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废太子代善堪称清朝开国的奠基者,他对清朝的发展大吗

众妙之门 2023-06-30 06:47:24

废太子代善堪称清朝开国的奠基者,他对清朝的发展大吗

代善对清朝的发展大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后金和清朝之间,或者说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间,有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叫爱新觉罗·代善——他虽然是废太子,但却决定了大清2位重要皇帝的继位,堪称清朝开国奠基者。那么这话怎么讲,为何说爱新觉罗·代善如此重要?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爱新觉罗·代善其人的特点,以及他的突出战功。

爱新觉罗·代善生于公元1583年8月19日,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其母为佟佳氏。在《满文老档》中对其有简单的介绍,佟佳是姓,其名叫哈哈纳扎青,乃是辽东地区的汉人望族。佟佳氏在18岁的时候,也就是1577年和努尔哈赤成婚。不过不是努尔哈赤娶,而是以入赘的方式和佟佳氏结婚了。由此可见佟佳氏家族之兴旺、富足和其地位了。

佟佳氏一共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孩子,2子1女,分别是:褚英、代善、东果格格。

这三个孩子都很了不起,作为长子的褚英战功极高,深受努尔哈赤的器重,最先被列为继承人选。不过后来,因为褚英没有处理好和其他贝勒、大臣们的关系,遭到诸贝勒和大臣们的联手对付,结果促使他和父亲努尔哈赤的矛盾激化,被软禁而死。

在褚英之后,最重要的人物就要算代善了。

论战功,代善比褚英的战功更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前期,在后金的崛起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

尤其是代善获得过一个称号:古英巴图鲁。此称号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勇士之最。如此称号,整个清朝,只有代善一人获得。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代善之看重,因此,在长子褚英被废之后,努尔哈赤就立代善为太子。

除了卓著的战功之外,代善的性格也比较好,为人谦逊、随和。此外,相比急于继位的褚英,代善对大位的野心平平。倘若不是后来德恩泽的诬告,能征善战、性格随和、人缘颇好的代善可以说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

第二个方面:爱新觉罗·代善率先拥立皇太极的重要性。

上面说了,代善虽然是合适的人选,但代善过于谦和,心机或城府不够,缺乏警惕之心,竟然吃了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所赠的食物。在父亲努尔哈赤还健在的时候,这种事是很敏感的。但代善却忽略了它的敏感性,结果让暗中觊觎大位的皇太极借机抓住了把柄,并借德恩泽之嘴添油加醋地传播到了努尔哈赤那里。

此后,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废,从此,与大位彻底告别。

虽然代善不能做皇帝,但他的影响却一直存在,并将影响2位皇帝的继位。第一位便是皇太极。

皇太极虽然工于心机,把代善的太子之位搞没了,他也受到了努尔哈赤的特别看重。但是因为前面两个儿子,都因立嗣出现问题,这使得努尔哈赤心灰意冷,或者比较谨慎,不敢再随意确定立嗣。因此皇太极虽然处心积虑,但在努尔哈赤时期,并未被立为太子。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得了毒疽,病逝。按说努尔哈赤是病逝,从7月病发,到8月11日去世,中间有这么长的时间,是可以决定继承人的。但是努尔哈赤一直没有定,此事说来也算蹊跷。

不管怎样,努尔哈赤一死,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啊,谁来继承可汗之位?

虽然代善被废,但是代毕竟曾经是努尔哈赤钦定过的太子,而且努尔哈赤虽废代善太子之位,但念代善并无大错,并未更深惩罚,代善仍是四大贝勒之首。皇太极虽然后期受宠,但毕竟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指定他为太子。这就是一个悬念。

就在这关键时刻,代善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主动放弃竞争,主推皇太极。代善虽是废太子,但其“四大贝勒之首”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很大,因此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支持代善的看法,并且代善发动起草劝进书,终于把皇太极推上了可汗之位。

当时后金正是崛起的关键时刻,倘若因可汗之位发生兄弟之争,那么极有可能出现的大分裂的局面,所谓清朝将不存在。代善能够顾全大局,此举确实令人钦佩。这也为何后期,皇太极打压众兄弟,甚至残害,但一直对代善留有余地的关键原因。

第三个方面:爱新觉罗·代善拥立爱新觉罗·福临之的可贵之处。

皇太极做了17年皇帝,对于大清朝的基础奠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过皇太极跟其父亲努尔哈赤一样,都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立嗣问题。因此皇太极驾崩后,出现了努尔哈赤死后的局面:谁来继承帝位?

这时候,代善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当然是他的特殊身份,一方面是于国有巨大之功,一方面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太子,又有推皇太极为帝之功。

不过这时候,又冒出了两个实力派:一个是豪格,豪格为长;一个是多尔衮,多尔衮才干惊人,颇有皇太极之风。

以代善之性格,他对帝位毫无野心,如有,在皇太极时期就出手了。因此,豪格和多尔衮谁能胜出,或者说决定谁来继承皇帝位,代善这一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是该推立豪格?还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的儿子们呢?

代善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睿亲王如应允,当是国家之福。”(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是,睿亲王多尔衮当时没有应允,因此代善此言更像是给面子的美誉,或者为他第二句话做铺垫。)

第二句:“否则,应立皇子。”

代善一言,一锤定音。

实权派多尔衮一看,自己做皇帝的计划大概是没戏了,那么就干脆退一步顺着代善的建议往下走,从皇太极诸子中选择了第9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皇帝位。福临,即顺治帝。

可以说,如果没有代善的决定票,豪格和多尔衮争执不休,难免出现刀兵之争,这对于刚刚强大的清朝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

第四个方面:功成身退,稳定大局。

代善一生是值得研究的,论功劳,他居功至伟,不亚于皇太极和多尔衮,但是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皇太极做了皇帝,多尔衮做了摄政王,而他的命运却令人唏嘘。

先是在他的带领下,拥立了皇太极继承了可汗位,但是皇太极继承可汗位、乃至建立清朝称帝之后,初期对于代善的态度还不错,但到了后期,基本是打压,险些被免贝勒之职、夺去人口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善心怀自知之明,也不怨恨,克己忍让,主动隐退。这等胸怀,其实是很了不起的。

再往后,到了拥立顺治之后,前期顺治帝福临年幼,多尔衮自居摄政王,把持朝政,排挤代善,代善也不竞争,主动退让,在家闲居,直至终老,公元1648年病逝。康熙追谥号“烈”,乾隆时期入祀盛京贤王祠,得以配享太庙。

结语:总的来看代善的一生,对于清朝的建立,功劳巨大。作为废太子,不怨不怒,关键时刻,总能以大局为重,决定2位清朝关键皇帝的继承,使得清朝度过了前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时刻,为清朝享国数百年的历史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堪称清朝开国奠基者。(文/说历史的女人·风满楼)

参考资料:《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传三太祖诸子之代善》。

清代六大亲王是哪几位?铁帽子王又有哪几位?

清代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康亲王杰书(康熙时期)、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欣(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铁帽子王有12位,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一、六大亲王

1、礼亲王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

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

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2、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

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3、安亲王岳乐

爱新觉罗·岳乐(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将领,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功勋卓著的名将,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初封镇国公。顺治六年(1649年),封贝勒。顺治八年(1651年),袭爵,改号安郡王。顺治十四年(1657年),进爵亲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岳乐去世,年六十五岁,谥号和。死后因贝勒诺尼攻讦被夺谥降爵。

4、康亲王杰书

爱新觉罗·杰书(1645年—1697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重要将领,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礼烈亲王代善之孙、惠顺亲王祜塞第三子,清代六大亲王之一。

顺治六年(1649年),袭封多罗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封号为康。顺治十六年(1659年),追论伯父巽亲王满达海前罪,剥夺谥法及碑文,降爵为贝勒。

礼亲王世袭铁帽子亲王爵位,由满达海之子常阿岱转由杰书承袭,改封康亲王。

三藩之乱起,拜正白旗都统,授征南大将军。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军前往浙江,围剿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浙江,直捣福州。

耿精忠大势已去,亲自前往投诚,平定耿精忠叛乱。同时,台湾郑经令部将许耀率军万兵攻打福州,为杰书所败。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台湾郑经溃败后,清军收复沿海厦门、金门、铜山等地。郑经兵败,率领残部逃回台澎地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杰书逝世,谥号为良。

5、怡亲王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

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6、恭亲王奕欣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

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其孙溥伟袭封恭亲王爵位。

二、铁帽子王

1、礼亲王代善(六大亲王已介绍)

2、郑亲王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

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

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顺治十二年,薨,谥号为献,入享太庙。

3、睿亲王多尔衮(六大亲王已介绍)

4、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

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5、肃亲王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

豪格初封为贝勒,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6、庄亲王硕塞

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随后跟随多铎率军南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部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

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崧,赐团龙纱衣一袭、金二千、银二万。后又跟从多铎征喀尔喀,随英亲王阿济格戍守大同。

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率领大军讨伐代州,为清军解围有功,晋升为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降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

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与多罗谦郡王瓦克达同为议政王。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儿子博果铎袭爵。

7、克勤郡王岳托

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早年投身戎马,跟随努尔哈赤攻辽沈,征蒙古,与父亲代善同掌两红旗,先后封为台吉、贝勒,后因军功被封为和硕成亲王,主管兵部。

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大局为重,力劝父代善拥立皇太极。后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极不满,动辄获咎,屡遭贬至贝勒。

崇德三年(1638年),因天花病逝于济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为岳托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作为努尔哈赤的子孙,继承了先辈们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际的烽火硝烟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顺承郡王。

顺治八年(1651年),奉命掌管刑部事务。九年,卒,时年三十四岁。康熙十年,赐谥“恭惠”,子孙世袭罔替。

9、怡亲王胤祥(六大亲王已介绍)

10、恭亲王奕欣(六大亲王已介绍)

11、醇亲王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

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

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历1891年1月1日),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时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

12、庆亲王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受命与李鸿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

宣统三年(1911年),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

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时年79岁。追谥曰密,子载振袭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帽子王

百度百科——清代六大亲王

清朝太子是如何被废的?步步惊心和历史一样吗??

清朝太子被废原因: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四十七年九月以胤礽“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废黜。

第二次废太子是在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将胤礽废黜禁锢。因此,是一人被废两次。

步步惊心和历史不是完全相同。剧情借鉴了一下的史料。

爱新觉罗·允礽简介:

生时名为承瑞,幼名保成,本名胤礽,后避清世宗讳改名允礽。清朝宗室,康熙朝废太子,即皇次子。康熙嫡后孝诚仁皇后所生。其为康熙皇帝唯一的嫡长子,胤礽于康熙十四年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

胤礽不负众望,文武兼备,贤明谦恭,监国理政期间颇具令名嘉绩,深得赞誉;但因康熙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致太子心理扭曲,后期骄奢淫逸,君储矛盾愈深,终致不可调和,引发废储,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史称“九子夺嫡”。

步步惊心剧情简介:

繁华喧嚣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着一个美丽聪颖的白领丽人张晓(刘诗诗 饰)。某天,她和男友争吵发生事故,而这一变故竟让他的灵魂穿越了数百年来到清朝,身份也变成了一名满族贵族少女—马尔泰?若曦。

时为康熙四十三年,正是天下已定,举世太平的时节。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暗潮涌动,杀机四伏,康熙大帝(刘松仁 饰)一生运筹帷幄,如今面临着最重要也是最凶险的抉择,那便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选。

四阿哥胤禛(吴奇隆 饰)深沉内敛,城府颇深;十四阿哥胤祯(林更新 饰)重情重义、且野心勃勃;八阿哥胤禩(郑嘉颖 饰)温润如玉、然身不由己。若曦和一众柔情女儿卷入其中,见证了九子夺嫡的历史时刻。

扩展资料:

清朝立储制度演变过程

清朝的政权从努尔哈赤开始,一开始立定的继承人就算嫡长子褚英,不过没多久褚英就被废,嫡次子代善上位,代善也没有当多久的储君也被废了,大家意识到这样不行,因此就想出了一个共同推举其中一个人为“汗”的办法,而这个“汗”也就是后来的皇帝。

大家推举的结果就是嫡子皇太极为皇帝,而皇太极死了之后,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这两个方式就开始矛盾了,因为当时的皇太极弟弟多尔衮和儿子豪格都是皇位有力竞选者,结果争来争去两人都没有当上皇帝,而是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

福临虽然年小,但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基本确定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法,福临当上皇帝之后,多尔衮就只能打辅助,到了顺治皇帝的时候,顺治也是想立嫡子为太子的,可惜嫡子命不好,死的早,但这个时候父死子继已经被大家认可。

所以顺治死前立了玄烨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到了康熙的时候,因为康熙儿子众多,又恰好是三藩之乱,储君是国家根本,康熙早早的就立下了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可惜康熙太好,不仅国家治理的好,寿命也长。

胤礽当了三十年太子还是太子,父子之间难免就会有矛盾,而当了三十年太子的胤礽自然是有着一批忠实的跟随者的,这样也就更加造就了胤礽的权利欲望,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康熙在忍无可忍之下只好罢黜他的太子之位。

只是太子被废之后,康熙没有其他嫡子,这个时候庶出的皇子就都冒出来了,储位之争日益激烈,也就是大家所知的九龙夺嫡了,最终以皇四子胤禛胜出,至于他如何胜出,至今无人得知,而雍正上位之后根据自身经历来看深知皇储之争带来的影响。

因此决定秘密立储,具体方法就是皇帝把自己心中看重的人选写为密诏,然后当着文武百官所有人的面放到乾清宫里面最高的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向所有人表示国本已经立下。然后再另外写一份一模一样的密诏自己收藏,这样在皇帝死前就将两份密诏一起宣示出来。

即便是发生意外,也可以有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密诏为证,雍正皇帝就以这样的方式秘密立下了弘历为继承人,也就是乾隆皇帝了,而之后的嘉庆皇帝和道光以及咸丰帝都是这样被秘密立为太子的。

这样的好处就是彻底废除了嫡长制度,而是从优选择,适者生存,谁能力强谁就有资格当皇帝,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太子党没有其他人攀附,大家都是保皇党,会少了很多政治矛盾,清朝的立储制度也就这样进行演变到这个地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步步惊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妃子结局都是怎样的?

提到一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他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25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后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第一任福晋佟佳哈哈纳扎青,即努尔哈赤的结发之妻

清太祖元妃,佟佳氏, 名哈哈纳扎青,野史中有为佟春玉、佟春秀、佟詹泰等伪名。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福晋(元配)。

努尔哈赤是佟氏的赘婿,努尔哈赤本人也并不讳言,当时明朝政府亦称“佟努尔哈赤”,于佟氏去世后才改回姓爱新觉罗。但皇族后代后来受汉俗影响,认为开国皇帝曾经入赘是件不光彩的事,转而加以避讳。

佟佳氏并非一般柔弱女子,她辅佐太祖开国立业,功不可没,孕育二子一女,也都在清史上赫赫有名。其嫡长子褚英,次子则是有名的礼亲王代善,女儿东果格格也是女中豪杰。皇太极登基为帝后,为了抬高生母的身份,只追封身为侧妃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并未追封其他的三位嫡母。但佟佳氏是太祖的嫡妻却是不可抹杀的事实,而且佟佳一族在清朝也是赫赫有名,更出了后来的孝懿仁皇后、孝慎成皇后等。

富察衮代第二任大妃,结局凄凉

富察衮代,女真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继福晋,后世称太祖继妃。富察衮代于后金孝慈皇后之前,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称大妃。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衮代的前夫戚准病逝,于是衮代依当时女真社会兄死弟妻其嫂的风俗带着孩子改嫁与努尔哈赤因此后世称衮代为“继室大福晋”或“继妃”。

衮代作为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长达三十余年,此期间她生养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两位皇子,还生有一位公主莽古济,曾一度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与信任,后金之初努尔哈赤家里的大事小情、后宫内务、乃至财政收支无不经由衮代之手处置料理。

但伴君毕竟如伴虎,后期因某些涉及政治利益的矛盾或因年老色衰,衮代与努尔哈赤的夫妻关系逐渐疏远。后因为与代善有“私情”,得罪了努尔哈赤,在后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以盗藏金帛迫令大归”,被处死。与努尔哈赤元配佟佳氏一样,富察氏也并未得到应有的尊封。

努尔哈赤的第三位大妃,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敌对结亲,悲寂人生

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叶赫部贝勒杨吉砮之女,清太祖努尔哈赤侧福晋,清太宗皇太极生母,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

孟古哲哲出身名门,1582年,还未建功业的努尔哈赤来到叶赫部,杨吉砮慧眼识人,将只有八岁的孟古哲哲许配给了努尔哈赤,说等到孟古哲哲长到出嫁的年时,一定把她送往建州与其完婚。而此时的努尔哈赤是非常愿意与叶赫联姻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就迫切地要求立刻娶他的大女儿,杨吉努告诉努尔哈赤,他并不是为了推脱与他联姻而不把长女嫁给他,实在是自己品貌出众的小女儿孟古哲哲才配得上他,是努尔哈赤未来的佳偶,希望他耐心地等待。听了岳父这番肺腑之言,努尔哈赤欣然从命。

1603年,孟古哲哲病危时,临终前,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见自己的母亲一面。尽管与叶赫部落已经结下了仇怨,努尔哈赤还是立即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岳母。然而双方的仇恨实在是太深了,对于努尔哈赤的请求,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坚决不许,最终只派了孟古乳母的丈夫南太前往建州女真部探视。

故孟古哲哲只能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丈夫与胞兄之间争斗不休的无奈,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九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多尔衮之母,结局自尽而死

阿巴亥,是乌拉部主满泰之女,布占泰的侄女。据说幼小的阿巴亥不仅丰姿貌美,而且颇有机变,这个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当时四十好几的努尔哈赤来说,阿巴亥至少是可爱的。两年后,13岁的阿巴亥就被努尔哈赤册为大福晋。作为一个既无资历又无子女的少女来说,这份殊荣除了努尔哈赤对于和乌拉关系的考量,更多的还是由于对她的宠信。

后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灭了乌拉部,但阿巴亥绕机变不是虚名,她的机敏让她稳坐大福晋的宝座,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因嫡出因素,努尔哈赤将八旗军队中的三旗交给他们分别掌管。

努尔哈赤认为家丑外扬也有失体统,并未予追究。阿巴亥与代善相好,无非是想依靠大阿哥在家族中的政治地位,给三个小儿子铺开以后的生路。即以私藏金银的罪名而将阿巴亥“离弃”,总之,阿巴亥带着儿子过了一年多被休弃的日子,住在小木屋里自己煮饭吃。

努尔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请大福晋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顺流而下,到浑河见面。几天后,努尔哈赤因毒疮突然发作,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5岁的皇太极就抓住时机,乘乱率几位大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所谓的“帝遗言”,强迫阿巴亥从先帝之命而殉葬。

阿巴亥当时37岁,正值盛年,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22岁已经成年、多尔衮只有15岁、多铎13岁。出于对尘世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阿巴亥百般支吾,希望事情能有转机。但诸王寸步不让,阿巴亥在被逼无奈、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自缢殉死。

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入葬刚刚建成的沈阳福陵,同时入葬的还有孝慈皇后、阿巴亥和继妃富察氏,但在官方史书上却只记载孝慈皇后和富察氏,对阿巴亥一字不提,明显是对阿巴亥的歧视。

皇太极即皇帝位以后,于崇德元年(1636)追谥其生母孟古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并将神牌供放于太庙内。孟古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是皇帝的生母,皇太极这样做,无可厚非。但阿巴亥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与孟古姐姐地位相同,却没有被追谥为皇后,也没有设神牌,显然是被有意贬低。

1650年8月,重权在身的多尔衮为生母阿巴亥追封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之号,一并将牌位放置在太庙之中,算是为冤死的母亲昭雪。然而,仅仅四个月过后,多尔衮病逝去,顺治皇帝废阿巴亥封号,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从此修史者不再提及有关阿巴亥。

努尔哈赤子嗣众多,最后为何是八子皇太极继位?

我们都知道,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也是明末女真军事集团的第二位领导人。但是,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继承后金大汗汗位的皇太极,并非是由努尔哈赤指定的,当然,皇太极也并非篡位谋权,而是根据努尔哈赤生前所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由掌握后金军政大权的八个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的。

因为,在努尔哈赤的暮年,由于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先后令他十分失望。因此,他并没有选择某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是别出心裁的制定了一个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八王议政制。

这个八王议政制度延续了努尔哈赤所制定的八旗制度,他赋予了八旗的旗主共同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权力,甚至给予了他们推举和废除后金大汗的权力。因此,某种程度上,皇太极是由女真军事集团上层民主选举产生的。

当然,能被众多实力强横且野心勃勃的八旗旗主们共同推举为大汗,皇太极绝非幸致。当时的八旗旗主,真正有有实力、有机会问鼎大汗汗位的,其实只有资历最深、权力最大、兵力最强的四大贝勒,他们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其中,资历最深,同时也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本来应该是大贝勒代善。但是,本有机会直接成为继承人的代善,由于在努尔哈赤最为看好他的时候,与努尔哈赤的福晋私通,令努尔哈赤大失所望。也因此,他彻底失去了继承汗位的可能。

而二贝勒阿敏,其实是四贝勒中希望最小的一个,因为他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而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作为汗室旁支,父亲又是曾被努尔哈赤亲自剥夺权利并幽禁致死的舒尔哈齐,再加上阿敏本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也十分疏远,他获得推举继承汗位的可能性近乎为0。

至于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典型的莽夫,作战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而且,由于性情残忍,不但在对外的战争中经常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连与本集团内部的人,关系也十分不好。因此,莽古尔泰也不太可能被推举。

剩下的,当然是智勇双全,同时又很会做人的皇太极了。由于武力起家,在战争的历练之中,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和部将们往往武力强悍,军事才华也十分突出,但是在治国和文化方面却十分欠缺,甚至,努尔哈赤的许多儿子连字都不识。

皇太极却并非如此,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四大贝勒之中的老四,皇太极不但勇力绝伦,战功显赫,同时,他也是诸多贝勒之中最善于学习的人,完全称得上文武双全。因此,皇太极在诸多贝勒之中十分显眼,能力也受到了大家的公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