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煜劝赵匡胤赶紧撤军,他回答了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30 08:56:46

李煜劝赵匡胤赶紧撤军,他回答了什么

对李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南唐在积极备战的时也派出了在江南非常有名的徐铉来到大宋都城汴梁,企图用他出色的口才来说动赵匡胤取消对“江南国”的进攻。为了这次辩论会,徐铉“日夜计谋思虑”,将所有可能出现的论点、论据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北宋大臣们听说徐铉要来,也都事先通知了赵匡胤,希望他在召见徐铉的时候不要被他所刁难。而赵匡胤却让大臣不必担心,他自会应付。

徐铉来到北宋朝堂之后,对赵匡胤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赵匡胤让他走到自己跟前,把想说的话一次性说完,徐铉便开始口若悬河:“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史》记载徐铉“其说累数百”,而赵匡胤耐心地听他说完,然后冷冷地回应一句:“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意思是你徐铉都承认了大宋和江南乃是父子关系,天底下哪有父子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道理!面对如此强势而“刁钻”的赵匡胤,以健谈著称的徐铉竟无言以对。

徐铉的这次辩论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因为宋朝对南唐的用兵没有任何放缓,南唐国主李煜对当前的形势越来越忧虑,于是派徐铉再次前往汴京。徐铉再次请求赵匡胤能够撤兵,给南唐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后来辩论依然是愈演愈烈,“其言甚切至,上与反复数四,铉声气愈厉”,这下可把赵匡胤惹恼了,他“按剑谓铉曰:‘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看来赵匡胤很明白自己讨伐南唐是出师无名,但任何理由都不能阻挡他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他选择快刀斩乱麻,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这位说客:我就是拳头硬,我就是要统一,容不得任何割据势力存在!徐铉再次无言以对,他“惶恐而退”。

赵匡胤灭南唐之战依然比较顺利,从曹彬等人出征到李煜投降也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与灭后蜀不同,南唐亡国之后宋军没有在城内进行烧杀抢掠,这也是因为赵匡胤曾经赐给主将曹彬一个离奇的锦囊。这个锦囊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烦请关注下一讲《宋十八帝简编》之10“赐锦囊白纸一张”。

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十章,第二节)

? ? ? ? ? ? ? ? 第十章 欲圆哥哥的心愿

? ? ? ? ? ? ? ? ? ? ? 第二节 纳吴越

吴越国由钱镠在公元907年所建,定都杭州。

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钱镠死后,儿子钱元瓘继任吴越王;钱元瓘死后,儿子钱佐继任;钱佐死后,弟弟钱倧继任。钱倧继任出了意外,大将胡思进不服,废掉了钱倧,迎立钱俶继位。

公元948年,钱俶接受后汉册封,为东南面兵马都元帅,吴越王。

公元960年,钱俶遣使到开封祝贺赵匡胤即帝位,赵匡胤册封钱俶为吴越王、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称谓就很是“高大上”了!

从此,吴越国开始了每年的朝贡,如公元963年,吴越国向大宋朝贡白银万两、犀牛牙十株、香药一十五万斤、金银真珠玳瑁器皿各数百。

不仅如此,吴越国还配合大宋的军事行动。

大宋讨伐江南,下诏要钱俶助攻江苏常州,丞相沈虎子劝谏道:“江南是我国的屏障,大王助宋攻江南,不异于自毁城墙?以后用什么来保卫江山社稷?”

钱俶不听,派兵攻克常州、润州(江苏镇江),李煜书信钱俶道:“今日你助宋灭我南唐,明天就轮到你吴越了!等到大宋天子用你自己的地盘来酬谢你的功勋,你也就是开封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而已!”

李煜说得很刻毒,总之劝钱俶莫糊涂。唇亡齿寒,千古至理,可钱俶不理会。还将李煜的书信上交给赵匡胤,赵匡胤下诏褒奖!

这个时候,李煜可能早忘记了,大宋伐南汉时,李煜难道不是像钱俶一样吗?

外交是建立在绝对实力之上的!嘴巴再厉害,也是来吃饭的,始终斗不过硬拳头!

钱俶的优良表现,受到赵匡胤的高度肯定,江南平定后,赵匡胤下诏让钱俶来朝觐,并许诺将他遣还,绝不食言。

公元976年二月,钱俶携妻子孙氏、儿子钱惟濬、大将孙承祐等进京朝见赵匡胤。赵匡胤派皇子赵徳昭到睢阳(河南商丘)迎接。钱俶居于城南“礼贤宅”,上贡各类珍品,赵匡胤也有丰厚赏赐。

三月,赵匡胤赐钱俶“剑履上殿、诏书不名”,封钱俶妻子孙氏为“吴越国王妃”。

宰相薛居正、沈义伦认为异姓王妻子没有封王妃的先例,赵匡胤说:“可以从我朝开始树立典范,表示特别的恩宠!”

赵匡胤多次召钱俶和其子钱惟濬到御花园宴射,让赵光义和赵廷美等陪坐。有次,喝酒尽兴,赵匡胤竟然让钱俶和赵光义、赵廷美结拜兄弟,吓得钱俶伏地扣头不已,痛哭流泪连连说不敢!赵匡胤看钱俶情真意切,才罢手。

三月底,赵匡胤去西京洛阳,钱俶想跟着去,赵匡胤念及钱俶来朝日久,天气逐渐炎热,吴越路途遥远,南方将更加炎热,竟然赏赐钱俶大量财宝后,催促钱俶早点回吴越。钱俶感激涕零,对赵匡胤说:“臣打算三年来朝见陛下一次!”

赵匡胤回答:“路途艰辛,有诏旨就来,其他时间安心守国!”

赵匡胤作君主有情有义,钱俶作臣子有理有节,真不失为一段君臣和睦的佳话!

赵光义即位后,钱俶依然大量进贡。

公元978年三月,钱俶到开封觐见赵光义。

四月,钱俶见陈洪进将泉州、漳州主动请求纳入大宋版图,心理产生了震动,随即也上表,请求解除吴越国王名义,罢免'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位,将境内军士、器甲全部上交,再回吴越,赵光义下诏不准!

赵光义为什么不准?钱俶一时转不过弯来,吴越大臣崔仁冀分析说:“陛下的旨意很清楚,就是让大王缴纳疆土,否则,大祸临头!”

钱俶的左右大臣都不同意,崔仁冀厉声说:“我们如今为鱼肉,在朝廷掌控之中,况且我们离国上千里路途,我们能长翅膀飞回去吗?”

钱俶当然没有翅膀!

钱俶左右一权衡,于五月再上表,请求将境内十三州、一军(安国衣锦军,治所在浙江临安),八十六县,人口五十六万五千八百户,全部纳入大宋版图!

赵光义览表大喜,立即下诏准许,并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儿子钱惟濬、钱惟治为节度使,其他亲族属僚各有封赏。

不久,赵光义又下诏,让吴越境内钱俶的近亲及原来吴越官吏,全部迁往开封,总共出动了一千四十四艘大船装运,所过州县派兵护送。

之后赵光义任命范质儿子范旻知两浙诸州、军事,范旻这官职确实不小!

公元984年,钱俶被改封为汉南国王,987年,又被改封为南阳国王。钱俶见其他投降国主爵位高者仅为“公”,自己一直是“国王”,心中不安,四次上表推让。赵光义便改封他为许王,988年春又改封为邓王。

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是钱俶六十大寿!朝廷遣使为他祝寿,欢宴一天,晚上钱俶突然暴卒。

佐料:钱俶是钱镠的孙子,是钱元瓘的第九个儿子,奇特的是,钱俶和钱元瓘生日、卒日一样,都是八月二十四日。钱元瓘享年五十五岁,钱俶享年六十岁。

钱俶生性仁厚,胡思进擅权废除他哥哥钱倧后,钱俶将钱倧安置在越州(浙江绍兴)。

胡思进害怕遭到钱倧的报复,多次劝钱俶将哥哥钱倧杀了,钱俶坚决不同意,并且说:“让我杀哥哥,那是万万不行,你要想杀,那我就退位让贤!”

钱俶不仅口里这样说,而且真心实意地做,他派亲信将领薛温,到越州去做钱倧的护卫,临行前,钱俶告诫薛温说:“我派你去越州,你的任务就是誓死保卫我哥哥!”

薛温到越州不到二十天,有两个兵卒夜晚持刀翻墙进入钱倧住处,钱倧边喊边让人紧闭内室门,薛温闻讯率兵而入,在庭院内杀了两个兵卒,后来调查,果然是胡思进派来的!

胡思进因此忧虑重重,背上毒疮恶发死亡。

也有其他大臣说钱倧终究是隐患,钱俶一概不予理会。

钱倧在越州生活了二十年才死,享年四十七岁。

写《蝶恋花》的李煜是想借此感慨什么,创作背景是什么?

1、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

这首孔尚任的《哀江南》虽是讲的明末兴亡的事情,却让我想起了一位错投帝王家的浪漫词人——“李煜”。

李煜既是南唐后主,也是千古词帝,论作词他是一代大家,可为政他虽有仁爱之名却终究才华有限。

春花秋月,往事如流水向东流去。恍惚忆起来,前半生的他,纵情饮酒,歌人生繁华,醉一晌贪欢。那时候的他,风流倜傥,每日忙着饮酒作诗,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当真是潇洒恣意。

亡国之前,在李煜的诗词里,尽是些宫中宴饮,美女佳人,仿佛这人世间都是歌舞升平,一派祥和安乐的景象。

生逢乱世,李煜这样的性格终究不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在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征程中,南唐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吸引着宋朝的目光。

975年,宋朝大军攻破了南唐首都金陵,当时李煜曾上书赵匡胤,请求奉土称臣,希望宋朝撤军,赵匡胤怒斥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李煜迎来了他一生最昏暗的一段时光,李煜在写给故人的信中提到自己的生活:“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2、

他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君王,初名从嘉,字重光。据史书上说,他一生下来就是重瞳,于是有人说他是帝王的象征,说重瞳象征着富贵与吉祥,在他的带领下,国家会越来越好。所以他从小就被照顾的很好,精心呵护着长大。

虽然别人都说他具有帝王之相,或许他本人并不想当这个帝王呢?他也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他只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也许是因为有父亲在,就特别有安全感,丝毫感受不到那风雨欲来的危机。

所以,在他早些年的皇子生涯里,他都过的无忧无虑,悠闲自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必担忧朝政之事。可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偏偏要他做皇帝。可惜的是他空有一身艺术才华,却没有治国之能,在他接过这个皇位后,肩上的担子随之而来。

他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这飘摇欲坠的国家,觉得并不开心。做皇帝难呀,做一个好皇帝更难。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首词: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蝶恋花》李煜

夜幕降临,我在亭子里悠闲的踱着步子,刚刚过了清明时节,似乎已经感觉到了春天渐渐离去的气息。夜里飘落了几丝雨,又渐渐停下了。乌云遮住了月亮,更显得朦胧一片,凉风吹来,云儿随风而去。

桃花、杏花悄悄开放,在这静谧的夜里独自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子里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呢?我似有千般愁绪,而这辽阔的天地间,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排解这些愁绪。

本来就不想做皇帝的他,在做了皇帝后一直都小心翼翼,面对这万里江山,想的是如何守好祖宗留下的基业,首先考虑的就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内心自然而然有诸多苦楚,天下这么大,却没有一个能排遣我内心积郁的地方。

积郁什么?面对虎视眈眈的宋国,怎样才能守好这万里江山?而这内心的苦楚又该向谁来诉说啊?

没有一个人愿意做亡国之君。可是面对这来势汹汹的宋军,他没有办法。为了万千生民,为了尽量减少伤亡,他选择了投降,选择了俯首称臣。他这么做,无非是为了这子民们免遭战火的洗礼,想要保护这一方平安。

3、

往后的日子里没有他想的那么顺遂。后半生的他,国破家亡,寄人篱下,愁肠难解。远离故土,望着这同是照耀着故国的明月,往事历历在目,愁思难诉,前尘旧事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愁思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便有了这么一首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春有百花秋有月,这样美丽的景物什么时候会结束呢?以前的那些事情又还记得多少呢?昨夜,小楼又吹来了一阵春风,在这满月当空的寂静夜晚,怎么忍受得了回忆起故国的那种伤痛啊?

精心雕琢的栏杆,白玉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完好无损的在那里,只是我所怀念的人呀,已经渐渐衰老,改变了模样。要问我的心中有多少的哀愁,恰是那春江之水滚滚向东流去。

春花秋月,年复一年,是岁月的更替。可在他的心中,却不是这样,本身已经是阶下囚了,所想的不过是这苦难的岁月何时才能结束?往事不堪回首,空余恨。

他经历过命运浮沉,世事无常,眼见过繁华热闹的浮世红尘,也体会过繁华深处的落寞悲哀,命运的起伏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因此也成就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探索。

赵匡胤率大军亲征北汉

赵匡胤率大军亲征北汉

在平定荆湖、后蜀之后,原本按照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方案,赵匡胤应该继续向南进军,北方北汉虽然弱小,但有强大的契丹做后盾,不是那么容易啃的,而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先进攻北汉。赵匡胤的这一举措之后有什么深意呢?

一、机会难得,赵匡胤改变计划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后蜀基本平定,国内的局势没有大的异常,赵匡胤一边谋划未来的进军计划,一边密切观察周边的动向。正月十五日,北汉偏城寨将领任恩来降,七月,北汉颖州砦主胡遇等人来投降。

作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政权,经常会有人头投靠宋朝,这没有什么稀奇的。然而在七月的一天,赵匡胤收到消息,北汉皇帝刘钧去世,其外甥兼养子刘继恩即位。权力交接之际,是一个政权最脆弱的时候,赵匡胤决定抓住机会,打北汉一个措手不及,等平灭了北汉,再去收拾南方。

开宝元年八月,赵匡胤派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出征北汉,在李继勋出征的同时,北汉内部再次发生剧变,刚上位没多久的北汉皇帝刘继恩竟然被暗杀了。

刘继恩即位之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宰相郭无为手中,刘继恩不想一直被人架空,他要夺回本属于他的皇权。在一次宴会中,刘继恩企图找机会杀掉郭无为,奈何郭无为老奸巨猾,竟然称病没去,而此时的刘继恩才是那案板上的鱼肉。

宴会结束,刘继恩回去休息,供奉官侯霸荣带了几十名刀斧手瞬间冲了进来,乱刀将这位刚刚即位六十天的皇帝砍死。

史料记载“至是谋持继恩首献太祖,遂乘继恩无备,白昼挺刃而入,反扃其门,继恩绕屏环走,霸荣以刃揕胸弑之,年三十四,时立六十日矣。无为遣卒登梯入,杀霸荣,立其弟继元。

侯霸荣曾经投降宋朝,之后又回到了北汉,可以说侯霸荣就是赵匡胤留在北汉的“暗桩”。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郭无为和侯霸荣商议,在宴会之后对刘继恩下手,之后的分赃事宜,郭无为应该也已经分配清楚了。

等到事成之后,郭无为则露出了险恶的嘴脸,郭无为搞了一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伎俩,等到侯霸荣杀掉刘继恩,郭无为派人直接击毙凶手,杀掉了侯霸荣。侯霸荣本想拿着北汉皇帝的脑袋,找赵匡胤邀功,反而自己落得个尸首两分。此后,郭无为依旧掌控大权,没人知道他才是杀掉刘继恩的幕后真凶,随后郭无为拥立刘继元为皇帝。一方面郭无为有投诚宋朝的想法,另一方面他还想夺得更多的利益。北汉乱成一团,给了赵匡胤充足的出兵理由,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覆灭北汉指日可待。

二、赵匡胤御驾亲征

之前李继勋已经出兵征讨过一次,宋军在涡河大败北汉部队,但李继勋无法攻克太原城。开宝二年,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军指挥使党进为副手,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赵赞为汾州路部署。

赵匡胤武将的热血再次冲入体内,他将率领他的雄兵踏平太原城。李继勋等先头部队率先出兵,在太原城下大败北汉军。只不过天公不作美,赵匡胤的部队刚刚开拔,就被一场大雨浇了个通透,由于雨下得太大,宋军的精锐禁军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十几天后赵匡胤才再次起兵。

三月二十八日,赵匡胤到达太原城下,马上命令军兵修桥梁、挖壕沟,此时的宋军和之后的宋军不同,赵匡胤手下的这帮大兵既保留了五代的凶悍,而且还有严明的纪律,可以说这已经是北宋军力的巅峰。

围城和进攻一直在继续,太原城池坚固,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左神武军陈承昭进言道:“陛下已经有了千军万马,为何不用?”赵匡胤有些疑惑,不知所谓何意,陈承昭指向了汾水,赵匡胤哈哈大笑,随即定下了水灌太原城的计划。

三、引水灌城

在古代战争中,水攻是常用战术,只要城池附近有大江大河,就可能被敌人利用,水火无情,排山倒海的洪水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既然有此机会,赵匡胤当然要好好利用。

李继勋在太原城南,赵赞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党进在城东,按常理来说,围城需要讲究个围师必阙,也就是为了防止敌人狗急跳墙,总要留出个缺口,这是兵家常识。赵匡胤以汾水为后盾,精兵在左右,而且为防御契丹,也做了相应安排,所以赵匡胤敢于不按常理出牌。

一方面攻城在继续,另一方面北方传来捷报,何继筠在阳曲击败契丹部队,斩杀数千人,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为了震慑城中的北汉军民,赵匡胤命士兵将那些缴获的契丹首级、盔甲陈列太原城下,别看北汉已经大厦将倾,太原城仍是攻不下来。

赵匡胤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宋军开闸放水,一股洪流冲向太原城下,东南城门被洪水冲倒,宋军将士划着小船就冲向缺口。太原已经是弹丸之地,然而城上的弓弩仍没有停息,宋军愣是冲不进去。因为水已经灌城,宋军也只能坐着小船,机动力明显下降,马步军军头王廷义中箭身亡,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中箭身亡。

四、赵匡胤选择撤军

战争已经进行了两个月,宋军却一直无法拿下太原城,看着战死将领的尸体,赵匡胤犹豫了,他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

原本这场战争就是意气之举,既然将士们已经尽力了,既然牺牲如此巨大,赵匡胤决定班师回朝。

除此之外,契丹的援军也相继到来,宋军在太原城下损失同样不小,如果再与契丹开战,情况可能极其不利,五月十六日,赵匡胤下令班师。

史料记载“是月,北汉主决城下水,注之台骀泽,水已落而城多摧圮。辽使者韩知范犹在太原,叹曰:宋师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

没有预料到的是,宋军撤走了,契丹大军却没有走,大水下去之后,太原城墙却直接塌了,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城墙内也没有钢筋,这就好比是泡了水的饼干,赵匡胤就差那么一点点运气。

如果宋军再晚撤一段时间,攻克太原城就如探囊取物,对于北汉皇帝刘继元,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赵匡胤撤军却并不灰心,如果将北汉灭国,宋朝将直接和契丹接壤,战争一触即发,而南方的南唐、南汉还未收复,作为缓冲地带的北汉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战争,也极大消耗了北汉的国力,为了落井下石,赵匡胤撤军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万北汉百姓,对于本就弱小的北汉更是雪上加霜。赵匡胤很清楚,即便此次战事失利,北汉早晚也是宋朝的囊中之物,南方平定之日,就是北汉覆灭之时。

不掺水的宋史(002)

2.赵匡胤:一个打杂工的职场逆袭

近些年,有些学者在提及宋朝历史的时候特别指出,说北宋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究竟为什么这么说,我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会慢慢向大家揭秘,您别着急。现在最急的问题应该是:一手缔造这个时代的赵匡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用心的人。

没错,这个看似不是评价的评价,其实是像血液一样在他的体内流淌,并贯穿其一生。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名叫赵弘殷。赵弘殷年轻时骁勇好斗,后来从军,立了不少战功,被提拔为军队小头目。后唐时,庄宗李存勖见赵弘殷打仗不要命,很是喜欢,就将他留在禁军中任职。赵匡胤是赵弘殷的次子,据说他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鉴于此,赵弘殷于是给他取了个听起来很有食欲的名字——香孩儿。

几年后,香孩儿到了读书年龄,赵弘殷又正式给他取了个学名,叫赵匡胤。

匡,是匡扶帮助的意思;胤,是子孙后代的意思。从名字上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是寄有很大期望的。

赵匡胤也没让父亲失望,少年时不但用心读书,还学习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武艺,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不过,赵匡胤虽然长势喜人,但他的父亲在官场却颇为失意。上面已讲,赵弘殷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提拔上来的战将,而李存勖在赵匡胤出生前已死于非命,等于说是赵弘殷的靠山倒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朝代尽管两度更迭,皇帝也换了好几位,可赵弘殷的仕途却没有什么长进。

而更要命的是,在此期间,赵家又添了两男两女,多了几张吃饭的嘴,日子过得愈发紧巴。后汉初年,结婚不久的赵匡胤见父亲在事业上帮不了自己,自己又不能老在家闲着,就收拾行囊,告别妻子,决心在外面好好闯荡一番。

赵匡胤先是投奔父亲之前的几个朋友,然而世态炎凉,这些人听说赵弘殷混得不咋地,对赵匡胤也不待见。一次,他来到复州防御使王彦超处,希望能谋得一个安身的差事。王彦超与赵弘殷曾是同僚好友,关系非同一般。他对赵匡胤倒是很热情,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可就是不提工作的事。最后,王彦超拿出一点儿路费,客气地打发赵匡胤走人。

这件事对赵匡胤的触动很大,让他一直耿耿于怀。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有次宴请大臣,见王彦超也在其中,就走到他面前,问:“以前你在复州,朕投奔你,你为何不接纳我?”王彦超心想,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又不是算命的,谁能料到你会当皇帝,但嘴上却说:“当时臣就是一个防御使,勺水容不下真龙,臣要是接纳了陛下,陛下哪有今日?”赵匡胤明知王彦超说的是假话,但见他答得巧妙,哈哈一笑,才把这事翻篇。

父亲的朋友指望不上,自己又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赵匡胤的处境实在是不妙。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天赵匡胤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住进一座寺庙。寺庙的主持是位年逾耄耋的老僧,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紫面丰颐,气度不凡,就点拨他说,别在南方瞎溜达了,南方政局相对稳定,适合养老,北方政局混乱,适合创业,我看你是个做大事的人,所以劝你还是北上。

赵匡胤见老僧说的有理,于是决定北归。

乾祐元年(948),赵匡胤来到了河北邺都,恰逢后汉大将郭威在招兵买马。可能是之前受过刺激太多,这次赵匡胤放低了姿态,没有对工作提出任何要求,只是低调地说,我想当一名普通的士兵。郭威见眼前的年轻人长得挺精干,却没有丝毫的好高骛远,很喜欢,就将他留在身边。

应该说,赵匡胤投靠郭威,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后来,郭威发动兵变,灭掉后汉,建立后周。赵匡胤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保安工作。郭威的养子柴荣由于当时是内定的接班人,经常出入皇宫,赵匡胤利用职务之便,很快就与他熟识。

而结交柴荣,更是彻底改变赵匡胤一生的命运。

后周广顺三年(953),柴荣出任开封府尹,赵匡胤作为他最欣赏的人,就在征得郭威同意的情况下(这点很重要),将赵匡胤调到自己手下,担任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也就是从这时起,赵匡胤开始正式跟着柴荣干。

柴荣也没有亏待赵匡胤,有他的地方就有赵匡胤,可以说两人既是上下级的关系,又是不折不扣的好基友。郭威病逝时,刚即位的柴荣便遭遇北汉进攻的大危机。在文臣不看好、武将拖后腿的情况下,是赵匡胤顶住压力,稳住阵脚,拼死杀敌,转败为胜。

对此,柴荣很感动,班师回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格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

殿前都虞候是禁军的高级将领,大概能排七八位的样子。赵匡胤通过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几年时间,就走完了父亲几十年都未走完的路。这里面,除了有赵匡胤天赋高、能力强等内因外,还包括像机遇这样的外因。只有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了,对于一个将来会君临天下的皇帝来说,一个殿前都虞候职位肯定满足不了赵匡胤的胃口。赵匡胤是个有野心的人,同时也是个有耐心的人。他清楚属于自己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否则,等待他的便只有死亡。

但赵匡胤又不能啥也不做,毕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说来就来!柴荣在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的时候,还委派给他一个重任——整顿禁军。整顿禁军的内容我前文已经说了,归纳起来就三点:清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赵匡胤完成得很不错,使禁军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与此同时,他也趁着这次便利,在暗中发展个人势力。

比如像罗彦环、田重进这些人,原本只是赵匡胤下面的低级军官,现在经过一番巧妙运作,全都将他们打造成中层骨干将领,为己所用。

又比如像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级别上与赵匡胤差不多,工作上也无交叉,赵匡胤无法对他们诱之以利、胁之以威,就转为拉拢,与他们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权力圈。

就这样,赵匡胤通过或明或暗的手段,结交和控制了一大批少壮派将领,使得他在禁军中的能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指挥作战方面,甚至比他的上司还要得心应手。

在对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带着他的一帮弟兄,哪里危险就去哪,玩命表现,战果累累。柴荣作为回报,也先后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和忠武军节度使。

殿前都指挥使是殿前军的三把手,但由于当时殿前副点检一职空缺,所以相当于二当家。至于节度使,其权位高低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懂得。

所以,这样一来,赵匡胤就集军权和政权于一身,成为朝廷中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随着身份的变化,赵匡胤看待事情的心态也跟着变化。以前,他只注重与武将的关系,现在对文人也开始重视起来,搜罗了一批像刘熙古、沈义伦、赵普这样的读书人加入自己的智囊团。毕竟,人不可能一辈子总是打打杀杀,打打杀杀永远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在柴荣还活着的时候,赵匡胤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只是他伪装得太好,有时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在图谋造反。

但赵匡胤仍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在他面前横亘着两个障碍,一个是宰相王朴,一个是柴荣。

王朴这个人在上一章节也提到过,就是那个抛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方针路线的大臣。在《旧五代史》中,关于他还记载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是北宋建立后,有一次赵匡胤路过后周功臣阁,风将阁门吹开一扇,赵匡胤正好面对阁内王朴的画像。赵匡胤赶紧驻足不动,整理好衣冠,向王朴画像恭敬的鞠了一躬。侍从劝止说:“王朴是前朝臣子,陛下的身份太尊贵,不应该行这么重的礼。”赵匡胤则手指着自己身上的龙袍说:“如果王朴还健在,朕就不可能穿上此袍。”我查阅一下相关资料,貌似没有人评价赵匡胤有谦虚这个优点,他能说这样的话,可见王朴确实是个硬茬。

至于柴荣,我想就更不用多费笔墨了,气场在那摆着呢,只要还剩一口气,就能像捏死一只臭虫一样捏死赵匡胤。因此,如果王朴和柴荣一直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再活几年,那么赵匡胤的哈喇子就是流到地上,也绝不敢多看皇帝宝座一眼。

对了,刚才我用了一个词叫“如果”。“如果”这个词很有意思,任何事情只要放在它后面,都表示没有发生:如果我死了——说明我还活着;如果我爱你——说明咱俩没可能。同理,如果说王朴和柴荣身体没问题,就说明两人的情况不容乐观。

历史上,并无史料证明王朴与柴荣死于非命,但两人都死得很突然,很及时。王朴死的时间是后周显德六年(959)三月,据说当时正在下面视察工作,与人正常交谈时突然昏厥并猝逝,有人据此推断可能是死于脑溢血。

柴荣对王朴的死很悲痛,下葬之日曾亲临祭奠,多次大哭。

四月,柴荣亲率大军讨伐契丹,在行军途中,他很诡异的捡到一块写有“点检作”的木牌。“点检”是“殿前都点检”的简称,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是张永德。这“点检作”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柴荣正忙于战事,并没有深思。不久,柴荣突染暴疾,便撤军回到了开封。

在病危中,柴荣开始考虑后事,觉得儿子尚幼,自己万一不在了,有人发动兵变,恐怕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他联想到先前捡到的“点检作”木牌,认为它很有可能就是一句谶语,指的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将会夺取皇位。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与柴荣有郎舅之谊。当初柴荣整顿禁军,将禁军分为两个系统,分别为殿前军和侍卫亲军。柴荣任命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一把手),地位高于张永德,引起张永德的不满。柴荣为平衡关系,就特别为张永德设置殿前都点检一职,作为殿前军的最高长官。但这一做法并没有缓和两人关系,之后,张永德与李重进勾心斗角,水火不容,逐渐引起柴荣的不满和防范。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匆匆撤掉了张永德的职务,换上了他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

同年六月,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

至此,阻碍赵匡胤称帝的障碍彻底消除,属于赵匡胤的春天终于来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1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