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狄青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受到皇帝重视程度来看,岳飞显然是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从他的出身来看,只不过是个普遍的囚犯(虽然是顶替哥哥),按理说最多的可能就是战死沙场的炮灰,毕竟他当时是被发配边疆。然而他很快就在对西夏的作战中脱颖而出,就连范仲淹都对他的才能赞不绝口。
也正是这位朝中重臣的举荐,才使得他有了面圣的机会。宋仁宗对于军中有这么一位"面涅将军"(头戴面具)很感兴趣,通过一番交谈,更是对他信任有加。这从皇帝派他前去平定地方叛乱时,接连发出急诏,要求军中将士务必确保他的安全可以得知,皇帝对他的安危很是挂在心上。
除此之外,只要他打了胜仗,皇帝就会命令宰相第一时间给他封赏,可以说两个人的关系,好得就差穿一条裤了。为此他凭借赫赫战功,一路扶摇直上,不仅本人成为了枢密使,而且连他的儿子也受到皇恩眷顾,加官晋爵都优先考虑。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备受皇帝宠信敬重的大将,结果却被冤死了,结局竟然比岳飞还惨。
首先,就是当时的官员体制,导致了狄青的升迁,必须会受到其它文官的嫉妒。按照赵匡胤设置的制度,宰相这种高官,无论战将立多大的功劳,都不可能获得,因为这是专门留给读书人的。正因为如此,朝中的大员基本上都是文官,他们肯定就会紧紧地盯着狄青的言行举止,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向皇帝进行弹劾。
其次,就是狄青没有做到进退有度,看不清楚当时的大势。皇帝每次的封赏,他都欣然笑纳,在他看来,这完全是自己凭借战功获得的。事实上,他还是心存侥幸,没有做到见好就收。如果他能够像郭子仪那样,不贪权恋栈,把那些功名视如粪土,那些文官就找不到攻击他的借口。
再次,就是皇帝的妥协。随着年纪的增长,仁宗皇帝不得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毕竟陈桥兵变可谓是前车之鉴,再加上此后继位的皇帝,能否降得住这么一位猛将,也是犹未可知的事情。再加上这时候他卧床不起,就变得更加多疑,为此在那些文臣的接连上谏面前,就选择了将狄青调出京城。无缘无故被降职使用,还失去了掌握的兵权,狄青又气又怕,很快就郁郁而终。
如果说终宋一代,哪位武将的身世最飘零,人生最传奇,最适合做一本小说的男主角的话,那无疑是狄青。
狄青,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在他幼年时候恐怕没有想过他的一生会如此起伏颠沛。然而他传奇的一生,是从十六岁开始。《东都事略》记载了一个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故事:
狄青年十六,兄素与里人号铁罗汉者斗水滨,至溺杀之。保伍方缚素,青适饷田见之,曰:?杀罗汉者我也。?人皆释素而缚青,青曰:?我不逃死,然待我救罗汉,庶几复活。若决死者,缚我未晚。?众从之。青默祝曰:?我若贵,罗汉当苏。?乃举其尸,出水数斗而活,人皆异之。
这次斗殴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哥哥把铁罗汉溺杀,而作为弟弟,狄青要替哥哥顶罪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狄青默默祝祷:?我若日后能富贵,那铁罗汉就能醒过来。?然后他举起死者的尸体,尸体吐出几斗水又活了过来。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狄青仍然要被处以黥刑,发配从军。而后狄青在军队里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宝元初年,元昊造反之时,狄青就因为善骑射,被分配到陕西前线庞籍手下,任?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那时李元昊兵势正盛,宋军士气低落,而狄青每次都身先士卒。?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有州,屠咙哗、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播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碧、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威名之下,国人称其为?狄天使?。
西夏人闻之也胆战心惊。 而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点,就是他?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人贼中,皆披靡莫敢当?。有人传说狄青长得非常俊俏,双手白如琅玉,乃至于要戴着铜面具来增加威仪的地步。而真正让狄青带上铜面具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他的?黥?面吧。因为狄青每次都身先士卒,又赏罚分明,因此得到了士兵们的爱戴,而他也因为彪悍的战功而被越级提拔。
之后范仲淹、韩琦诸人来到了陕西巡视驻防。二人相见恨晚,范仲淹忍不住夸奖道:?此良将材也。?又送给他一部《左氏春秋》,教导他:?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而狄青就在范仲淹的鼓励之下发奋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在他熟读兵书之后,战绩更加卓越。庆历二年(1 042)十月狄青就?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摺秦州刺史、径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因为这个知遇之恩,狄青一生都奉范仲淹为恩主。《清波杂志》言:他每次去范府,都要拜渴范氏家庙,再向范夫人请安,且以郎君之礼事其子弟。而范仲淹门下的种世衡也有感于狄青的诚恳好学,将自身所习兵法倾囊相授。自葛怀敏战败后,径原路宋军一直处于士气低迷的状态。所以调狄青去镇守,也是为了借助?狄天使?的威名,展慑敌军,重振士气。
《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云:?青在径、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征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征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速声征,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征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这个以寡敌众的战例被无数的战术书引用。本来交战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狄青却利用了对方的这个盲点,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而在一次追击时,发现西夏军拥塞在山脚,狄青却鸣钲阻止了士兵再战。而后等敌人退走之后,果然在前方有一处断崖。沈括颇有狄青铁杆粉丝的态势,评价狄青治军之法道:?譬如弈棋,已胜敌则可矣,然犹攻击不已,往往大败。?狄青在打败敌人之后,谨守穷寇莫追,从而也就避免了犯下刘平、任福那样的错误。
仁宗听闻狄青的骁勇善战,想要召狄青进京陛见,?问以方略?。然而这时西夏人围攻渭州,狄青便把克敌方策画成图形,呈献京城。西夏李元昊称臣纳贡之后,朝廷彻查陕西各路将帅的贪污问题。径原路经略招讨使张亢涉嫌挪用公款被贬离了径原路,作为副官的狄青也连坐被调查。而毫无政治经验的狄青,毫无疑问地被老于斗争的文臣耍得团团转。面对滥用公使钱的指控,狄青丝毫不知该如何反驳。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此时是欧阳修上书替狄青解围的:?近来传闻燕度勘鞠滕宗谅事,枝蔓句追,囚系满狱,人人磋怨,自狄青、种世衡等,并皆解体。乞告谕边臣以不枝蔓句追之意,兼令今后用钱,但不人己处,任从便宜,不须畏避,庶使安心用命立功。臣风闻边臣张亢,近为使过公用钱,见在陕西置院根勘,干连甚众。亦闻狄青曾随亢人界,见已句追照对。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且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于点检.乞特与免勘。?而对狄青有知遇之恩的知渭州尹洙也上书道:?青于公用钱物,无豪分私用,不可以细微佳误,令其畏惧。望特旨谕青,庶安心专虑边事。?
这两人都强调狄青只是个武夫,不懂法律,并非故意使用公钱。而且在知道朝廷审计之后,狄青惶速不自安,希望朝廷能下旨安抚,使他能安心边事。而狄青也是知恩图报之人,在多年之后,尹沫死于贬官的任上后,而狄青一直不忘尽力接济尹家的妇孺。
这件事之后,狄青迁?徙真定路副都总管?,而他却与掌印正官韩琦不和。韩琦敢当面抓住错处杀掉狄青的旧部而毫无顾忌,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之人都看不起当兵出身的官员,甚至连妓女都敢当面讽刺黥面的狄青?劝斑儿一杯?。
说到黯面,仁宗曾经劝他敷药抹去这个印记,而狄青指着黥字作答:?陛下以功摧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皇佑四年六月,宋仁宗?顾将帅之臣无逾公者?,升他为枢密副使。虽然御史中垂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御史韩蛰这几个文官都表示了坚决的反对。然而却无法阻止仁宗的这个决定。仁宗虽然能一力将狄青提拔进中枢,然而却不能阻止士子们轻蔑地称呼狄青为?赤枢?。
狄青出任枢密副使前后,南疆叛乱,张忠、蒋偕皆不敌,而地方连破岭南州郡,逼围广州,情势十分危急。这时庞籍推荐枢密副使狄青为帅,狄青也念及君恩,主动请战:?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网下。? 狄青到岭南之后,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决定。而后整顿军队按兵不动,又从各地调拨粮草,迷惑侬智高,让他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而后却乘敌不备,突袭占据昆仑关,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又亲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岭南平定后,仁宗想要提拔狄青为枢密使,却受到了一直支持狄青的庞籍的反对,这也是因为终宋一代重文轻武,连有从龙之功的开国功勋都仅仅是重赏财货。于是仁宗只能赐予狄青宅第并恩升了他两个儿子的官职。
然而即使有庞籍的庇护,狄青还是在不知觉之间卷人政治斗争。参知政事梁适极力赞成狄青出任枢密使。此人认为,狄青上任,便可以将高若讷挤走,而另有一名枢密使王贻永是出身外戚的武官。枢密使不可能全为武官,所以宰相之职非他莫属。庞籍极力反对狄青升任枢密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然而,成也仁宗的心软,败也仁宗的心软。梁适暗底里勾结宦官石全彬,让仁宗认为对狄青封赏过薄。终于还是在皇佑五年五月晋升狄青为枢密使,梁适也在不久后进位宰相。
这时的狄青,达到了一生的最高峰,士兵和百姓都传说着他的故事,敬仰着这位无敌的将军。?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乃至于在狄青出行的时候,围观的士兵百姓阻塞了大街小巷。
所谓盛极必衰强极则辱。文人们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武人占据枢密使的高位的。?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谣言的散布者说,狄青家的狗长角,晚上有光怪。这还算是轻的,更有甚者,说他穿着明黄的衣服出人,直指狄青有偕越之心......这样的话,绝不仅仅是韩琦一个人专利。
至和三年仁宗病重,又赶上中原水灾。这时手握军权的狄青就成了大宋王朝不稳的根源。吕景初、欧阳修、文彦博几人给皇帝的上书中,肯定了狄青的功绩和忠心,然而却提出,狄青虽然是忠于宋王朝的,但是他的部下却不一定,否则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又是怎么来的呢。 欧阳修虽然没有私心,但是他却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其后贼桧(秦桧)得以诬陷武穆(岳飞)者,亦袭(欧阳修)故智也。?反正在宋代文臣眼里,武将们建立不世功业后,不造反也要造反的。
嘉佑元年八月狄青被免去枢密使,?出判陈州?。狄青困惑地去问文彦博贬斥的理由,然而文彦博只能回答是朝廷怀疑您。
在陈州的日子里,朝廷每隔两个月就派使者去看望他,名为慰问,实为监视。很快,狄青就因为忧虑激愤而去世了,享年只有四十九岁。仁宗听闻狄青的死讯,悲不自胜,追封他为中书令,谥武襄。刚强直理日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日武。起于微末,名动夷夏的一代名将,终究也敌不过君王见疑,积毁销骨。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分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种种祸患也就由此而生。 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在依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于形势紧急才作罢。到狄青凯旋还朝作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作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难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怀有异心而招致众议吗?恰恰相反,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 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在依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缜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相与谁说:“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那么罪名是什么呢?不得不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狄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为什么朝廷如此急于除掉狄青呢?文彦博说得明白,就是因为“朝廷疑耳”。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但因无过,被加宰相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民间称“从士兵到元帅、从布衣到宰相”,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终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灵,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采纳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