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夷陵之战刘备惨败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收回荆州。刘备此后执意伐吴,但结局却是惨败而归。当时刘备势力已经发展至鼎盛,如果和东吴正面交战绝不可能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有人说刘备运气不好,而且失去了往日的冷静。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孙权早已做好了御敌的准备,所以才能顺利击败刘备。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当时孙权究竟是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才打赢了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一役。
众所周知,三国有三大战役,直接影响了三国的格局和走势。这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曹操的杰作,而夷陵之战的主角则变成了刘备,三大战役的特点都一样,4个字:以少胜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备举蜀国之兵征伐东吴的这场战斗,为什么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除了刘备的战术失误这一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孙权早已“恭候”刘备多时。
孙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雄主,曹操给其评价极高,7个字——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继承哥哥孙策的王位后,通过铁腕手段,很快平定周边,在江东创建了属于自己的霸业。赤壁之战,孙权果断地和刘备联手,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从此拉开了新的序幕。然而,在荆州问题上,两国分歧严重,刘备一“借”不还,孙权一“逼”到底。后来孙权利用关羽骄傲自大这个致使弱点,派年轻的陆逊挂帅,以“白衣渡江”的方式袭取了荆州。
公元219年,内外受敌的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而被擒杀。孙权占了军事要地荆州,又杀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知道刘备肯定不会善罢干休,会来复仇,于是聪明的他提前使出“三板斧”,确保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板斧:向刘备示弱——麻痹对手。
孙权斩杀关羽后,又怕刘备举兵,于是派出诸葛亮之哥诸葛瑾出面当说客,并授意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陛下远道而来,恐怕是因为吴王夺取了荆州,杀害了关羽,结下了仇怨,但是陛下心胸广阔,岂能着眼于小事。我试着为陛下考虑,陛下和关羽的亲密关系比得上汉朝先皇吗?荆州的大小能比得上整个国家吗?究竟该打曹操还是吴王,请陛下斟酌再三啊。
信中阐述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方面是自降身份,承认了刘备自称汉皇帝的合法性,而自己只是以吴王的身份自居;二是“提醒”刘备,曹魏才是吴蜀首先应该共同对付的敌人。
虽然聪明的孙权也知道刘备会无示他的“示弱”,但这样做,通过“示弱”来赢得舆论支持,通过“示弱”麻痹刘备,让他更加骄狂。
第二板斧:向曹操示好——联曹抗刘。
孙权知道凭靠自己对刘备的示弱就化解这场政治风波显然是不可能的事。于是积极寻找新的战备伙伴,于是他做惊人之举,表义上还是奉行“联刘抗曹”政策,但暗地里却“联曹抗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撤销人质。刘备于公元211年入蜀时,孙权便派遣大船把政治联婚的妹妹孙尚香接回了江东,其中还有赵云拦江救阿斗的闹剧。孙权之所以这么做,显然是防范末然,说的再直白点,就是为联曹抗刘做好铺垫,以免妹妹成为刘备的“人质”。
二是先礼后兵。公元215年,孙权先是派诸葛瑾几次去“讨要”荆州,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但孙权这样,显然是舆论和政治手段的需要。他向世人发布了这样一个信息:他索要荆州属于“合法权益”。随后,他开始动武,派吕蒙攻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成功剪除了荆州外围的“羽翼”。
三是联曹抗刘。后来,随着孙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孙权于是积极和曹操和解,并结为姻亲。据《三国志》记载: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由此可见,到了公元217年时,孙权基本已经决定和刘备决裂了,而和曹操达成了联盟。
第三板斧:向自我示强——严阵以待。
枪竿子下出政权。为了备战,孙权移都到武昌。一方面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设置武昌郡,扩大武昌的直接管辖区域。另一方面修筑武昌城,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他对军事进行了部署,具体如下:
一是派振威将军潘璋把守秭归,李异、刘阿等将领把守巫山、巴山等地;
二是派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备夷道,建武将军徐盛守备当阳,将领宋谦守备枝江;
三是派昭武将军朱然与偏将军韩当共同驻守江陵,南郡太守诸葛瑾驻守公安,建忠中郎将骆统驻守孱陵;
四是派平戎将军步骘率领交州义士万余人镇守益阳,以对付武陵郡的五溪蛮夷;
五是派建威将军吕范负责镇守建业大本营。
最后,他命大都督陆逊屯兵夷陵,全权指挥吴军上下。
这样部署后,就算刘备大军来进攻,因为各关口要隘都有安排将领和军队驻扎,蜀军想要深入东吴可谓举步维艰。只要能拖住蜀军,他们便可以积中兵力进行围歼。
果然,刘备为了给关心报仇,举全国之兵,于公元221年七月份出发,于公元222年正月拿下秭归,二月进驻夷陵一带,建立了大本营,和吴军展开对峙。蜀军的行军之所以这么慢,显然是孙权的防御部署的效果展现。事实证明,孙权还选对了大都督。
面对急于决战的蜀军,陆逊选择了据险而守,坚决不战。结果,刘备使出了辱骂诱敌等计都没有成功,蜀军长途跋涉,士气低落,弱点开始暴露出来 ,陆逊向孙权上疏,剖析敌我形势,认为反攻的时机就快到了。
是年六月,吴军全线反攻,孙权之前的防御部署都变成了进攻的发起点,史书记载,“潘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朱然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韩当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大破之”、“徐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诸葛瑾、骆统亦皆率所部围攻”、“步骘率军击败五溪蛮夷”等等。
综上所述,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东吴的孙权“三板斧”效果的具体体现。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可以说是刘备时代的终结。经过这次失败的战斗,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于是就有了把孤儿托付给白帝城的事件。在这场战役中,刘备的对手不再是曹操,而是他的大哥孙权,但他最终失败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刘备想攻打吴栋,却落得如此遗憾的结局呢?
对薛棣恨之入骨,刘备发动讨伐,孙权节节败退,蜀兵连胜十余仗。一时间,刘备势力强大,江南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孙权闻风丧胆。他多次派使者到蜀营求和,但被刘备严词拒绝,誓要先灭,再攻魏。当时刘备认为吴国已经被吓到了,无力与自己的军队抗衡。吴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他指挥军队前进,不理会吴国,非常轻敌。
刘备兵临夷陵时,正值炎炎夏日,蜀兵都住在树荫下。连营600里,吴冰,在鲁迅的指挥下,只是不停地战斗。与蜀兵僵持了七八个月,蜀兵慢慢松懈下来,认为胆小,没有防备。半夜,刘备还在御营苦思破敌之计,鲁迅发起了进攻。而东南风正猛,连营寨都着火了,蜀兵四散,刘备被困。幸好赵云前来相救。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退守白蒂城,鲁迅大获全胜。他领兵追击,被诸葛亮在奎官前布下的八阵图困住。刘备有幸托孤到白蒂城。
三国时,刘备是一个勇猛善战的人。他很懂政治,很懂识人用人之道,却不懂兵法。他甚至扎营数百里,对军队犯了忌讳。他没有考虑到自然条件会成为失败的原因。诸葛亮出山前,刘备打了很多仗,输了很多次。三次出征后,他在军事上一直由诸葛亮统率。夷陵之战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唯一一次大战役,但以彻底失败告终。
刘备是优秀的政治家,但不是优秀的军事人才。
对于自己战败的原因,曹丕曾评价说:“如果不能对敌人做好准备,有没有一个七百里的营可以拒敌?”士兵嫉妒‘身处险境而成为士兵的都是敌人的鸟’。“意思是刘备不懂军事。有一个700里的连营可以御敌,他怎么打开360防火墙?在大片低洼危险地区驻军,很容易被敌人打垮。刘备的用兵经验极其丰富,而且他不是纸上谈兵的苏。他在一个地形复杂的地方成立了一个连,目的是互相照顾。曹丕虽然预料到了刘备的失败,但是没有说到点子上。
这场战争的当事人之一鲁迅也分析了这场战争。战前他曾对孙权说:“我一开始就怀疑,水陆并进。现在,我要弃船到处扎营,不会有任何改变。我要是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高枕就好了,我想我是不会看的。”也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刘备战败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水陆并进。但是,水战是江东最好的战役。当时蜀汉荆州版图失守,士兵多为巴蜀人,武陵蛮族为外援。他最擅长的是山地战。如果刘备齐头并进,估计会输得更快。
那么刘备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他能做些什么来扭转局势?对于这件事,校易搜是这样认为的。
一个原因是:没有名字会阻止你。
夷陵之战,刘备的名将关羽被俘虏并杀害,马超、黄忠、霍峻已经战死,赵云在江州,魏延在汉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张飞在大战前夕被部下刺杀。所以在这一战中,他所任用的将领大多还未成名。这些人忠义有余,勇不足,威不足,对吴栋起不到威慑作用。
那么刘灿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早死的不能复活,留下的将领不能随意调走。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救张飞的命。毕竟张飞的性格,他很清楚,而且他早就预料到了张飞的死讯。知道张飞敬君子,不在乎小人,本来可以在张飞身边安排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在战前经常劝张飞避免这样的情况。即使他在准备伐吴之前就被派出去,也可能为时已晚。
理由二:让鲁迅中立于吴军。
打败刘备的是鲁迅,而不是吴栋。在战斗过程中,为了获胜,他制定了许多奇怪的计划。比如他策划用武陵蛮族攻击鲁迅的侧翼,试图拉拢吴军主力,比如他命令吴班在平地扎营诱敌。吴军大部分人都中了圈套,只有鲁迅识破了刘备的诡计。另外,诱敌深入,火烧连营等。都是鲁迅写的。鲁迅打败关羽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作为了。即使孙权、吕蒙等人专门保护他,蜀汉也是默默无闻。所以这次孙权觉得可以随便派这个人,刘备应该有所准备。但是,刘备还是太自负,不把陆逊放在眼里。
鲁迅刚来前线的时候,在军队里没有威信。《时间的灰烬》和官网都有这一点。当他选择坚守时,“众将不解,以为惧之,各怀怨恨”。另外,鲁迅是孙策的女婿。孙权对孙策后代是严加防范的,对鲁迅也不是太信任。如果刘备玩反阴谋,即使不能摆脱鲁迅,甚至让鲁迅从正面回到后方,也一定能限制他的发挥,让刘备则多一个赢得夷陵之战的机会。
原因三:刘备太保守,不敢放手一搏。
刘备出征时,没有尽力,留下的兵马和人才也不少。此时他的地盘只有益州和汉中。他的对手孙权不仅拥有江东,还夺取了大部分荆州。曹丕拥有整个江北。说白了就是刘备孤军奋战,与天下为敌。打狮子兔子,拼尽全力,何况刘备的软肋。
如果把所有兵力都放在这个战场上,鲁迅能这么淡定吗?说到这,也有人会说,边上还有一个曹丕,后方肯定有足够多的留守人员。不过,曹丕和孙权虽然暂时结盟了,但他一直在打江东的主意。如果吴栋和蜀汉全力以赴开战,曹丕会放弃江东这块肥肉,转而进攻蜀汉,易守难攻?
经过整体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夷陵之战刘备并没有胜算,只是在该未雨绸缪的时候,他过于疏忽了。该小心的时候,要太自负;当该尽力而为,放手一搏的时候,我就是太谨慎了。如果他能看透这些道理,也许历史又会变得不一样?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刘备也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婉贵太妃,一生无宠,陪伴了乾隆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