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康熙皇子之中他最为相似,为什么他没有能继成大统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08:21:08

康熙皇子之中他最为相似,为什么他没有能继成大统呢

皇八子胤禩为什么没有当上储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年仅14岁就亲政的康熙帝,一生拥有20位公主和35个儿子。作为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著名国学大师启功认为康、雍、乾三朝,属康熙时代最强盛。如此不可一世的千古一帝,在其晚年最发愁的事情莫过于建立储君了。那么,诸皇子中最像康熙帝的皇八子胤禩,为何没能继承大统呢?

其实,康熙对于培养太子一事,早就有所作为了。他一直想将嫡长子培养成合格的储君,可是太子一度让他失望,也因此被其两度废掉。康熙帝也不曾想到,正是太子的失势,诸皇子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党争也逐步演化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就在九子夺嫡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其实八阿哥胤禩的呼声特别高。一方面,是因为八阿哥性格和康熙很像,不仅亲切随和还为人比较宽厚。另一方面,他广受江南士子们拥护,甚至八阿哥一度被人称作“八贤王”。那么,作为建下宏图帝业的康熙,又是怎么想到的呢?

原来,在康熙帝的内心里,他并不看好胤禩。他不仅不鼓励八阿哥,还一度以“辛者库贱妇所生”和“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来进行人身攻击。很难想象,当年被众人看好的胤禩,内心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委屈。那么,除此之外,如果八阿哥继承皇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曾有研究清史的学者指出,胤禩当上皇帝后,很大程度上会“模仿”康熙。换言之,他会成为最好的官僚士大夫们的代理人,这样带来了的最大恶果便是百姓被严重鱼肉。康熙帝深谙,若胤禩愈是模仿他,他便对胤禩愈加的反感和厌恶...

有趣的是,当年的四阿哥胤禛(雍正),不仅城府很深、不爱交际,还不受士大夫的欢迎。这些康熙最希望看到的现场,全部出现在皇四子身上,康熙帝内心其实是多么的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尤其是在最后胤禛继承大统后,他所实行的“摊丁入亩”等政策,一度将官僚地主从百姓口中夺走的钱粮,又再度回归到百姓手中。这可是康熙皇帝最希望看到的画面啊,这样难怪八阿哥胤禩当不上储君的一大重要原因。

李世民诸子中最像他的儿子,为什么不能继位大统

自古以来,生于帝王之家,每一个男丁似乎都对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宝座怀有期望,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秦朝的扶苏胡亥之争,隋朝的杨勇杨广争位,这样的事情在我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比比皆是。 最惨烈的帝王争夺战,可能就是李世民的继位者之争,也许是为了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李世民的14个儿子,有12个死于非命,究其原因,荣登大宝的诱惑就是罪魁祸首。 李恪,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子,深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曾经评价他说「 ”英果类我”,但是最终也没能当上皇帝,并且死于非命。 那么为什么这个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却不能荣登大宝呢?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共有三个:1、血统问题;2、李世民的一句「 ”英果类我”;3、庶出。 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原因,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李世民手下的利益集团。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们可以分为四个利益集团。 1、秦王府旧臣 这一部分人包括李靖、秦琼、尉迟恭、长孙无忌等,这些人都是当年跟着李世民一起反隋的战将或者谋臣,他们是李恪立储的反对者,其主要原因就是李恪的血统问题。李恪的父亲是李世民,爷爷是李渊,李渊之母出于独孤氏,因此李恪的身上拥有李氏和独孤氏两个皇族的血统,而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如此算来,李恪身聚三个皇室的血脉,虽然看似高贵无比,但是他毕竟拥有前隋的皇室血统,如果李恪登基,会不会对他们进行打压,反过来说,他们好不容易推翻了隋朝的统治,现在又有一个拥有隋朝皇室血统的人荣登大宝,在心理上,也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虽然说他们不一定干涉储位的人选问题,但绝不能是李恪。尤其是长孙无忌,他的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作为国舅,皇储为什么不能使自己的外甥呢,哪怕太子李承干被废,他也成功的扶持了另一个外甥,晋王李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保持中立,如房玄龄等。 2、豪强世家 贞观年间的豪强世家主要指的是著名的七宗五姓,他们有许多子弟在朝中占据重要职位。豪强世家是李恪立储的坚决反对者,其主要原因就是李世民的一句「 ”英果类我”,在李世民执政时期,对豪强世家的政策是抑制打压,而李世民说李恪「 ”英果类我”则说明李恪和李世民的性格何等相似,作为豪强世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怎么可能允许李恪立储登基呢? 3、李世民时期的政治新贵 这一部分人主要包括魏征、马周、孙伏伽、刘洎等,他们是李世民执政时期的政治新贵,他们很多都是经过科举入世,或者经过推荐选拔,以及降臣,他们是正统的坚持着,他们认为李恪是庶出,并不是嫡出,只有嫡出的才是正统。 4、前朝遗臣 这一部分人包括萧瑀、屈突通、虞世南、封德彝等,以及他们的弟子,如岑文本等他们是李恪立储的支持者,理由是李恪拥有隋朝的皇室血统,他们的感情上能找的归宿,但是却不能公开的支持李恪,因为他们毕竟是前朝的遗臣,一旦公开支持,必将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李世民为了平衡朝野局势,哪怕李恪真的最像李世民,但是一旦他登基,将无法得到大部分朝臣的支持,而这必然导致朝廷的震荡。李恪的个人能力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李世民的一句「 ”英果类我”,想来李恪也是出色的。但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李世民最终都没有立储李恪。

十四阿哥允禵这么受康熙喜爱,怎么不让他继承大统?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说“雍正进参汤下毒”,由于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经多次说过,人参对于南方人比较好,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脚,也不会公然用进参汤这一招。

此外,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诏书偷改”,同样不合历史事实。皇帝在世时不宣布谁是继承人,只是把所选继承人的秘密谕旨写进诏书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当众宣布,这种做法叫秘密立储。这种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至于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更是无稽之谈。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确的说过,事实上他比年羹尧还大呢。

学者们对雍正继位问题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停止。他们的结论又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也就是说,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为皇帝的;还有一种则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的。
我们先看看,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学者的说法。这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取皇位的阴谋 。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当时他负责畅春园的保卫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时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伪造康熙遗诏,变相软禁皇子们,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取皇位。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皇帝临终前,是不是曾经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给他们口授了传位遗旨。这派学者通过对相关档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康熙皇帝临终前,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听到康熙的传位遗旨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因此,康熙的遗诏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说明康熙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从这两方面来看,现在保存的这份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的内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遗愿,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而是雍正与亲信们伪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们编造了康熙传位的情节又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严厉惩处了包括允禵在内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十四子允禵是与雍正竞争皇位最主要的对手,雍正继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将十四子允禵变相软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几年。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的,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线两年就指挥部队进入了西藏,立了大功,为此清政府还绘有允禵进入西藏的画,来纪念这件事。
康熙想让这个十四子,实际上也是雍正的亲弟弟,让他首先打西藏,进军西藏。为什么他那么做呢,实际上是想让他儿子将来做皇帝,因为北京的儿子很多,争得厉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来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来了一趟,按道理应该给他立位,康熙觉得还不够,他想,过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让他去打准噶尔,如果他把准噶尔打败了,那不得了,康熙计划着想往这样的方向发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让他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同时康熙对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是非常关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康熙皇帝在给他的朱谕、朱批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寄予厚望的话,比如有一次康熙在朱批中写道:“人心最为重要,你要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这些满文朱批奏折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随处出可见。

关于年龄问题,他们认为也有疑问,在竞争皇位的皇子们当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龄上处于劣势。

根据《庭训格言》中的记载,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谈话中表示,在他看来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经年过四十,快要进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选一位在他看来年龄已经过大的皇子来接班。

至于因为康熙非常喜欢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砝码,是比较牵强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实上根据满文档案等材料的记载看康熙帝对皇孙们都是非常喜爱的,特别是对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和允禵的儿子更加喜爱,这些皇孙中有不少人从小被康熙帝带在身边,得到康熙帝的言传身教。
根据以上种种怀疑,这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推论:正因为雍正篡权皇位心里有鬼,在阴间都怕受到父亲和祖先责骂。所以才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安葬在清东陵来陪伴父亲和祖父,却把自己的陵墓选在相隔数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学界,关于雍正是非正常继位的观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他认为康熙本拟传位给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伪造遗诏,夺得皇位。这也是雍正继位问题,由民间传说成为学术研究课题的重要标志。

康熙时期诸皇子争储为何没有大皇子的影子

胤禔迷信喇嘛教"魇胜"巫术,企图以喇嘛巴汉格隆的匿术咒死皇太子胤礽,以便取而代之。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在塞外行围时胤礽被废,胤禔十分得意。康熙帝器重胤禔,让他负责监视胤礽,从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胤禔认为时机已到,便向父皇进言,要杀死胤礽。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后来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用魇术魔废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宣示其为"乱臣贼子。"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视塞外临行时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镇魇皇太子及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无顾忌,万一祸发,联在塞外,三日后始闻,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议,最后决定派遣八旗护军参领八人、护军校八人、护军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监守。康熙帝还不放心,又加派了贝勒延寿、贝子苏努、公鄂飞、都统辛泰、护军统领图尔海、陈泰,并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监视,还对这些官员下了一道严渝:"如果谁玩忽职守,将遭到灭九族之灾。"胤禔夺嫡失败时只有三十七岁,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二十六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终年六十三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1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