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西洋和清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近代以来清朝与西洋产生纠纷,很多都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其中又以礼节导致的矛盾最为突出。
中西双方第一次因礼节问题产生冲突,可追溯到乾隆朝时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派出使者马嘎尔尼访华,欲与清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正事还没谈,双方就先在觐见的礼节上产生了矛盾。
清朝闭关锁国多年,不知近代外交关系为何物,以为英国是哪里的小国,来给天朝进贡,那么使者也应该入乡随俗,给皇帝行三跪九叩礼。马嘎尔尼本来想以平等通商关系与清国建立外交关系,给乾隆三跪九叩肯定不行,后来双方扯皮之下,马嘎尔尼勉强答应以觐见英王的礼节,以单膝跪地觐见乾隆。
至于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的具体过程,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根据英国档案记载,马嘎尔尼只对乾隆行单膝跪地礼,但根据清廷记载,马嘎尔尼嘴上说不肯跪拜,但一见到乾隆皇帝,就被其威严吓得双膝跪地。当时有个官员的诗是这么写的,“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
虽然双方文献记载相互矛盾,但我们不难猜测当时情景。若马嘎尔尼真的肯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次通商谈判怎么会无果而终呢?
马嘎尔尼使团离开后,过了20几年,另一队英国使团由阿美士德率领来到了清国,此时已经是嘉庆皇帝在位。比起老爹乾隆,嘉庆更加不给他们面子,在得知阿美士德也不愿行跪拜礼后,嘉庆一怒之下,面也不见就把他们驱逐回国了。
如果说清朝自身实力强大,那么皇帝耍耍性子,赶走几个“不识抬举”的洋人也不是不行。但偏偏清朝闭目塞听,不知世界变化之快,等到两次鸦片战争被洋枪洋炮轰开了国门,就由不得皇帝任性,能随便赶走洋人了。
最早遇到这种两难问题的,是咸丰皇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惨败于英法联军,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对条约中割地赔款等条款,咸丰都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唯独洋人说要在京城建立大使馆,向皇帝亲递国书这条,却是万万不行。
为什么只有这条不行呢?因为洋人亲递国书,必然不肯下跪,这样一来,太丢大清皇帝面子,所以咸丰不能应允。即便后来是由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去与洋人当面谈判,咸丰仍然觉得丢了面子,自己留在热河不肯回京,至死不肯与洋人见面。
咸丰自己一死了之,但洋人不肯下跪的问题没有解决,把这个难题留给了他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晚清时国力已衰,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直接拒见洋人,但洋人不跪,又“有失体统”。
结果恭亲王想出来一个办法,说同治当时还未成年,没有亲政,有外交上的事务找他恭亲王就行,不用找皇帝,于是又拖了10几年时间。等到同治成年亲政,清廷再也没理由拖延外国公使觐见皇帝的要求,最终在紫光阁安排了这场洋人不用跪拜的会面。此时离乾隆朝马嘎尔尼访华,已经过去80年的时间了。
每个朝代总有那么几个奇葩的皇帝,比如说明朝的万历皇帝,整整三十年都没上过朝,而他的孙子朱由校沉醉于木匠事业中,每天呆在宫里面做手工。清朝的奇葩的皇帝也不少,不过最奇葩的一位当属咸丰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只因为咸丰皇帝不怕赔款,也不怕割地,却很害怕见到洋人。 事情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说起。从1856年开始,英、法等国趁着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内防空虚的时机,举兵向清朝发难。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4年,其中有冲突也有停战和谈,不过因为咸丰对于被洋人侵略的愤怒,和英法两国不满条约所得的利益太少,和谈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一举攻入北京城,咸丰帝仓皇北逃,留下自己弟弟恭亲王奕?去和洋人谈判。 其实在英法联军在还没入京时,咸丰帝见洋人攻势凶猛,无力阻拦,就已经同意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甚至连外国公使在北京入驻也同意了,谁知道在递交条约时,双方发生了大矛盾——英法两国要求使者进京面见咸丰,然而作为皇帝的咸丰,却坚持英法使者必须在面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之礼。 为什么这个三跪九叩之礼在咸丰眼中看来如此重要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大国,一直都是旁边的小国向中国进贡称臣,从未有过中国向哪个国家俯首称臣的情况。而英法使者作为战胜国,也绝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咸丰双膝下跪行礼。作为一国之君,咸丰绝对不愿意自己和几个洋鬼子平起平坐,这样就是公开表示,至高无上的皇权被洋人践踏上地上。 二、礼乐制度从周朝就开始实行,虽然有过衰败,但是「 ”礼”却从上到下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对于「 ”礼”看得比汉族还要贵重,因为这样才能让大部分汉人臣服于满族统治。 当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进见乾隆时,就是因为不肯对乾隆下跪,才被疏远冷落。而现在的英法使者又不同于当年的马嘎尔尼(马嘎尔尼当时是以使者身份恭祝乾隆大寿,并带来了许多礼物),他们没有带来礼物,而是带来了战争。 本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的公信力就一直在下滑,要是洋人见了咸丰还不跪下磕头,皇帝的威严会直接一落千丈,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 因此在得知洋人使者团不会跪地拜见时,咸丰干脆就不见,这样能够避免至高无上的皇权被无情羞辱,自己的威严也能够不受到质疑。「 ”国体所存,万难允许。该王大臣可与约定,如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行”,这是咸丰划出的最后的红线。 然而在英法使者看来,咸丰这样的行为是可笑而无礼的,最后一次谈判破裂,英法两国没有再废话,直接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一把火烧掉了有「 ”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 而本该在紫禁城里面的咸丰,却因为坚持不愿意见到洋人,在城破之前,就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最后屈辱求和,赔款割地一个不落。而且不止是咸丰,后面的同治、光绪等几任皇帝,都没有在战败之后直接面见外国使者,这都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王权的稳定。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咸丰的行为无疑是愚蠢的,比起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他在意的仅仅是自己可笑的面子。但咸丰也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刚继位时的他励精图治,严惩贪腐,的确想要有一番作为,然而碰上了千年未有的西方列强入侵,再加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终究是难以挽救清朝的颓局。 参考资料:《清史稿》
满清入关之后,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又担心自己被完全的汉化,因为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习俗,其中就包括上朝的礼仪服饰和制度,那串珠子就是和朝服顶戴花翎配套的朝珠。朝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其中有四颗大的,一百零四颗小的,虽说是满清保留下来的习俗,却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佩戴,因为清廷对佩戴朝珠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的朝珠也不相同,主要是材质上的区别。
此外还规定,除了皇室成员,文臣佩戴朝珠必须要五品以上,武臣佩戴朝珠必须要在四品以上,其下官员是没有资格佩戴朝珠的,因此朝珠有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由于各官阶佩戴朝珠的材质不同,因此只要看对方胸口朝珠的材质,就能判断对方官职的大小,材质越珍贵者,自然官品越高。但值得一提的是,起初佩戴朝珠只是一种礼制而已,可以说是用来彰显身份,也可以说是一种装饰,但随着清朝的发展,制度的完善,朝珠有出现了一些“额外”的作用。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清朝的臣子更是如此,封建社会发展到清朝,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如果说之前的皇权是至高无上,那清朝的皇权已经到了至高之上,皇帝老子打个喷嚏,自称奴才的大臣们就得一个哆嗦,皇帝想杀谁只是点头的事,因此有些大臣为了避免说错话遭罪,会在朝珠中藏上毒药,那些犯了事的大臣更是如此,万一被定了凌迟处死,还能死的舒服一些。
但这么做的人毕竟是少数,朝珠除了这个“暗中”的作用之外,还衍生出了一个作用,与朝堂上的行礼有关,不知有没有人发现,清朝其实有许多官员只跪不拜的,所谓的“不拜”,是不像其他人那样跪在地上磕头,而是顿首即可,这就与朝珠有关。
事实上,带朝珠上朝的官员,跪地时只要朝珠着地就行,并不需要头点地,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臣来说,不可谓不是一项福利,当然,除了磕头,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但光从这点来看,带朝珠的大臣就赚足了颜面,也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为什么还不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