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豫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士,他在晋国效忠于智伯瑶。但在晋阳之战中,魏、韩、赵联手击败智氏,智伯瑶也战死沙场,作为家臣豫让立志要为主公报仇,打算刺杀赵襄子。只不过豫让的计划并没有成功,豫让临死前说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12个字也成为了一段著名典故。豫让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心中还存有忠义二字,越往后继承这份精神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春秋晚期晋国的内政掌握在六卿手中,这六卿为了争权夺利,时生内讧。
公元前 458 年,赵襄子与韩、魏、知氏四家共灭范、中行氏,尽分范、中行氏的土地。晋国六卿自范氏、中行氏灭后,只存知、赵、韩、魏四卿。四家之中以知氏最强,知伯瑶也因此最为专断跋扈,曾强索韩及魏的万家之县各一。
等到公元前 455 年时,知伯又强索赵氏的土地,赵襄子不答应,知氏乃联合韩、魏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之不沉者三板”。
三国之军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知伯之为人,贪利而性凶猛反复,善作表面工夫而心怀阴险,不易与人亲近。终至韩、魏阵前倒戈,与赵氏联手灭了知伯之后,赵襄子还将知伯的头颅制成饮酒器,以羞辱知伯的亡灵。
纵然知伯为人骄横、对赵氏又无理在先,然他礼豫让为国士,对豫让有知遇之恩。所以,基于个人的情感,豫让非替知伯报仇不可。
《诗经》有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楚辞亦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而伯牙因钟子期死,终其一生不复弹琴,这些都是说明士人重视“知”这种情感。
而“知”当中的“知己”和“知遇”是有别的。
“知己”是相互了解而友谊深厚的人,可以是对等地位,也可以是上对下的关系;“知遇”是受人赏识而被优待或重用,那是一种下对上的关系。
知伯并非单纯宠爱豫让,而是将之视为国士,并且尊敬他。正是这份知遇之恩,让豫让义无反顾。
豫让有两次行刺。第一次“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此乃常人之复仇;第二次豫让采取了有违常情的复仇方式——“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易名容易,易容难,再至吞炭声哑,一层难过一层。然而,他两次行刺失败皆非行迹败露,一次因赵襄子如厕时“心动”,一次因“马惊”。
豫让毁身苦行已足够让人惊奇,其复仇之心,强烈到能使人和动物都有所感应,更令人咋舌。人们在惊奇之余,不免升起“天意”之叹,对其悲剧兴发感慨。
众所周知,在希腊悲剧中,多有表现人无力抗拒命运之神的捉弄,而豫让的悲剧,亦有这样的意味存在。
豫让反映出小人物不甘受命运所制约,努力挣脱命运束缚的奋斗精神。这种历经千辛万苦而终至失败的悲剧,便形成了艺术的崇高。
另外,豫让的一生之所以感人,还在于他与赵襄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各自为自己所代表的一方正义而坚持,因而导致悲剧的结局。
赵襄子的心理矛盾在“惜士”这一层次。他肯定豫让是一个义士,在第一次抓住豫让时,他说:“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他舍不得杀忠臣义士之心甚明,所以愿意自己小心谨慎,躲避着豫让。
第二次抓住豫让时,他喟然叹泣:“嗟乎豫子!寡人不舍子”,同样表现出惜士而不欲其死的心理,然而此士的存在又危害自身的性命,遂在“己命”与“惜士”的命题中产生巨大的冲突,最后,赵襄子仍不忍亲手结束豫让的性命,而是让豫让自己考虑该怎么办。
然而,豫让的心理矛盾在“知己”这一层次。
知伯是他的第一个知己,为报知伯之恩,他要刺杀赵襄子。在第一次刺杀未成时,赵襄子不仅释放了他,并且中肯地评价了知伯与豫让之间的关系,赞扬他是“义士”、是“天下之贤人”,于是赵襄子成了豫让的第二个知己。
正因如此,豫让不愿接受朋友的建议——以侍奉赵襄子的机会接近他,取得其信任再伺机刺杀他。
豫让在旧知与新知间产生了对立冲突,而新知赵襄子还是个明主贤君,这点更胜旧知一筹,故而豫让请求击刺赵襄子的衣服,再自杀而亡,是报二位知己之恩的两全方式。
后世议论豫让之行为有褒有贬,魏文侯曾感叹自己无如豫让般的臣子,而韩非曾批评豫让说:“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然而,在笔者看来,豫让所作所为坚韧而又悲壮——知伯死后,门人尽散去,唯豫让一人“自刑变容、吞炭变音”为其复仇,实在可悲可叹!
聂政、荆轲、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们身上体现的古代英雄节义、精神价值,永远让后世感佩仰慕。他们都是政治舞台上拥有自由个性、血性勇气的独立战士。
见【原文】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译文】
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主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评析】
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的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代侠士,完全不象今人“鸟为食忘、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豫让这个人名气很大,在春秋战国的侠士刺客名单上,他是最忠于主子最有恒心的一个。至今普遍使用着的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出自这位勇士之口。
而真正使豫让名载史册的,更多的因素,源于他行刺过程中的一个创举。这个创举一般人想不出来,绝对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怎么样的一个创举呢?说来十分奇特,他行刺的时候,与刺杀对象面对面,平静坦率地展开协商,和颜悦色地议定条件,然后付诸行动。唯一有些遗憾的是,最终死于刀下的那个人,不是原来的对象。
三家分晋之前,豫让先后在范氏、中行氏(晋国后期六家权势很大的贵族中的两家)做过事,但这两家都不怎么器重他,没拿他当根葱。年轻气盛,豫让相继甩手离开,投奔到当时地盘和实力最大的智氏家。智氏的领主智伯,不仅尊重豫让,而且还很喜欢他,主仆之间的个人感情十分深厚。
智伯凭借自身实力强大,发动战争,试图吞并晋国的另一家贵族赵氏,结果赵氏与韩氏、魏氏联手,最终灭了智伯,三家瓜分了他的领地。特别是赵氏的领主赵襄子,残忍地砍下智伯的人头,用油漆漆好,当酒壶用。
豫让侥幸逃生,发誓要杀了赵襄子,为主子智伯报仇。他改名换姓,装成一个服过刑的人,给人家出苦力。有一天,他混进赵氏宫中掏厕所的杂役中,身上藏了一把匕首,准备找机会刺死赵襄子。恰巧,赵襄子来上厕所,豫让觉得机会来了。奇怪的是,正要如厕的赵襄子第六灵感告诉他,哪里有些不对,当即命人将所有掏厕所的人都抓起来,结果在豫让身上发现了匕首。这时的豫让很不理智,索性当场叫嚣:我就是来给智伯报仇的!赵氏左右的人都主张杀了豫让,这时赵襄子却发了善心,说:这家伙可真够义气的,我防范着他就是了,再说智氏的子孙都被我杀光了,这个家伙敢站出来替他报仇,算是个有良心的人。于是当场释放了豫让。
离开赵氏宫中没几天,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把自己浑身上下抹一层漆,弄得像是从头到脚长满癞疮,刮掉胡须眉毛,又故意吞食炭火自毁声带,在街市上讨饭吃。他这一副模样,连他老婆也认不出来他了。
豫让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表明,他永远是智伯的忠实奴仆,以免别的贵族再请他去效劳。同时用自己的自毁形象,给天下侠客们一个提醒,使他们牢记“忠臣不事二主”。
不久的一天,豫让打听到赵襄子将要出门巡察,他认为这是个再次实施刺杀的好机会。豫让提前藏身于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等待赵襄子的到来。不料这回又失败了。赵襄子骑马刚刚走上桥头,马一下子惊了。赵襄子立刻觉着不对,一边策马后退,一边大声喊道:桥下有人,肯定是豫让!就这样,豫让再次落入赵氏的手中。接着,便上演了一幕刺客与被刺者友好协商的悲喜剧。
豫让眼看自己被缚,死亡随时会降临,可他不甘心没有兑现为主子智伯报仇的誓言,怎么办?思考了片刻,他心平气和地对赵襄子说:古人讲,贤明的君主不应埋没别人的美德,忠诚的臣子应该具备为道义而献身的勇气,您上次在您宫里宽赦了我,赢得了贤名,今天,我作为一个曾经蒙主子之恩的侠士,是不是也理当以死相报?赵襄子听罢,点点头,称:你对智伯真可谓一片赤心!豫让接着请求道:先生既然如此高看我,那能不能脱下您的衣裳,让我砍几刀,这样既了却了我为主复仇的心愿,又不伤着您什么。若能应允,豫让死而无憾!
赵襄子真地被豫让给感动了,脱下身上的一件衣服,让手下递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成语“斩衣三跃”就是这么来的,豫让拔出剑来,跳跃着一连朝赵襄子的衣服砍了好几刀。砍罢,只听豫让自言自语说了句“我可以到地下去见智伯了”,一道血光闪过,豫让已挥剑自刎。
结语
有的人活着,为的仅仅是一桩心事,心事了了,活着对他已没有意义。赵襄子也堪称君子能成人之美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