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蜀汉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原本只是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于乱世中起兵,最终开创了蜀汉江山,虽然偏安一隅,但也能与曹魏和东吴鼎足而立。
刘备英雄盖世,他的儿子刘禅却远不如他。刘禅非但没有继承刘备北伐中原的遗志,反而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蜀国尚有一战之力的时候,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了。
其实,在邓艾兵临城下时,有一人可保蜀国不亡,但刘禅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投降。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魏国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兵强马壮,民殷国富,于是,司马昭决定起兵灭蜀。司马昭命魏军兵分两路,钟会为主帅,率领二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强攻汉中,牵制了蜀汉主力大军。邓艾为副帅,率领两万精锐之师翻山越岭,直取绵竹,之后再与钟会大军夹击蜀军,之后可灭蜀汉。
魏军主力在钟会的率领下,很快便攻破了阳平关,进而逼近汉中。汉中守将原本想坚守不战,却被钟会用计引蛇出洞,遭到大败,钟会轻而易举便拿下汉中。
钟会率军在汉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率军继续南下进攻剑阁,在这里遭遇了蜀汉大将军姜维的拼死抵抗。姜维凭借剑阁有利的地理条件,在两军交战过程中占据了上风,魏军死伤惨重。
正当姜维与钟会在剑阁对峙之时,邓艾翻越崇山峻岭,突然出现在了绵竹。当时镇守绵竹的将领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瞻率军与邓艾大军交战,父子两人均战死沙场。绵竹一落入邓艾手中,前方一马平川,成都再无屏障。
邓艾在绵竹写信给蜀汉后主刘禅,逼迫他投降。大军就在眼前,刘禅心中一团乱麻,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刘禅的儿子刘谌建议拼死抵抗,邓艾军队并不多,又孤军深入没有援军,坚持下去必然不战自退。然而,大臣谯周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不断怂恿刘禅投降。
就这样,刘禅在蜀汉尚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竟然真的投降了,刘备一手创建的蜀汉江山就此灭亡。
事实上,刘谌的建议完全是正确的,他当时就已经断定邓艾这支军队是奇袭部队,人数不会很多,所带的粮草物资也不充足。当时成都还有一万守军,南中还有三万精锐,姜维在剑阁也可以回师歼灭邓艾。如果固守成都,凭借城高沟深,固守三五个月当不成问题。
当耗死邓艾之后,姜维凭借剑阁天险,自然能够抵挡钟会大军。钟会劳师远征,粮草不继,久而久之也只能退兵。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刘谌的计策完全可行。邓艾翻山越岭而来,本就疲惫不堪,又没有攻城利器,拿什么攻下成都坚城呢?然而,由于刘禅昏庸无能,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可惜了刘谌这位有勇有谋的皇子,最后在刘备遗像前自尽而亡。
提起刘禅,大部分人第一反应便是“扶不起的阿斗”这几个字。刘禅虽出生在帝王之家,却天资平平,同时期的曹植,曹丕文武都远胜于他。但刘备对他却十分宠爱,去世前为他安排好了一切,托孤给诸葛亮,让刘禅顺利的成了君王。
公元223年,在这一年,刘禅开启了他帝王的生涯。但是,在诸葛亮辅政的十一年里,刘禅却像个透明人一样,史书上对于他的这几年也只记录了短短几个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当一代君王事事都要依靠下属的时候,刘禅的威信也在逐步下降。所以,234年八月,诸葛亮辞世后,蜀国就开始了它的内乱时代。魏延违反军令,杨仪先斩后奏,都没把刘禅放在眼里,刘禅的无能也可见一斑。
263年,姜维上书刘禅,钟会于关中治兵,要求刘禅调兵防备。黄皓却认为对方不会出兵,导致刘禅也没当回事。直到敌人兵临城下,却也为时晚矣,而后,刘禅听取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但是,从邓艾出兵到刘禅投降足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蜀汉的大军却没有去支援呢?其实,是因为路途遥远,霍戈和罗宪这两位大将分别守卫在永安和永昌两地,这两个地方是蜀国的要塞之地,需要重兵把守。但这里却离成都特别遥远。从他们得知邓艾出兵到赶到成都,两个月时间根本来不及。并且,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他们没有君主的命令是不能离开的。而刘禅在一开始就没当回事,所以也没有召他们回来。之后再想召他们支援也已经晚了。
刘禅
然而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刘备去世之后,虽说刘禅继承了帝位,但是蜀国的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较,国必伤之。刘禅对诸葛亮的处处相让,不和他争辩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说明了他心志的坚忍。
乐不思蜀,是刘禅被后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间最弱的一个国家,蜀国的国力是年年在后退,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国投降。没有一个在金字塔顶峰做过国君的人会愿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马昭设了一场鸿门宴,若他不说乐不思蜀,不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些蜀汉旧臣们必会遭到司马昭的截杀。说他愚笨,倒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刘禅
其实刘禅的才能都被后人所误解了。刘禅登基,对外交好吴国,对内让百姓休养生息,将军李邈在诸葛亮去世后上书含沙射影的说诸葛亮有对蜀汉有不轨之心,想以此讨好刘禅,谁知刘禅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邈处死,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可能能力还有所欠缺,但是对蜀汉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这里可以看出刘禅的识人之能,一个无能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才能的。
还有一件事更为体现刘禅识人用人的能力,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了蒋琬做大司马,主管行政方面的事情,还监管军事。随即有任命费t为大将军,主管军事方面的事情,监管行政。这就是将原本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而且两人所主管的事情都是对方所监管的,让他们两个人相互制约。还有蒋琬、费t能与诸葛亮和董允被合称为“蜀汉四相”又岂是泛泛之辈,所以刘禅能慧眼识人。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其实刘禅只是一个文学与史学的牺牲品,为了神化一个人,就要减少他的错误,提高他的才能,甚至于还要将其本身的错误推给其他人。很不幸的,我们的后主刘禅就成了神化诸葛亮的牺牲品。
刘禅
刘禅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刘v,字子衡,母亲是王贵人。在刘禅降魏时,姜维假装向钟会投降,准备设计杀死邓艾,但是没过多久事情暴露了,钟会和姜维一同都被杀死了。刘v也在乱兵中被杀害,时年四十岁。
次子刘瑶,被封为安定王,在蜀汉灭亡后投降,在永嘉之乱的时候被杀。刘禅的第三个儿子是刘琮,被封为西河王,封王十年后再景耀五年生病死了。刘禅的第四个儿子叫刘瓒,封为新平王,蜀汉灭亡后随刘禅一起去洛阳,也死于西晋永嘉年间的永嘉之乱中。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叫刘谌,三国蜀汉时期北地王。在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准备投降,刘谌劝说刘禅不要投降,刘禅没有听他的,在刘谌劝说无效后,觉得国家灭亡十分的痛苦和悲愤,于是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内哭泣,之后将妻子儿子杀死,随后便在昭烈庙中自杀。
刘恂是刘禅的第六个儿子,被封为新兴王,是太子刘v的兄弟。在蜀汉灭亡后,刘恂更随后主刘禅东迁洛阳,在刘禅死后,刘恂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安乐公。本来刘禅长子刘v已死,爵位应该有刘禅次子刘瑶继承,但是刘禅偏爱刘恂,所以刘禅病逝后,刘恂继位。但是刘恂继位期间,行为骄横暴虐,还荒淫无道。后在永嘉之乱中死去,子孙灭绝。刘禅八字是刘虔,被封为上党王,于蜀汉灭亡后投降。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受刘备托孤是刘禅的相父。诸葛亮一生都为了汉室复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蜀汉已经在刘备去世的震荡中缓过来后,诸葛亮做《出师表》给刘禅,准备去北伐中原,想要去实现刘备生前要匡扶汉室的愿望,《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想用带兵讨伐魏国曹操来作为自己的任务,用来表达自己对先主刘备的忠贞之志。还有告诫刘禅不要忘记刘备遗愿的孜孜之意。之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军回到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候,蜀汉各地都有上书请求为立诸葛亮庙,刘禅在习隆、向充两位大臣的建议下,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字公嗣,蜀汉后主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禅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能多学点知识,好为后面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掌握治国的本事刘备让他多学习学习《韩非子》、《六韬》等书,这些书都是诸葛亮亲自抄写,可见诸葛亮对刘禅的重视,还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学文能治国是不够的,所以还让刘禅去学武,希望刘禅能有个强壮的身体。刘备病逝后,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外交好东吴,内平定南中,是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曹操
大家都知道刘禅是蜀汉后主,理所应当是刘备的儿子,不然刘备为什么让他继承皇位。但是又有人 *** 说刘禅是曹操的儿子,而且还有理有据,论据充足。现在就跟我一起来看一下,为什么他们说刘禅是曹操的儿子呢?
首先,徐州沦陷时,刘备的两位夫人并没有逃出去,而关羽就是为了保卫两位夫人才向曹操投降的。虽然关羽尽心尽力的护着两位夫人,但他还有一身份是曹操的降臣,所以他会被曹操派遣出去做事,而不能时时刻刻的守着她们。曹操是有名的好色之徒,还曾修建铜雀台,企图网罗天下美女。他实在是个没什么节操的男人,只要是美女他都行。之前,他在征伐宛城的时候,宛城将领张绣因为不敌曹操而投降,但是曹操却贪恋张绣叔母的美色,而强行掳走。所以对于强占别 *** 子的事情,他是有过前科的。
其次,刘备对于阿斗并不是特别的珍惜。阿斗尚在襁褓之时,刘备就曾抛弃过他。后来好不容易救回来了,还被他狠狠地摔在地上。而且,按理来说,赵云多次救阿斗于危难之中,作为父亲对待赵云不说像恩人一样,起码还是应该表现谢意吧。但是刘备在世时,赵云一直被打压,空有一身本领。
刘禅诸葛亮
刘禅奉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也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处理朝政。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写了一篇《出师表》,其中讲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主要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开张圣听。诸葛亮建议刘禅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臣子们的意见,将先帝刘备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要说一些不恰当的话,而阻止了臣子向你进谏的道路。用宽广的心接纳臣子的意见,振奋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的精神士气。
第二、赏罚分明。宫庭内与宫庭外是一个整体,对待宫中侍卫和各个府署的臣僚要一视同仁。
对宫内和宫外的人要一致看待,赏赐和处罚都要以同一标准实行,不能不一样。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而断章取义,而是要将其交给主管此事的官吏,由他们去判定。
第三、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例举了前汉兴盛和后汉衰败的原因,告诫刘禅要亲近贤能的人,远离那些奸佞小人。并给刘禅例举了几个贤臣的例子,让刘禅在宫中之事的处理上去请教郭攸之、费t和董允等人;军营中的事去咨询将军向宠,并推荐他做中部督。
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刘禅自身的软弱以及后期的蜀国已无人可用。刘备凭借着自身魅力笼络了一大批忠臣能将,例如五虎上将等,但是他们基本上都在与刘备打江山的途中相继离世,就连刘备都早早的死在了白帝城。
而蜀国的头脑诸葛亮,也在替后主出征时,病逝在五丈原。老一辈开疆扩土的人基本上都死光了,而后代都不如老一辈的人。有能耐的姜维带领兵士将钟会的十万大军挡在剑阁,但是谁能想到邓艾居然能突破险要背后偷袭呢。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因为诸葛亮的盛名,被大家看好,当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派诸葛瞻出战。
不想诸葛瞻非但没有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反而还不听劝阻,他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错失了占据高地的机会,因此被斩杀。朝中大臣又都是主和派,他们商议的对策无非两个,一是迁都逃跑,二是逃到东吴。整个朝廷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要血战到底,这对本来就软弱的刘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逃到东吴,东吴不一定善待他们,但是投降的话,曹魏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也不会拿他们太差,因此刘禅就投降了。而根据史料记载,刘禅投降后的日子过得确实不错,被封安乐侯,天天好酒好菜。以至于司马昭不怀好意的问他是不是思念蜀国的时候,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就此打消了怀疑,使其善终。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一共出现11位皇帝,其中,魏国5位,分别是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帝曹芳、魏帝曹髦、魏元帝曹奂;蜀国2位,分别是汉昭烈帝刘备、汉怀帝刘禅;吴国4位,分别是吴大帝孙权、吴帝孙亮、吴景帝孙休、吴末帝孙皓。
?魏国五帝
一、魏文帝曹丕,魏国开国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世子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受禅登基,即位为帝,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余年的统治,建立魏国。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在位7年,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有称世祖),葬于首阳陵。
二、魏明帝曹叡,曹丕长子,生母甄宓。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病榻前立曹叡为皇太子,同年于洛阳即位称帝。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在位14年,时年三十六岁。谥号明帝,庙号烈祖,葬于高平陵。
三、魏帝曹芳,生父任城王曹楷(任城王曹彰之子)。青龙三年(235年)过继给魏明帝曹叡为养子,被册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崩,曹芳于明帝灵柩前即位。嘉平六年(254年),曹芳为了夺回被司马家所把控的皇权,与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曹芳被废为齐王,在位16年。
四、魏帝曹髦,生父东海王曹霖(魏文帝曹丕之子),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前帝曹芳为齐王后,曹髦被拥立为帝。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亲自讨伐司马昭,结果兵败,被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十九岁,死后司马昭以王礼将其葬于洛阳西北,在位7年。
五、魏元帝曹奂,生父燕王曹宇(魏武帝曹操之子)。甘露五年(260年),魏前帝曹髦为成济所杀,曹髦死后,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魏武帝之孙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就是做曹叡法统上的儿子)。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嗣位晋王,如同他法统上的祖父曹丕当年逼迫汉献帝禅位一般,曹奂也遭到了同等待遇,这一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代魏建晋,曹魏灭亡,曹奂被降为陈留王,在位6年。
?蜀汉二帝
一、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开国皇帝。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汉,宣称继承汉朝的正统身份,延续汉朝对于天下的统治。章武三年(223年),刘备惨遭夷陵之败,退守白帝,同年崩,在位3年,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二、汉怀帝刘禅,刘备之子,生母昭烈皇后甘氏。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派魏将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钟会被姜维阻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随后刘禅派诸葛瞻前往阻击,但是诸葛瞻战败,全军覆没。而后,邓艾直趋成都城下,刘禅不听北地王刘谌、南中监军霍弋誓死抵抗的建议,选择听从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之后刘禅被迁往洛阳居住,降封安乐公,在位41年。
?吴国四帝
一、吴大帝孙权,吴国开国君主。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吴。神凤元年(252年),孙权崩于建业,在位24年,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二、吴帝孙亮,孙权之子,生母潘淑。赤乌十三年(250年)十月,因孙权长女全公主的撺掇,孙权废三子孙和储君之位,改立孙亮为皇太子,并立其母潘淑为皇后,以正其皇太子之位。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崩,孙亮即位称帝。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不满宗室孙綝擅权专政,遂暗中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綝,但因全尚妻子的告密,孙綝抢先兵围皇宫。事后,孙亮被废为会稽王,在位7年。
三、吴景帝孙休,孙权之子,生母王夫人。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拥立孙休为帝。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崩于建业,在位7年,享年三十岁。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四、吴末帝孙皓,南阳王孙和子(吴大帝孙权之子)。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崩,虽孙休有四子,且有一子被立为皇太子,但因此时吴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魏国的虎视眈眈,内有交趾举兵作乱,而当时皇太子尚年幼,群臣认为他不足以应付这乱局,于是就拥立较为年长的孙皓为帝。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天纪四年(280年),晋军攻破建康,孙皓降,封归命侯,在位16年。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十一位皇帝在位时间由长到短(不算天数,只算年数)是这样的:汉怀帝刘禅(41年)?吴大帝孙权(24年)?魏帝曹芳(16年)=吴末帝孙皓(16年)?魏明帝曹叡(14年)?魏文帝曹丕(7年)=魏帝曹髦(7年)=吴帝孙亮(7年)=吴景帝孙休(7年)?魏元帝曹奂(6年)?汉昭烈帝刘备(3年)。
由上可知,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汉怀帝刘禅,他在位41年。最短的是汉昭烈帝刘备,在位仅3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