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匈奴和汉族男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代,当时四海升平,各个国家都在服从汉朝的管制,边疆地区唯一不服汉朝的就是匈奴,一直以来都有隐患。而汉朝对于匈奴人来说是又恨又无奈,很多情况下只能是采取政治联姻的方式来进行安抚。除了将自家的女子嫁给匈奴之外,汉朝的男性被匈奴俘虏后也会被迫与匈奴女子和亲,并且生下匈奴人的孩子。
据史书记载,出使外国的张骞在路经匈奴时被俘,他被迫与匈奴女子成亲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为汉朝守节于雪地中牧羊的苏武也不例外,他虽然遭到匈奴单于的羞辱,但是也娶了一位胡人为妻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无独有偶,许多在战争中被匈奴俘虏的汉人,都会被迫娶匈奴女子为妻,并且生下孩子,这其中有多重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汉朝的文化深受匈奴人青睐,虽说匈奴曾多次出兵袭扰汉朝,但是他们对于汉朝的文明是很羡慕的,所以一旦抓住了汉人,他们就希望将其留下来,用以传播汉朝先进的文明,而留住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在匈奴娶妻生子。
第二个原因则是匈奴女多男少的国情,匈奴的男子需要在外作战或者狩猎,虽说他们身体强壮,但是死亡率也很高,这就导致匈奴之中出现了女多男少的局面,而为了解决性别平衡,汉人男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所以一旦有汉人被俘虏,他们总是会被迫娶匈奴女子为妻并且大多都会生下孩子,因为这是匈奴增加人口的重要手段。
因为汉朝初期既没有和匈奴决一死战的实力,也没有和匈奴一战到底的必要。
可能现在有些人会觉得匈奴不值一提,可事实上匈奴的军事实力是很强悍的。哪怕是十分仇视匈奴的汉武帝,也只能将匈奴驱逐,做不到消灭。甚至到了汉武帝掌权的后期,汉朝军队多次被匈奴大败,最终被匈奴重新夺回漠北地区。
事实上汉武帝掌权的前期能击败匈奴,一方面得益于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汉朝前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积累下来的足够的物资,能够维持战争所需。
秦始皇一统中原之后,便命令名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将匈奴驱逐出河套地区。此后匈奴一直不敢南下,直到冒顿单于继位之后,将西方各国击败之后,再一次将目光放回了中原地区。公元前192年,刘邦逝世,匈奴开始蠢蠢欲动。
但此时汉朝的国力并不足够支撑和匈奴的大战,而且那些跟随刘邦征战的老兵大多已经垂垂老矣。迫于无奈,汉文帝决定对匈奴采用怀柔的策略。用一些钱财加上几个宗室女子,就能换得国家的安宁,在统治者看来,这可以说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再加上匈奴是游牧民族,一向秉承着来了就抢,抢完就跑的策略,因此和匈奴死磕无疑是不明智的选择。这一点在汉武帝后期就不难看出。
汉武帝在位期间,四处征战,从匈奴到百越,就没有他没打过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民力疲敝。到了元封四年(前107年),关东的流民数量已经超过了二百万人,不在户籍者也有四十万人,汉朝首次出现了“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
和亲,是迫于无奈,皇帝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好恶,也要考虑这天下的黎明百姓。否则,就真成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匈奴与西汉,在历史上都处在敌对的状态。但是,匈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抓到汉人俘虏之后,都不杀死,反而匹配匈奴女子,优待他们在匈奴结婚生子。如在《史记》、《汉书》里面就记载,历史上一些汉人由于某种原因,流落在一些匈奴国家,然后都被匈奴人优待娶妻生子。最突出例子就是通西域的张骞,他在出使大月氏的路途中,不幸被匈奴人抓捕。之后,他一直在匈奴国家过着十几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十几年中,他也娶了一个匈奴人的女子为妻子。如《史记》记载: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从这个?予?字,就表达张骞娶匈奴妻子不是自愿,却是匈奴人强迫的。另外,中国著名的?苏武牧羊?故事中的苏武,就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降匈奴。匈奴人为此大发脾气,让他一个人在北海牧羊,要公羊生出小羊的时候,才能让他回来。尽管受到这一种残酷的待遇。匈奴继续让苏武娶本民族的女子为妻。当苏武离开匈奴的时候,他的匈奴妻子还生了儿子?苏通国?。
除了著名的历史名人外,汉人在与匈奴战斗中被俘虏的士兵,如李陵兵败之后被俘虏到匈奴部落,单于却把自己女儿嫁给他。之后,李陵与匈奴单于女儿的后裔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强大的黠戛斯族,一直演化为今天的吉尔吉斯坦人。现在就讨论,为什么匈奴喜欢强迫汉人俘虏与本民族女子繁衍生息呢?
战略资源的需要在古书中记载,匈奴人与后来兴起游牧民族不一样在于,它不是单纯种族的民族。在匈奴族中,有白种人、黄种人,更多也是混血的。造成这个现象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匈奴在战争中高度重视人口资源。
在古代战争中,土地和人口往往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战略资源。战争的发生,加剧了人口的丧失和土地的荒芜。所以,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是决定统治集团是否成就的重要因素。如三国时候,刘备虽然被打得四处流窜,每一次他都是不忍心丢弃老百姓,扶老携幼都要带着老百姓逃离在另外地方。不是这些老百姓只有跟着他才能生存下去,却是人口是刘备能够东山再起的唯一资本。又如为了增加人口,曹操就率先娶了寡妇,规定女人的婚嫁年龄强行提前到了12-13岁。有了人口,就有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有了上前线打仗的士兵,战斗力也会提高。
中原王朝重视人口,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更是重视人口资源。匈奴也知道,如果过于注重血统的纯正,没有人口增长作为强有力的补充,民族也不会壮大。如匈奴袭击中原的边郡地区,通常是分为几部兵马倾巢出动。只有通过这一种战术,才能保障每一次发兵的损失降为最少,收回却是最大。如果兵马一次被歼,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恢复元气。
匈奴在袭扰汉朝边境的时候,实际就是拿成年男子的生命去换取汉朝边境上的重要生存物质,如牛羊、财富和人口等。所以,不管匈奴获得战利品多么丰厚,代价就是大量成年男子人口的死亡。这也造成了匈奴民族形成了一种父亲死了,儿子继续娶父亲的妻子。哥哥死了,弟弟继续娶哥哥的妻子这一种粗陋的风俗。因为,匈奴成年男子在战争中死去,留下更多寡妇,为了繁衍人口,也只能让这些寡妇与活着的男子搭配生育出更多的孩子,养出强壮的成年男子,不然打劫和打仗的士兵都没有。
所以,这就是汉朝的张骞、苏武、李陵、李广利等被匈奴人捕获,都会发配一个匈奴老婆。娶了匈奴老婆,这些汉人也会拥有一定的家产,代价就是一定要生孩子。在离开匈奴的时候,可以带走老婆,孩子却一定留下的原因所在。由于匈奴是奴隶制国家,汉人与匈奴女子生下的孩子,平日可以为奴隶主劳动,战争时候为国家承担兵役,对匈奴发展壮大是非常有益处的。
基因改良的需要如果一匹马的质量不好怎么办?那就需要用基因变异的方法或者基因突变的方法,把这匹马的质量给改良。在古代,就只能采取人口配种的方式,改良人口基因。
在古代,游牧民族都居住在大草原地带,是茹毛饮血的奴隶制社会。中原的汉人王朝是农耕社会,是封建制国家,文化自然比游牧民族先进。匈奴人俘虏汉人,给予汉人优厚的待遇且要求娶妻生子,主要原因都还是文化的自卑感。匈奴人就是希望通过给汉人俘虏优厚的待遇,希望他们能够在匈奴地盘上安家乐业,然后汉人向匈奴传授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如当时西汉百姓掌握的先进军队制造、冶铁技术、先进武器装备,都被匈奴人先进,这些都使得匈奴人迫切希望汉人俘虏能为本民族服务,也特别优厚汉人俘虏的原因。
所以,可能是中原汉族百姓受到匈奴优待汉族男子,娶匈奴女子为妻的政策影响。汉朝时候,经常有汉人偷偷越过边境地带,投靠匈奴娶妻子的事件。?闻匈奴中乐?也就是这么而来,也有汉族男子投降匈奴?乐不思蜀?,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越过边境私奔匈奴。《史记》里记载:
卫律为单于谋划,?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共守之?。颜师古注说:?秦时有人亡入匈奴着,今其子孙仍号秦人。?
可以看到,秦末大乱的时候,很多人都逃亡在匈奴中。在汉武帝秦末时候,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了。这些匈奴籍的秦人起码繁衍了三代以上,可看到秦人与匈奴通婚很久了。
如汉元帝的时候,就修建长城和镇守士兵,不但是为了防御匈奴,也是为了防止汉人越过边境投降匈奴的现象频繁出现。所以,长城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军事防御,可能也是防止汉人百姓投降匈奴。
历史上匈奴为什么不杀俘获的汉将?引进人才。
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匈奴杀了这些汉将,能得到什么?几具尸体,能震慑得了汉武帝吗?当然不能,恐怕匈奴的屠杀只能换回来更残酷的打击,因为这将激起中原的将士们要为英雄们报仇的斗志。
实际上,匈奴也没这么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中行说起了领头羊作用
冒顿单于死后,老上稽粥单于即位。汉文帝继续送公主前去和亲,让宦官中行说陪嫁。这个中行说非常有个性,扬言如果非要自己去,将来一定祸害汉朝。即便如此,他想留下来的请求还是被驳回了。于是一到大漠,他便义无反顾地投降了老上稽粥单于。
从此,中行说处处为匈奴考虑,时刻与中原为敌。其实 ,他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他不停地挑拨着匈奴和汉朝来之不易的和平关系,教匈奴不要接受中原的教化,想掠夺就掠夺。
所以,在文景两帝对匈奴以和亲为主的外交政策下,匈奴的老上稽粥单于和军臣单于在中行说的建议下,屡屡侵犯边境,恣意妄为,从中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在中行说的示范效应下,从此,匈奴单于对愿意投降的汉朝大臣更是另眼相看。
02 操练士兵,对抗汉朝
其实,中行说之所以能混得风生水起,主要得益于彼时汉朝对匈奴的怀柔政策。而到了汉武帝之时,他那一套只能让匈奴为之送命。
匈奴在饱受卫青、霍去病的重创后,他们更需要熟悉汉朝作战套路的将领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兵布阵。
于是,对于前线俘获的汉将,匈奴向来是厚待有加,赋予高位,赐予妻室。例如,汉朝的塞外都尉李绪,自从投降后,便为匈奴操练士兵。公孙敖误以为此李将军就是被俘虏的李陵,以致于汉武帝大发雷霆,李陵惨遭灭族。李陵因此抱怨汉室,单于趁机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右校王。
因为这些汉将的加入,匈奴死灰复燃。汉武帝在失去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后,汉、匈再度开战,但是,汉朝却未能重现卫、霍之前的辉煌。直到汉宣帝之时,匈奴才被打得再次俯首称臣。
03 打击汉朝的士气
汉朝当时的军功赏罚制度,如果全军覆没,将领大多会面临死刑或者拿钱赎罪而后贬为庶民的惩罚。 但是,如果投降匈奴,除了可能一辈子无法返回家乡,自己的荣华富贵得到了保障。因此,对于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果此投降风气在汉营军中蔓延,汉军的作战力将大打折扣。特别是皇亲李广利、名将李广长孙李陵等人的投降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试想,他们身份如此显贵,都投降了,那些普通的将领还有什么好纠结的。
而这一切,对年迈的汉武帝来说,却是沉重的打击。手上本无多少大将可用,而寄予厚望的大将又纷纷背叛汉室。如此,即便是老当益壮的汉武帝,当时也难以扭转对匈奴作战的颓势。
04 优化匈奴民族
早在周朝成立之时,匈奴便被周武王分封在不受教化的荒服。随着冒顿单于的异军突起,实力一度与中原相当。为了其自身发展需要,匈奴也想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质。他们曾想要将匈奴公主远嫁中原,却遭到了中原的拒绝。
那么,这些被俘获来的汉将就成了香饽饽,单于总是优先考虑将自己的女儿们许配给他们。除了看重他们的军事才能,汉军将领大多是出生高贵的中原精英。匈奴想通过与他们的联姻,迅速提高匈奴后代的素质,同时也可引进中原的先进技术,来改变匈奴落后的生活方式。
结语
杀掉一个俘虏的汉将,对匈奴没有任何益处,反而能激起汉朝将士为英雄报仇的斗志。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汉将被劝降,不但能为其操练士兵,有效对抗汉朝的进攻。更重要的是,前方汉军大将的不断投降,严重打击了汉军士气,动摇军心,即便是老当益壮的汉武帝也是一筹莫展。
除此之外,与匈奴联姻的汉将们,不但向匈奴传授了高端的生产技术,还能迅速提高匈奴后代的整体素质。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一起走进了解汉朝的故事。
从刘邦和亲到汉武帝反击,汉匈关系在汉武帝时期发生逆转
西汉初年,此时的北方匈奴已经逐渐强盛,而历经战乱的新生汉朝却极度衰弱,面对北方匈奴的不断南下,尤其是韩王信的叛变,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匈奴,却因轻敌冒进而遭遇“白登之围”。在娄敬的建议下,刘邦开始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送去公主的同时赠送对方大量嫁妆。
汉匈和亲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
刘邦此举在于为汉朝争取恢复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时间,然而和亲的汉朝和匈奴再未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匈奴却仍然时常南下侵扰,而汉朝在汉高后、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理下,仍然坚持刘邦的基本国策,以恢复发展国力为主,同时积极充实边防和积蓄战略资源。
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口也比汉初增长了一倍多,堪称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同时在军事装备和战马储备等方面也达到了巅峰,汉朝已经积蓄了足够对抗匈奴的力量。于是,汉武帝废除和亲政策,开始决意对匈奴展开军事打击。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发动“马邑之围”,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汉匈关系自此开始恶化,就此拉开了汉匈百年战争的序幕。为了报复“马邑之围”,匈奴多次南下侵略,而汉武帝则从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对匈奴发动战略反击。
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统帅下,汉军多次大败匈奴,并从西域对匈奴从南方形成战略包围态势,至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歼灭匈奴主力后,匈奴残余被迫北逃,以至“漠南无王庭”,西汉北部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后汉武帝时代的汉匈关系,汉元帝时双方再度和亲
战败之后,匈奴远避漠北休养生息,并开始寻求与汉朝改善关系,为此被扣留的苏武被释放。匈奴希望继续与汉朝和亲交好,但由于形势逆转,汉武帝表示可以和亲,但匈奴必须臣服,并遣子入侍为质,但匈奴表示不能接受,为此双方僵持数十年。
汉武帝时汉匈态势逆转
不过,汉朝虽然在战争中取胜,但付出的代价同样极为惨痛,再加上此后为了征伐朝鲜、西羌及西南夷,因而也暂停了对匈奴的用兵,转而向东联合乌桓,向西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和亲(细君公主嫁乌孙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生存空间。
汉武帝去世后,汉朝对匈奴的主动攻击基本停止,但有所恢复的匈奴竟然再度试探性南下,之后汉朝先后在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和本始三年(前71年)两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匈奴元气大伤,再加上丁零、乌桓、乌孙的不断打击,匈奴被迫西迁,后西域再度成为汉匈争夺焦点。
汉宣帝时汉朝再度大败匈奴?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虚闾权渠单于去世,屠耆堂单于继位。屠耆堂上位后大肆排除异己,杀尽前单于所用旧人,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被迫率部降汉,汉朝从而全面控制西域。然而,屠耆堂的残酷统治很快引发了内讧,屠耆堂兵败自尽,而匈奴则就此陷入争夺单于的内战之中。
此后,匈奴由于“五单于争立”的内斗,势力继续衰减。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郅支击破呼韩邪,占据漠北王庭,呼韩邪逐南下投靠汉朝,并于次年遣子右贤王入汉作“质子”。在汉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逐步恢复元气,并于汉元帝初期重返北庭、恢复故土。
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出使西域之时,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呼韩邪得知消息后又喜又怕,喜的是老对头被杀,怕的则是汉朝下一个对付自己。
昭君出塞
为了避免遭受打击,呼韩邪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来到长安朝见,并提出愿意与汉朝通婚结为亲戚。汉元帝应允后,以宫女、待诏掖庭的王嫱(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封其为“宁胡阏氏”,这便是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期的汉匈和亲,与西汉初期的和亲完全不同
虽然同为和亲,但汉元帝时期的和亲,与西汉初期的和亲,无论从和亲背景来讲,还是从和亲意义,亦或是和亲人员来讲,都完全不同。
从和亲背景来讲。西汉初期,匈奴处于强势一方,汉朝并不具备全面打击匈奴的能力,此时的匈奴完全处于战略主动,他们可以随意南下侵扰,汉朝却只能被动防御。而自从汉武帝对匈奴实行全面打击以来,由于多次败于汉朝,再加上周边少数民族的攻打以及内部战乱,匈奴已经迅速衰弱,汉匈局势全面逆转。
从和亲意义来讲。西汉初期,鉴于双方的敌我态势,汉朝更多是一种被动和亲,是为了换取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为汉朝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而随着汉匈局势的转变,汉元帝时期的汉匈和亲,则是匈奴处于弱势一方,是主动向汉朝臣服的一种表现,是呼韩邪为了避免遭到汉朝打击而做出的一种主动示好。
从和亲人员来讲。汉初时期,汉朝远嫁匈奴的要么是真正的公主,要么是宗室女,不仅女子出身较为高贵,且往往要奉送大量的珍贵嫁妆。而到了汉元帝时期,汉元帝送去的只是一个宫女,只是待诏掖庭的王嫱(王昭君),不仅出身较低,而且匈奴还得感恩戴德。
综上所述,虽然同样是和亲,但汉元帝时期的和亲与汉初时期的和亲却完全不同,而这取决于当时汉匈之间的战略态势,只要自身实力足够强大,那么必将掌握和亲的主动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清朝时期的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下一篇: 刘邦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没有杀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