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丈夫是大清皇帝,自己骄傲自大失去成为皇后的资格

以史为鉴 2023-06-30 09:40:15

丈夫是大清皇帝,自己骄傲自大失去成为皇后的资格

对皇太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其实这个叫做乌喇那拉氏的女人,虽然是皇太极娶的第二任老婆,但好歹她当时也是大福晋的身份。如此一来,随着皇太极当上清朝的第一任皇帝,她是最有可能当上第一任皇后的,怎么让哲哲后来居上了呢?其实这与她当初行为自大,犯了错误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此之前,皇太极所娶的大福晋钮祜禄氏是大福晋,她本人则是侧福晋。由于她的身世很不错,再加上很快生下了豪格,就更受皇太极宠爱了,随着钮祜禄氏的离世,她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福晋。这时候努尔哈赤还活着,按照这样的历史轨迹,随着皇太极此后的称帝,她是最有可能当皇后的。

然而在当上大福晋的第二年,她的娘家就因为争夺利益,与她的公公努尔哈赤大战一场,她所在的部落也在一夜间灰飞烟灭。虽然失去了家族这个倚仗,但皇太极对她还是很不错的,然而这时候的她,却有点行为自大,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导致了她彻底被罢黩。

原来她在一次外出的路上,刚好碰上了自己的公公努尔哈赤,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竟然没有按照相应的礼节,下轿向自己的公公请安问好。这位大汗感到相当的恼火,当即就找到皇太极的门上,要求他把这个女人给休掉。其实从这件事看来,努尔哈赤确实有点小题大做。

其一就是按照他们那时的规矩,应该与汉制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种事充其量算是礼节问题的问题;其二就是可能乌喇那拉氏本人根本没有看到,毕竟她当时坐在轿子里。退一万步说,即使是她目无尊长,最多惩戒一番就可以了,这样做只能让人认为,这是皇太极父子的合谋。

在他们父子看来,随着她所在的部落荡然无存,她也没有了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为了壮大势力,他们更需要仰仗哲哲背后的势力。可以说努尔哈赤正愁找不到她的把柄,发现了这么一个错误,当然要揪住不放了。也因为这个小小的疏忽,使得她彻底失去了成为皇后的机会。其实在她的娘家势力轰然倒下的那刻起,她就已经没有当上皇后的机会了!

亡国太后隆裕:婆婆不喜丈夫不爱,颁布退位诏书,获孙中山称赞

1868年2月3日,大清满洲镶黄旗副督统叶赫那拉·桂祥的家里又添了一位小格格,这位降生在大清三等承恩公家庭之中的贵族女子,不仅因为有父亲的庇荫而荣华加身,还因为她与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分属至亲的关系而得以迈入了紫禁城的后宫,成为了大清朝的正宫皇后。

有人说,古代女子是否好命其实多半是依赖自己的出身,而这位看似命格高显、荣登后位的女子实际上一生却过得极为尴尬委屈: 她的亲姑姑兼婆婆慈禧太后不太喜欢她、丈夫光绪皇帝对他毫无爱意、宫中其余的妃嫔也敢于对她无视——这个可怜巴巴的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清光绪皇帝的正宫皇后、大清的亡国太后隆裕。

提起清朝官员叶赫那拉·桂祥,想必很多人对其根本就没有任何耳闻,诚然,这位满清的八旗贵族子弟一生中毫无建树,但却因为自己的家中出了大清的1位皇太后和1位皇后而显赫无比、尊荣耀世。

叶赫那拉·桂祥的大姐叶赫那拉·杏贞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而他的次女叶赫那拉·静芬便是大清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隆裕。

从现存的清宫女眷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 隆裕皇后的脸型寡长,五官平平,气质常庸,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女子能被光绪帝在殿前选中,钦定为正宫皇后。

事实上,彼时身为秀女的叶赫那拉·静芬也的确不是光绪帝的心中所爱, 当日殿前选后择妃,光绪皇帝一眼就看中了柔美秀婉的珍妃 ,但因为“亲爸爸”慈禧太后的强令不可违,所以最终光绪皇帝还是把象征着皇后尊位的玉如意放进了秀女叶赫那拉·静芬手中。

那场选秀的结果是:秀女叶赫那拉·静芬成了光绪的正宫皇后 ,于此同时,身为静芬亲姑姑的慈禧又怕宫中妃嫔过多会分走大部分能让皇后得宠承恩的机会,因而除了皇后之外便只钦定了2位妃嫔,也就是 历史 上的珍妃和瑾妃。

公元1888年,紫禁城和宫内外都在忙着筹备光绪皇帝的大婚之礼,钦天监定下的典礼之日是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七日。 可偏偏就在大婚典礼的前1个多月,皇后大婚当天由大清门进入内宫所必须经过的太和门却意外失火,被烧了个干干净净。

太和门被烧毁将导致皇后无门可入,这样会令凤仪有失颜面和体统,情急之下,慈禧太后就将京城中手艺最好的扎彩匠人全部集中到一起,硬是按太和门原貌搭建出了一座纸彩制成的“太和门”,还原度极高。

尽管帝后成婚大典最终如期顺利完成,但隆裕皇后入宫成婚,却走了一座假的太和门,冥冥之中似乎预示了她婚后多舛且不幸的生活。

大婚之后,隆裕依例住进了钟粹宫,姿色样貌平平的隆裕性格软弱,平日里总是一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样子,旁人看了都觉得她毫无皇后的威严和气势。光绪帝明白隆裕是慈禧太后安插到他身边的“眼线”,因此光绪帝既对隆裕提不起兴致也对其多有防备,更加不想与她生儿育女。

据清宫内的“承幸簿”所记载,光绪帝临幸隆裕皇后的次数寥寥无几,想来不受宠的隆裕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过光绪帝丝毫的情爱垂怜。

隆裕皇后在光绪帝那里讨不到好,平日里除了早晚到两宫中按例请安之外,她不是闭宫自守便是随侍在慈禧身边。慈禧游湖赏景,隆裕便乘船相随;慈禧花园散步,隆裕就亦步亦趋地紧跟其后,时时听从召唤。

每当慈禧用膳,隆裕就站立一旁尽到“孝媳候侍”的职责,有时即便是饿了,也须等慈禧用膳结束,隆裕才可以上桌“享用”残羹剩宴。

隆裕皇后管理后宫的账册财物,但至始至终都是苦不堪言的。清朝末期,内务府的收入主要依靠户部的拨款,相关款项是从各省的税银中抽拨出来的。自道光朝开始,内务府就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到了同治、光绪时期,除却物价上涨的因素之外,慈禧太后的奢靡和内务府内部的贪腐就成了后宫财政紧张的主要原因。

生性懦软怕事的隆裕既不敢得罪慈禧太后,也不敢揭发内务府的贪腐行为,尽管自隆裕皇后接管后宫账目起宫中开支月月都是亏空赤字的,但她却只对外报述盈余、从不敢实话实说。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庚子之变”发生后,宫中报表账册多数毁损缺失,内务府长期以来的糊涂账才吿以终结,不再成为隆裕皇后心头的压力之源。

皇帝丈夫对隆裕爱答不理、毫无怜惜之意,隆裕便在那深宫的寂寞之中变得更加沉默。虽说慈禧太后是她的亲姑姑,但慈禧也对这个既是亲戚又是皇后的隆裕看不上眼,对隆裕甚至都不如对待自己的贴身宫女那样亲善和蔼。

时刻都处在“仰人鼻息”状态中的隆裕不仅胆小怕事,而且还毫无手腕权谋。身为大清正宫皇后,她逆来顺受的性格甚至让珍妃和瑾妃都敢于嗤之以鼻, 可以说珍妃和瑾妃对隆裕总是怀着“无视”的心理,仗着有光绪帝的骄纵便在宫中屡次逾矩、肆无忌惮。 据典籍记载,但凡珍、瑾二妃被慈禧责罚,总是暗地里认为是隆裕皇后在打小报告、挑起事端,于是 珍妃和瑾妃姐妹俩就一直与隆裕皇后不睦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即将攻入北京城,慈禧预备与光绪帝先行出逃保命,却因担心暂且滞留在宫中的珍妃会因貌美位尊而遭到联军的侮辱猥亵,因此就命太监将珍妃推入了水井之中,珍妃离世时方才24岁。

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殡天,此后,隆裕由皇后升格为太后,成为了紫禁城名副其实的掌权人。 因为慈禧临终之前将溥仪扶上了龙椅,所以隆裕太后就成了溥仪名义上的嫡母。

依着隆裕的性情,见识不多的她应该是颇为害怕决策失误的,因此军政事务基本上是由摄政王载沣来定铎的,隆裕只一心想着如何养育好年幼的溥仪皇帝。

可武昌起义后,大清王朝的实权被军阀袁世凯所挟持,载沣失权后,隆裕太后便被袁世凯威逼利用,新的政权、政府想让隆裕太后代表宣统帝宣布逊位,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最终,隆裕太后和溥仪一起颁布了一份退位诏书,无奈地将大清的封建帝制结束在了自己的手中。

当孙中山听闻了隆裕的“壮举”之后,赞扬她有“尧舜的禅让之心”,此后, 隆裕太后好比“女中尧舜”的美誉便传遍了大江南北 。隆裕皇后在主持清帝逊位后不久就身染重疾,最终未及治愈便离开了人世,她去世后的葬礼乃是用国丧之典仪来操办的, 更有数万名尊重爱戴她的国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共同参加了隆裕太后的丧礼

隆裕太后是位亡国太后,她谨小慎微、逆来顺受地度过了大半生,后来即便手握权柄后也毫无建树,她只是因为看清了时局走向而选择了和平退位,让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得到了认可、避免了又一场悲惨的屠戮。 隆裕主动放弃权力,让帝制终结于和平、国家免于分裂,从这一点上来说,一生懦弱的隆裕太后还真是令人陡然生敬、值得褒赞的。

能给我一些顺治皇帝的资料吗?

董鄂妃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关爱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她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友爱后妃。“事今后亦如母”,闻听福临欲废今后,则“长跪顿首固请”,说:“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今后患重病时,“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长谭以解之”。永寿宫妃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其御诸嫱嫔,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隐之不以闻。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稍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抑待家人。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硕病故,谥刚毅。福临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着眼泪说:“妾岂敢过悲,厪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
董鄂氏的兄长死了,因为当时董鄂氏正有病,福临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董鄂氏对福临说:“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福临不忍将实情相告,还安慰她。董鄂妃说:“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董鄂氏担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么有违法纪之事。现在父亲、兄长没闯下什么大乱子就“以时终”了,还蒙受皇家的大恩,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从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过于伤心。
谦恭节俭。“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董鄂氏 出生:崇德四年(1639)
属相:兔 父亲:鄂硕
丈夫:顺治帝福临 子女:1子
入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顺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

追封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二十一日
最痛心:爱子夭亡 最得意:被夫君视为知己
卒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享年:22岁
入葬:康熙二年(1663)六月六日 陵寝:孝陵
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如懿传》嘉贵人经常提的北国世子爱她吗?

许多看过《如懿传》的观众应该都很好奇,嘉贵人口中的北国世子,到底爱不爱她?我给的答案是不爱。

第一:根据金玉妍的口述,原本她和北国世子有一段情,并且差点就成了婚。只是后来北国选了她作为和亲的对象。在她的讲述中,北国世子似乎是爱她的,只是迫不得已才同意让她嫁给了当时还只是宝亲王的弘历。不过我觉得,如果真心爱一个人又怎么会送自己心爱的人去和亲?难道北国世子只是喜欢金玉妍的皮相?

从相貌来看,金玉妍的身段和容貌无疑都是佼佼者,想来北国世子初见时也是对金玉妍也是喜爱得。从智谋上来看,金玉妍能用简单的言语,就挑起了贵妃的怒气、以及阿箬不安于室的心,最终导致接连两位皇子死于非命,并让如懿进入了冷宫,又能假意依附皇后,让自己的孩子顺利诞生,也足以说明她并不是只有外貌的花瓶。外貌和聪明都有,按理说北国世子也应该是会爱上金玉妍,可为什么北国世子还是同意了让她和亲呢?

首先要说的是北国世子的身份,他是一名政客。作为一名政客,他能够很理性的分别喜爱和权力孰轻孰重。什么是最重要的?权力!就政治而言,派出一名对他们李氏王朝忠心不已,又聪慧懂得隐忍的人,金玉妍无疑是合格的。

李氏王朝的诏书发放后,北国世子说她的美丽让他无法留住她在身边。从这点就看得出来,他对金玉妍也只是喜爱,远达不到爱情。温柔的笑容让金玉妍心甘情愿的为北国卖命,在大清后宫搅风搅雨,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这个男人利用的是她爱他,同时又让她以为他也爱她。这样的谎言可以看得出来,再聪明的女子在遇到爱情时就会看不清,容易自己骗自己。?

第二:随着剧情的发展,北国世子也终于出现了我们的面前。北国世子私自杀了自己的王妃被乾隆怪罪,让他进京。金玉妍为他向皇帝求情,最后在北国世子要离开的时候,两人终于见了面,可是北国世子却一句话也没有与她说。

他为什么不说?是怕自己的事情影响了金玉妍?还是怕皇帝发现他和金玉妍之间以前有过的一段情呢?

其实联合前面就看得出,他不想与金玉妍有牵扯,又要装深情让金玉妍求情,一切都不过是利用金玉妍罢了。这也是金玉妍最后一次见到北国世子。

第三:金玉妍在九阿哥去世后,又被乾隆封为了贵妃,于是开始为永城谋划太子之位,引起乾隆反感后,被乾隆大骂不过是北国的一个贡品罢了,事情败露后被关押了起来。金玉妍被关押了起来后。李氏王朝是怎么做的?

再次进献了美人,把金玉妍逐出了户籍,这次北国世子与她撇的干干净净。再次进献的美人显示了金玉妍在北国世子的心中时可替代的。男人的狠心也彻底让金玉妍明白了她不过是北国世子手中的一枚棋子,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含恨而终。

这个可怜又可恨的女子一生都在算计,到头来也是化为了一场空。她不知道北国世子不爱她?这点我是不相信的,她只是不愿意相信而已。在一次次的被利用后,她希望世子记得她,爱她,不过终究是一场强求罢了。

原本就是棋子,何必有感情。

固伦和静公主是令妃的第一个女儿,为何20岁就死了?

很多人都看过《还珠格格》,都会对其中的小燕子印象深刻,而在历史上最接近?小燕子?历史人物,可能正是令妃和乾隆皇帝所生的长女固伦和静公主。

(一)和静公主

固伦和静公主,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其生母是乾隆的令妃(死后追封为孝仪皇后)魏佳氏,令妃的出身并不高,不过凭借着独有的?手段?,一跃成为乾隆后宫的赢家,不仅为乾隆接连生育子女,而且自己的儿子还当上了大清皇帝,至于和静公主则是令妃与乾隆所生的第一个女儿,排行皇七女。

正因为是令妃的第一个孩子,所以令妃对其宠爱非常,而令妃又是乾隆宠妃,宠妃生爱女,因而和静公主从小就得到了乾隆与生母的特别宠爱,这一点从封号可以看出。

清太宗皇太极之前,对于皇家女儿,一向都是以格格相称的。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效仿明朝的公主制度,对于皇帝的女儿以公主相称。其中为了突出皇后女儿的尊贵,表现嫡庶有别,对于皇后生下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妃子的女儿则为?和硕公主?。

  固伦和静公主的母亲是孝仪纯皇后,她被封为固伦公主好像是应该的。但关键是,和静公主得?固伦封号?的时候,孝仪纯皇后还不是皇后,而只是一个妃嫔。这就很明显了,和静公主的晋封是存在疑问的。孝仪纯皇后并不能成为和静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原因,那么和静公主凭什么以妃子的女儿获得皇后女儿的封号呢?

  对于固伦和静公主封号的不合理,后世最普遍的一种说法,便是?妻以夫贵?。也就是说和静公主能获得公主的封号,是因为她的丈夫。

  固伦和静公主的丈夫,是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拉旺多尔济的身世极为显赫,他的祖父是康熙朝额驸超勇亲王策凌,父亲是札萨克和硕亲王成衮札布。乾隆二十九年拉旺多尔济被封为世子,三十五年娶固伦和静公主,授固伦额驸。无论是拉旺多尔济自己,还是他的祖辈父辈,对于大清都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但是因为他们的封号已经封顶,在封无可封之下,自然就恩泽妻子了。

二)公主之死

然而这一切的宠爱和静公主并没有享受太久,在结婚只有五年,年仅20岁的和静公主,于乾隆四十年(1775)去世了。至于固伦和静公主的死因,则一直都是一个谜团,至今未解!

对于爱女的逝世,乾隆显得尤为伤心,并在女儿的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抚繐怅以月凄,睠雕筵而雨涕。在史料上这是唯一一次可以看到乾隆因女儿去世而流泪的记载,而且令妃(孝仪皇后)魏佳氏在女儿去世才19天也随之而去,虽然不能说魏佳氏去世全因为女儿,但与女儿绝对脱不了干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