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雍正正处于用人之际,为什么张廷玉会推荐一个死囚给他呢

以史为鉴 2023-06-30 09:43:14

雍正正处于用人之际,为什么张廷玉会推荐一个死囚给他呢

阿克敦是怎么从死囚变成名臣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经过激烈而残酷的“九子夺嫡”之后,皇四子胤禛夺得了大清帝国的皇位。皇帝是封建时代权力最大的人,这也意味着他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时间是雍正七年,雍正在这一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首先是西北战端又起,新成立的军机处刚刚开始运转,各方面机制还不成熟。其次江南又发了大水,大清税收的支柱地区陷入困境。

值此多事之秋,雍正帝也正是用人之际。但偏偏祸不单行,一向被视为肱骨的十三爷胤祥病倒了,根本指望不上他。雍正能信得过、用得了的张廷玉和蒋廷锡二人,又要坐镇中枢辅佐自己。所以雍正便指望李卫去治水,但又恰逢李卫的母亲去世,他要回家守孝,即便“夺情”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廷玉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向雍正帝推荐了一个死囚。

这个死囚不是一般人,否则张廷玉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他。他叫阿克敦,出身满洲正蓝旗章佳氏,可谓是“根正苗红”。自隋朝诞生科举制以来,历代王朝都将其用作选拔官员的途径。清朝入关之后,因为满人考不赢汉人,为了提高满人官员的比重,满清统治者特地为满人拓宽了当官的通道:捐官,也就是花钱买官当。这就导致了满人官员,大多不是科举出身。

但阿克敦是个特例,身为满人的他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是满人官员中少有的大儒。值得一提的是,阿克敦的成绩为二甲第三名。正因如此,在康熙朝时,康熙帝对他甚是器重,先是授他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又升礼部侍郎,还兼着国子监祭酒。雍正帝刚一继位,就把阿克敦和张廷玉一起安排进了南书房。没过多久,雍正又将阿克敦外派为两广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阿克敦在任上政绩无数,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员。因此,阿克敦前脚刚刚离任,一大堆弹劾他的折子就堆满了雍正的御案。因为有人对他打击报复,所以告什么状的都有,雍正也忍了。但唯独有一点他不能忍,就是向暹罗使者索贿。雍正认为他损坏了大清的形象,便下旨将他打入死牢,按照惯例秋后处斩。直到江南发了大水,张廷玉才找到机会捞他出来。

雍正也是知道阿克敦的能力的,只不过自己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所以张廷玉刚刚一举荐,雍正便立马答应,他相信阿克敦有能力治理水患。《清史稿》载:“七年,以疏濬江南徐州、沛县及济宁、嘉祥诸县水道。上命释阿克敦往江南河工效力自赎。”待罪之身的阿克敦,拿出了所有的本事来治水,因为这就是他的救命稻草。如果能够立功,或许还能功过相抵,失败则万劫不复。

经过两年的治理,阿克敦成效显著,雍正帝也对他的答卷很满意,将他调回了京城担任大学士。在后来与准噶尔的战事中,阿克敦再次立下功劳。雍正帝让他担任刑部尚书,成为了朝廷重臣,也是雍正朝的名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机会,绝处也是能够逢生的。当然,机会也只会留给阿克敦这样有准备的人。

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因为在恩科考试的时候利用主考的身份帮弘时搞夹带,被李绂发现举报,雍正大怒。

这时候,作为张廷璐的兄长张廷玉,因为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他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夹带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老八集团意图通过保张廷璐来陷雍正于不义之境地,而朝中以孙嘉诚为代表的清流集团则想以此为契机大张风气纲纪。

按照常理,张廷玉只需回避就可。但是雍正却有自己的打算,在群臣都以不同的声音要求处置张廷璐的时候,他要等待张廷玉的态度,以此来考验张廷玉的忠心。对于张廷玉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如果上表大义灭亲,自己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如果上表力保,则陷入无君无父之境地,无论他怎么决策,都难以两全。孙嘉诚此时则帮张廷玉写了一份奏折上呈了雍正,这是孙嘉诚的聪明之处,因为他知道,这份奏折,张廷玉虽贵为宰相,也难书写。

但是孙嘉诚摸清了张廷玉的秉性,就因为古往今来的一句话:先有君父,然后才有自我和兄弟。

跟皇帝君父永远站在一起,这才是张廷玉屹立三朝不倒的根本所在。这一次,概莫能外。

雍正的反腐手段很厉害,很特别,就是现今,也为人所称道,这一招,就是号令百官到菜市口观斩。血淋淋的现实,让那些坐在官位上的大小官员从心理上受到震慑,从而缩回伸向腐败的双手。

张廷璐被押往菜市口了,就要砍头了。可是雍正还要叫上这位大义灭亲的兄长张廷玉,他真的是粗心,忘记了张廷玉是张廷璐的亲哥哥了吗?从等待张廷玉奏折一个晚上就说明雍正根本就没有忘,而且记得比谁都真切。可是他为什么非要将张廷玉带过来呢?

因为雍正要树立皇帝天子的权威。因为诺敏和张廷璐案子,雍正登基之初的两件事情都办砸了,这正好给那些发对雍正的人以借口,比如老八集团,隆科多等大做文章,来陷雍正于无能不义之境地。

迫于政局还不够稳固,雍正还需要时日来树立他的绝对权威,而这是需要有人来配合的。恰逢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犯了法,对于雍正来说,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既可以考验张廷玉的态度,也可以为自己树立起微信。如果张廷玉此时不配合他的举动,那么雍正也会收拾张廷玉,这也就是雍正为什么要等待张廷玉的奏折的原因。而到菜市口观斩,少了张廷玉这个主要配合对象,也就少了那种浩浩皇威的气氛。

所以,不是雍正粗心,根本就是别有用心,故意的。

作为臣子,张廷玉做到了先有君父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作为兄长,他失去了亲情,必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

所以,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痛苦万分的。我想,张廷玉当时的内心是这样的:

一是悔恨。悔恨当初看见他与弘时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多关心多提醒张廷璐,不要再科举的事情上栽跟头,要树立正气。因为无论是谁舞弊,他张廷璐这个主考都逃脱不了责任。

二是自恨。张廷玉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却要大义灭亲,而束手无策,莫说是拯救张廷璐,就是为自己亲亲的兄长说一句话,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政治漩涡中去。他张廷玉这个宰相,当得何其悲哀,何其痛苦。

三是痛恨。

如果说他面子上必须与雍正保持一致,那么内心只怕对雍正这种无情无义之举动也是深深痛恨的。就算是张廷璐犯法了,他可以回避,但是却非要拉上他为皇帝树威,被皇帝利用,内心只怕想死的心得都有。

只是张廷玉能混迹于三代王朝,早就练就了一身泰山崩于前而我自岿然不动的不露声色的本领,就算是痛恨万分,也要保存忠君之思想。既难两全,也就只能保全一边,毕竟,未来的日子还要过。

张廷玉为何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

在《雍正王朝》中,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选择了举荐废太子胤礽,既非张廷玉是胤礽的拥趸,也不是猜透了康熙的意图而投机,而是从大清利益出发的结果。

剧中,张廷玉这个角色绝对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典范。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时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他这种“不因私而与领导意图合拍”的思路与康熙和雍正不谋而合,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为他们解围,因而深得领导信任。这事实上非常值得现代职场学习借鉴的。

康熙当初废了胤礽的时候,的确是事态紧急,不得不做出的独断乾纲的举措。但是深层次而言,面对日益突出的帝国晚景的困境,康熙已经对胤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在剧中,胤礽的确才德皆不配位。但是最大的困境还在于,此刻胤礽做太子已经30多年,在皇子竞争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此刻胤礽被废,这种平衡局面就被彻底打破。

再加之康熙为了处理紧急问题,给四位皇子晋封了亲王爵,当场就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皇长子的得意忘形,要替父代行不宜之事以及皇三子的告密。把康熙气得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这个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完全摆在了明面上,此刻就不要说大清的国体了,这是随时都可能会祸起萧墙的。

为了平息这种事态,康熙提出来要“共议太子人选”。实际上就是为了查出背后最不稳定的因素是谁。很快就有了结果,最快暴露的那自然是得票最多的皇八子胤禩。

但是胤禩并不是合适人选,原因在康熙临终前有所交代,胤禩处处在学康熙,但是却有学不像,为人宽纵,处处邀买人心,人称“八贤王”。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的愿更多。大清交到他的手里,迟早药丸。

所以当公布胤禩获票最多的时候,佟国维站出来力保胤禩,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目的就是要在自己这头实现还愿。当然这头失败了,还有隆科多另一头作为保障。佟国维最终败就败在了私心太重,眼里只有佟佳氏的利益,

但是张廷玉站的角度不一样,最终导致了他深得康熙的圣心。那就是张廷玉从局势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希望恢复到胤礽被废前的状态,打消各位皇子的夺嫡之心。

康熙年纪大了,此刻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祸起萧墙,大清的分裂。八达山庄被围,康熙被气晕的时候,张廷玉吓得跌了一个跟头。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胤礽重新做回太子。向其他皇子宣告,名分已定,皇位没你们什么事情,你们该干嘛干嘛,不要再互斗了。虽然这不是最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是在当下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么考虑问题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为了帝国不的不考虑的康熙。另一个是深知“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因而推举胤礽的除了张廷玉之外,还有两类人,但都有私心。

一类是胤禛和胤祥,不能否认,他们这有投机成分存在。因为一开始他们根本想不通这事,是邬思道给的建议,目的是在康熙心目中加分。

另一类是胤礽的旧班底,如胤礽老师王掞等人。这没办法,身家利益所系,胤礽如果上位,王掞就有资格以帝师身份入阁,执掌朝局,因为身份太明确,所以他们事实上与胤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张廷玉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替康熙解围,给康熙“借刀”。

张廷玉的密折另奏,导致了内阁出现了“分裂”。这就给了康熙“借刀”否决胤禩,复立胤礽的机会。因为如果内阁一致推举胤禩,铁板一块,那么康熙就真的被动了。

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康熙必须要有依靠的对象和可争取的对象,才能打到反对自己的对象。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在皇子内部至少胤禛和胤祥可“依靠”,在朝堂上有王掞等人可“依靠”,在内阁有张廷玉可“依靠”,争取那些见风使舵的“吃瓜群众”,彻底打倒佟国维,实际上也就宣布了胤禩的政治死刑。

但是如果没有张廷玉的站队,康熙会相当被动,因为内阁代表整个朝堂,一致反对胤礽,而一致支持胤禩。而胤禛和胤祥王掞等人支持胤礽,则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了,因为内阁随时可以给他们扣个大帽子,那就是你们本来就是胤礽一党的。

而真的那样,康熙可能就没有那三个“好”了,大声说出自己也是推举胤礽的了,更不能一棒子把佟国维打懵,最终实现这就的目的了。

所以张廷玉因为从来只从大局去考虑问题,而从未从自己私利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被称为“国器”。这其实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只追求真理和正确,却无意帮水头夺回领导权,让企业走向了更加正确的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雍正为何独宠汉族大臣张廷玉?

雍正是历史上有名难伺候的皇帝,对科举出身的汉族大臣尤为缺乏好感,因科举出身得宠者,仅张廷玉而已。


雍正即位的第二年他就对一品的总督和七品的知县接连下发批示,告诉他们为官的要务。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着登基那年亲自书写的“为君难”的匾额,并且在此后不久给闽浙总督满保的朱批中说:“为君难数字,朕写成匾额,镌刻宝印,时刻置放眼前,心中时常挂记思考。”之所以这样说,也是让大臣们知道“为臣不易”。

魏晋时期的司马昭给官员提出“清、慎、勤”三字后,成了历代帝王尊崇的用人圭臬,雍正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巡抚一官,原极繁难,非勉能清、慎、勤三字便可胜任也。用人虽不求备,惟至督、抚必须全才,方不有所贻误。”


他以官员的实际作为为考核标准。在给湖南巡抚王国栋的考核里说:“王国栋心有余而力不足,清、慎、勤三字朕皆许之,然不能扩充识见,毫无益于地方,殊不胜任。”这个“殊”字表达雍正对他的极端不认可,于是将他内调虚职。

直隶巡抚李维钧考察吴桥县令常三乐,认为他“操守廉洁”,但“懦弱不振,难膺民社之寄”,拟将他调离虚职,上报吏部审核。吏部认为既然常三乐“生性怯懦,必有废弛实迹”,而李维钧又没有进行纠参,不予批准。李维钧对此认为,常三乐没有违法乱纪行为,就是个人能力不足,不能再予以重任。他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上书雍正。雍正批示说,这事好办,就裁定他“居官罢软,殊属溺职,相应革参”。


与此同时,他打破了清代的一些人事规章制度,他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他认为官员的能耐在于做事,只要能够完成工作,不搞所谓的排资论辈。

大臣田文镜深得雍正信任,雍正经常要他从地方推荐人才,充实官吏队伍,并且向他交底说:“朕从来用人,不悉拘资格,即或阶级悬殊,亦属无妨。”那时候敢于提出满、汉资格无妨的,有清一代除了雍正再无第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