帝派他为使者劝说招降朱元璋,谁知道招降的人反被招降。元朝灭亡后,张昶为明朝效力,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

这张昶是比较有才干的一个人,但是他有一个怪僻,那就是衣服穿到破旧也不换,朱元璋反而因此对他大加赞赏,因为明朝新朝刚立,百废待兴。朱元璋认为他勤俭节约,是难得一见的清官,是难能可贵的。刘伯温却认为?此人留不得?,这是为什么呢?这事其实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刘伯温从衣着看透了张昶怀有?旧心?刘伯温有着?一统天下刘伯温?的美誉,他的能力也被神化得非得厉害,很多原本和他毫不相关的事都被扯上了关系,其中也包括了张昶之死。

因为张昶是元朝旧臣,据说刘伯温就是从张昶的衣着,判断出张昶有着心怀?旧朝?的异心,是留不得之人。而当时还有一小撮元朝残余势力在北方活动,所以刘建议朱元璋将张昶杀了,绝了后患。


事实的真相真是这样子吗?先不说刘伯温有没有这种看透人心的本事,朱元璋虽然疑心病重,但也不是一个昏君,单单凭刘伯温一句话是不会把一个当朝大臣给杀了的。史料上也没有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张昶的死是因为?怀有异心?不假,但跟刘伯温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另外一个人造成的。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版本二:张昶是死于杨宪的诬陷说到张昶的死,其实跟杨免不了关系。杨宪从小家境殷实,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杨宪是一个有些才华的人,朱元璋是一个从小没读过什么书,所以对杨宪这种满腹经论的有识之士很是赏识。


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记载:杨宪最初被朱元璋安排为幕府文书。明朝刚立,由于根基未稳,加上北方还有残元势力在活动,所以朱元璋急需有才华的人帮他稳固江山。杨宪此人有着不错的工作能力,不久就为朱元璋立下了大功。当时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驻守浙东,杨宪发现李文忠任用了很多张士诚的降将为手下,于是马上报告给朱元璋,由此李文忠被朱元璋狠狠训斥了一顿。

(朱元璋)

杨宪此人虽然能力不错,协助朱元璋处理了诸如军务、情报等不少事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同时他的心胸也非常的狭窄,而且极有城府,就连小人物也不放过。

《明史?詹鼎传》记载:? 詹鼎者,宁海人,有才学。杨宪忌其才,沮之?。其实詹鼎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因为是淮西功勋的一员,所以受到杨宪嫉恨而多次被打压。

张昶也是受害者之一。朱元璋赏识张昶才干,便让张昶管理钱粮,不过由于他的妻儿还在北方残元势力手里,于是常常有些?心念北方?的举动。张昶曾经说过:?我曾经是元朝的大臣,勉强留在明朝,但我的心中不能忘记我的妻子、子女,他们都在北方,至今生死不明。?

他的说法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杨宪凭他的说法而断章取义,诬陷张昶有谋反之心。当时明朝曾经放回一残元投降者返回北方,张昶便叫那些降者帮带一封书信回去,而这书信被杨宪截得,诛心的是,信中还包含一句大逆不道的话。

张昶在信的背面写道:?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这样一来就坐实了张昶的谋反罪名,对于叛逆谋反,朱元璋自然不会容忍,大怒之下杀掉了张昶。这就是张昶死的经过。

综上所述:一定要说张昶有谋反之心也是可以的。关键是朱元璋怎么看待了。这张昶妻子儿女在北方是事实,写信也是事实,张永思念妻儿也是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杨宪没有获得那封信,张昶谋反之事就不是事实了。

偏偏是杨宪此人心细如发,有这么好的立功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加上朱元璋也是一个疑心病非常重的君主,物证人证俱在的情况下,张昶意图谋反也就成为不是事实的事实了。另外,张昶谋反事件中,杨宪是绝对的主角,是跟刘伯温没多大关系的。

朱元璋以杀张昶的理由是其冥顽不化,无法被教育,是对残元的愚忠。其实站在张昶的角度,妻子儿女不在身边,这官在明朝做得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昶作为朱元璋时期的清官,为何他会被人所诟病呢?

张昶作为朱元璋时期的清官,也是元末末期的大官,张昶始终悼念故国元朝,在朱元璋跟前并不是真心地,在明朝初期做官的时候给朱元璋挖过许多坑,也在修改律法的时候,把律法改得比元朝时期还要严格,赋税也更加重,因此张昶被后人诟病。

张昶原是元朝时期的重臣,朱元璋起兵形成一定的势力之后,张昶作为元朝使者找到朱元璋劝他投降于元朝,朱元璋看到张昶是一个人于是给他分析元朝已经腐败不堪,现在大势已定,元朝能给张昶的朱元璋保证以后给他更多,才于是就把他强留在了身边。

明朝建立了之后,张昶被封为副宰相,然而张昶对元朝特别忠心,于是做事的时候表里不一。因为有在元朝做官的经验,于是朱元璋让他修改律法。那段时间朱元璋看到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的处理公务,深感欣慰,觉得他虽是故国的臣子但始终对天下怀有一颗爱心。等张昶改后律法,朱元璋看后没有什么问题,但又觉得怪怪的。其实改后的律法仔细一看会发现律法竟然比元朝时期还要更加的苛刻,而且人们的赋税也比元朝时期更加的重。但是张昶始终表现一副清官的模样去为国为民考虑,这让朱元璋根本没有怀疑什么。

此外张昶还劝说朱元璋已经成大事不要那么操劳,应该及时行乐,特别会拍马屁,还告诉朱元璋对待权臣和平民应该展示严厉的一面,这让才会让他们害怕才会臣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判断应该怎么去治理国家以及对待自己。律法的修改最终还是让刘伯温给发现并提出了,苦难过来朱元璋深知农民的不易才起兵的,于是大怒,对于不忠心的张昶直接给处死了。

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

明初有个叫张昶的大臣,因为他非常熟悉典章制度,因此朱元璋很器重他。毕竟明朝初年,国家初创,确实需要这样熟悉典章制度的人才。所以朱元璋重用他,也是很好理解的。不过,刘伯温却对朱元璋说,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不能重用。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却对朱元璋说这样的话呢?

这个张昶,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嫡系。他本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后来元朝在南方失败,当时朱元璋已经打败了陈友谅,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自称吴王。不过元朝在北方还保存着自己的实力,他们还占领着大都,而且以扩廓帖木儿为代表的元朝地主武装,还有非常大的实力。元朝还试图招降朱元璋。因此,专门派户部尚书张昶为使者,到南方招降。

张昶到南方后,不但没能招降朱元璋,反而被朱元璋招降。朱元璋把他留下下来。张昶没办法,也只能留下来。朱元璋之所以要留下张昶,就是因为张昶是一个能臣。他才思敏捷,口才极好(也正是这个原因,元主才派他到南方招降朱元璋),更重要的是,张昶作为元朝户部尚书,有一肚子的学问,尤其对各种典章制度非常熟悉。

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在开始谋划将来建国的事情了。要建国,就需要规章制度。作为熟悉规章制度的张昶,自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比如五代时期有个大臣名叫冯道,就是因为他自己非常熟悉典章制度,在五代那样一个武人当政的年代,懂得各种典章制度的人是非常少的。而朱元璋本来起于草莽,更加不懂得什么典章制度。因此,对于想建国的他,给国家制定规矩的渴求欲望,显然是十分强烈的。

朱元璋给张昶封的是参知政事。这个官是副宰相,官职并不小。而且张昶这个人很有决断,做的很多事情,都让朱元璋很满意。同时,朱元璋给他安排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让他管理新朝廷典章制度的制定。张昶也很积极地做这件事。不过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让本来就很多疑的朱元璋产生了警惕。因为朱元璋发现,张昶在制定各种典章制度的时候,认为法律应该严厉。只有严厉,才能把天下治理好。

除了制定规章制度追求严厉以外,还有一件事也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就是张昶给朱元璋上表说,朱元璋既然把国家打下来了,就应该及时行乐。毕竟人生苦短,何必辛苦操劳呢!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他在民间流浪的时候,听过不少历史故事。

尤其是赵高乱秦的故事,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耳熟能详。所以,他感觉这个张昶给他的建议,有点像赵高。于是就对刘伯温说,这个人的这些做法,怎么这么像赵高呢?刘伯温当时对他说:“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当然了,虽然朱元璋对张昶很怀疑,但是他依然没有打击张昶。

那时候,元顺帝派张昶到吴国(明朝)后,见张昶迟迟没有回来,以为张昶已经牺牲了,然后就对张昶的祖先进行封赏,希望张家能够获得福荫。应该说,这件事朱元璋是知道了的。因此他继续试探张昶,准备放他回国。张昶见朱元璋要放他回去,于是就暗中让人给元朝带信去,向元朝表忠。这件事本来很隐蔽,不过,朱元璋的宰相杨宪利用张昶生病的机会,到张昶家里,把这封给元主的信搜了出来,交给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把张昶抓起来,让大都督府审问张昶。张昶在审问的过程中,写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大字。这样一来,朱元璋就知道这个张昶确实是元朝派来的奸细,非常生气,于是说了一句“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然后把张昶杀掉了。这件事,虽然在《明史》中是有定论的,不过,考虑到明朝初年高层的政治斗争极为激烈。尤其是宰相之争。

张昶本来和李善长、胡惟庸关系极为密切,而李善长、胡惟庸又和刘伯温、杨宪是有矛盾的。尤其是杨宪利用张昶生病的时候,到张昶的家里去,把张昶给元主的信偷出来。这件事是让人很怀疑的,张昶的府上那么大,这样重要的信,自然是极为隐蔽的。为什么杨宪却能够偷出来呢?再说了,当朱元璋审讯张昶的时候,他竟然写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几个字,感觉并不像是张昶写的。一个人被抓起来,却还写那几个字,还是不温不火的几个字,怎么可能呢?(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