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为什么燕国无法称霸,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在很多人看来,五国伐齐后,燕国可谓获得最大胜利,不仅向齐国报了仇,还从齐国夺取了无数的珍宝财物。
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因此,按照常理来说,自五国伐齐后,齐国走向衰落,那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则应该从这场战役后崛起,甚至就此称霸天下。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收获最大的燕国,为何还是弱国呢?
在五国伐齐后,燕国并没有继续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反而一下子就失去了声音。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国趁机攻打赵国,结果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差一点反杀了燕国。如果不是燕国主动求和,廉颇很可能就要攻破燕国都城。此战过后,赵国屡次攻打燕国,基本上是胜多败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五国伐齐后的燕国,不仅没能称霸天下,还要继续被赵国追着打,可谓十分狼狈。对此,在笔者看来,五国伐齐后,获得最大胜利的燕国之所以还是弱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燕国底子薄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比如在春秋时期,当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称霸天下的时候,燕国就几乎没有什么声音。当然,这并不是因为燕国低调,而是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偏北的诸侯国,燕国不仅地广人稀,在商业、农业上都远远落户于中原地区。更为关键的是,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还经常袭扰燕国边境,这导致燕国自保都比较困难,也就更没有精力来和中原诸侯国争霸了。
二、燕国在五国伐齐中的收获,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结果,在齐国的反间计下,燕惠王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在此基础上,田单成功复国,从燕国手中收复了失地。因此,五国伐齐中,燕国从齐国手中攻占的城池,基本上都得而复失的。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数年时间,燕国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占领齐国,最终还是遭到了失败。从这一角度来看,燕国从攻占齐国这一行动中获得的收获,在减掉前后的投入,实际也就没有多少了。而且,燕国和齐国的彻底结怨,也导致赵国攻打燕国时,后者几乎是孤立无援。
三、燕昭王之后,燕国未能再次出现明君
前279年(燕昭王三十三年),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就燕惠王来说,不仅水平有限,还逼走了名将乐毅。在战国时期,名将对于各个诸侯国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比如战国四大名将,就分别来自于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因此,燕惠王不会识人用人,导致本就缺乏人才的燕国更加雪上加霜了。一定程度上,在战国时期,燕国只出现了燕昭王这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等到燕昭王去世后,燕国持续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
四、燕国缺乏一场彻底的变法
燕昭王继位后,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诚然,燕国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乐毅、邹衍、剧辛。但是,燕国没有进行一场彻底的变法,这些人才的聚集,主要是靠燕昭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得来的。与此相对应的是,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秦国有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中,也就只有燕国没有进行变法。而且,光变法还不行,必须彻底和坚定执行,才能走向强大,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比较彻底的变法,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不过是小修小补。但是,就燕国来说,连这样小修小补的变法都没有,等到燕昭王去世后,之后的君主不会识人用人,乃至于燕太子丹只能想到荆轲刺秦这样的计划来延缓燕国灭亡的进程。
世上之事,有果就有因,欺压、伤害了别人,迟早是会要还的,尽管偿还的形式各有不同。为人处事如此,大到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这好像就是宇宙的一个定律。
燕国国王姬哙禅位相国子之,本意是学先贤尧舜主动让贤,没有料到好事却变成了坏事,太子和将军大臣们都觉得自己比子之贤明,自己应该继任国君,这就导致了互相争夺战乱。齐宣王一看有利可图,趁机发兵攻破燕国国都,杀死燕王哙和子之,抢劫了大批国宝、财物和土地。
燕国是弱小国家,齐国是泱泱大国,齐桓公时期曾经称霸诸侯,虽然后来有所衰弱,但虎威犹存。小小燕国受到如此欺侮,打又打不过,又没有同盟军替自己报仇雪恨,也只能暂时咽下这人口恶气。但燕国能从此杯酒释恩仇吗?显然不能,堂堂正正的七尺男儿,受此欺负,有仇不报,枉为人也。
一、燕昭王招贤下士,励精图治。
燕昭王姬职继位,重整河山,招贤纳士,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昭王的招贤诚举,感动了乐毅、邹衍、屈庸、剧辛等贤能之士,他们纷纷来到燕国效力。燕昭王迎接邹衍时,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之位,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并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燕昭王这么做,为的就是让这些人竭尽全能,为燕国报仇雪恨。
燕国在燕昭王及乐毅邹衍等人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之下,艰苦奋斗了28年,终于使燕国国强民富,军事强盛,全国上下同仇敌忾(kai),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燕国能复仇了吗?非也。
二、燕国一个国家还不足以撼动强大的齐国,乐毅提出了"与天下共图之"的战略。
1、燕国表面上臣服于齐,使其对燕国放松戒备。其间两次派苏秦出使齐国,进行离间,唆使齐王轻率地决定西向攻秦,南向灭宋,以消耗齐国的实力,并引起秦、楚、韩、魏、赵等国的敌视。
2、昭王则趁此良机,遣使与魏、楚联系,并派乐毅赴赵协商,促使昭王劝说秦国伐齐。就这样五国联盟形成了,分别从北、西、南三面(齐国东面是大海)对齐国形成了合围之势。
三、齐国处于顶峰的拐点,齐愍(min)王日益骄横残暴。
齐国这时是齐愍王执政。齐愍王即位伊始,任用田文(即孟尝君)为相,匡章、田穰苴等人为将,借助齐国强大的实力,不断发动战争。讨伐韩国,联合韩魏攻破秦国函谷关;攻打燕国等,不断取得战争胜利,这导致齐愍王的称霸野心不断膨胀。以后又灭掉宋国,使齐国武功走向顶峰。
这时的齐愍王,一直沉沁在兼并诸侯的东帝的光环以及灭宋破燕获取的珍宝财富的享受之中。对外战争的胜利,更加助长了愍王的刚愎自用、骄横跋扈、穷兵黩武;拒听谏言、任用奸相、废黜贤良,信任谄谀;内政不修,政令戾虐,百姓怨怼(du?)。导致齐国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内外树敌。
正在齐愍王志踌意满之际,危险也就悄悄临近了。
四、燕国报仇雪恨的时机到了。
燕国内部已经准备就绪;外部秦、韩、魏、赵与燕的五国联盟已经形成,只等一声号令;齐国已经天怒人怨、四面树敌,灭齐的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了。
公元前284年,齐闵王十七年,燕(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一声号令,五国联军在燕国大将军乐毅的率领之下,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发,连战皆捷,一鼓作气攻下齐国七十二座城市,只剩下即墨、莒两城未下,齐愍王逃亡国外,后被楚将所杀。
乐毅想要逐渐感化齐国民心,把整个齐国纳于燕国管理之下。长久之计未竟,而燕昭王过世,燕惠王继位。
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之计,以骑劫代替乐毅担任主帅 ,结果致使燕军大败,骑劫战死,燕国丢失所占领的齐国土地。这真是天大遗憾。
尽管如此,齐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能力与秦赵等国抗衡,唯求自保而已。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下令出兵伐燕,最后燕王子之被杀死,齐国士兵从燕国掠走了许多财物。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即位以后,一心想报仇,他招纳贤士,发展生产,慢慢地把燕国治理得强大起来。
经过二十八年的准备,燕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讨伐齐国了。这时齐宣王已死,他的儿子齐湣王是个昏庸贪婪的君王。燕昭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派大将乐毅率领燕、赵、魏、韩、楚五国联军去攻打齐国。
齐湣王听说燕、赵、魏、韩、楚五国联军来进攻齐国,急忙派大将触子率领齐军到济水之西去迎战。触子对齐湣王非常不满,有意想打败仗,就命令齐军同五国联军开战。可是两边的军队刚一交锋,触子又命令齐军撤退,齐军士兵不知道怎么回事,转身就逃。乐毅率领五国军队趁势追击,结果齐军大败,触子在混乱中乘着一辆车跑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达子是触子手下的大将,他把剩下的士兵组织起来,准备继续抵抗燕军。这时,齐军将士们已是又累又饿,军心涣散。达子为了稳住军心,就要求齐湣王犒赏士卒。没想到齐湣王不但不给赏赐,还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们这些没用的残兵败将,还想要我赏赐?我不杀你们,都已经是客气的了!”
达子听了,感到非常失望,那些将士们更是一个个怨恨交加,他们都在心里说:“像齐湣王这样的国君,我们真不值得为他卖命。”
结果,乐毅率燕国军队打过来时,齐军士兵们都无心抵抗,全都逃走了。乐毅率领燕军毫不费力的就攻占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湣王也逃走了。
燕军找到了齐国的国库,把国库的金银财宝抢劫一空。齐湣王舍不得拿点钱来赏给士兵,结果不但国库没保住,而且国都、君位、性命都丢了,后人嘲笑他是“贪小失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