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古代皇帝怎样过七夕

以史为鉴 2023-06-30 07:43:20

揭秘,古代皇帝怎样过七夕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七巧节。为什么是七月七日,而不是八月八日呢,这里面是有学问的。

据《黄帝内经》记载: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意思是男人以八岁为一周期,女人以七岁为一周期,二七就是十四岁,女人来了月经,可以生孩子了;男人二八就是十六岁,精力旺盛,正是性欲亢奋时期。

皇帝作为天下之主,也是要过七夕的。可是,后宫佳丽三千,佳人无数,有皇后、贵妃、嫔妃、答应、常在等等,皇帝选谁过七夕呢?

选了皇后,其他妃子羡慕嫉妒恨;选了贵妃,皇后恨得牙痒痒。皇帝不论选择哪个妃子过七夕,那么这个妃子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其他妃子唾骂诅咒扎小人的对象。

这方面,唐玄宗做的最为聪明。他哪个都不选,而是选择与众位爱妃一起过七夕,“雨露均沾”,来个七夕大party!

唐玄宗命人在后宫修建了一座乞巧楼,这座乞巧楼高百尺,唐朝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0.7厘米,换算过来就有三十多米,足足有十层楼高,这样的高度在当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李白有诗赞曰: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到了晚上,唐玄宗约了众位爱妃,爬上了楼顶,瓜果酒肉琳琅满目,琼浆玉酿饮之不尽。远眺可见灯火通明长安城,抬头可见皎洁明月,更有丝竹管弦之音乐,绕梁不绝。

嫔妃们一手拿着五彩线,一手拿着七孔针,在唐玄宗的裁判下,众位妃子比赛穿针引线,谁穿的针孔多,谁就能获得上天的赐巧。

然而,不是所有女人都有这份幸运,普通宫女只能孤孤单单的守在宫里,寂寞地唱着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没有巧克力和玫瑰花,古代的人们是怎么过七夕的?

说点不高兴的,巧克力、玫瑰花还真代表不了我们的“七夕”。我们古人过节日可比我们现代人要讲究多了。现代人巧克力、玫瑰花就可以喊海誓山盟了,古代人过七夕节可不是这么玩的。


真正意义上的七夕,民间习俗可是实在太多了。下面就举例说一些比较大众的习俗,供大家阅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是古代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还有“对月穿针”,也是七月初七这天傍晚,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家院子打扫干净。妇女和姑娘们先向织女星祈求跪拜,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再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完成就表示她未来能成为桥头你。从这个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就可以看出古代女子比现代女子要贤惠的多。当然,这也是个技术活,现代女性也难以胜任。斗巧的方式也有很多,各地都不同也一一讲来。


“乞求姻缘”,这个对于我们现代人古代人来说都大同小异,也都是为了自己美满的爱情乞求。也就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对。民间的神话故事也都多不胜举。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世间无数有情人成眷属的日子,这些男女们都会选择在七夕这个夜晚对着星空上的织女星、牵牛星祈祷自己的爱情、姻缘完美无瑕。


除了这些还有“种生求子”,这也是民间的旧习俗。在七夕节前几天,准备好小木板上面铺上厚厚的一层土。然后播下谷物的种子,长出绿油油的嫩苗,等到他们发出芽,再以红、蓝绳扎束起来,称为“种生求子”,用于求子。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习俗,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展开解释。看完这些是不是感觉古人的浪漫七夕比我们还要丰富。

七夕节民风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七夕节民风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1、为牛庆生

  七夕节之所以有中国情人节的俗称就是因为传说中西王母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开,但是他们不畏艰辛,对爱情的渴望使得他们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和等待,在每年的七夕节时,牛郎就会跨越天河去与织女相见,而使得他们相见的关键就是牛郎家中的老牛,它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织女祈愿

  七夕节时会有很多人按照传统去祭拜织女,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早日获得一段良缘,而已婚的则是希望家庭安稳,感情坚固,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这种祭拜行为几乎贯彻了整个中国地区,甚至东南亚某些国家也深受此习俗的影响,到了七夕节也会如此去向织女祈愿。

  3、吃巧果

  巧果虽然名字有果,但它却不是天然生长的果子,一般都是由人们用油、面、糖、蜜去做的。巧果的来源记载比较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那时候的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一般是在七夕节当天比较兴盛,平日里很少会制作巧果进行销售,相传在制作巧果时,还会在其身上捏塑出各种关于七夕的图案。

  4、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5、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6、种生求子

  相传该习俗乃是旧时才有的,如今早已不过了,当然可能某些地区还遵守着这个习俗。该习俗主要是在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一些故事

  古时,七夕节又称为女节、“乞巧”节,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到鹊桥相会的日子。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每逢七夕当日,各个阶层的家庭,不管是宫廷宰辅,还是士庶之家,皆“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宴会后,女流和家中的妻女都要面对银河方向跪拜,向织女乞求“智巧”。到了明朝,女节更加隆重,宫庭中还会举办盛大的“七夕巧筵”。

  由于女性服用膏方,能使容颜焕发,皮肤充满光泽和弹性。因此每年的七夕之前,明清宫廷御史、尚书、侍郎等大小官吏,都要到皇帝御用的鹤年堂药铺预订膏方,进贡皇后、皇太后、皇妃、公主,也供家中妻妾、女儿享用。鹤年堂的益圆膏、苏仁膏、玉仁膏、桑葚膏、枇杷膏、龟苓膏等“五季膏方”,有着独特的效果,成了宫廷大小官吏的首选珍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