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两方交战为什么不斩来使,如果斩了来使会怎么样

以史为鉴 2023-06-30 10:38:58

古代两方交战为什么不斩来使,如果斩了来使会怎么样

两国交战为什么不斩来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争本来是残酷的,反人性的,为什么还要给战争制订规范?你看那时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一家人内斗,都是在周天子的统一领导下。既是一家人,所以能谈就谈。因此用规则来处理争执,其实是最好的方式。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使臣是两个国家之间沟通调节的纽带,对于避免战争是很有帮助意义的。

所以各国对于使节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两国处在战争状态,使节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这点和现代的外交制度有点相似。但是“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违背周天子的诏命频繁交战,争夺地盘。春秋早期,诸侯还会讲究一些战争礼仪,“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反而会以礼相待,好吃好喝好招待。

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战争打多了,仇恨也多了,战争开始充满了诡谲和突然性,开始讲究谋略,一切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不管礼仪,甚至杀降、屠城、伤害平民这种事也屡屡发生。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虽然还存在,但也不再是绝对的“了。此时使节的地位,完全建立在己方的军事实力基础上。

此时的“不斩来使”,已经不是在考虑礼节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斩杀使者会中断一条信息来源。比如三国时期,使者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情报来源,使者可能是来刺探情报的,但也可能会泄露情报,如司马懿就是通过蜀汉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推测到其命不长久。有智慧的人常常会将计就计,故意向使者释放一些假信息,让来使上当,如“蒋干盗书”等。

当然,这些都是“不斩来使”的情况,那如果斩了,又会怎样?

斩杀来使的做法,多数见于对外战争,目的只有一个:血战到底。如南宋晚期,王坚守卫钓鱼城,为了表示绝不投降,将蒙古大汗蒙哥派来劝降的南宋降臣晋国宝处决于钓鱼城阅武场。再如明嘉靖时期,蒙古俺答汗派遣使节请求与明朝通商,明廷不审是非,将使节斩于市。激怒俺答汗,蒙古骑兵随即南下一路烧杀抢掠,导致重大边境危机。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不仅是中国惯例,也是全世界遵循的战争底线。战争是政治最激烈的一种体现方式,外交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使者就相当于是一部“手机”,替双方传达意志,动嘴能解决的事儿,何必拼刺刀?但是如果杀了使者,就等于表明态度:没商量,亮刺刀吧!“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句话,用现代话解释,就是:吵架归吵架,你别摔手机!一旦摔了手机,这事就大了!

古人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使者会有什么后果?

交战的本质是利益,使者是利益信息沟通的渠道,连信息渠道都不要了,交战的目的就变成了野蛮的屠杀,也就意味着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会激起公愤,群起而灭之,不论哪一个国家,哪怕你是最强盛的,最终必遭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那么斩了使者会有什么后果?世界历史上,很多斩来使的例子,一个国家一旦做出这种事,基本连自己的盟友也得不到信任了,最后演变成孤军作战,甚至内部军心大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两国交战,保护使者,最大意义在于保护两国交战目的信息沟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保护两国信息通讯畅通,并提供双方利益斡旋余地。否则战争持续,谁都不保证利益最大化,甚至一败涂地最后亡国,一切都可能。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使者即是通讯工具,也是停战的依托,没有使者,就只能打到一方最终亡国,这不是任何一方想看到的,因为对方屈服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使者就是利益信息传递者,所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国际公认的默认规则,历史上所有斩使者的战争,都会遭遇失败,就算取胜也是暂时的,基本最终都会灭亡。

古代中国就已经是侠义之国,君遵君道,臣守臣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显示天下王者之风!就因为如此,外交才会正常开展,大国才能让小国叹服。春秋五霸第一霸齐襄公"尊周礼攘夷",九匡诸侯,帮助无数国家解决纠纷,靠的是上佳信义。当代中国外交讲究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不搞以强凌弱丶以大欺小。原来是有民族古老遗风。

中国自古是礼仪大国,我们的政策是来自不同阵营的人,愿意留下的留下,不愿意留下送个路费保证安全返回。当年送回了多少日本战俘的妻小,有的愿意留在中国也都安置妥当。更不要说礼遇使者了。

为什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如果真斩了来使,会有什么后果呢?

俗话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战场上流传的法则,但是纵观各朝各代似乎也有破例,那么既然是双方既定的游戏规则,斩杀对方使者意味着什么?会有哪些后果呢?我们今天不妨讨论一下

“两兵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出自周朝,当时特别崇尚礼仪的周朝认为杀死前来谈判的使者,便是“非礼也”,并强调“兵交,使在其间可也”,“礼”是西周时期的习惯法的总称,可见保护使节原来应该是一项习惯法上的义务。

而后面的朝代也基本上延续了这个法则,但也有杀掉使者的案列,比如汉名将耿恭将匈奴使者骗进城里,亲手击杀,然后就在城上,对着匈奴的大军,将尸体的肉割来烤着吃,这也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来历。

一,政治策略杀使者:东汉寇恂把高峻的军师砍了

东汉时期寇恂讨伐高峻,当时的高峻派出了自己的最重要的谋士皇甫文,让皇甫文当作的自己的使者前往面见寇恂,令高峻没想到的是,寇恂竟然直接将皇甫文杀掉了,结果,失去了重要谋士的高峻直接打开城门投降,原来寇恂提前就知道了皇甫文来面见自己的原因,将皇甫文杀害是他的一个计谋,他知道杀了皇甫文有两个好处,其一,无人与高峻商量抵御敌军的计策,其二,又能给高峻施加压力,让高峻断了战争的想法,这样寇恂就能不战而胜了

二,气愤至极斩杀使者:刘备为关羽报仇怒杀使者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与曹操联合,一起攻打关羽,关羽带着少量的随从撤退,在接近蜀境的时候被吴军抓到,关羽誓死不从,就被吴国给杀了,听到了这个消息的刘备万分悲痛,他不听任何人劝告,就要举兵去攻打吴国,这时,吴国派了一位使者觐见刘备,带着杀害关羽的叛贼来向刘备表示自己的议和诚意,但是使者还没说几句话,就被刘备下令拖下去和判贼一起斩杀了,这样一来失去理智的刘备就把吴国逼的太紧了,两国只能背水一战,最终蜀国战败了,蜀国的国力也日薄弱,这里的刘备斩杀使者就是表明了自己不接受任何议和的态度,坚决要与对方决战,结果遭来大败,导致刘备托孤白帝城

三,斩杀使者最严重后果:花剌子模斩杀蒙古使团后直接被亡国

1215年,成吉思汗已经统一了蒙古,并且处于非常强势状态,所以派出使臣和商队前往中亚强国花剌子模通商,随从们也都携带大量财宝,可花剌子模的官员一见财宝就想非法占有,于是就随便找个理由就把他们杀了,消息传到蒙古,成吉思汗立马又派出使臣,要求对方交出凶手,返回财物,结果花剌子模国王不但拒绝了这种正当请求,还杀死了前来的使者。

结果成吉思汗怒不可揭的起兵西征,狠狠血腥的报复了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到达敌方后开始疯狂的屠城,杀死一百多万人,直接让花剌子模这个国家就此消失。

其实,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不是纯粹的杀人游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军事的最高境界,如果对面使者是有意和谈,却把使者都杀了,这就断了对方投降的机会,结果只能让对方孤注一掷的选择一战,其实这种局面不是最佳的局面,是下下策。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斩杀来使有的时候是一种军事策略,有时又是一时冲动,但是斩杀使者无异于是告知对方自己的决心已定,没有任何谈判而言,只能把局势拉向更紧张的地步

最后,总结一下,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不斩来使也是人情世故之一!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这是古人在漫长的战争中产生的一种规则,如果斩了使者不但代表着和敌人完全宣战,甚至还要背负骂名。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时候古人通过长期的战争形成的一种规定,而且这种规定也一直被遵守。至于这个规定的起源,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当时楚国和宋国因为土地主权的问题一直有小摩擦,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战争。后来楚国就派遣使者去齐国,临走的时候楚王特地交代了,不要出使宋国,因为宋国和楚国矛盾还未解决。但是这句话后来传到了宋国华元的耳朵里,本来华元不想搭理这件事,但楚庄王这么说,明显是在讽刺自己小肚鸡肠。于是气急败坏的华元立即下令,派出大量士兵前去侦查楚国的使者,如果发现了,杀无赦。最后楚庄王派出的使者都被残忍的杀害了,这件事后来被楚庄王知道了,气得浑身发抖的楚庄王,立即下令攻打宋国,不顾一切的楚庄王率领大军包围宋城整整九个月,为的就是给那几个使者报仇。这件事也真正的激怒了楚庄王,后来不但因为这几个使者引发了战争。华元在民间也臭名昭著,因为他斩杀来使,可以说后半生完全在骂名中度过。?

而且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定也传承到现代,在日内瓦条约中,不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甚至对一切没有抵抗能力的人员都不能伤害。比如战场中的老人小孩,还有战场中的医护人员和跳伞后的飞行员。?

因为这种规定不但大大减少战争人民带来的伤痛,甚至有的时候可以平息战争所带来的疾苦。因为这些没有战斗力的人员,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也是世界人民的公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3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