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五胡十六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演义》开篇写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也就活在明朝,有着2000来年的历史“经历”,才敢这么写,若在三国时期,他凭什么敢断定天下“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184年)开始,到司马炎灭吴(280年),动荡不安持续近百年,虽说其大半时间,仍挂着“汉”字旗,可天下早已不是那个高祖、光武帝的天下了。本以为乱了百年后,西晋天下会持续久一点,哪知道灭吴不过20年,天下又陷入战火中(八王之乱)。
西晋八王之乱,前后持续十几年,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越真真你方唱罢我登场,将本已糜烂的西晋局势,推入深渊。西晋的有生力量,损失在不断内耗中。“八王”之间的内乱,给归附于晋室的胡族可趁之机,也就有了五胡之乱与两晋南北朝。
很多人对这一段历史不熟悉,或者不愿意去熟悉,因为这是一段不亚于南宋的屈辱史。只有当我们正视历史,才能吸取教训,不让曾经的悲剧,再次上演。当然,这一段历史时间混乱、人物、事件繁多,也成了了解这段历史的难点,本文就带大家简答了解五胡十六国的历史。
五胡,指的是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鲜卑,十六国指的是成汉、赫连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成、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除了上述十六国,还有不少割裂势力,丁零族的翟魏、汉人冉闵的冉魏、氐族的仇池国、鲜卑慕容的西燕、汉人谯纵的谯蜀。这些势力没有收录到崔鸿编撰的史书《十六国春秋》中,因此没算到十六国中。
十六国中,先搅起风云的是氐族李特。李特率领流民在关中、汉中作乱,后进入蜀地,将其一点点占据。李特死后,他的儿子李雄接过大权,于306年称帝,国号为成。后来成主皇帝李寿,改国号为汉,因此李氏的蜀地势力,被称为“成汉”。
成汉是西南割据势力,对中原形势影响不大,类似的还有五凉。五凉属于西北势力,围绕凉州一带先后形成的五个割据势力。前凉由凉州大族汉人张氏所建,算是给北方汉人提供了一个栖息之地。西凉也是汉人建立的势力,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为先祖。
十六国势力除了后赵、前秦,曾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大多时候都是东西对峙的状态,而南方的东晋则忙于内部的争权夺利,南北处于一种诡异的“平衡”中。
五胡中率先建国的是匈奴刘渊,他以匈奴质子的身份,长期生活于洛阳,有极高的汉文化修养,不仅熟悉晋朝的制度运作,还懂得利用人心。他将国号定为汉,还将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汉烈祖刘备立为三祖,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显帝刘庄、汉肃帝刘炟立为五宗,以拉拢汉人。
刘渊建立的汉制,为其他十六国势力提供了经验,使得五胡势力纷纷效仿,建立汉胡结合的“另类”势力。到了第三位皇帝刘曜,他将国号汉改为赵,因此匈奴建立的汉国,又称汉赵、前赵。
前赵的势力范围在关中、洛阳一带,当时的河北(幽州、并州)是羯族石勒的地盘。石勒一开始归附前赵,等到他吞并幽、并二州后,势力渐渐成型,有了不臣之心,不将前赵放在眼里。石勒以赵为国号,史称后赵。
石勒灭了刘曜,将关中纳入己方势力范围,算是一统北方。石勒、石虎死后,后赵陷入分裂,后赵皇族石氏、氐族苻氏、汉人冉闵彼此争权,再加上北方鲜卑慕容氏崛起,北方大地再次陷入大混战中。
诸多势力混战,后赵、冉闵先后退出历史舞台,苻氏的前秦与慕容氏的前燕东西对峙。不少人熟悉这一段历史,因为前秦有苻坚、王猛,慕容氏则有慕容恪、慕容垂,算是十六国中比较英雄人物。
苻坚用王猛,灭了前燕慕容氏,再次统一北方(西北、北方还有一些割据势力,这里的北方主要指的是关中、幽州、并州、中原、青州等地)。苻坚灭前燕后,又经过十几年发展,决心南下攻灭东晋,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夙愿。
最后,苻坚兵败淝水,前秦也陷入分裂,主要有四方势力后燕慕容垂、后秦姚苌、前秦苻丕(苻坚儿子)、西燕慕容泓慕容冲。
苻丕没有坚持多久就败亡,侄子苻登继位为帝,他痛恨姚苌杀了苻坚,一直盯着后秦打。后燕、西燕为了争夺慕容氏正统,也是彼此开战。北方四方势力,俩俩交手,却给鲜卑拓跋氏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跋氏左右逢源,先交好后燕,攻伐西燕。待后燕灭掉西燕,慕容氏能腾出手处理拓跋氏,拓跋氏转而交好后秦,期望后秦能牵制后燕。就这样彼此牵制中,拓跋氏一步步做大,首领拓跋珪将祖先建立的代国,改为魏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北魏。
等到慕容垂病死,拓跋珪趁机南下,攻灭后燕,占据了河北。慕容德率领一部分后燕残余势力,跑到青州苟延残喘,仍以燕为国号,史称南燕。自此十六国势力中仅有后秦、南燕(仍是指中原主要势力,还有赫连夏,影响不大,故不在这里介绍了)。
这时候南方的东晋也结束内乱,出身北府军的刘裕开始执掌东晋大权。他先后组织两次北伐,第一次灭掉南燕,第二次则灭了后秦,算是替偏安江南的东晋,出了口恶气。待刘裕代晋建宋,北方也仅剩下个拓跋魏,两晋十六国时代结束,我们熟悉的南北朝到了。
1、“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的政权,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建立的十六个政权为主,因此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
2、但事实上入侵的少数民族不仅仅只有五个,政权数目也远非十六个。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北魏帝国统一华北,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结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华”)。胡人即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尽管文化较为落后,但军事力量很强。因西晋王朝腐朽,被他们打进中原,并赶走西晋统治者。“胡人”主宰中原,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很大的混乱。由于以前汉族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依孔子的学说作根据,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而胡人却不来这一套,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说话、办事是没有任何礼法为根据。因而,汉人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这样,把乱闹、没有原则的闹事叫做“胡闹”。
“五胡乱中华”也叫“五胡闹中华”。在“乱”字之前加上一个“胡”字,称为“胡乱”。“胡乱”者,胡人之乱也;“胡说”者,胡人之说也。后来人们用“胡说”来泛指没有根据的言论。
五胡的历史:
304年,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帝国,五胡史正式开始计时。
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十六国结束。
其时,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南北朝开始。
589年,继承北方霸业的隋帝国大军扫荡江南故陈帝国残余势力。江南、岭南诸州郡归降隋帝国,陈帝国灭亡。
至此,北朝并吞南朝,南北朝结束,隋帝杨坚统一中国。
大随帝国正式开始,五胡史结束。
从304年到589年,将近300年的历史里,基本上一直是少数民族占据北方,汉族占据南方,最终的结果北方征服了南方。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纵观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实在和三国时期的祸根深种有莫大关系。
156年时候,即东汉永寿二年,中国人口大约是5649万,但是到280年,即晋太康元年,中国人口1616万,人口骤减3000多万。
站在西晋的角度看,东汉末年的大动乱是致命打击的开始。
东汉末年,戚宦纷争、党锢之祸本已使政局极端动荡不安,而严重的土地兼并令使得贫者无立锥之地,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绝境。再加上各地水、旱、蝗、风、瘟疫等天灾连绵不断,以致流民暴动时有发生。
《后汉书.桓帝纪》载“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董卓当权时期,已经是“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的局面。
《魏书.宣武帝本纪》载“四州大饥,民死二十万余口”。
西晋初年傅咸上书中说:“户口比汉十分之一”。
《晋书.食货志》载“晋末……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七哀诗》中对汉末现实有真实写照。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一代枭雄曹操,也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东汉末年的大战乱几乎使整个社会毁灭,而被破坏的大多是中原富庶地区,相反对少数民族的杀伤力没有那么大。
这个时候,少数民族已经迁入中原地带,南匈奴附汉之后大量内迁,史载“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落”的意思是户,每户以五口计,五千余落就有二、三万人之多。这样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到西晋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入驻中原。
甚至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50%以上比例。
汉族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上升,中原地区民族构成发生变化,自然就会产生民族融合的问题,这也是五胡十六国成因的一个关键问题。
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民族矛盾也逐渐尖锐对立起来。
看看那时候的汉人是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吧。
为了解决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引进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入塞,充当劳动力。
魏晋末年太原诸郡“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西晋初年(公元265年——287年),就先后有几十万少数民族入塞。他们大量沦为世家豪门的佃客。晋初江统在《徙戎论》中说:“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其时关中戎狄有四百万人口,可见比例惊人。而且他们大都是沦为奴隶的命运。
这么多少数民族是怎么到关中的呢?
三国时期,中原的统治者们对少数民族是压迫和利用,这个时期更是积累了深重的民族矛盾。
回顾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其中提到过“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西和诸戎”,实质上就是和西北地区的氐,羌交好,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马超的利用上。
马超之父马腾的母亲是羌女,而且马腾将军长期在氐羌的聚居区内驻屯,所以马超家族在氐、羌很有威信。
马超曾经数次起兵攻击曹操,有“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各有部落万余,从马超为乱。”
“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
蜀汉拉拢马超后,蜀军北伐,就有氐酋雷定等统率七部万余部落响应。此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都把氐、羌作为其伐魏的补充力量。
如果说蜀汉对氐、羌是利用的关系,魏国就是赤裸裸的掠夺和强行迁居了。
马超战败后,曹操“分徙其前后两端者,置扶风,美阳,今之安夷,抚夷二部抚军所典是也。其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广魏郡所守是也。”
刘备夺取汉中后,曹操“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杨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百姓镪负而随之。”
“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遂讨羌迷当等,安抚柔氐三千余落,拔徙以实关中。”
可以看到,曹操失去汉中后,是以关中为基地对抗蜀汉,但是关中历经董卓、李催等人长期的破坏,早已变成一片废墟,要恢复汉中昔日的荣光,要使汉中承当起对抗蜀汉的总基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长期的建设,而这个时候的关中人口锐减,一时之间根本无法找到这么多苦力,于是魏国从迁徙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关中。
可想而知,这样的强行迁徙对少数民族是十分残酷的。
这些少数民族的命运大概也和近代被贩卖到美洲的黑奴一样悲惨吧。只是汉人正统的史学家对这点一直记载很少,或许是不愿,或许是不屑,或许是不敢。今天我们只能靠史学家们不经意间遗留下来片言半字来猜测他们的处境了。
244年,魏国伐蜀的时候。
“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那时少数民族已经被强行迁徙于关中,并且开始承当起巨大的军费开支了。
即算是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很少注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悲惨命运。纵然是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对少数民族的遭遇一样抱以冷漠的态度。
我们很容易的把他们当成文化落后、尚未开化的蛮夷,当成可以任意鞭打凌辱、利用玩弄的奴隶。在中原遭遇他们的侵犯时,我们把他们当成为祸中国的灾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却不反省自己的原因。
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最著名的国家大分裂时期,其中尤以五胡十六国持续的时间最长,造成的破坏最为巨大,造成的影响也是史无前例。这种动荡我们几乎可以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算起,期间只经历了西晋这一短暂的统一时期,一直到隋朝建立,各地的割据政权才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然而隋朝仅仅存在38年,彼时的中国再次混入混乱。而晋朝灭掉东吴统一全国后,也仅仅保持这种局面37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进而就是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时代来临。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从东汉末年,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开始,一直到隋朝建立(581年),中间一共经历了397年的政权割据的时间,减去晋朝统一的37年时间,这一混乱的局面也持续了360年。
这一时间仅次于春秋战国的549年,五代十国的乱局则只持续了72年。那么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和春秋战国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分裂期,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之间有什么差异之处呢?
建武中,以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数岁之后,族类蕃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人侵之。
所以说五胡十六国的起因在于古代中国时期狭隘的民族观念导致的,也就是所谓的“华夷观”,但其实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种“华夷观”却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逐渐遭到了消解,虽然总体来看它依然还是存在的,并且占据主流地位。
而这种民族隔阂的消弭实际上我们应该感谢梁启超,由于他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使得几千年来的民族隔阂得到了消解,1902年,他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这是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后在孙中山的继续阐述下,“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元化民族集合体概念。
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应该说这是近现代以后取得的一个重大的成果,有力消除了以前存在的内部矛
相比较于此,五代十国的起因则要简单的多,主要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做大,尤其是河朔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这三个藩镇势力强大,几乎已经是半独立和高度独立的状态,但这只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一个小小缩影,最终唐朝被宣武节度使朱温篡位后宣告灭亡。不过,如果我们把视线拉的再长远一些,实际上安史之乱也是胡人掀起的一场大动荡,其中安禄山就是一个胡人: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旧唐书·安禄山》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五代十国实际也是过去那个年代异族掀起的一场大动乱,当然它的目的性没有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么强烈,内部诱因也没有五胡十六国那样复杂。
所以它的影响相对于五胡十六国来说较弱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宋朝也因为五代十国造成的影响而饱受困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宋朝太弱,而是辽国、西夏、金国太强,虽然这和宋朝自身的政治意识也有莫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有总体上的相似,有局部的不同,这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不同历史现实造成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段大分裂时期对彼时的中国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是巨大的,这就让它们无法和春秋战国时代相提并论,毕竟春秋战国混乱归混乱,但那到底是一个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爆发式增长,而且也是一个充满道义的年代。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黄金时代,现今中国文化基本上就是建立在春秋战国时代所诞生的文化思想之上,也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不间断的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思想的解读和消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8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