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鳌拜曾经也有被人“欺负”的时候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08:35:38

揭秘,鳌拜曾经也有被人“欺负”的时候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鳌拜。

历史上的鳌拜也曾经历过“媳妇熬成婆”的苦恼。在此之前,他曾多次遭到打压和迫害,甚至还险些丢掉性命。能够如此对待鳌拜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位高权重的摄政王、同时也是大清王朝实际统治者——多尔衮。

多尔衮对于鳌拜的多次打压,足以称得上鳌拜一生中非常罕见的被人“欺负”的“黑历史”,然而,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鳌拜获得了日后重新崛起最为重要的政治资本。

素有“满洲第一巴图鲁”之称的鳌拜,不仅出身名门,更是凭借自己的战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

鳌拜,出身于瓜尔佳氏家族,是努尔哈赤时期“五大臣”之首的费英东的亲侄子。

费英东曾不止一次的被努尔哈赤誉为“万人敌”,而鳌拜在勇武上相较于他的叔叔,是完全可以与之媲美的。

早在皇太极在位时期,鳌拜就开始随同大军出征,其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深得皇太极的赏识,并且他长期担任皇太极亲兵卫队长,对皇太极也是忠心耿耿。

在皮岛一战中,面对明朝守军的激烈抵抗,战局一度陷入僵局,正是鳌拜带领一队人马,顶着明军密集的炮火,并且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抢滩登陆成功,为大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这才让清军得以攻克皮岛。皇太极得知此消息是喜出望外,不仅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同时也正式赐鳌拜“巴图鲁”称号。而在此后明清之间至关重要的“松锦大战”中,鳌拜英勇作战,再次立下大功,鳌拜也再度获得晋封,成为两黄旗中颇具影响力的高级将领。

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在影响深远的“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在阵前投降,并引清兵入关,击溃了李自成大军,清朝也就此将统治中心从关外迁转到了关内,并且正式定都北京。

随后在追剿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击溃张献忠大西政权,以及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鳌拜均有突出表现,立功无数,特别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肃亲王豪格,对其极为信任和器重,南下征讨必点名要鳌拜随行征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大清王朝的发展壮大南征北战,并且位清军挥师入关、一统天下做出巨大贡献的勇将,得到的并不是加官进爵与荣华富贵,而是一次次的惩治与打压,甚至还险些丢掉了性命。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便是多尔衮对于鳌拜的记恨。

鳌拜作为豪格以及顺治皇帝的坚定支持者,与多尔衮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由于他去世之前并没有就继位人选问题做出任何安排,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十七天之久的满清皇位之争。

皇位的争夺首先是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

多尔衮这面得到了他的两个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全力支持,并且他们兄弟三人掌管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势力非常强大。

豪格本人统领着正蓝旗,同时也得到了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扶保与支持,论实力与多尔衮不相上下。

就在双方的竞争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鳌拜作为两黄旗高级将领的代表,与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在豪格的授意下结为八拜之交。

“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

并且这八人决议共同拥立豪格为帝,这无疑是对豪格的莫大支持。在这之后八人又先后前往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府上,劝谏二人支持豪格,可以说为了豪格夺位这些人也是尽心尽力。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推举新皇的会议在崇政殿举行。

根据努尔哈赤生前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当时有资格参加会议的人包括了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以及颖郡王阿达礼(代善之孙、代善三萨哈廉的儿子)。

由于此前两黄旗为皇太极亲领,负责宫廷卫戍的也都是两黄旗的人马,就在会议举行之前,在索尼和鳌拜的安排下,两黄旗已经包围并且控制了崇政殿。

此时,会议即将召开,多尔衮试探性的询问索尼和鳌拜,想要了解一下他们的意见,结果这二人对多尔衮是冷眼相向,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登基,意思就是要拥立豪格,抵制多尔衮,让多尔衮非常的难堪。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会上,阿济格和多铎率先表态支持多尔衮,而此前一直没有直接表态的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主动表示支持豪格,这让豪格瞬间占据了主动。

于是这个时候,就有了豪格那句让他悔恨终身的话。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本来是一句非常平常的谦让,却遭到了多尔衮兄弟的疯狂打击,局面再度陷入僵局。

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是索尼和鳌拜,眼见豪格处于了下风,再一次站出来力挺豪格。

“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这无疑给了与会的七人巨大的压力,如果最终的结果不能让他们满意,很有可能将会引发兵变,到时候他们七人的性命也将难以保全。

而与此同时,阿济格已经离开了会场,前往两白旗的驻地调兵,一旦事态不能得到控制,那么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的火并将无法避免,那么清朝也将陷入严重的内乱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 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豪格和多尔衮都不能继位,而是有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的方案,这个方案等到了包括豪格和多尔衮在内的所有的认同。

就这样,年仅5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则成为了辅政王。鳌拜也与索尼、图赖及两黄旗的其他高级将领,共同对天盟誓,对顺治皇帝效忠。这也是的清朝的政局短暂的归于了平静。

然而,此时的多尔衮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为了更好的打击豪格,控制顺治,他开始着手瓦解两黄旗内部的势力。

首当其冲的,就是前文中所说的在豪格府上“相约盟誓”的八人。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这四人或主动投靠,或是被构陷折磨,最终全部投靠了多尔衮。不仅如此,这四人迅速成为了多尔衮打击政敌的武器,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先后因着四人的告密揭发而遭到打压。

然而面对多尔衮的威逼利诱,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则予以了坚决的抵制和抗争,而这四人也就此成为了多尔衮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了持续的打击与迫害。

鳌拜曾先后三次遭到多尔衮的打压,不仅被削爵贬职,还险些丢掉性命。

第一次是在顺治二年(1645年)的时候。

由于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非常看不上年幼的顺治皇帝,还蔑称其为“孺子”,于是当时已经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下了道旨意,批评阿济格“称上为孺子”的行为,并安排鳌拜和谭泰当众宣旨。

实际上这也是多尔衮的一个“阴谋”,本来阿济格“称上为孺子”的事情也就几个人知道,如今却要公之于众,必然让顺治小皇帝颜面尽失。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层意思,鳌拜并没有按照多尔衮的要求“当众传示”。

于是,多尔衮不仅对鳌拜施以罚银一百两的处罚,对其征讨李自成所立下的功绩也不予表彰,之后更是因为其为索尼进行辩护而对鳌拜进行了降职处分。

第二次是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

这一年,豪格率领大军征战四川,平定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并且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立下不世之功。鳌拜作为豪格军中的主将,也在此次西征立下战功。

然而,等到豪格等人的却不是荣耀和封赏,却是多尔衮的迫害。

就在豪格班师回到北京后,多尔衮以豪格冒领功劳、治军不严将其治罪,随后又网罗罪名进行构陷,最终豪格被折磨致死。

与此同时,鳌拜因为包庇豪格的罪行,并且当年有支持豪格称帝的举动,遭到了多尔衮的残酷迫害,甚至议罪将其处死,最后还是鉴于其战功卓著,只是将其削职为民, 鳌拜算是保全了性命。

第三次是在顺治七年(1650年)的时候。

这是多尔衮生命的最后一年,此时的多尔衮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正在家中养病。

在这期间,努尔哈赤的侄子、多尔衮的堂兄弟锡翰前来探视,多尔衮向其抱怨说自己病重,顺治皇帝竟不来看望自己。说罢,多尔衮觉得自己这样说不合适,于是又告诫锡翰不要将此事告诉顺治皇帝。

然而,锡翰还是告诉了顺治,顺治皇帝也亲自来探望多尔衮。多尔衮在“惊讶”之余,也在埋怨锡翰,与此同时更是莫名其妙的迁怒到了鳌拜身上,并将其治罪,理由竟然是:

“目睹锡翰等罪状,不即执鞫。”

可以说这完全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面对着多尔衮如此的打压和迫害,鳌拜自始至终也没有向多尔衮屈服,继续对其进行着对抗,这也为其日后为顺治皇帝所青睐奠定了重要基础。

多尔衮去世后,鳌拜重新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迅速亲政,并且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协助下,对多尔衮集团进行了清算,多尔衮本人也被顺治皇帝“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还被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彻底的身败名裂。

就在清算多尔衮集团的同时,朝中空缺了大量的职位,此时的顺治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多尔衮专政期间,受到多尔衮打压却依然英勇不屈的两黄旗大臣们,鳌拜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就这样,鳌拜得到了顺治皇帝的信任与重用,并被委以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鳌拜就此开始走向权力中心舞台。

当年相约盟誓,共同扶保豪格的八人中,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及其家族投靠了多尔衮,在清算多尔衮集团的过程中也尽皆伏诛。

而另外的四人,即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及其家族成员,则在顺治朝中后期及康熙朝初年,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作用。

图赖是鳌拜的叔叔费英东的儿子,也就是鳌拜的堂兄弟;而图尔格则是额亦都的儿子,是遏必隆的哥哥;索尼在多尔衮专政期间,也遭到了多尔衮迫害,被罚去盛京看守皇陵,顺治皇帝亲政后,马上将其委以署理国政的重任,成为最有权势的满洲大臣;鳌拜也同样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

索尼、遏必隆、鳌拜,再加上“卖主求荣”,通过揭发、检举多尔衮集团获得顺治皇帝信任的苏克萨哈,这便顺治皇帝钦命的康熙朝初年的四位辅政大臣。

而在这之后,清朝的朝局也将从“四大臣辅政”逐渐演化为“鳌拜专政”,鳌拜也就此成为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也正是因为他的擅权专政,为他后来的倒台,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揭秘:康熙皇帝是如何擒住鳌拜的?康熙为何要杀鳌拜?

康熙皇帝年仅14岁,就用智慧擒住了鳌拜,这是为什么?鳌拜是好是坏?是怎么杀鳌拜的?杀了有什么好处?

康熙为何要杀鳌拜?

顺治皇帝很早就出家了,也有说是死了。总是,8岁的玄烨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二因为康熙年纪太小,顺治就在终前委幼子于四大辅政大臣,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让他们辅佐康熙皇帝执掌朝政。

可是,随着四辅政大臣内部势力的变化,本来位居末位的鳌拜的势力日益强大。鳌拜为人十分专横,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而此时历经三朝、经历多次宫廷斗争的索尼,以年老多病为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持不与鳌拜发生冲突的回避态度。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其实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极强的孝庄文皇后当然不会没有察觉,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既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但不可以为后。

同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的入宫之路也极其坎坷:鳌拜多次上奏以满洲下人之女不可立为皇后为由,不断嘲讽着索尼一家,同时毫无主见的遏必隆也迎风附和。就在这些闲言碎语的包围下,年仅十二岁的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终于在康熙四年九月嫁入皇宫。

事实证明,孝庄文皇后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与鳌拜的斗争中,赫舍里氏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儿子,即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在这次斗争中帮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

康熙扳倒鳌拜为何却没有杀他?如何评价历史上真实的鳌拜?

鳌拜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当时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鳌拜最开始的时候是跟着皇太极打天下的,立下了非常多的功勋。后来又跟着多尔衮多次平定内乱,所以鳌拜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康熙在位第8年,用计谋拿下了鳌拜,而且列出了36条罪状。但是很多人疑惑,有这么多的罪状,为什么却没有把鳌拜给砍头,还一直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呢,难道真的是不敢吗?担心鳌拜有很多的党羽吗?

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么关押鳌拜几年,党羽应该都已经凋零了,这个时候再杀鳌拜应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但是康熙却没有这样做,甚至到了晚年的时候还亲自为鳌拜平反,封他为国公。所以很多人认为,当时的鳌拜并没有反叛之心。康熙之所以要费尽心思设计鳌拜,不过是因为那句话:功高震主!

当皇帝的都会害怕,不得不卸磨杀驴。顺治皇帝死了之后,鳌拜被授以“四大辅臣”来辅佐康熙。当时鳌拜看看新皇帝年幼,就开始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但是当时朝局动荡,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起义,确实也是鳌拜道带兵到处镇压,所以鳌拜的功绩也确实是很多。

康熙到了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可能也觉得对鳌拜太不厚道了,所以才在晚年为他平反。

鳌拜的一生为大清王朝真的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雍正上台之后,歌颂了康熙的各项功德,但是却没有提及捉拿鳌拜这件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1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