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武,本只是朱棣的帐下小卒,却在死后追赠国公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09:46:35

张武,本只是朱棣的帐下小卒,却在死后追赠国公

对张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如果建文帝能够安分守己的话,朱棣即使想当皇帝,也是师出无名。偏偏朱允汶太过激进,要对叔叔们来个"削藩",这让朱棣喜出望外,多年的秣兵历马,等的就是这个时刻。要知道虽然都是藩王,但他镇守的是北京,对付的是前朝北遁的蒙古势力,为此他手下的兵马,就比其它藩王要强大得多。

当然他能够当上皇帝,除了姚广孝暗中帮他苦心经营以外,还有其它浴血奋战的将士,他们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麾下曾有一位小小侍卫,生前却被皇帝封侯,死后还被追赠为了国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个人名叫张武,他并没有显赫的身世,主要是靠着骁勇善战、屡立奇功才有了后来的位置。

虽然他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当时朱棣正在偷偷地招兵买马,他又有着一身神力,就投到了军中。在朱棣起兵造反时,他已经由小卒,成长为右护卫百户,他也是一马当先,先后攻克了蓟州、雄县等地。然而此时的朱棣在战场上却处境不妙,他被对面的耿炳文打得溃不成军,形势相当的危急。

张武认为此时不宜正面作战,就要求士兵假装败退,在敌军冒进的过程中寻找战机,出其不意的给予了对方沉重的打击。此后又在一次战斗中,朱棣手下的部队迷了路,被敌人给围了上来,这时还是他主动请缨,把追兵给打退了。虽然他的起点不高,但大小战役中立功无数,为此也堪称“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

朱棣这个人向来赏罚分明,根据这位麾下将士的军功,就把他封为了成阳侯。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了,他的食禄达到1500石,在朱棣手下的将士中,地位仅仅排在了朱能之后。皇帝在封侯时,他也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个,可见皇帝对他是多么的倚重。

如果说曾经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卒,能够取得比李广还要大的功绩,已经是相当难得的话,他此后又被皇帝派到北平,就更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了。要知道这里不比其它地方,算是皇帝的老巢。然而他还没得及享受荣华富贵,就在当年10月就离世了。由于他这个时候连儿子都还没有,虽然被追赠为了潞国公,但爵位还是被朝廷给收回了。

明朝张武有女儿吗

没有成家,无儿无女。张武本只是朱棣的帐下小卒,跟随了朱棣之后就为他鞍前马后,在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后,张武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后朱棣登基为了稳定北平燕地,防止北方边患的安全,张武被派往北平驻守,让朱棣没有了后顾之忧,然而张武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就英年早逝了,朱棣感念他于是在张武死后追赠国公。
张武没有任何显赫的身世,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他的一生都是靠他自己拼搏而来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前往燕地之后,就开始偷偷地招兵买马为自己扩张权势。正是那个时候他认识了张武,看着张武一身的蛮力,朱棣就收了他让他进入军营。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前,张武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士兵荣升为一名小吏,手底下带着几十个士兵,在靖难之役的整个过程中,张武英勇善战杀敌无数,他手下的士兵个个也特别的勇猛,成了朱棣军队中的一线主力,被封为右护卫百户。
在燕军攻打蓟州的时候,朱棣被朱允炆的身边的武将耿炳文打得节节败退,局势特别的严峻,张武觉得局势不允许他们正面对抗,于是下令大军假装败退,在耿炳文率领士兵冒然前进的时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给扑倒对方,改变了整个战役的局势。而后张武多次向朱棣主动请缨带兵前往围困敌方,让朱棣的大军得以迅速的向南攻打。
朱棣登基了以后,封张武为成阳侯,每年的俸禄食禄已经达到了当时的一等大臣的档次。虽然那时朱棣已经登基,但是他的老巢燕地的势力还在那里,并且北方的边患特别的严重,于是朱棣就派张武前往燕地驻守,张武在炎帝的时候特别尽职尽责的做好分内的事情,把自己的重视都给耽误了。可惜不久后张武就过世了,但是当时他还没有成家没有一儿半女,朱棣感念他对大明做的一切,于是追封他为国公。

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呢?

如果没有姚广孝,大明王朝历史或许会改写;如果没有姚广孝,或许就没有现在宏伟的北京城。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早年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1382年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与燕王朱棣相识并随朱棣前往北平,此后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1398年,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之策,多位亲王被削藩甚至被逼而亡,朱棣明知早晚会殃及自己,但举旗不定,姚广孝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密劝朱棣起兵,并为其举荐贤臣良将,协助训练军兵,出谋划策。

1399年6月,朱棣正欲起兵之时,突狂见暴雨来临,将燕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这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决定放弃。姚广孝道:"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朱棣听后心花怒放立即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战争期间,多次出良谋,定高策,使朱棣转危为安,靖难之役第三年,广孝突发奇想,居然让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宫中一把火,让建文帝所踪成为千古谜。

朱棣称帝,是为明太宗,姚广孝也随着进入朝中辅政,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在中国历史上又留下浓重一笔。

明太宗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明太宗命姚广孝蓄发还俗,又赐他府邸、宫女,均被拒绝,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朱棣亲征蒙古期间,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后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朱高炽登基后,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者,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者,仅有姚广孝一人,但姚广孝也是实至名归。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何后代一门两国公?

徐达家之所以能拥有两个国公爵位主要还是得益于徐达的大姑爷——明成祖朱棣,与徐达本人无关。徐达故后,终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朱允炆两朝,徐家只有徐达传下来的魏国公爵位,由其长子徐辉祖承袭。按常理来讲,徐家已经是位极人臣,基本不可能再有更多福利了。可他家偏偏遇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棣,在野心、利益和面临被朱允炆削藩的压力催动之下,朱棣造反了,名为“靖难”。而在这期间,作为朱棣三个活着的小舅子,徐家兄弟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也就是承袭了徐达魏国公爵位的那位。在朱棣造反的全过程中,这位爷始终坚决地站在朱允炆一边,和自己大姐夫对着干,甚至还披甲上阵,和自己大姐夫兵戎相见。(也不知道这位爷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自己亲姐夫当皇帝怎么着也好过朱允炆吧?)朱棣打进南京城之后,估计开始也没想把自己这位小舅子怎么样,就想让他服个软,自己就坡下驴这事情也就算了。

可是这位爷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誓死追随朱允炆,就是不服软。结果可想而知,被自己抢班夺权成功的大姐夫给革爵软禁了,一度还动了杀机。幸亏他老姐还活着,而且和姐夫关系还很不错,这位爷脑袋基本算是保住了。几年之后,徐辉祖在高墙(非明中都凤阳专门关押宗室的所谓高墙)之内郁郁而终,朱棣看在岳父和老婆的面子上,并没有除掉魏国公爵位,而是以“中山王(徐达死后被朱元璋追赠中山王,谥号“武宁”)不可无”为由(其实这是屁话,随便找个理由而已,定国公系难道就不能延续徐达的祭祀香火吗?),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承袭了魏国公爵位。毕竟还是一家人,这事情到此就算了了。但可能因为有这档子不愉快的往事,朱棣迁都北京时终究没带上岳父家的这一支后裔,而是让他们留在了南京。

第二派是徐达的次子徐膺绪,此人属于典型的逍遥派。可能是因为非嫡非长,也不是一般父母比较疼爱的老幺。所以,这位爷对于政治似乎也没太大兴趣。“靖难”时期也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他卷入其中。总之,这位爷一生就是一个逍遥土财主,虽然没有像哥哥和弟弟那样飞黄腾达,但是也没有付出生命的代价,安安稳稳活到永乐十四年,后世世袭指挥使,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第三派也就是徐达的小儿子、老幺徐增寿。感觉这位爷似乎有那么点儿蔫坏。表面上对朱允炆一直恭恭敬敬,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背地里却和自己大姐夫暗通款曲,把他所知道的朱允炆的军事机密、虚实,一股脑全透露给了朱棣 。不过,个人觉得,他的选择其实是最明智、最合理的。毕竟,朱棣和徐氏家族的关系才是最近的。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位爷和他大姐夫勾勾搭搭、狼狈为奸的事情最终还是被朱允炆知道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二五仔还能留?于是乎,朱允炆把他给宰了,但已经于事无补了,也就泄个愤而已。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倒是没忘了这个小舅子,为了表彰他的功劳,额外又给了徐家一个定国公的爵位,由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承袭,而且迁都北京时也没忘了把这位为自己丢了性命的小舅子一家捎上。

自此,徐氏家族成为了明朝二百多年唯一一例一门两公爵的世家大族,地位显赫。而且,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开枝散叶,作为明朝第一世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2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