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尝试子午谷奇袭,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魏延曾经提出过子午谷计划,具体情况就是魏延率领5000精锐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率主力部队,从斜谷发起进攻,两路大军在关中会师。
这个计划看似很好,但是被诸葛亮否决了,让很多蜀汉的粉丝大呼遗憾。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个计划很有可能成功,再说在魏强蜀弱的情况下,不冒险不兵出险招根本不可能改变战场局势。魏延所需要的兵力只有区区5000,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博一下呢?
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是,在笔者看来却没有太大的可行性,首先就是魏延这5000人马真的就能打得下长安吗?
魏延的计划要获得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就是他的这5000精兵,个个都是飞毛腿,必须日行百里方才能够达到奇兵的效果。其次就是魏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魏延的计策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你让士兵带着兵器辎重在平地上,日行百里尚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是崎岖难行的子午道呢?经过连续的高强度的行军,这些士兵在到达长安城下时,立即就要投入高强度的攻城,他们此时还有多少战斗力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更何况子午谷地区天气变化无常,若是魏延领兵经过子午谷的时候,连日暴雨,这可如何是好,这将如何应对?魏延成功实施子午谷奇谋的第一个条件,我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
同样我们不难发现,魏延要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关键点也不是靠自己,是需要对手的衬托才能够实现。
一个军事策略的成功与否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这本来就是不可取的。
我们假设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魏延的设想来发展,魏延率领5000精兵,轻轻松松的来到了长安城下,对长安发动进攻,长安城里也没有能人。这样的情况下,魏延打得下长安吗?
长安是什么城市?那是汉朝的首都级别城市,那个城防的坚固程度可不是陈仓这种小城市所能比的。诸葛亮数万大军,愣是没能锤开陈仓城,魏延凭什么说他5000人马就能打下长安城呢?是谁给了他这个勇气?是梁翠萍吗?
更何况魏延一直寄希望于长安的魏国守军没有能人,能够让他一举攻下长安,可是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不要说长安的守将夏侯懋是一个官二代,是个草包,不会打仗,这个驸马爷可能确实在军事上很小白,但是架不住人家身边有人呢!要知道夏侯家,可是曹魏帝国的军功世家,在夏侯懋的身边,有几个久经战争的老将,应该不会让大家感到很吃惊吧!
这些人虽然谈不上是一流名将,但是胜在有丰富的战争经验,面对魏延的突袭,不可能惊慌失措弃城而走!事实上,他们只要坚持几天,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就会及时赶到,前来解长安之围。
要知道当年孟达手下有八万雄兵,他打算策应诸葛亮北伐攻击长安,司马懿的军队距离上庸有1200里,还不是八天,靠着铁脚板就赶了过来。所以说魏延根本就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攻城,他只有几天而已,若是他打不下长安,我想他这5000人马就只能折在这了,毕竟司马懿不是吃素的。
所以说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可操作性很差,靠天靠地靠别人,这样的策略,诸葛亮怎么会采纳呢?
而且魏延可是狮子大开口要走了5000人马,千万不要以为5000人马是个小数目,整个蜀汉帝国只有90万人口。他们的兵力极限,也就在十万左右,魏延一开口就拿全国1/20的兵力做实验,诸葛亮怎么可能答应他?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经子午道突袭长安。诸葛亮则率大军出祁山,两军会师于潼关,将关中地区一举拿下。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谋?。
《三国志》对魏延的这个计谋有如下详细的记载。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后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魏延取道子午谷成功的几率很小。
诸葛亮出汉中北伐的路径一共有5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这几条道路中,子午道全长600多里,确实距离较短。但山势险峻,树高林密,道路崎岖,时有塌方,部分路段只容一人通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魏延能否顺利到达,是一个未知数。即使魏延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到达长安,已属强弩之末,还有多少战力?如果夏侯楙固守待援,不是?乘船逃走?,魏延区区5000兵马,能抵挡魏军的救援大军?
而且,子午道历来都是兵家必守之要道,夏侯楙未必不防。
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就是经子午道进入汉中的。后来刘邦出川时,也只是利用了子午道,取道陈仓,并没有直接从子午道出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如果夏侯楙稍有点军事常识,在子午道的出口处设伏兵,魏延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使夏侯楙再?怯而无谋?,难道其手下也全是草包,没人知道子午谷的重要?没人提前布防?
所以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大将都曾折戟子午道,曹真率大军经子午道伐蜀时,二十多天都没能走出来;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孙传庭伏击,最后丢掉了性命。当然,这是后事,魏延不知道。但至少说明,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机会是很小的。
其次,诸葛亮还必须考虑蜀国的政治大局。
蜀国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国力孱弱。虽经过诸葛亮数年的励精图治,国力有所恢复,但和魏国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蜀国将寡兵少,五虎上将仅剩赵云,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虽号称10万大军,但除去留守军队之外,最多只有6万左右。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诸葛亮为什么不肯一试?
首先!站在先锋将领的角度,魏延这条计谋非常了不起,堪称是一条“旷世奇谋”,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站在把控全局的诸葛亮的角度。诸葛亮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没什么大的问题,诸葛亮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之前我也有经常研究“子午谷奇谋”,个人观点这条计谋确实有可行性,而且它的成功率还非常高。虽然计谋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冒险因素,但站在一个军事指挥官的角度,有时候要想获得更多的收获,确实有必要冒一些险。
当然!这边不把话题扯远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与否,不是此问的重点。接下来回答题主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不愿一试。
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回答此问。
——诸葛亮、魏延的大战略指向不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符合蜀国的基本“国策”。
众所周知,曹魏非速亡之国。而魏延的这条计谋,无论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还是按照《魏略》的说法,他所觊觎的,都是曹魏的关中地区。换句话说,提前与曹魏展开决战。
如果说冀州、兖州是曹魏的心脏,那么关中地区就是曹魏心脏的表皮。贸然打关中的注意,无异于对准曹魏的心脏插了一刀。如此,曹魏岂能善罢甘休。
要知道曹魏不是没能力讨伐蜀汉,曹睿上任之初就曾想过举兵攻打汉中,只不过被孙资劝阻“以守代攻,则可不战而胜”。之后曹魏才调整了“修养身息”的国策。如果蜀国真的吞并了关中,那么曹魏会不惜一切代价,疯狂的对蜀汉用兵。如此!两国之间就会陷入决战的局面。
所以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大多围绕祁山方面用兵,并不敢去深入触碰关中防线。
诸葛亮给蜀国制定的国策是以战养战,步步蚕食。他的第一目标,是曹魏边境比较偏远的陇右地区。拿下陇右诸郡,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北伐平台,解决掉蜀道难行,粮草押运不继等问题。然后与曹魏进行持久对峙。
诸葛亮跟魏延的战略指向完全不同,所以他不可能同意魏延攻掠关中的想法。
简单总结,该计划就是两路出击的方案:一路走子午道,一路走褒斜道,只不过褒斜道开始作佯攻,主攻方向放在子午道,出奇不意地拿下长安,之后两路大军会合,占领曹魏的整个关中地区。
有人认为这个计划很高明,原因是魏延久居汉中,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在蜀、魏军力不对等的状况下,弱小的一方应出奇制胜,魏延的计划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该计划要想成功,出奇不意是关键,但上万人、十多天的军事行动不让敌人察觉是不可能的,曹魏一定会在沿途派出很多侦察兵,一旦知晓蜀军动向,一方面会在山中依托险要地势进行袭扰和阻击,另一方面会调集重兵把守午口,使蜀军不得入关中。
即使费尽千难万险、做出重大牺牲后杀到长安城下,面对这个千年古都,能否立即得手希望也很渺茫。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不是出奇制胜,而是纯粹的军事冒险。
但历来支持这项计划的一方似乎占据了上风,这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作战计划,而他的北伐也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有人认为假如采纳了魏延的计划,没准就成功了。
这个逻辑其实有些问题,北伐没有成功不一定全由进攻路线的选择所造成,而即使诸葛亮最终选择的路线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走子午谷就一定正确。
兵法有奇正之分,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常规战法为正,出奇不意为奇,二者必须结合起来,脱离常规战法的基础,一味出奇则未必致胜。
说魏延的计划是冒险,因为这项计划的核心是长途奔袭击,仅以五千能战之兵去攻长安,虽是奇兵,但缺少常规战法做为基础就成为孤军。
夏侯楙虽然不是名将,但也不会看到屈屈几千人就弃城而逃,一旦夏侯楙不逃,魏延的计划就输掉了一大半。
在冷兵器时代,兵家怕的不是野战,不是守城,而是攻城,即使一座孤城,久攻不下的战例也不胜枚举,魏延想率五千人攻进长安,几乎等于靠买彩票发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