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孙皓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可是相对于刘禅,吴国的孙皓更是不遑多让,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家自祖上孙坚以来,一直都是世间好男儿的形象。可是到了孙皓这一代却是令人咂舌,孙皓虽然在继位初期施行过明政,但是很快,他就变得独断专裁,沉迷酒色,醉心杀戮,相比于阿斗的“无为之治”,孙皓的所作所为更加被人诟病。可是孙皓和阿斗相比,谁更加聪明呢?从下面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
刘禅在诸葛亮离世之际,曾经派李福前来试探他的口风,看看诸葛亮死后,对自己的后世子孙是怎么交代的,有没有可能“取而代之”。在得到诸葛亮的回答之后,刘禅也是把一直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以后的日子里,刘禅更是为所欲为,纵情享乐,就连亡国都不能阻挡他的玩乐之心,在刘禅的眼里,只要是自己过得开心,做不做国君无所谓。
归降之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暗中祝福乐队演奏蜀国歌曲和表演蜀国歌舞。席间的蜀国老臣们无不痛哭流涕,只有刘禅不见丝毫悲伤之意。司马昭大为意外,就向刘禅发问: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正在欣赏歌舞的兴头上,想也没想便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见刘禅原先乃是一国之君,如今却毫无亡国之痛,在为诸葛亮惋惜的时候,也不再怀疑刘禅,刘禅直到64岁才安然离世。
反观孙皓,在280年吴国被西晋灭掉之后,他还把自己当作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江南多作诗歌,于是就让孙皓即兴赋诗一首,让大家开开眼界。当时孙皓正在喝酒,他听到司马炎这么说,就脱口而出一句诗: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司马炎听完,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孙皓身为降国之君,不但不尊敬自己,还以“汝”相称,难道还以为自己是皇帝?
孙皓不懂收敛的态度一直为司马炎不喜,晋国上下的臣子也对他深恶痛绝。284年,孙皓于洛阳逝世,相比于刘禅安享晚年,孙皓的死就太过扑朔迷离。孙皓的死也许是司马炎所为,又也许是和他有仇的贾充所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二代君主,刘禅的确是比孙皓更聪明一些的,想必刘皇叔泉下有知,也是很“欣慰”的。
孙皓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虐之君、亡国之君。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时骄横暴戾、忠谏者诛、谗谀者进、穷凶极欲,被他滥施刑罚、诛杀流放的人,不可胜数,造成“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鲁迅称他是“特等的暴君”。公元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吴亡以后,晋武帝派人把归命侯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孙皓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晋武帝颇为自得地对他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也针锋相对地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晋武帝一看没占上风,接着又问孙皓:“听说南方的人喜欢做尔汝歌,你能作一首吗?”孙皓正在喝酒,乘机举着酒杯劝晋武帝喝酒,说:“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听了孙皓的妙语,晋武帝非常后悔让他作诗。尔汝歌是晋时民歌,用“尔汝”称呼对方是失礼的,更何况君臣之间。晋武帝让降臣以“尔汝”称呼自己,是自取羞辱,故而后悔。这次对话载入了《世说新语·排调》,“排调”是戏弄嘲笑的意思。相比“乐不思蜀”的刘禅,孙皓可算是能干得多,当初,司马昭责备后主说:“公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后主面如土色,不知所为。刘禅和孙皓,一个弱智,一个能干,都是亡国之君,一西,一东,倒是相得益彰。不过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胜利者司马炎面前,孙皓居然还会说出这么有胆气的话来,口才也煞是了得。
有一次,当朝驸马王济和晋武帝一起下棋。王济并不因对手是皇帝兼老丈人而感到丝毫拘谨,反而越发随意起来,不知不觉间竟将脚一直伸到了棋局下。如此举动,在当时是非常不敬的。孙皓恰好在一旁观棋,晋武帝随口问他:“你在江南做皇帝时,为什么喜欢剥人家的面皮?”孙皓抬眼瞅一瞅王济,故意说:“看见对君王无礼的人,就该剥他的面皮。”言下之意就是王某人太无礼了,王济听出这话是针对自己的,立刻火冒三丈,用更加刻薄的语气嘲讽孙皓。孙皓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两人的口角愈演愈烈。“下棋要紧,下棋要紧”,最后,一直认真下棋的晋武帝,用这句两边不得罪的话,结束了双方的争吵。
但是,孙皓这话好生眼熟!他刚投降过来时,贾充曾讥讽他:“听说您在南方喜欢挖人眼、剥人皮,这算怎样的刑罚呀?”孙皓当时的回答是:“对那些弑君不忠的人,就该这样。”贾充听后,沉默不语,非常的惭愧,而孙皓则脸色不变。这话打到了贾充的痛处,因为当初杀害高贵乡公曹髦,贾充也有份,算得上“弑君不忠”了。
贾充是什么人?司马昭、司马炎的亲信,司马衷的岳父,曾经逼曹奂修禅坛禅位给司马炎的人物,位高权重,厚颜 *** ,居然还会“默然甚愧”,可见孙皓口舌之利。虽然反击得痛快,但也让人纳闷,孙皓怎么老喜欢拿自己的罪过去讥讽他人呢?!
孙皓即将败亡前,曾留书给自己的舅舅何植和大臣们,信中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表示悔恨不已,说:“天匪亡吴,孤之罪也,孤所招也。”孙皓直到亡国之际,才认识到了自身的过错,晚矣。而且,他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是无限的权力促使他成为“特等暴君”的道理。
其实,一个帝王有一项特长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帝王们大都“疾胜己者”,皇权不仅要垄断权力,还要垄断才能,有权就有才能。吴国未亡之时,中书令张尚口才好,孙皓自视口才最好经常与其辩论,可每次辩论,张尚“谈论每出其表”。孙皓因此积恨,便故意问张尚:“我的酒量可以和谁比?”张尚说:“陛下有百斛之量。”“百斛酒量”是圣人孔子的酒量,比作孔子,一般人会高兴,可孙皓要抓张尚的小辫子,就挑刺说:“张尚知孔丘不王,而以孤方之。”把堂堂帝王比作不是帝王的孔子,是何居心?下令将张尚处死,大臣们苦救,他不得已将其流放。最终,孙皓并没放过张尚,而是“寻就杀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4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